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绘画竹子之乡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竹子的绘画 *** 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一、苏轼与竹子的故事
1、苏轼生平爱竹,“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他画竹往往从地上直升到画幅顶部,人家问他:可何不逐节分画?他回答说:“竹生时何尝是逐节生的?”
2、苏轼在任杭州通判的时候,一次坐于堂上,一时画兴勃发,而书案上没有墨只有朱砂,于是随手拿朱砂当墨画起竹来。后来人家问他:世间只有绿竹,哪来朱竹?苏轼答曰:“世间无墨竹,既可以用墨画,何尝不可以用朱画!”
3、据说由于他的首创,后来文人画中便流行画朱竹了,而苏轼自然也被尊为朱竹鼻祖。轼画朱竹,正体现了他不重形似的绘画主张,这种绘画理论具有远大的艺术观点,也是后来士大夫“逸笔草草,聊以自娱,非求人赏”的艺术原理的发源。
4、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 *** 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 *** ,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 *** 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5、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柳永虽然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却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而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
6、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7、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此处的“自是一家”之说,是针对不同于柳永词的“风味”而提出的,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 *** 和独特的人生感受。
8、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其文如其为人”(《答张文潜县丞书》),在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苏轼一向以文章气节并重,在文学上则反对步人后尘,因而他不满意秦观“学柳七作词”而缺乏“气格”。
9、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 *** 词体的主要方向。他将传统的表现女 *** 化的柔情之词为扩展为表现男 *** 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 *** 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 *** 怀抱和人格个 *** 。
10、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 *** 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11、与苏诗一样,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 *** 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12、苏词比较完整地表现出作者由积极转而矛盾苦闷,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 *** 气质。继柳永、欧阳修之后,苏轼进一步使词作中的抒 *** 物形象与创作主体由分离走向同一。
二、郑板桥赞美竹子的诗句
1、《石一》:淡烟古墨纵横,写出此君半面不须日报平安,高节清风曾见。
2、《竹石二》: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3、郑板桥(1693年11月22日—1766年1月22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4、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 *** 人物。
5、郑板桥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取法于徐渭、石涛、八大诸人,而自成家法,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并将书法用笔融于绘画之中。
6、主张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抛三,不泥古法,重视艺术的独创 *** 和风格的多样化,所谓未画之先,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诗文真挚风趣,为人民大众所喜诵。亦能治印。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 *** *** 的文人画家。
7、 *** 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8、清圣祖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11月22日)子时,郑板桥出生,其时家道已经中落,生活拮据。三岁时,生母汪夫人去世,少时随父立庵至真州毛家桥读书。至八、九岁已在 *** 的指导 *** 文联对。
9、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十四岁又失去继母郝夫人。乳母费氏是一位善良、勤劳、朴真的劳动妇女,给了郑板桥悉心周到的照顾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成了郑板桥生活和感情上的支柱。十六岁从乡先辈陆种园先生学填词。
10、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二十岁左右考取秀才。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娶妻徐夫人。是年秋郑板桥首次赴北京,于漱云轩手书小楷欧阳修《秋声赋》。康熙五 *** (1719年),至真州之江村设塾教书。
三、为什么人人都说郑板桥的竹子画得好
大清乾隆年间的扬州街头是当时的一大文艺圣地,就像今天北京的798,上海的M50,上街走一遭,总会遇到几个卖画的读书人,卖画的架势和收费也各不相同。
问之一家画怎么卖,书生涨红了脸,声音细如蚊子般:“都是些拙作,小生今年上京赶考,想攒些路上的盘缠,您随便给就是了”。
问第二家,人家规矩地作揖道:“看大人气貌不凡,想是对字画颇有研究,鄙人粗糙之作没法入眼,大人随意赏些小钱,或以米肉易之,亦可。”
第三家,不用开口问,摊前摆着一幅字写得明明白白:大幅6两,中幅4两,小幅2两,条幅对联1两,扇子斗方5钱。礼物食物都不如银子好,更好现银付款,我心里高兴,画也画得好。我人老体弱,就不跟你们唠没用的嗑了。
当时城市里的普通打工者一个月大约能赚1.5两银子,九品官的年薪也仅35两银子,还不够买这位画家几幅画。这位谈起钱来毫不遮掩,态度酷炫狂拽的大爷,就是郑燮(xi),也就是大家熟知的郑板桥。
*以上场景纯属虚构,但郑板桥的报价可是真的。
我们许多人都是从语文课本上认识的郑板桥,毕竟这首诗可是要【朗读并背诵全文】的: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也因为这首诗,郑板桥擅长画竹的印象也牢牢地印在了我们的记忆里。不过,他的竹子到底好在哪里,为何卖得那么贵还有人求画,却未必有多少人说得清楚。
先要声明下,不是所有人画竹子都是黑白一片,其实原本画家们画竹子是有!颜!色!的!比如宋徽宗的竹子,清丽典雅,装饰 *** 很强
宋代画院的画家们笔下,竹子大多也是有颜色的
而墨竹相传始于唐吴道子,也有说始于五代郭崇韬之妻李氏。从历史来看,墨竹与彩色竹子最初是并列存在的,没有高下之分。
从什么时候的开始,中国画的主流都开始追捧墨竹了呢?转折点就在元朝。当时的汉族文人士大夫缅怀南宋故国,不愿归顺元朝廷,终生不愿意出仕,隐遁乡里。这种抑郁的情绪反映到艺术创作上,导致文人画兴起。
文人画作者一般都回避社会现实,画画多取材于山水、花木,以画抒情,表达对民族 *** 或腐朽 *** 的愤懑之情,象征君子气节的竹子自然成为绘画热门,在色彩上,则重水墨轻艳丽,以区别于工匠画、院体画。
好了,交代完背景,说回郑板桥的画吧。
清代是文人画的鼎盛期,郑板桥虽然前半生过得非常顺,中过进士,做过知县,但“不幸”做了个清廉爱民的父母官,开仓赈贷、捐廉代输,引起了 *** 污吏、恶豪劣绅的不满,在 *** 得罪了人而被去官,之后在扬州、兴化一带靠卖画维持生活。
从郑板桥的多幅墨竹图可以看到,他的用墨浓淡相宜,前方主体的竹子用焦墨、浓墨,后面的背景则浅墨,整体布局多不乱,少不疏,竹子清秀挺拔,很好的诠释了这位“君子”风骨。
但是你有没有发现,他笔下的竹子有一个鲜明的特征……来看一眼自然界的竹子
真正长土里的竹子,竹竿子怎么可能像郑板桥画得那么细,跟狗尾巴草似的呢?但是,郑板桥就是要这么画竹子,就是要画得这么瘦。
竹之所以被称为“君子”,是因为他枝杆挺拔修长,四季青翠,傲雪凌霜,文人们咏竹写竹,是用竹子来比喻人正直不屈、不畏险阻的美好品质。
如果只是画出现实中的竹子,那不过是对自然的写生、 *** ,画出竹子背后的君子风骨,才是画家的功力。因此郑板桥刻意将竹竿画得纤瘦,如此纤瘦的枝干,却能生得又长又直,更加体现出竹子不凡的品质。
劲瘦的竹子也隐藏了作者的自喻,就算我被排挤、被去官,变成了小老百姓一个,可我就是要一身正气,不跟你们 *** 污吏瞎BB。
除了独特的画竹技巧,郑板桥的画还有两处值得称道。由于看尽世态炎凉,他的每幅画都会题诗,凡题诗都不是为了画面好看而凑数,而是反映现实,思想深刻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
比如他在《兰竹石图》中写道:“要有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 *** 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固不在寻常蹊径中也。”
被贬官后,有一画竹图题云:“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竹渔竿”。郑板桥的书法“板桥体”也是一大特色,他以“汉八分”(隶书的一种)融合楷、行、草而独创了一种“板桥体”,自称是“六分半书”。
当时流行的是整齐匀称的楷体,他认为“蝇头小楷太匀停,长恐工书损 *** 灵。”在40岁中进士以后就很少再写了。
“板桥体”从视觉上就有着强烈的个 *** ,仿佛放飞了自我,非常大胆。仔细看郑板桥的运笔却暗藏玄机。他将笔划的大小、长短、方圆、肥瘦、疏密都重新打乱排列,错落穿 *** ,却乱中有序,自成一派,放肆中又带着克制,才形成这种独特的节奏和韵律感。
郑板桥的 *** 就在于这诗书画三绝,放眼历代文 *** 家,书法写得好的不一定会画画,画得好的不一定会写诗,会写诗的不一定书法好,郑板桥不仅不“偏科”,还样样精通,再加上做官时一心为民,有良好的声誉和群众基础,说他是“扬州八怪”中的C位担当,应该没人有意见吧?
毕竟,除了郑板桥,你说说看扬州八怪还有谁?
更多内容,请关注”艺萃”本文为艺萃原创,转载请私信艺萃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