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辣省才子之乡和才子最多的省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中国才子之乡是哪个地方
江西在古代是算个才子之地特别是临川,才子之乡。临川区地处江西省东部,抚河中游,东辖东乡,西邻丰城、南濒南城、北接进贤。总面积2121平方公里,人口97.6余万,辖39个乡(镇、场)、5个街道办事处,人口总数居全省市所在地之首。
临川始于东汉永元八年,至今已有一年九百多年历史,源远流长。1995年4月,根据 *** 政令,临川县与抚州市珠联璧合,并为临川市。2000年10月撤地设市,改为临川区。临川,是中国十一世纪 *** 家王安石、东方 *** 汤显祖的故里。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她孕育了一批 *** 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艺术家,他们创造了灿烂的临川文化,被称为“才子之乡”。
抚州不仅文化名人多,而且档次高,成就大。列入《中国名人辞典》的鸿儒100多人。《江西历代文学艺术家大全》共收录了1296人,其中抚州籍名家317人,几占三分之一。“宋词四开祖,临川有二晏”,“唐宋八大家,曾巩、王安石”,“江南四才子,陈、罗和章、艾”。
“江西诗派”前期25人,临川有谢逸、谢过、汪革和被陆游称为“诗僧之一”的尧节。全国两宋词人867人,江西为153人,而抚州就占44人。特别是北宋著名词人晏殊、伟大 *** 家王安石、文章大家曾巩、南宋心学 *** 陆九渊、明代剧坛伟人汤显祖等,不仅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而且赢得了世界 *** 的崇高声誉。
二、“才子之乡”,抚州为何被这样称
1、其中缘由自然是因为该地“盛产”才子。宋朝至清朝这段期间抚州一共出了两千多位进士及第者,此外还有不少像王羲之、徐霞客这样的历史名人前来抚州任职或者游历,继而留下诸多名作。说到抚州就不得不提其下辖的临川区,因为倍为著名的临川文化就是以临川为中心发展至抚州其它县区的。临川文化起始于秦汉时期,但是真正得到快速发展则是在宋朝。之后直至明清时期,临川文化都是备受瞩目的。
2、据相关资料统计,从宋朝开始直至清朝灭亡,抚州地区一共诞生过两千多名进士及第者,其中包括1029名举人以及731人进士。其中北宋时期非常著名的文学家“二晏”:晏殊与其子晏几道就是抚州临川人。此外,“唐宋八大家”中的王安石以及“陆王心学”的 *** 人物之一陆九渊也都是抚州人。知名戏曲作品《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同样也是抚州临川人。
3、抚州除了“自产”才子之外,还有不少才子慕名前来这个“才子之乡”或定居或游历。像同样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原本是江西南丰县人士,后来来到抚州临川定居。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也曾来到临川游览。唐朝著名文学家王勃也曾在游历了临川之后在《滕王阁序》中写下“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这一句话。
4、进入近现代社会之后,抚州依旧维持着“才子之乡”的人设。近现代时期出身抚州的各界著名人士丝毫不逊于古代时期。比如说被称为“四八烈士”之一的近代教育家黄禄祥,名字被拿来给县城命名的烈士周建屏,以及国际知名的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他们都是抚州人。由此可见,抚州当真是文化之邦。
三、为什么称临川为“才子之乡”
因为临川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且出过很多文人才子。
临川人杰地灵,自古以来这个小城区就人才辈出,像王安石、汤显祖、曾巩、晏殊、晏几道、陆象山、谢逸等许多的文人墨客,“唐宋八大家”就出现了两位。
至今为止临川人为留住这些文人的知识和对他们的敬仰,在临川区修建了王安石纪念馆、汤显祖大剧院、名人雕塑园等等。展现了临川子孙后代对他们的尊敬,也将他们作为自己心目中的榜样。
实行科考 *** 后,自宋至清,临川人在科举 *** *** 录取举人1029人,进士731人。著书立传的学者有300多人,著述481种,5580多卷,其中65种770多卷被列入《四库全书》。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
汤氏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他不仅于古文诗词颇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医 *** 卜筮诸书。
在汤显祖多方面的成就中,以戏曲创作为最,其戏剧作品《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其中《牡丹亭》是他的 *** 作。
这些剧作不但为中国人民所喜爱,而且已传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国家,被视为世界戏剧艺术的珍品。
汤氏的专著《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也是中国戏曲史上论述戏剧表演的一篇重要文献,对导演学起了拓荒开路的作用。
汤显祖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其诗作有《玉茗堂全集》四卷、《红泉逸草》一卷,《问棘邮草》二卷。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 *** 家、文学家、 *** 家。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
在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临川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安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汤显祖
四、中国四大才子之乡是哪里
四大才子是:唐寅(即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四人的合称。又称“吴门四才子”。
唐伯虎明朝人,因生於寅年寅月寅时,便取名寅,因为寅为虎,又取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号 *** 主,晚年信佛,有六如居士等别号。江苏苏州人。
唐寅博学多能,吟诗作曲,能书善画,是我国绘画史上杰出的大画家,擅人物、山水、花鸟。
祝允明,字希哲,号枝山,因右手有六指,自号枝指生和枝山,又署枝山老樵、枝指山人等。汉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
祝枝山家学渊源,能诗文,工书法,特别是其狂草颇受世人赞誉,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
文征明,原名壁,字征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征仲。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
文征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
徐祯卿,字昌谷,又字昌国,常熟梅李镇人,后迁居吴县(今苏州),明代文学家,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之绝句而为人称誉。
徐祯卿天 *** 聪颖,少长文理,人称“家不蓄一书,而无所不通”。
“四大才子”中,唐寅、祝允明、文征明三人,以画或书法蜚声于世,独徐祯卿以诗歌名满士林。清人沈德潜编选《明诗别裁集》,四才子诗,只收录徐祯卿和文征明两人,文征明仅录两首,而徐祯卿诗竟辑录二十三首之多。
徐祯卿他为前七子之一,声誉仅次于李梦阳、何景明。《明诗综》在比较徐与李、何诗歌时曰:“李气雄,何才逸,徐情深”,一语中的地指出徐祯卿诗歌的基本特征“情深”。
徐祯卿虽然与李梦阳同调,但中原习气未深,江左流风犹存,吴中派清丽秀逸的风格仍有保留,较前七子其余各家诗作更有自身特点。《明史》用“熔炼精警”四字概括其诗风格。他长于七言近体,绝句尤精,清词逸格,情韵隽永。
徐祯卿在诗坛占有特殊地位,诗作之多,号称“文雄”。早期诗作近白居易、刘禹锡风格,及第后受李梦阳、何景明、迪贡等影响,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参与文学复古运动,为“前七子”之一其他六人为李梦阳、何景明、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
徐祯卿所作《谈艺录》,只论汉魏,六朝以后不屑一顾,阐述重在复古之论。其诗格调高雅,纵横驰骋于汉唐之间,虽刻意复古,但仍不失吴中 *** 之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大才子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