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安徽大棺材之乡,以及安徽棺材 *** 大全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一、安徽是不是有个地方死了得人要放三年才埋
1、就是放在坟地里或田头埂坝上,在坟地上垒一个棺材大的平台,在棺材两侧用四根木棒捶入土里,用绳索把棺材固定紧,再用稻草、竹帘、竹索和草绳把棺材包起来(后来外面流行用透明塑料皮包起来防雨水淋坏棺木),这样做法叫“丘”,被包好的棺材坟叫“丘子”!这样要放三年才能入土为安,意思也是叫家人守孝三年,三年之内家里不能办婚嫁之事,叫守孝三年!
2、等到第三年冬天大寒(我忘记具体是前、后或当日哪天了),找“山人”(看阴阳的先生)和几大金刚(抬棺材的人)去把丘子扒开,把棺材抬出来,把外包草、绳等全烧光,把棺材抬到路中间用长条板凳架起来,底下放一只火盆,火盆里放草纸点燃熏棺材底部,把底下熏热表示去邪气吧!要放 *** 的!然后山人会在坟地里另选一处 *** 来挖坟坑,一般“丘“和”藏“不在同一块坟地里,或者不会挨在同一地点,挖好的坟坑里要放稻草和草纸烧一下熏热去邪。第二天再把棺材放入坟坑里埋好,坟上起一个椭圆形土丘,头部高大、脚部矮小,每个坟包的朝向并不相同,朝向是由山人根据属像和生前住家方向推算出来的吧!埋好后火盆要砸碎,做这些都要放炮和烧纸的, *** 幡和纸灯笼,还有送饭吧,免不了又要哭送一场!
3、在起(扒)丘子时,若是遇到棺材底下有蛇、老鼠等的话,都不会碰那些东西,让它们自己走,不能打死它们,它们是为死者看家护院的,打死它们家里会捣霉或再死人的!
4、九几年我们舒城都统一实行火化了,就再也没有”丘“这种形式了,现在都是火化后直接入土埋掉了!
二、安徽省出殡的顺序是什么样的呢
1、风俗根据地域的不同,情况也不一样。就算是一个省,也有不同之处!一般来讲,走在最前面的是引 *** ,也就是担降水的人,负责撒纸钱,能够让后边的队伍不迷路。他的后边则是放炮仗开路、招人、提醒 *** 的。然后是外甥,外甥不分年龄,负责抬遗像、供品及供桌。有的区域外甥只戴孝帽,有的不戴。年龄太小的,可以由家人或者朋友帮忙,但外甥本人必须在场,哪怕是有人抱着,如果外甥多,就选择年轻力壮的。
2、外甥后面,就是孝子,孝子们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向棺材(死者)的方向排起,先堂孙侄,后亲叔伯孙侄,再往后就是死者的亲孙子和儿子。这时候就要分年龄,更大的、也就是死者的长子,是靠死者最近的,负责拉灵绳和拿招魂幡,还有出门起棺的时候摔瓦罐。(关于女婿戴不戴孝帽,也分区域。女婿是负责扶长子的,如果没有女婿,那就由亲朋好友扶着)这些男孝子实际上也就亲属有哭的,其他的只是算孝子数而已。
3、与棺材并行的,是帮忙抬棺的亲朋好友和邻居小伙儿,负责替换累了的帮忙者,还有那些举花圈的。
4、以前容许大办的时候, *** 、和尚娱乐班,敲锣打鼓一大群,很是热闹。
5、棺材的后面,是死者的家人、同族和亲友,但都是女 *** 。她们的任务是在后面哭丧,让白事场面显得更剧情一些。
6、现在丧葬 *** ,实行一切从简,许多程序的确简化了,但依旧有敲锣打鼓的,说是死者就这样走了太冷清太单调,哪怕留有一点点体面和风光。
7、其实人死如灯灭,因为各地的丧葬文化不同,所以死者死后处理方式也不同,但有一点大部分是相同的,甭管什么葬法,那就是死者为大,入土为安。
8、孙子或重孙子提着灯笼走在最前面,儿子媳妇随后,第三是姑娘女婿,后面是侄子侄媳妇,最后是亲友。
9、农村出殡安葬,丧葬队伍的排列是很有讲究的,什么人在前,什么人中,什么人在后都是有次序排列的,可不能乱来。但是十里乡俗不相同,结合我们这里的出殡排列顺序给大家讲一下。
10、首先从出发前说起。出发前要对逝者进行最后的祭拜,丧葬总管是这么安排的,哀乐响起,人主首先祭拜(男人是姥姥家,女人是娘家人),二是重要贵宾进行祭拜;接下来就是生前好友祭拜,然后亲戚们祭拜,最后孝子贤孙们祭拜。祭拜完毕抬棺人对棺材作整理即出发。
11、上面所有人祭拜完后,就在出殡路上排列成这么个形式,音乐队在最前、贵宾、生前好友、亲戚、孝子贤孙,孝子在棺材前拉纤布(白布)行走,孝女在棺材后扒棺送葬。村里人在最后送葬。我们这里是送葬人在前,死者在后,认为死者在前不吉利。
12、基本排列就是这么个情况,按照过去老规矩要边送葬,孝子贤孙们都应该怀着悲痛的心情,大声哭出来,让村里人听到,如果没有哭声,村里人会评论儿女们不孝顺,没有悲痛心。现在的人们都是有悲痛的心情,没有悲痛的哭声,只是默默无声的送葬。
13、一处一俗,一村一规,送葬队伍的排列没有固的格式,基本上大同小异。
14、你好!各个地方的风俗都有不同,我们这个地方排序是孝子(死者的长子)走前面往下按长幼排,最后是女的。
15、鞭炮铜锣开道、孝子贤孙领棺、直属亲戚两旁护棺、孝女贤媳等相关女眷随后哭灵、送殡的亲朋、邻里等一干人前呼后拥。
16、儿子在前面,随后是亲侄子,远侄子,女婿,孙子,重孙子,外孙子,亲朋,然后是女的,儿媳在前,女儿,侄媳妇,侄女,孙媳妇,孙女,亲朋。
17、农村出殡各村都有差异,按我村及附近村的顺序是:
18、:灯笼、横披、管乐队,花圈,像亭,灵车,大女婿捧香炉,孝子,孝孙,孝妇,房亲,亲戚,世交,轴幅,大锣鼓,老人队。
19、老人去世办理后事时,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不可能一个样,出丧时的排序也不可能相同。像我们家乡,出殡时队伍的排序如下:放鞭炮,招魂幡(引路幡),吹鼓手,花圈,彩色纸钱伞(万民伞),纸质金童玉女,男亲戚孝子,主孝抬灵牌,照片,倒头饭,棺材,女孝子。出门后到特定地点,孝子下跪,〈回灵〉主孝子将灵位照片捧回家中堂屋安置,(三拜九叩后赶紧去墓地)吹鼓手也返回,女孝子也回家。抬棺材众人上墓地。女孝子当天一般不上坟山。虽然说现在用骨灰盒,但办理丧事,出殡排序还是按老规矩办。
20、花圈及陪葬品先行,直系孝男手端逝者遗像走寿棺前面,旁系孝男随后,再后表亲,孝女则手扶寿棺两旁并行,一众乡邻棺后随行
21、俗话说三里路不同乡,本人在料理农村丧事时灵前纸马纸人先行开路长子打幡其次花圈(指孝子贤孙)灵后儿媳趴杠闺女和直系亲属(女人们)随后。
三、安徽古代风俗民情
大米为主食,兼食面粉。逢年过节,夹吃面条、汤园、糯米粑、饺子等。菜肴口味重,喜酸好辣,常以辣椒为佐料,冬季家家腌菜、腌肉、晒干菜、做豆腐乳。喜用火炉砂罐吃炖菜,俗称“吃炉子锅”。居民习惯喝绿茶。
民间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建筑十分考究宅基方位。旧时,凡建房均先请地理先生架罗盘定门向,若为地形所限,门向不吉,则将大门一侧内移直至对上“吉”向。这种风俗,在乡村中仍有时兴,多注重坐北朝南。建房架梁,民间视为大事,须择吉日良辰,亲友要送礼祝贺,屋主要大宴宾客。
民间注重礼尚来往,据县志所载,凡“冠、婚、丧、祭”都要送礼,名目繁杂。现在送礼除物品外,常另加红包。另外,民间结婚、丧葬(俗称“红白喜事)的礼仪与习俗仍然繁琐。
亲友对男家送贺联、烟、酒、钱以及糕点等;对女家送衣物、被面、枕头及梳妆用品等,称为“劝嫁”。
亲友馈送香箔、食物、挽联等,儿女姻亲还要送豆米等。现送烟、酒、被面、花圈者居多。
老人过大生日(一般为六十岁),亲友一般送寿联、寿桃、寿面、滋补品及衣物、生 *** 糕等。
生孩子没有满月前,亲友馈赠 *** 鸡、鸡蛋、面条、糯米、干豆角、孩子衣物等,称“月子礼”。产妇上半月吃婆家亲属的食品,下半月吃娘家亲属送的食品。今送月子礼仍盛行,但产妇分吃食品已废。
建亲房,亲友赠红绸、烟、酒等之类贺喜。住时新房时,贺联文“乔迁之喜”。亲友分发米相赠,以示“祝发”。
衣着衣服:清末时期,农民着手工缝制便服,多以粗布(土布)作衣料。单衣:男子穿偏襟或对襟短褂,大腰阔裆裤,衣色以白、蓝为主。妇女穿偏襟褂,稍长,以躬身不露腰为度,裤子款式与男裤同。棉衣:一般人家穿棉袄、棉裤,男女棉衣款式与男女单衣同,以蓝、黑色为主。成年男子冬天多用布大带子束腰(长五尺许),穿长衫、长袍者,好将右襟提起,纳在左腰部大带子内,便于行走和劳动。男女有用带子束裤脚的习惯(俗称扎腿),少年儿童多穿土纺、土染、土织的花条、方格布衣服。
教书先生、医生、商人等多穿长衫,冬穿长袍,不用布大带束腰。士绅及富豪人家,多以绸缎作衣料,男子着长衫,春秋季节外套马褂,冬穿长袍,外套坎肩,亦不用大带子束腰。
幼儿穿开裆裤,多戴绣有花草、动物的红布兜兜。娇爱的幼儿常穿两条腿颜色不同的裤子(俗称 *** 裤)。冬天,幼儿多穿猫蹄棉裤(裤腿稍长,裤脚张上棉袜底)。婴儿穿土裤(用布做成严裆短裤,穿后,用布带束腿,装入适量沙土)。
*** 时期,人们的服装没有多大改变。在城镇有少数人穿中山装和西服。少数学校 *** 穿校服,中 *** 穿军服,小 *** 穿童子军服。
建国初期,经过土地 *** ,农民生活得到改善,穿细布(俗称洋布)衣服的人渐多,中老年人仍穿旧式便服,机关干部、工人、医生、教师、 *** 及青少年,流行 *** ,如中山装、 *** 服、青年服、 *** 服、工作服等。衣色以蓝、白、灰、黑为主。穿长衫、长袍的渐少。 *** 期间,青少年中曾一度兴起绿色服装热。1978年后,人们的服装款式、衣料、衣色均有较大变化,城乡无多大差异。人们盛穿 *** ,如中山装、 *** 服、青年服、 *** 服、工作服、西服、运动服、拉练衫、茄克衫等。青年人时兴西服,青少年女子夏季盛行裤裙(农村不多),冬天穿长短毛呢大衣,羽绒服、皮茄克的增多,农村仍有少数老年人穿旧式便服。衣料多以化纤布,混纺布为主,毛呢次之,穿棉布衣的已少见。衣色日趋多样化,有红、黄、兰、白、黑、灰、绿及各色条格、方格、花布等。
至今,婴儿穿土裤渐废。幼儿 *** 布肚兜、穿 *** 裤、猫蹄棉裤之习仍存。
帽清朝及 *** 时期,农民男子一般戴线织猴头帽(又叫抹虎帽)、毡帽垫子,热天戴草帽(麦桔或芦苇编制)、斗笠。妇女冬天多用土纺、土染、土织的麻花头巾包头,老年妇女多戴两块瓦的头勒子。清代,富人士儒之家男子盛行六块瓦顶上有红疙瘩的瓜皮帽(也叫帽垫子), *** 时期多戴毡制礼帽。
建国后,男子流行 *** 帽,戴毡帽垫子及猴头帽的渐少,冬天多戴海军式栽绒帽(俗称火车头帽)。女子多用方巾、围巾包头,其花色依年龄不同各异。1978年后,男子流行鸭舌帽,冬天中老年妇女逐渐兴起毛线编织帽。
发型清代前男子蓄满发。清军入关后,改为头周围剃发顶部蓄长发,扎一发辫垂于背后。辛亥 *** 后,男子蓄发扎辫子的渐少,多数剃光头,少数富 *** 子留短发头(俗称洋头)。 *** 时期及以前,女子蓄满发,未婚女子扎一发辫垂于背后,婚后的女子在脑后挽发髻(俗称挽纂)。 *** 时期,始有女 *** 留剪发头(俗称半截毛子,发长至颈部)。
建国后,男子盛行短发头,仅有老年人剃光头。女子盛行剪发头,亦有少数年轻女子蓄长发,扎双辫。老年妇女多数仍挽发髻。1978年后,不少男女青年讲究发型美,留烫发头。
鞋旧社会,女 *** 多缠足,穿尖头布鞋,以蓝、黑色为主。富家年轻女子穿绣花鞋,老年妇女穿套鞋(穿一双软底小鞋,再套穿一双鞋)。男子穿园口布鞋,以蓝、黑色为主。农民一般买不起胶鞋,雨天多穿油鞋。冬天人们穿棉鞋,或穿用芦缨、麻编制成的“毛窝子”,男子多穿高木底毛窝子,既防雨雪又保暖,但比较笨重。
建国后,男女鞋的款式、色调变化较大,由手工制布鞋,渐次普及机制布鞋、球鞋、胶底布鞋、翻毛皮鞋、擦油皮鞋、塑料底布鞋、塑料凉鞋、塑料托鞋、皮凉鞋、旅游鞋、皮棉鞋、雨胶鞋、防雨靴等,款式新颖,五光十色,应有尽有。1978年后,中青年男子盛行中跟鞋,青年女子流行高跟鞋。至今,仍有不少人冬天穿高木底毛窝子。
袜 *** 初期及其以前,人们多穿手工缝制的布袜,男子多白色,女子多蓝、黑色,而后,逐渐穿棉线袜(俗称洋袜),袜底磨破后,张上布底布帮继续穿。70年代后期,棉线袜渐少,多穿各种化纤袜。
饭食本县人以面食为主。建国前,农民收麦时吃麦面,收秋粮时吃高梁、大豆、小米、玉米等杂粮面,并杂以红芋、糠菜,除逢年过节、接待来客外,平时很少吃麦面,富有人家全年吃麦面的也很少。建国后,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开始富裕起来,基本上全年吃麦面,很少有人吃杂粮。
饭食多种多样,馍有馒头、花卷、窝头、锅饼、厚馍(又叫炕馍)、烙馍、糖包、菜包、油饼等。本县人习惯吃发面馍,尤喜吃烙馍,其制法先将和好的面(死面)擀成园形(直径尺余)薄如厚纸的馍坯,后放在热鏊子上烙熟而成,过去常在面内掺入芝麻,制成烙馍,再炕焦,给小孩作点心吃。饭类有稀饭、咸汤、面条、水饺、米饭等,通常以稀饭、面条、咸汤等为主。本地人习惯吃白面条,即不放油、盐、菜的面条。
菜肴肉类以猪、羊、牛、鸡、鸭、鹅、鱼等肉为主, *** 忌食猪肉。蛋类有鸡、鸭、鹅蛋等,鸡蛋多用来炒菜、烧汤,鸭、鹅蛋多是腌制咸蛋。建国前,农民平时很少吃肉、蛋,有的过年过节也吃不上。建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年均食肉蛋量渐增,1978年后,农民逐渐富裕起来,对肉蛋需求量进一步增大,市场供应充足,购销两旺。蔬菜类,春季有小白菜、菠菜、蒜苗等,夏季有黄瓜、茄子、韭菜、芹菜、青辣椒、西红柿、豆角等。秋季有萝卜、冬瓜、南瓜、笋瓜、土豆、花菜、藕等,冬季有白菜、萝卜等。四季常吃的菜有葱、蒜、辣椒、豆芽、豆腐等。1978年后,本县兴起用塑料棚培育蔬菜,人们一年四季均可吃到芹菜、辣椒、黄瓜、包菜、菠菜等新鲜蔬菜。自古以来,本县居民家庭有腌制萝卜干、大头菜,腊菜、豆酱、西瓜酱、豆腐乳等的传统。
本县人吃饭一日三餐,一般早餐是稀饭(冬季多是红薯稀饭)、馍、咸菜;午餐是馍、炒(烧)菜、汤;晚餐是面条,或稀饭、馍,或咸汤、馍,配以炒菜或咸菜,晚餐本地俗称喝汤。饭菜口味稍咸、辣。
居住自古至今,本县人喜以座北朝南的堂屋(也叫北屋)为主房,多是三间,一明二暗,中间作客室,东西间为卧室,长辈居住。东、西、南屋为配房,晚辈居住,或作仓房,厨房和牲畜房。建国前,劳动人民盖不起屋,多数是几代同住一屋。
过去群众住房大都是土墙草顶,只有少数富户住砖瓦房。建国后,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住房结构逐渐变化,20世纪60年代,一般为土墙瓦顶。1978年后,多是砖墙瓦顶带走廊,有的农民盖起楼房,草房已很少。过去群众住房后面不留窗户,至今只有少数人家在屋后留窗户,且多是留小卧窗。
行路过去,人们赶集上市,探亲访友等是徒步,少数人以驴、马、骡代步。接客送人多用木制独轮手推车或畜力四轮太平车。建国后,交通工具不断发生变化,起初是使用胶轮平板车,20世纪70年代后,城乡普及了自行车。1980年后,县城至各乡镇通有公共汽车,不少青年购买摩托车,群众外出或运输较为方便。
诞生催生:孕妇临产前几天,娘家备红糖、鸡蛋等送至婆家,叫“催生”。之后,孕妇一般不再回娘家,怕婴儿降生在娘家,犯忌讳。
报喜:之一胎婴儿生下三天后,其父备红鸡蛋(染红的熟鸡蛋)去丈人家报喜,并通知送粥米的时间。
送粥米:之一胎婴儿生后,一般女孩9天,男孩12天,外婆家备红糖、鸡蛋、小麦(或小米)、婴儿衣物、首饰、玩具等前来庆贺。同日,其他亲友亦备礼物贺喜,婴儿家长设宴款待,此称送粥米。宾客返回时,送红鸡蛋、馒头,以示谢意。外婆一般留下陪外孙住几天,若在事急等回去,要留下一件衣服。
接满月:婴儿满月时,外婆都要接外孙住数天。婴儿去时在脸上抹点黑墨,送来时搽点 *** ,俗语“黑脸去、白脸来,婴儿越长越富泰”。外婆另送一只鸡,并用一块红布套在鸡脖上,此鸡只许饲养,不许宰杀。
婚嫁建国前,男婚女嫁,皆遵父母之命、媒婆之言。
说媒:又叫“提亲”。媒婆权衡男女双方人品、 *** 格及其家境、社会地位等,认为两家是门当户对,有联姻的可能,即去男女两家介绍彼此情况。两家经过了解,都没有意见时,媒婆告之双方家长愿结百年之好。
过小柬:男女两家同意联姻后,男方家长将用红纸写有“不惴固陋,妄为执柯,六礼未备,寸红先过,××两家,愿结丝罗。冰人×××。×年×月×日”的书柬,交媒婆转呈女方家长,若女方没有异议,便复与上述同意书,即为两家确定联姻。
过大柬:小柬过后,男方备办首饰、衣料、红枣、栗子等,择吉日由媒婆送至女方,女家受聘后,将由红纸书写嫁女的生辰的柬贴(俗称年命贴)交媒婆送至男家。男方请算命先生合年命,若男女生辰八字不相克,即行定婚。
结婚定婚后,男方择吉日、备花轿、唢呐、三眼枪,去女家迎娶。有一人抱一只公鸡随轿至女家,女方不留,并另赔送一只母鸡,以图两家吉利。新娘梳妆挽纂,头顶蒙头红(红布方巾),身披上轿红(即红衣服),脚穿红绣花鞋,由娘家哥抱送上轿,轿出村时,鸣枪三声,唢呐在轿前吹奏,嫁奁随轿后,沿途每遇村庄、桥、庙宇均要鸣枪、奏乐。县境东部兴二位娘家弟兄提茶壶、茶杯送轿至男方村头即回。县境西部兴未婚姐妹送轿,至男方家照料新娘,新郎新娘拜堂后返回。
花轿到男方大门前落下,在唢呐、枪炮声中,男方一位少女将一个用红布包着的酒壶送给新娘(称送财贝壶)。另有两名与新娘属相不相克的少女扶新娘下轿,慢步走上铺在轿前的芦席,待走上第二条芦席时,遂将之一条芦席从新娘头上漫过,如此周而复始,直至院庭中供桌前。此间,新娘两旁各有一人向新娘头上撒红枣、花生、桂园、栗子、夫皮等物,此称撒仗,预示早生贵子、福满堂。供桌上点燃香烛,放着一个盛高梁的斗,斗内放一面镜子, *** 一杆称,新娘至供桌前,与新郎共拜天地(称拜堂),拜毕,新郎抱起供桌上的斗,引新娘入洞房,把斗放在床上,用称杆挑去新娘头上的蒙头红,夫妻共饮交心酒。此时,众人闹新房,强使新郎新娘从事接吻,共咬一个苹果等。稍息后,新娘 *** 梳妆,同新郎在院中供桌前共拜亲友(俗称分大小),先叩拜公婆,后按亲缘的近远,依次叩拜,请头者要给磕头礼钱。晚上,新郎新娘入洞房,要有人听新房,若无人听,婆婆或 *** 在洞房窗前放一把扫帚,表示吉利,洞房里通夜不熄灯,此叫“长命灯”。
新婚第3天,新郎新娘祭拜祖坟。一般婚后第6天,娘家接新娘,当天送回。第9天再次接,住6天后送回,俗称“接9住6,一辈子不受(苦)”。第18天,娘家还要接,住18天,新娘在娘家做好全家鞋、锅盖等带回婆家。
建国后,国家颁布婚姻法,废除包办婚姻 *** ,实行 *** 恋爱、婚姻自主。农村男女青年 *** 恋爱结婚尚不普遍,多是通过介绍人介绍,男女先见面,再经过一段时间了解情况,双方都没有意见,便同去 *** 机关进行婚姻登记,领取结婚证书。而后选定结婚日期,备办酒菜,宴请亲友,举行婚礼。过去合年命、坐花轿,顶蒙头红,送财贝壶、叩拜天地神等旧俗现已废。20世纪70年代后期,男女婚嫁,出现女方要见面礼及定婚彩礼,其款额与日俱增,已成社会公害,引起 *** 及有关单位的关注,经宣传教育,此风有所收敛。
过生日过去只有少数富有人家过生日,每至生诞之日,亲友备礼物前往庆贺,主人设宴款待,甚为隆重。劳苦大众因经济条件所限,很少有人过生日。建国后,人们的生活不断提高,过生日的人渐多,大都是少年儿童及老年人。少年儿童过生日,点蜡烛、吃蛋糕,亲友送玩具、衣物等以示祝贺。老年 *** 多数是过六十六岁、七十三岁、七十七岁的生日,六十六岁生日,已婚儿女及亲戚备66个馒头,66个扁食、6斤6两肉前往庆寿,俗语“六十六,吃块肉”;七十三岁过生日时,寿礼中必有鲤鱼,俗语“七十三,吃条鲤鱼猛一窜”;七十七岁生日时,寿礼中不可少鸡,俗语“七十七,吃只鸡”。
青年女子结婚后的之一个生日,其娘家备礼物邀集亲戚同去女儿家祝贺,此称“做生”。
丧葬过去,本县丧葬礼仪繁杂,且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老年人临终前,大都先将病床移至主房堂前,穿好寿衣。寿终时刻烧化纸钱,称“烧倒头纸”。 *** 入棺材时,称“成殓”。棺柩前一般放一盏油灯,叫做“引魂灯”;一个土盆,称“老盆”,以备亲友吊唁时烧纸钱用;一个小土罐,罐口用面饼盖上,饼中间 *** 一双筷子,此称“阴阳罐”。另放若干根缠贴白纸穗的柳棍,长2尺许,叫“哀棍”,待儿孙祭奠死者,叩拜亲友时用。丧屋门前搭灵棚,居中放一供桌,上置供品,纸扎的童男童女放在灵棚两侧。家门上贴白纸,大门旁 *** 一白纸幡,男左女右,以示乡邻。
死者的儿子、儿媳、女儿、孙子等皆称“孝子”,儿子称“重孝子”,戴白孝帽,穿白孝袍,麻绳束腰,穿白鞋。儿媳、女儿头顶白巾,穿白孝褂,白布带扎裤脚,穿白鞋。族内其他人男戴白孝帽穿白鞋,女头顶白巾穿白鞋。孝子日夜守候在棺柩两侧,男左女右,此称“守灵”。亲友吊唁时,孝子行跪拜礼,男孝子拜男客,女孝子拜女客,并陪哭。事主家给男客送白孝帽,女客送白巾,女婿、孙女婿和外甥另送白布腰带,此称“破孝”。
死后第三天“送盘缠”、“坐材口”。傍晚,家人备香烛纸钱,按死者岁数每一岁包一个扁食,煮熟后连汤放在一桶内,前往村外十字路口祭奠,此称“送盘缠”。送时,唢呐在前,两人抬着盛有扁食的桶在其后,沿途用勺子陆续将扁食和汤泼掉,孝子及众人尾随。至十字路口点燃香烛纸钱,拜毕,另择路返回。稍息后,进行“坐材口”(用钉封住棺材盖)。亲戚朋友前来向遗体告别。死者若是妇女,其娘家必须请到,征得他们的同意方予坐材口,否则,娘家人往往会借故破费事主的钱财,甚或阻挠出殡。
老年人死后,延丧的时间较长,一般不少于7天。有的延至月余才出殡。若死者配偶早已故,出殡的前一天,家人备纸钱到坟前拜请亡灵回家,俗称“请灵”。出殡的当天,亲友备礼品前来祭奠,女儿、孙女、外甥、外甥女等亲戚除备供品外,一般都另备一条搭棺芦席和押供礼。祭奠以亲缘关系的近远,依次分别进行,在枪炮唢呐声中,孝子手持哀棍叩拜迎接,俗称“接供”。祭毕,事主宴请宾客。宴后稍息便发丧,先将棺柩抬到大门外停下,亲友和乡邻再祭奠,此称“路奠”。祭后,抬棺上坟地,在刚抬起棺柩时,孝子遂将老盆摔烂,此称“摔老盆”,象征继承权。唢呐班子在前吹奏,长子孙打着白纸幡同孝子随其后,众人抬着棺柩跟着孝子走,女孝子走在棺后,棺至坟地时,亲友再次祭奠。随后将棺柩入在墓穴,俗称“棺下地”。阴阳先生调整方位,把阴阳罐、哀棍放在棺前,盖上搭棺席,即行封土筑坟, *** 上白纸幡。
殡后第三天,直系亲属备纸钱至坟前祭奠,复筑坟头,此称“园坟”。之后,按期到坟前祭奠,7天为一期(自殡葬之日算起),烧至五期止,俗称“烧五期纸”。
建国后,丧葬程序及封建迷信礼仪逐渐减少,扎纸牛、马、童男童女等殉葬品基本废除,渐以戴黑纱取代穿孝服。在干部、职工中献花圈,开追悼会之举日盛。1977年5月,砀山 *** 建成,火葬之风逐渐兴起。
本地不论死者婚嫁,生男育女与否,只要长辈尚在,多不延迟丧期,一般不过三天即埋葬,有的死后当天就埋,丧葬仪式也多从简。
传统节日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是一年中最为盛大的节日,俗称“过年”。一入腊月(农历十二月)人们就为过年作准备,俗语“吃过腊八(腊月初八)饭,就把年来办”,备钱、备粮、买衣料。过了腊月 *** ,便忙于买鸡、鱼、肉、蛋、烟、糖、香、蜡烛、鞭炮、春联、灶画、门画等。腊月二十五日后,就着手蒸馒头,炸丸子、炒花生、炒瓜子、叠糖、打扫卫生等。春节的前一天,贴春联、灶画及门画。建国前,贫 *** 家贴春联早于富人家,贴后就不许进门讨债。
正月初一,人们黎明即起,各家点烛烧香、放鞭炮、敬神灵,迎新年。大人小孩身着新衣,给长辈叩头拜年。早餐一般都吃扁食,下锅时,留几个不下完,象征新年里有剩余。早饭过后,街坊邻居相互拜年,各户备置烟、酒、糖、花生、瓜子等热情招待。不论平时有无矛盾,只要是长辈,都应向其拜年,否则,就会受到众人的非议,邻里间往往通过拜年消除了隔阂,言归于好。自正月初二起亲戚间相互拜年,一般是初二拜舅舅、初四拜岳父、初五初六拜姑姑,而后是拜其它亲友,大都到正月初十前后才结束。
建国后,春节烧香敬神、贴灶画、磕头等旧俗已废,大多利用春节慰问军烈属,开展文艺体育活动。
送瘟神:农历正月初五为送瘟神日,村里年长的妇女聚在井旁,烧香焚纸钱、祭瘟神,祈除病灾,而后列队送瘟神至村东方十字路口。返回途中不许回头看,否则,瘟神会跟回来。建国后,此节俗已废。
送火神:农历正月初七为送火神日,当日黄昏时,众人手持火把,放鞭炮,送火神至村西南方十字路口,烧香祷告,祈求火神免除火灾。归途中不许回头看,以免火神跟回来。建国后,此节俗已废。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当日吃元宵。晚上,各家每人点一盏用面蒸制的油灯。有的人家用面蒸制龙灯,点亮放在粮囤上。有的用彩纸扎成结有小麦、棉花、玉米、水果及蔬菜等各式各样的花树, *** 在粪堆上,俗称“摇钱树”。少年儿童挑着龙、鱼、兔、马、莲花等各种形状的灯笼,聚在一起赛灯。过去每逢元宵节,砀城四关举办传统娱乐活动,如北关的竹马舞、西关的玩龙灯、南关的玩旱船、东关的狮子舞。招来城周围十数里的群众,甚是热闹。建国后,县 *** 门每年都举办灯展。
本县人常以面灯的灯花形状,大小及多少预测当年各种农作物收成的好坏。
二月二:农历二月初二为祭龙日,当天人们用面蒸制形状如龙的大馍,用草木灰在院内、大门外、晒场上围粮囤(粮囤图案),中间埋一把五谷杂粮,祝愿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俗语“二月二,不干活,抱着孩子吃大馍”、“二月二龙抬头,大囤尖、小囤流”。
是日家家吃“蝎子爪”,将黄豆用盐水浸泡后,炒制而成,取意消毒灭灾。建国前,人们多以二月二为春种生产的开始,建国后春节过后,人们就忙于春耕春种的准备工作。
清明节:清明节前几天,各家为先祖扫墓、添坟土、焚化纸钱。建国后,机关干部、学校师生等,在清明为 *** 烈士祭扫坟墓,敬献花圈,开展 *** 传统教育。
清明节本地又称寒食节,各家煮鸡蛋吃,门两旁、屋檐下 *** 柳条,以此纪念介子推。本地传说,春秋时代,晋文公曾 *** 国外,回国后封赐从臣,但未赏到介子推,子推遂携母隐居绵山,后来晋文公找介子推找不到,以烧山逼子推出来,而子推不愿出山被烧死。晋文公以绵上作为子推的封田。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是日各家吃棕子、糖糕,屋檐下 *** 艾条。小孩戴香包,用彩绒线绳束手腕。外祖母为小外孙绣制“五毒(蝎子、蜈蚣、蛇、壁虎、蟾蜍)红肚兜”。传说吃棕子、糖糕、 *** 艾条是为纪念屈原。小孩用彩绒线束手腕,至农历七月初剪下,扔在屋上,让喜鹊衔去为牛郎织女搭鹊桥。小孩戴“五毒”肚兜、能消灾避难。香包内装艾叶、白芷、香草等,防害虫伤身。
六月初一、十五:本县黄河故道以北及县东部地区群众,以农历六月初一为“小年”(春节为大年),各家蒸馒头、包饺子,置桃、李、杏、花红等鲜果、祭祀神灵。黄河故道以南及县境西部地区群众则以农历六月十五为“小年”。故本地有“(六月)初一、十五都一样”之说。七月七:传说农历七月初七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本县又称此日为乞巧节,是日晚,未婚女子,在月下置供果,向织女乞巧(学针线活技艺)。
七月十五:本县黄河故道以北及砀城东唐寨一带,称农历七月十五日为“ *** 节”,各家在坟前焚化纸钱,祭祀先人。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节前数日,各家以月饼、酒、肉、水果等馈赠亲友。是日,一般在外地的人都要回家团聚,晚上吃月饼,喝团圆酒赏月。
十月初一:传说农历十月初一是阎 *** “收 *** ”日,是日或是日后,各家到先人坟前烧纸钱。
腊八:农历十二月初八为腊 *** ,各家吃用小米(或大米)、红枣、红豆、糖等做成的粥,俗称“腊八粥”,有庆丰收之意。人们常以腊八粥抹在枣树上,传说来年能多结枣。
祭灶: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为祭灶日。人们为灶君爷烧香磕头,祈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并把灶君画揭下烧掉,称为送灶君上天。此节俗现已废。
除夕: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称除夕,本地俗称腊月三十日为年垂。除夕上午贴春联、门画。傍晚大门前放一横棍,叫拦门棍,其意拦住财富不向外流。晚上在院中,大门旁及室内各神位前烧香、叩头、祭拜神灵。大人给小孩压岁钱,全家吃团圆饭、喝辞岁酒。多数人至午夜才睡觉,有的人通宵不睡,此称“守岁”。除夕烧香叩头敬神,放拦门棍等俗现已废。
新节日新节日大都是建国后由国家统一规定的全民节日,皆以阳历时间为准。元月1日为元旦,放假1天。5月1日为国际劳动节,放假1天。10月1日为 *** 节,放假2天。3月8日为国际妇女节,女职工放假半天。5月4日为青年节。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小学及幼儿园放假1天。7月1日是中国 *** 诞生纪念日。8月1日为建军节。届时各机关、团体开展庆祝活动,城乡人民以新节日举办婚喜庆事者渐多。
清朝及其以前,本县人们多是行跪拜礼及拱手礼。 *** 时期行跪拜礼者渐少,行鞠躬礼的增多。新中国成立后,大都行握手礼,而今很少有人行跪拜礼,拱手礼和鞠躬礼。宾客来访至主人门前时,不径自入内,先敲门或喊门,主人或喊请进,或出门迎接。主人请客人入上座,双手敬茶递烟,客人称谢。客人离去时,主人送至大门,宾主施礼告别,互道“再见”。乡亲邻里人平时相见,相互问候:“你早?”、“你好?”、“最近忙不?”。饭前饭后相见,多是问“你吃(饭)了没有?”,晚饭前后多是问“你喝(汤)了没有?”。
询路问事,先下车(或坐骑),区别年龄特征,尊称对方老大爷、老大娘、阿姨、老大(哥)、大嫂、小兄弟、先生、 *** 等,而后再发问。询问后再道“谢谢”、“麻烦(您)了”。对方多是回答:“不用谢”、“没啥”。若有过失于别人,多是以“怨我”、“对不起”、“请原谅”,向对方表示道歉。
***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机关、工厂、学校、商店等开展五讲四美活动(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每年评选“文明单位”。城乡不断开展“五好家庭”、“好媳妇”、“好丈夫”、“好婆婆”、“好公公”、“好小姑”等评优活动。
参考资料:
四、安徽为什么要把棺材放3年在葬
这是安徽安庆地区的风俗,在安庆、宿松一带,不是安徽所有地方都这样,有放上三年和五年的,意思是子女孝顺,家人舍不得。具体是把棺木放在自家的屋后或是地头,用东西架起,上面搭一个简易的棚,遮风挡雨。不过本人觉得有点可怕,曾经在安徽宿松的那段高速上看到过。现在也在逐渐取缔了,国家提倡火葬。而且,不是自古就有入土为安吗。
关于安徽大棺材之乡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