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雕花棺材之乡,四川雕花棺材 *** 大全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三峡悬棺的之谜
1、三峡大峡谷峭壁是历史回音壁,三峡大峡谷的悬岩是一排排悬念与悬案。在绝壁悬岩之上,悬藏着迄今难以解读的千古之谜——悬棺葬。它构成一道风景,一派人文奇观,反映了古代三峡民族一种奇特的葬俗,更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2、在三峡悬岩峭壁、湍流险水之间,布有许多洞穴,因为原始人类曾经历过“穴居”时代,不少洞穴中都留存有古人类的遗迹,因而许多洞穴都披上了神密的面纱。故有旧诗云:“夷陵多名山,夷山多名洞。”如瞿塘峡中的“黄金洞”,传说就极为神秘。1958年,白盐山白龙洞村民杨文平用粗绳和爪钩冒险探洞,获得一柄柳叶形巴式青铜剑而归。已故的研究巴蜀文化的著名学者童恩正先生据此创作了小说和 *** 剧本《古峡迷雾》,叙述楚灭巴国时巴王逃到黄金洞后神秘失踪的传奇故事,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1996年,由中国、英国、爱尔兰三国组成的探险队成功地进入了传说神秘的黄金洞,但他们在洞中所见到的只是一堆白骨、散乱的木屑,以及洞壁上模糊不清的文字和绘画。是何年何人所留?仍是一串难解之迷。而在这些神密的洞穴中,最为神密的还是名传遐迩的洞中悬棺。
3、三峡悬棺信息,最初来自古籍载述与民间传说。据学者考查:“悬棺”一词最早来自公元6世纪《太平御览》卷四七《武夷山》条,肖子开《建安记》引南朝·梁陈间人顾野王(公元519-581)谓福建武夷山,乃“地仙之宅,半岩有悬棺数千。”1948年著名民族学家芮逸夫在《僚为仡佬试考》一文中,首次把“悬棺葬”作为专有名词提出。之后,“悬棺葬”一词逐渐为众多学者接受。长期致力于岩葬研究的学者陈明芳,对“悬棺葬”作了这样的界定:“悬棺葬是崖葬中将殓 *** 棺木高置于临江面海,倚山傍水的悬崖峭壁之上的一种葬俗。”③
4、三峡崖葬的历史最早记载至少要上推至南北朝时期。《水经注》载云:“江之左岸,绝崖壁立数百丈,飞鸟所不能栖。有一火烬, *** 在崖间,远见可长数尺。父老传言,昔洪水之时,人蒲(泊)舟崖侧,以余烬 *** 之岩侧,至今犹存,故先后相承,谓之 *** 灶也。”“ *** 灶”就是悬棺。古人不识悬棺庐山真面目,往往把它想象为“ *** 灶”……试想烧过的“火烬”(类似木炭)何以能永远 *** 在崖间?而且其形“长数尺”,这不是棺木又是什么?进入唐代后人们始认识发现三峡绝壁上悬藏之物为悬棺。唐代将军王果路过三峡时也发现了悬棺,古籍多有记载。《太平御览》559卷载:“《神怪志》曰:王果经三峡,见石壁有物悬之如棺,使取之,乃一棺也,发之骸骨存焉。”北宋·邵伯温《闻见后录》载云:“三峡中石壁千万仞,飞鸟悬猿不可及之处,有洞穴,累棺椁,或大或小,历历可数,峡中人谓之仙人棺椁云。”苏轼《出峡》诗中有云:“忽惊巫峡尾,岩腹有穿圹,仰望天苍苍,石室开南向……铁楯横半空,俯瞰不计丈。古人谁架构?下有不测浪,石窦见天釐,瓦棺悲古葬。”诗中所描述的当是铁棺峡中之悬棺。明清以来的地方志亦多有三峡悬棺的记载。这些记载,描绘出人们对悬棺逐步认识的过程。
5、当我们解读峡江两岸的景点时,也会惊奇地发现:许多景点的名称都与悬棺有关,或者说直接出自悬棺。如:
6、兵书匣。明·正德《夔州府志》载:“兵书匣,在瞿塘峡半,远视若露一匣,高悬不能至。”曹学亻全《蜀中名胜记》亦载:“赤岬山,岩穴中露一匣,甚高不可升,相传乃古兵书匣。”
7、风箱峡。清光绪《奉节县志》载:“风箱峡,在瞿塘峡中赤岬山下,崖穴间高不可升,相传鲁班之风箱也。”清·许瓒《东还纪程》载:“夔门时有风箱峡者,数仞绝壁中迭置木匣,如风箱甚多,仰望色如朽木,较棺形则小,其景象颇相类也。”清光绪《巫山县志》载:“风箱峡在旧大昌县境,悬壁之上垒垒,形类风箱或类棺。”“鲁班岩,治东十五里,上有斧凿风箱形迹。”
8、兵书宝剑峡。清嘉庆《归州志》载:“兵书峡,州东二十里,一名铁棺,灵迹在白狗峡东。”清·王世正《蜀道驿程记》载云:“过兵书峡,峡半石壁有洞,中有石,形如卷,俗谓武候兵书。”明代文学家何景明据三峡民间传说写了一首诗:“空岩一卷书,绿苔字应灭。志决功不成,千载有余烈。”
9、龙船河。清光绪《巴东县志》载:“西氵襄溪,两岸壁立千寻,有敞艇在石罅间,去水约半里许,望之舷艄可辨。”西氵襄溪位于长江北岸,溪水与长江汇合处石壁间有悬棺如船,民间逐称之为龙船河。
10、箱子岩。清同治《宜昌府志》载:“雾渡河箱子岩。去宜昌城北三十里,相传有避乱岩上,有木箱至今不朽。”
11、从上述有关三峡悬棺葬的历史记载里,我们可以看出,三峡地区悬棺葬遗存历史久远,古籍中所见的载述年代最早的距今约1500余年,但由于古人科技水平有限,对三峡悬棺的发现与认识曾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并衍生附会出了种种神话至今仍在民间流传。
12、据目前已知的情况来看,中国悬棺葬的地理分布几乎全部集中在南方,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浙江、湖北、湖南、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以及 *** 等11省市境内河流两岸的峡谷之中。三峡地区的悬棺葬是按自然地理组合的一个特定区域,也是中国南方悬棺葬中文化蕴藏最为丰富、更具民族学研究价值的悬棺葬区之一。与长江三峡工程兴建后形成的大库区不同,三峡悬棺葬仅限于峡中的六个县(即现重庆市的奉节、巫山、巫溪、湖北西部的巴东、秭归、宜昌),以及峡江两岸溪河峡谷的悬崖绝壁之上。其分布特点是以峡 *** 流为中心向两岸的支流辐射,由一线多点、多线串连而形成的网状结构。其民族属 *** 和文化内涵、具有十分明显的联系 *** 和共 *** 。
13、(一)三峡主流悬棺葬的分布情况
14、三峡主流上起奉节瞿塘峡,下至宜昌西陵峡口,全长约1 *** 公里。自古至今,先后发现的著名悬棺点有十余处:
15、赤岬山“兵书匣”。载于古籍和地方志,穴中棺木数与棺中遗物不详。
16、粉壁堂。位于夔门南岸,以岩壁上集中有大量古代石刻而得名。岩间有一洞穴高出江面50米左右,中有悬棺一具。
17、黄金洞。位于瞿塘峡南岸的绝壁上的一个天然石洞。1958年有峡 *** 洞探宝,得一把巴式青铜剑而归。1996年科学探险队再次进洞,仅见一堆 *** 骨。
18、吊槽。位于瞿塘峡南岸峭岩间,高出江面70米左右,中有棺木一具,旁有木桩方孔。
19、风箱峡。位于瞿塘峡北岸赤甲山半岩间,上距山顶约100米,下距江面约70米,垂直的 *** 裂缝处有“风箱峡”三个大字。1971年有三位峡民为了寻找“龙骨”从悬岩上攀入风箱峡,发现岩隙里横置的木桩上叠置着12具棺木,毁坏棺木8具, *** 一柄巴式青铜剑、木剑鞘、一把铜斧、一些料珠装饰品,还有一只 *** 十分精美的男式圆口镂空雕花铜鞋。风箱峡一带是一个岩葬群,距此处东面50米绝壁的两条岩缝中,仍可见有悬棺存在。
20、盔甲洞。《夔州志》载:相传此洞为宋代女将穆桂英藏盔甲的地方,这与“孟良梯”一样当然也是一种附会。盔甲洞在风箱峡斜对面的南岸半岩间,下距江面约100米。童恩正先生曾有专文记载盔甲洞悬棺发现的文物。1958年,白帝城供销社请一位老工人进洞探宝,发现棺木三具,取出的文物现存白帝城文物陈列室,计有巴式青铜剑、木梳一把等。
21、铁棺峡。位于西陵峡南岸巴东境内的楠木园。铁棺峡长达500多米,距江面数十米的峭壁上有一排天然岩洞,因年代久远,悬葬之棺木色泽灰黑如铁,铁棺峡因此而得名,惜洞中棺木屡遭 *** 无一 *** 。
22、兵书宝剑峡。位于西陵峡秭归县境北岸,船过香溪即可见崖壁上有一条状突兀 *** 象一把宝剑倒 *** 在 *** 中,这就是“宝剑”。在下游距江面约200米处峭岩间有一天然洞穴,穴中有一叠形状如书之物,相传为诸葛亮入蜀时留藏的“兵书”,实则是棺木。1955年四川下来几位采 *** 老人用绳索入洞中,发现内有两具棺木,揭开了“兵书”之谜。
23、(二)三峡支流悬棺葬的分布情况
24、三峡两岸汇入峡江的溪河,皆为陡峭的峡谷,崖壁半腰均有悬棺葬分布,主要有:
25、奉节草堂河悬棺群:主要有三架岩悬棺,现洞中仅存木杠。
26、巫山错开峡氵四氵襄悬棺群:有棺木阡、天子庙两处悬棺,内有悬棺10余具,现仅存4具。
27、巫山大宁河(巫溪)段悬棺群:主要有龙门峡(因有多处悬棺,亦称铁棺峡)巴雾峡、滴翠峡飞云洞、大昌水口等5处悬棺葬。多为天然洞穴,每洞有1—2具棺木。悬棺穴距水面更低约40米,更高达200余米。成为小三峡里的一大景观。
28、巫溪县大宁河段悬棺群:主要有烂船湾、月亮洞、猫子石、棺木岩、黄岩硝洞、四方洞、南门湾、凤凰山、九层楼……等10多处悬棺葬,可谓星罗棋布。距巫溪县城北30公里,位于大宁河与东溪河交汇处的荆竹坝悬棺葬群,高崖间石穴交错、棺木累累,计有25具之多,景象十分壮观。1979年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曾攀登上高崖实地考察,对其中18号棺进行了清理,两具 *** 骨一男一女均少年,随葬物有铜器三件。
29、巴东县龙船河悬棺群:龙船河古名西氵襄溪,因有悬棺形似木船而得名。从与长江汇合处起的沿河两岸峭壁间多有悬棺,有人统计至少在10具以上,但多遭 *** ;距龙船河北面5公里处的罗坪河,绝壁上的自然洞 *** 亦有悬棺遗存。
30、秭归县九畹溪悬棺群:九畹溪位于西陵峡南岸,相传屈原少年时代曾在此溪畔种植九畹芝兰,悬棺群在距峡江约15公里的九畹溪两岸,地名棺木岩。棺木岩高700余米左右,红褐色的崖壁间天生一道横向大裂缝,距地面约50米,裂缝中放置着7具棺木。民间有诗云:“自古流传棺木岩,鸟鸣猿啼动人情,雪飘草木山戴孝,风吹松杉树举哀,春到百花呈奠礼,夜来明月照灵台,不知亡者何朝代?棺木七副洞穴埋。”现棺木都遭盗棺者 *** 。
31、秭归县磨坪青干河支流悬棺群:在西陵峡南岸磨坪乡一处长约120米、高约100米的峭壁上,一排洞穴和石缝中放置有131口棺木。通过望远镜还可看见棺木旁的一捆绳索。这是迄今为止三峡地区发现的更大的悬棺葬群,极具研究价值。尽管还未进洞穴发掘棺中遗物,但考古工作者认为:通过这一捆绳索,有可能解读悬棺如何放置的千古之谜。
32、夷陵区黄柏河悬棺群:该悬棺群位于西陵峡北岸约20公里的黄柏河两岸。在一处距地面约100米的陡峭岩壁间有一自然洞穴,洞分内外两层,其中放置有30多具棺木,洞 *** 还有一具较大的套棺,长约2米,高约1米,棺木均为整木挖凿而成,木质坚硬。历史上屡遭盗棺者 *** ,1958年和1979年;先后两次有入洞者掀下棺木20多具。与棺材岩隔河相望的龙王洞,也是一处悬棺葬,内有棺木6具。
33、从以上三峡地区悬棺葬的地理分布情况,可看出一个十分明显的分布特点:即峡 *** 流的悬棺相对稀少,宛若疏星半月点缀在璀灿银河之间;而峡江两岸支流之悬棺葬则星罗棋布、鳞次栉比,整个三峡地区的悬棺葬分布,便以峡 *** 流为中心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网状板块。这一特点的形成,与古代三峡民族部落分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是人口聚居状况的反映。峡中峰高岩陡,少有坪地可供人类居住和农耕,而两岸支流河谷地势稍平,且土地肥沃、交通方便,古民村落大都分布于此。悬棺葬分布正是古代部落、村落分布的缩影。了解这一点,对于研究三峡地区悬棺葬之族属及文化内涵大有帮助。
34、三峡地区悬棺葬所展示的文化内涵,同中国南方各地的悬棺葬相比较,即有其共同 *** 和许多相似之处,也具有其个 *** ,亦即鲜明的三峡地域特色。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5、(一)在悬棺葬类型上多为自然选择,形式较为单一。由于三峡大峡谷地质结构多为石灰岩,经水溶和渗透后呈现出“喀斯特”地貌(即岩溶地貌),两岸多奇峰峭壁、怪石嶙峋、溶洞迭出,所谓“夷山多名洞”便是三峡地貌的写照。因此,三峡的悬棺葬一般都选择在自然洞穴,而少见有人工开凿式、悬棺木桩式等其它类型。选择不需加工的自然洞穴(溶洞、岩壁间缝隙)作为悬棺葬之地,反映了三峡地区悬棺葬的原始 *** 与古朴 *** ,与 *** 的土坑葬更为接近。
36、(二)悬棺的棺木多采用整木挖凿而成。由于古代三峡地区森林资源丰富、古木参天、古人就地取材为棺。悬棺棺木的简易加工和 *** 粗糙,也表明当时生产技术水平低下,尚处于落后的农耕时代,距今年代较为久远。
37、(三)在悬棺的放置 *** 上因地制宜。悬棺的棺木是如何放置在数百米高的悬崖绝壁之间的洞 *** ?这一直是古今学者苦苦探解的一个谜。对此,人们众说纷纭,有的甚至不惜财力做实地模拟实验。有堆物说(即在悬棺下堆积石土或它物以升高)、云梯说(类似古代战争之攻城)、地貌变迁说(认为古代江河水位高于现代,距悬棺葬处距离甚近)、栈道说、“悬索下柩”说。很明显,人们推测的许多悬棺置放 *** ,都是不切合三峡地区悬棺葬实际的,地貌变迁也难以解释,因为三峡地区自有人类聚居历史以来,未见有如此高水位记载。据现已发现的三峡地区悬棺葬来看,宜昌学者刘不朽 *** 认为:三峡地区悬棺在放置 *** 上采用“悬索法”的痕迹十分明显。最近在秭归磨坪乡发现的悬棺洞穴中犹遗存有一捆绳索,便是“悬索法”的重要痕迹。现代一些进入三峡悬棺中“盗宝”者,均采用从崖上悬绳索下吊入洞而取得了成功,也可以作为佐证。还有一点值得引起重视,那就是“悬索法”乃是三峡山民们惯用的古老传统作业技术,至今山民们在悬崖峭壁间采 *** 、砍柴和劈岩筑路时,仍在普遍使用。当然,这也与峡中民族剽悍、勇敢的素质有关。“栈道法”(即在岩上凿孔架木作栈道)亦有数例。有学者推断:瞿塘峡南岸的“孟良梯”(现存65个方形凿孔)可能是通往悬棺葬洞穴的栈道,因为附近有吊槽、粉壁堂、盔甲洞等多处悬棺葬。但即使用栈道,也还须用绳索辅助。总之,“悬索法”似可 *** 三峡悬棺“悬”入悬崖绝壁洞穴之千古悬念与悬案。
38、三峡地区悬棺葬的年代,在上述论述中已显端倪。通过悬棺遗存物品和碳14测定,大致可以确定其安葬年代。从随葬品来看,专家们经分析指出:长江三峡地区“悬棺葬中的随葬品多为战国时期的柳叶形巴式剑、楚式剑、楚式高背木梳、西汉文帝四铢半两钱,另有西汉时常见的长喙水鸟状和钩头蛇首状带钩和东汉五铢钱等等,这一地区悬棺葬流行的年代大致应为战国至东汉时期。”上世纪80年代初亲自到西陵峡一带作过实地考察的舒之梅先生称:“曾在宜昌新坪棺材岩拣到残棺材板送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放射 *** 碳素断代测定,结果2270前后80年,树轮校正年代2275前后90年,约当公元前325年,时为战国中期偏晚。”两者映证,年代基本上吻合,因此也是可信的。三峡地区在战国时代是巴、楚聚居之地,其人“半巴半楚”,亦是巴、楚相互争伐之地。《华阳国志·巴志》载云:“楚、巴数攻伐,故置扞关、阳关、沔关。”古代学者考证,扞关有两处:一在巴山县(长阳),一在鱼腹(奉节)。悬葬中之巴式剑、楚式剑,正是当时巴楚间战争之反映。所以可以认为:三峡地区悬棺葬产生的年代,可上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其流行之盛期在战国时代,至汉代已逐渐稀少流行,仅有一、二处悬棺中发现西汉、东汉钱币便是更好的证明。秦国灭巴后,巴人部落已分散瓦解,大都迁徙出三峡地区。
39、悬棺葬的年代与族属有着密切关系。自殷商、西周时期起,三峡地区曾有许多民族部落在此活动和聚居,但战国时代活动时间最长、占 *** 地位的是巴人和楚人。巴之名最早见之于殷墟甲骨文,当时称之为“巴方”,是一个很有实力的方国。顾颉刚先生《中国历史地图集》中考证,“巴方”位于汉水、巴江之间,楚、邓之南。据学者考证,巴人是参加武王伐纣时《牧誓》中八大部落之一。杨守敬《水经图注》认为:“参加《牧誓》大会的彭人,就是著称于春秋经传的巴人,当为武丁时‘巴方’的后裔。”“巴人这一族名,是彭人、宗贝人、板楯蛮夷、月勾忍夷、阆中夷、 *** 夷的总称。”杨守敬出生在三峡,对三峡地理、历史颇有研究,其观点极有见地。《华阳国志·巴志》载云:“其地东至鱼腹”,即今重庆以东三峡一带,正是巴人活动的地域。特别是在三峡悬棺葬中,有10余处出土有柳叶形巴式剑,与巴人在三峡活动的地区、年代三者吻合,足可以证明三峡棺葬的主人是巴人无疑。但是,多年来献身于中国悬棺葬研究并取得显著成绩的陈明芳先生却另有见解,她认为:“长江三峡地区的悬棺葬可能与这里古代亻襄人和延虫人有关”,“可以认为,长江三峡地区的悬棺葬为古代濮人、越人后裔的葬俗。”研究巴蜀文化的著名学者林向先生的观点大致相同,也认为“川东峡江地区的崖葬可能是古代亻襄、延虫族的遗存。”他们不赞同巴人说的理由是共同的,即“巴是国名,而非族名。”上世纪末,四川著名学者段渝先生推出了巴蜀古代文明研究新成果,他指出“古代居息繁衍在这个地域内的各个族也被统称为巴,并由此派生出巴人、巴族、巴国、巴文化等概念。从这个意义上看,巴这个名称包有地、人、族、国、文化等多层次的复杂内涵,是一个复合 *** 概念。”这可能是对巴是国名而非族名以及三峡悬棺葬的主人是否为巴人的更好的回答。当然,古代生息繁衍在三峡地区的民族多而且杂,对这些民族的起源与演变的研究虽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多为百家之言,尚未有定论。在古史的传说时代,三峡一带当属南方的苗蛮集团,亦即张正明先生在《楚文化史》中所说:“ *** 江汉地区的土著,是传说中的三苗。”而后又出现“百越”的“百濮”:峡中秭归古为夔国,有学者认为夔即“夔越”,是百越的一支;三峡地区也是“百濮所充”之地,有学者考证“濮在今湖北枝江西”,与巴人活动的地域相同。所以,许多学者都认为巴族可能是越、濮的后裔,或者他们之间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
40、自从1000多年前在中国南方发现了奇特的悬棺之后,众多仁人志士就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索悬棺葬俗之起源及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毫无疑问,奇特的葬俗形式,乃是人类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一种奇特的意识形态和 *** *** 的产物。学者们在探讨悬棺葬起源时,普遍认为这是人类葬俗的演进,悬棺葬与史前人类穴居和 *** 土葬有密切联系,是一些民族 *** 观念的反映。具体到悬棺葬俗形成的原因,则是见仁见智,各说不一,且颇多臆想与猜测,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诸说:
41、(1)祖先崇拜说。将父母祖先的 *** 高置在临水高崖上,既便于后代子孙瞻仰,也能让祖先的英魂保佑子子孙孙繁荣昌盛。古人多有此说:唐张族鸟《朝野佥载》载曰:“五溪蛮父母死……尽产为棺,于临江高山半助凿龛以葬之,自山上悬索下柩,弥高者以为至孝,既终身不复祭祀。”乾隆《珙县志》载:“珙县多棘人人……相传有罗因者,以棘人人尝灭其祖,乃教以悬棺崖上,子孙高显。于是争挂高岩以趋吉。”
42、(2)普渡灵魂说。古人把人的形体叫作“形”,魂魄附之于形体,即所谓“附形之灵为魄,附气之神为灵”。有学者认为:棺木(尤其是船形棺木)好似独木船,将死者脱离形体的灵魂,载渡到天堂极乐世界。楚辞《招魂》所表现的正是“超度亡者灵魂”这一原始的灵魂观念和三峡地区古老的民族习俗。
43、(3)“ *** ”成仙说。古人以为高山高崖距离九天仙境最近,所以称悬棺洞穴为“仙馆”,悬棺葬为“地仙之墓”。子孙将祖先 *** 骨安葬在高不可攀的悬岩绝壁之上,宛若进入云雾飘绕的神仙境界,既可避 *** 怪的干扰,又可以高高地瞻仰祖先。
44、(4)返水归真或返洞归源说。即所谓来之于水,返之于水,来之于山,返之于山,居之于洞穴,回归洞穴。原始人类曾有过“穴居”时代, *** 于山林,捕鱼于水泽,对山水自然有着深深眷恋之情。将祖先悬葬于水边山崖洞穴,有送其回归自然之意。《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辞》“质本洁来还洁去”便是回归观念的反映。
45、此外,还有“保护 *** ”说、“抑制天花传染”说等等,不一而足。多为望悬棺而生义、难以令人信服,上述四种主要观点,皆为国内外研究悬棺的学者中甚为流行的见解。各说都有所据,具有一定说服力。
46、总之,三峡悬棺葬,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从一个侧面鲜明地反映了早期三峡人的人文 *** 思想。
二、 *** 自己兄弟做雕花棺材
1、 *** 自己兄弟做雕花棺材意味着:
2、社交运与个人魅力亮眼的时期。该你发言、该你主导的场合就别客气。自己的意见清楚表达,意外的一面让别人留下深刻印象,受到认同的机会高。但是财政经济上易发生混乱情形,金钱调度频繁的人留意一时周转不灵的情况喔。
3、 *** 自己兄弟做雕花棺材的吉凶:
4、勤勉做事,无厄安泰,终获成功之吉兆无疑,虽然成功较迟些,但平安发展,改善境遇,家门兴隆,但过程中亦有不少困苦烦恼。如果人、地两格无凶数,则无病,若有病吃 *** 可速愈。
三、悬棺是怎么放上去的
1、同 *** 、水葬一样,悬棺葬是一种古老的丧葬形式。葬址一般选择在临江面水的高崖绝壁上,棺木被放置在距离水面数十至数百米的天然或人工开凿的洞穴中,有些则是直接放在悬空的木桩上面。武夷山九曲溪两岸的峭壁上,至今仍存有悬棺遗迹十余处。
2、经过碳14测定,白岩和观音岩保存完好的两具船棺距今已有三千多年,随葬的龟形木盘是具有商周青铜文化特征的遗物。
3、据考证,当年我国南方分布着大大小小许多部落,他们大多具有某些共同的文化特征,因而被今人统称为古越人。船是古越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具,把死者放入船形棺木是对死者的敬重。而出于对高山的崇仰,他们又把逝者安放在最接近“天神”的地方,以使他们不被世人打扰,从而更好地庇佑后人。
4、重达数百公斤的棺木是如何安放在悬空的绝壁上的呢?从棺木棺盖首尾两端凿有穿绳用的方孔推测为悬索吊下。在放置悬棺的峭壁背后或两旁一般地势较为平缓,人们先将棺木运上山,派工匠凿好洞穴或架好木桩,再将棺木吊装好。有时候,先沿崖壁凿出平行的一条通道,将棺木依次推进,可以集中放置一批棺木以省去许多麻烦。据三国时吴人沈莹的《临海水土志》记载,当时浙江瑞安至福建连江一带的“安家之民”和“ *** 土著”、“夷州民”在饮食起居、风俗习惯上非常相近,都有悬棺葬的习俗。而在 *** 偏僻的小岛兰屿的雅美人中间,这种葬俗保留至今。
5、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西南的武夷山,方圆百里,溪谷环绕,有“奇秀甲于东南”的美誉。游客泛舟弯曲碧绿的九曲溪水,荡漾在赤黑斑驳的岩峰之间,便可仰见难以想像的天下奇观:峭拔百仞的悬崖石壁上,一具具年代久远、饱经风雨的棺木凌空悬置。这就是引起国内外学者极大关注的古老而又奇特的葬俗——悬棺葬。
6、民俗学将悬棺葬归为崖葬(亦即风葬)的一种形式,这种把死者遗体或骨殖放入棺中置于悬崖上使之风化的葬法,可分为利用人工楔入木桩或于天然岩缝悬置棺材、利用天然岩洞或人工凿岩为穴 *** 棺材使之半悬于外等几种类型。这些类型的共同特点在于一个“悬”字,所以后人便沿用南朝人顾野王对之的称呼,通谓“悬棺”。顾野王在游历武夷山时,曾见“半崖有悬棺数千”(《太平寰宇记》卷一○一),此为一千四五百年以前的壮观,现在所剩大约不满二十具了。惟悬棺葬并非武夷山所独有,据文献记载以及迄今所发现的,在江西、浙江、 *** 、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广东、海南等许多地区,也都有此类棺葬存在。各地区的考古工作者对此进行了科学发掘与清理,经用碳14测定和陪葬物比较,认为这些悬棺的时代从商周起经汉晋直到明清都有,它应是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中流行的一种葬俗。
7、悬棺葬研究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 *** 课题,其一个个具体项目,几乎都是悬案,所以也有人以“悬棺葬之谜”作为统称。这里简略介绍一个和民俗学研究关系最密切的问题:这种奇特的葬俗是怎么产生的?
8、生活在福建周宁、福鼎、柘荣、屏南等地区的畲族同胞,有一个关于悬棺葬由来的传说:上古时,畲族的始祖盘瓠王与高辛帝的三公主成亲,育有三男一女,全家迁居凤凰山 *** 务农。因盘瓠王是星宿降世,生不落地,死不落土,所以他去世后儿孙们就用车轮和绳索把棺木置于凤凰山悬崖峭壁的岩洞中。其后代代沿袭,形成了古代畲族人的悬棺葬习俗。畲族的“畲”字,古时写成“輋”字,也包含了这个故事的意思:在凤凰山,有位大人物去世后,用车轮把棺木悬挂在峭壁岩洞中安葬。
9、上述传说,点明了古人施行悬棺葬的用意,是为了“死不落土”。那么,这种观念是如何产生的,其他地区和民族的悬棺葬习俗是否也受同样的观念支配?就笔者寡见,目前似乎还没有人从这个角度探讨过。
10、相反,有人认为悬棺葬正是落土葬习俗的自然发展,具体而言,它与 *** 的土葬墓有密切关系。当时我国的土葬墓遍及全国,包括文献记载的悬棺葬地区和考古发现的悬棺葬地区。青海乐都柳湾马厂类型墓葬的用木棍封门和齐家文化墓葬的独木舟式棺材都说明,早在 *** 晚期,我国已经出现洞室墓和独木舟船棺的萌芽。悬棺岩洞墓的出现,实质上是把深入地下的洞室及其棺木抬升到高岩洞的变化。
11、还有人认为,悬棺葬与史前原始民族实行岩居有关,是人们洞处穴居生活的反映。人们生时既然住在岩洞里,死后当葬回原处。亦有人认为悬棺的形成实际上与战乱和科技水平有关,并无什么其他复杂的原因。但驳难者指出,迄今为止还没有资料表明这种葬俗的形成是与战乱有关。
12、也有人认为施行悬棺葬是“孝道”的表现或是为了追求吉利。如唐人张鷟《朝野佥载》记载古人的崖葬习俗,“弥高者以为至孝”,以至丧家争相挂高;元代李京《云南志略》则载土僚人死后,悬棺以“先坠为吉”。也有人认为古代越与濮及其后裔民族大多生活于高山僻壤中,把高山险峰、崇山峻岭视为生活的依托,或因其难以接近、难以触及而产生神秘感,进而把它作为神灵所居或通天之路加以顶礼膜拜,所以他们便把死者的灵柩置于高山峻岭的崖穴之间,这样不但使亡魂接近神仙天国,更重要的是使之易于皈附于神仙天国。如清人董天工《武夷山志》就记有西王母宴请武夷山众乡亲的传说,并称葬有悬棺的崖洞口附近架置棺材用的木条为“虹桥板”,认为众乡亲就是从这些“虹桥板”上跨空赴宴的。有学者便据此推测这些木条的真正用途是在于沟通道路,虹桥跨空,好让崖洞中的灵魂 *** 出入,归返天上。但亦有人否定这些看法,认为西王母是东汉以后道教中的女神,而生活于三 *** 以前的福建地区的古越人是不可能超越同一时期汉族社会的发展水平去崇拜道教中的“神仙天国”的;至于“图吉”、“至孝”、“尽孝”这类涵义,当是年代较晚的悬棺葬受到汉文化影响的结果,这反映了悬棺葬包含的 *** *** 的演变,但不是它原来的观念意识。
13、又有人从原始 *** 崇拜观念入手探索悬棺葬的起源。如杨军、郑从武在论述四川古濮人的悬棺葬时,认为这种习俗的起因,可以在僰人(居住在今宜宾地区的濮人又被称为僰人)的传说中得到较为正确的解释。僰人民间传说集《悬棺之谜》里有则传说云:僰人受到病疫威胁时,祖先神母告诉他们,要逃脱病疫的死亡威胁,只有实行岩葬。可见僰人行岩葬的原因是 *** 对他们有保护作用,这是石崇拜的一种表现。而僰人之所以崇拜石,一方面如他们传说的那样,是为乞求平安而把灵柩葬在崖上,另一方面则是希望石头能赐嗣于己,使自己的群体人丁兴旺。如《太平御览》卷五十三记载,马湖江南岸有“乞子石”,“僰人乞子于此有验”。很明显,僰人的岩葬包含有以石求子的文化因素——即对 *** 的追求和崇拜。
14、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纵观悬棺葬遗存的分布,几乎都在临江面水的悬崖绝壁上,表现出行悬棺葬的民族都具有“水行山处”的特点,而葬具形式则以船形棺和整木挖凿的独木舟式棺材为主,如果再结合置棺方式、葬制和葬式等各种情况综合分析,悬棺葬习俗当属原始 *** 中在 *** 魂崇拜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祖先崇拜观念的反映。这些习于水上生活并以善于造船和用船著称的民族笃信,祖先死后, *** 魂虽然到了人 *** 相隔的另一个世界,但并未离开生前所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仍将与自己家人和后代长相厮守,并保佑他们繁荣兴旺。所以船形棺或独木舟式的棺具之主要涵义并不在于如有些人认为的是普渡灵魂回归故乡或驶向彼岸世界,而在于满足祖先在幽冥中的生活需要;至于将棺木高置于陡崖绝壁,则是尽量避免 *** 或其他因素对 *** 骸的伤害,这样才能使祖先的灵魂得到永久的 *** ,并得到其在冥冥之中的赐福和保佑(陈明芳《中国悬棺葬》)。
15、比较各种见解,似以石崇拜说和祖先崇拜说的分析 *** 较为近理。但掩隐在云雾缭绕的峭壁之上的悬棺葬俗起源之谜,是否就因此揭晓了呢?仍无定论。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