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之乡小岗村(花鼓乡)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1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花鼓之乡小岗村,以及花鼓乡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1. 介绍凤花鼓的作文
  2. 凤阳花鼓话今昔
  3. 凤阳花鼓描写

一、介绍凤花鼓的作文

1、我的家乡在安徽凤阳,那儿有闻名遐迩的凤阳花鼓,她素有“东方芭蕾”美誉,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已记不清我是从何时爱上凤阳花鼓的。听爸爸说,我“抓周”的时候,抓的就是凤阳花鼓,也就是从那时起,对凤阳花鼓爱不释手。无论受到多大委屈,只要小花鼓一响,我便立即破涕为笑!

3、凤阳花鼓或大或小。最普通的一手便可侧握,碗口大小,形如饱满的月饼。在凤阳城镶有“万世根本”匾额的鼓楼上,陈列着世界上更大、最小两面凤阳花鼓,曾获吉尼斯之最记录。大的直径200厘米,小的直径仅2厘米,无论大小,都能敲出铿锵的催人奋发的声音。

4、爸爸告诉我,凤阳花鼓源于元朝,那时候兵荒马乱,凤阳的百姓民不聊生。“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到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这首古代凤阳花鼓歌,真实反映了当时民众的生活状况。因生活所迫,伴着凤阳花鼓,多少凤阳人背井离乡,一曲凤阳花鼓唱出了人们的心酸,凤阳花鼓也一度曾经成为乞讨的象征。

5、历经近 *** 的变迁,凤阳小岗村18位爷爷按下了鲜红的手印,淳朴的家乡父老掀起了中国农村 *** 的序幕。也就是这片土地,培育了勤奋敬业、无私奉献的沈浩精神。

6、如今的凤阳人,满怀豪情敲着花鼓,伴着悦耳的花鼓,他们一路歌唱 *** *** 的主旋律,一路歌唱国家的好政策,一路歌唱家乡的新变化。他们用朴实的花鼓调,唱出历史的沧桑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正用那未曾雕琢过的心声,唱着走进新时代、追逐中国梦的决心!

7、凤阳花鼓美,美在她的形,美在她的音,美在她的神。我爱家乡的凤阳花鼓,更爱家乡的花鼓精神,我要为凤阳花鼓点赞!

二、凤阳花鼓话今昔

1、   凤阳花鼓话今昔

2、  花鼓、小锣,曾经是朱元璋的乡亲们讨饭时的必备神器,

3、“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

4、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5、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

6、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

7、细腻又凄婉的曲调很带感,令人神醉。我每次听到这首曲子的时候,都有一个疑惑,我实在想不明白,朱元璋作为一个颇懂权术的开国皇帝,为什么要祸祸自己的家乡?他是怎么成功做到让他的家乡人民恨之入骨,走遍大江南北到处黑他的?而且一黑就黑了好几百年。

8、   朱元璋的确是个刚硬的人,他缔造的朱明王朝是历史上最硬气的王朝,不和亲、不议和,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一点儿都不含糊。他杀起 *** 对手和 *** 污吏来,那也是毫不留情、决不手软的。但是,朱元璋对他的凤阳老家,却是极柔软、极温情的。

9、   朱元璋为了他家乡的发展,真是 *** 碎了心,凤阳是安徽滁州的下辖县,地处淮河中游南岸,旧称钟离、濠州,大明王朝建立之后,朱元璋先是给家乡改了个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名字:凤阳(因其在凤凰山之阳),然后又把凤阳定为中都,为了改变凤阳连年战乱后土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局面,朱元璋下令把苏州、杭州、嘉兴、松州、湖州一带的有钱人家十四万户迁徙凤阳,朱元璋还效仿汉高祖刘邦恩泽故乡沛县的作法,下诏免除家乡赋税,明确“永不课征”,这些浩荡“皇恩”施行之后,凤阳着实火了一把。父老乡亲们欢天喜地,不知怎么感谢朱元璋才好,他们得知朱元璋喜欢听家乡的花鼓小调后,每遇喜庆大事,或逢年过节,他们就敲锣打鼓从凤阳府一路欢歌劲舞唱到当年的国都南京,给朱元璋大唱赞歌,场面还是很壮观的。那时《凤阳歌》的歌词是:

花鼓之乡小岗村(花鼓乡)-第1张图片-

10、“说凤阳,道凤阳,手打花鼓咚咚响。

11、凤阳真是好地方,赤龙 *** 金凤翔。

12、数数天上多少星,点点凤阳多少将。

13、说凤阳,道凤阳,手打花鼓咚咚响。

14、凤阳真是好地方,皇恩四季都浩荡。

15、不服徭役不纳粮,淮河两岸喜洋洋。”

16、   凤阳历史上真的是十年九荒吗?当然不是。凤阳历史上一直是州府郡道治所,一直都是一个地区的中心城市,远在先秦时候,凤阳就已经是著名的风景旅游区了。庄子和惠子来此游玩,在濠河的桥上观鱼,看到鱼在水中倏忽往来,悠然从容,两 *** 来了兴致,于是说了一段流传 *** 的绕口令。庄子说:“鱼儿很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快乐?”庄子说:“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乐?惠子又说:“我不是你,我当然不知道你知不知道鱼快乐,同理可证,你不是鱼,所以你不知道鱼快不快乐”……绕晕了。让他们绕去吧,我们能会心一笑、自得其乐就好。

17、   那么歌词是从什么时候被篡改成“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呢?明亡之后,清军对江南一带不屈服的民众进行了长期的屠戮,并大搞文化殖民,满清 *** 者将江南地区的很多前朝民俗进行了修改,用以抹黑明朝,黑锅就这么给朱皇帝背上了。

18、   凤阳花鼓单纯就是讨饭的工具吗?当然更不是。凤阳的乞丐其来有自,朱元璋曾迁十四万富户充实凤阳,并且严禁逃归,这些人不敢违反禁令,但又想回故乡扫墓探亲,他们只好在冬季借口年荒化装成乞丐,打鼓唱曲卖艺回乡,来年春季再回凤阳,不论丰收、灾荒,他们都要到江南去唱一番“花鼓”,随后相沿成俗,

19、“漫天风雪白茫茫,母女相依受凄凉。

20、尝尽人间辛酸事,饥寒交迫泪汪汪。

21、打起花鼓咚咚响,过路的君子听我唱,

22、千山万水有时尽,何年何月回故乡。”

23、   花鼓,作为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民间表演艺术,在南宋就已经有记载,凤阳花鼓,最早就是乡亲们在田间地头劳作时自娱自乐的民间小调,随时随地敲打说唱,热闹有趣,在民间社事活动中,也用来作为娱神的歌舞表演。凤阳花鼓长期在社会底层流传与演变,题材来源于日常生活、生产,内容贴近百姓生活,描摹出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生活画面,展示了底层百姓、尤其是凤阳女 *** 丰富且细腻的情感世界。凤阳是南、北方的交汇之处,在文化、习俗等方面融汇了南方和北方的双重特征,这些都使得凤阳花鼓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和艺术魅力。凤阳花鼓的流传范围不断扩大,甚至飘扬过海到新加坡、 *** 等过国家。二、三十年代,作为 *** 《大路》的 *** 曲,凤阳花鼓开始出现在银幕上。邓丽君也曾演唱过《凤阳花鼓》:

24、“左手锣右手鼓,手拿着锣鼓来唱歌,

25、别的歌儿我也不会唱,单会唱个凤阳歌,

26、凤阳鼓啊咿呀哎呦,得儿铛铛飘一飘,

27、得儿铛铛飘一飘,得儿飘得儿飘,

28、得儿飘得儿飘飘飘一飘,得儿飘飘飘一飘,

29、我命苦,真命苦,一生一世讨不着好 *** ,

30、人家的 *** 如花又如玉,我家的 *** 一双大花脚,

31、量量一尺多咿呀哎呦,得儿铛铛飘一飘,

32、得儿铛铛飘一飘,得儿飘得儿飘,

33、得儿飘得儿飘飘飘一飘,得儿飘飘飘一飘,

34、我命苦,真命薄,一生一世嫁不得好丈夫,

35、人家的丈夫做官又做府,我家的丈夫单会打花鼓,

36、打打花鼓啊咿呀哎呦,得儿铛铛飘一飘,

37、得儿铛铛飘一飘,得儿飘得儿飘,

38、得儿飘得儿飘飘飘一飘,得儿飘飘飘一飘。”

39、俏皮风趣,颇具花鼓本鼓的乡土韵味。

40、   1976年,凤阳县小岗村18位“大包干”带头人的鲜红手印,催生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农村 *** 的序幕, *** *** 之后的新时期,凤阳花鼓大多以歌颂新时代 *** 和国家政策为题材内容:

41、“说凤阳,道凤阳, *** 鼓点先敲响,

42、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43、    2006年,凤阳花鼓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搭上了时代快车的凤阳花鼓,在新时代更是焕发出异彩,凤阳花鼓的内容、形式不断创新,改编而成的儿歌、广场舞、健身 *** 唱响在神州大地各个角落。

44、笔者作为一个铁 *** ,忍不住借凤阳花鼓的艺术形式,也唱唱我们铁路的新发展、新气象:

45、高铁快,轨道长,风驰电掣飞一样!

46、出行快捷又方便,欢天喜地走四方。

47、铁路职工干劲足,铁路领导敢担当,

48、干群和谐鱼水欢,关爱直到炕头上!

三、凤阳花鼓描写

1、凤阳花鼓或大或小。最普通的一手便可侧握,碗口大小,形如饱满的月饼。在凤阳城镶有“万世根本”匾额的鼓楼上,陈列着世界上更大、最小两面凤阳花鼓,曾获吉尼斯之最记录。大的直径200厘米,小的直径仅2厘米,无论大小,都能敲出铿锵的催人奋发的声音。

2、凤阳花鼓源于元朝,那时候兵荒马乱,凤阳的百姓民不聊生。“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到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这首古代凤阳花鼓歌,真实反映了当时民众的生活状况。因生活所迫,伴着凤阳花鼓,多少凤阳人背井离乡,一曲凤阳花鼓唱出了人们的心酸,凤阳花鼓也一度曾经成为乞讨的象征。

3、历经近 *** 的变迁,凤阳小岗村18位爷爷按下了鲜红的手印,淳朴的家乡父老掀起了中国农村 *** 的序幕。也就是这片土地,培育了勤奋敬业、无私奉献的沈浩精神。

4、如今的凤阳人,满怀豪情敲着花鼓,伴着悦耳的花鼓,他们一路歌唱 *** *** 的主旋律,一路歌唱国家的好政策,一路歌唱家乡的新变化。他们用朴实的花鼓调,唱出历史的沧桑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正用那未曾雕琢过的心声,唱着走进新时代、追逐中国梦的决心!

5、凤阳花鼓美,美在她的形,美在她的音,美在她的神。我爱家乡的凤阳花鼓,更爱家乡的花鼓精神,我要为凤阳花鼓点赞!

6、凤阳花鼓又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等,凤阳花鼓起源于凤阳府临淮县(今凤阳县东部)是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传统民间表演艺术,但以曲艺形态的说唱表演最为重要和著名,一般认为形成于明代。凤阳花鼓与花鼓灯、花鼓戏并称凤阳三花。凤阳花鼓主要分布于凤阳县燃灯、小溪河等乡镇一带。其曲艺形态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或二人自击小鼓和小锣伴奏,边舞边歌。历史上艺人多以此为出门卖艺的手段,凤阳花鼓因此而传遍大江南北。清康熙、乾隆年间,许多文人的诗文记录了凤阳花鼓表演时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清中期以后,舞蹈因素逐渐从民间的凤阳花鼓中淡出,仅剩下唱曲部分,分为“坐唱”和“唱门头”两种形式。凤阳花鼓是根植于凤阳传统民间的戏曲艺术瑰宝,有凤阳“一绝”之美称,并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6年凤阳花鼓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花鼓之乡小岗村和花鼓乡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

标签: 小岗村 花鼓 鼓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