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非遗之乡花鼓和花鼓戏传承人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1、昆曲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公元14—17世纪)。昆曲的唱腔具有很强的艺术 *** ,对中国近代的所有戏剧剧种,如川剧、京剧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昆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这些内容亦是培训京剧演员的基本科目。
2、铁画,也称铁花,安徽芜湖特产,为中国独具风格的工艺品之一。铁画是以低炭钢为原料,将铁片和铁线锻打 *** 成的各种装饰画。它将民间剪纸、雕刻、镶嵌等各种艺术的技法溶为一体,采用中国画章法,黑白对比,虚实结合,另有一番情趣。
3、嘉善田歌是吴歌的一个品种,嘉善田歌是浙江一种独特的歌谣形式,是过去劳动者寻求慰藉、抒发思想感情的歌声。田歌有独唱、对唱和以三人、五人、七人、九人组成的歌班形式演唱,最常见的是把当地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编成长篇,到处演唱。田歌的曲调有“滴落声”、“大头歌”、“羊早头”、“落秧歌”、“平调”、“急急歌”、“小快板”等。
4、凤阳花鼓又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等,是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民间表演艺术,但以曲艺形态的说唱表演最为重要和著名,一般认为形成于明代。凤阳花鼓主要分布于凤阳县燃灯、小溪河等乡镇一带。其曲艺形态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或二人自击小鼓和小锣伴奏,边舞边歌。历史上艺人多以此为出门乞讨的手段,凤阳花鼓因此而传遍大江南北。清康熙、乾隆年间,许多文人的诗文记录了凤阳花鼓表演时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清中期以后,舞蹈因素逐渐从民间的凤阳花鼓中淡出,仅剩下唱曲部分,分为“坐唱”和“唱门头”两种形式。
5、《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如今已有 *** 0多年的历史,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贵州黎平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惊四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6、羌年是中国四川省羌族的传统节日,于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祝活动。节日期间,羌族人民祭拜天神、祈祷繁荣,在释比(神父)的细心指引下,村民们身着节日盛装,举行庄严的祭山仪式,杀羊祭神。然后,村民们会在释 *** 带领下,跳皮鼓舞和萨朗舞。
7、中国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是采用原木材料,使用传统木建筑工具及手工技法,运用“编梁”等核心技术,以榫卯连接并构筑成极其稳固的拱架桥梁技艺体系。木拱桥的建造工作由一名木匠师傅指挥,其他木匠 *** 作来完成。
8、《麦西热甫》广泛流传于新疆,由于地域不同,表现出来的形式丰富而又多样,是实践 *** 尔人传统习俗和展示 *** 尔木卡姆、民歌、舞蹈、曲艺、戏剧、杂技、游戏、口头文学等的主要文化空间,是民众传承和弘扬伦理道德、民俗礼仪、文化艺术等的主要场合,是 *** 尔传统节庆、民俗活动的重要部分。
9、福船,是福建、浙江沿海一带尖底古海船的统称。其船上平如衡,下侧如刀,底尖上阔,首尖尾宽两头翘,全身上下蕴藏着美的因素,散发出 *** 的魅力。而所谓“水密隔舱”,就是用隔舱板把船舱分为互不相通的舱区,舱数有13个、也有8个。这一船舶结构是中国在造船方面的一大发明,它具有提高船舶的抗沉 *** 能,又增加了远航的安全 *** 能。漳湾福船承其衣钵,特征鲜明,一脉尚存。如今,它已是一种濒将消亡的民间手工技艺,堪称中华绝活之一。
10、木活字印刷术曾在温州地区普遍存在。由瑞安平阳坑镇东源村王姓家族传承的木活字印刷术已成为我国完整保留和仍在使用的极少数地方之一,迄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它完全继承了中国古代的传统工艺,是活字印刷术源于我国的实物明证,堪称古代印刷术的活化石。
截至2013年12月,中国入选 *** 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总数已达37项,成为世界上入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
2017年12月7日,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 *** 会在韩国济州岛召开的会议上,意大利南部负有盛名的那不勒斯披萨 *** (Neapolitan pizza- *** )被 *** 世界遗产 *** 会评选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中华人民 *** 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梅花篆字)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 *** 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 *** 国文物保 *** 》的有关规定。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湖北恩施有哪些非遗产品
恩施的非遗文化比较多,列举几个:
傩戏
傩戏起源于商周时期的方相氏驱傩活动,汉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浓厚娱人色彩和戏乐成分的礼仪祀典。宋代前后,傩仪由于受到民间歌舞、戏剧的影响,开始衍变为旨在酬神还愿的傩戏,后慢慢与民间歌舞、戏曲等艺术形式相结合,演变为面貌一新的民间艺术形式,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恩施傩戏从不参与民间的亡人祭奠活动,更多的是在祈福、纳祥等喜庆场合参与演出。恩施傩戏中的分支曲目“耍耍”十分有名,与我国东北的“二人转”相似。在恩施,傩戏除了一般民间祭祀活动外,大多参与喜庆活动,起着“迎神、祈福、除邪、纳祥”的作用。
演出根据角色的不同,戴上手工 *** 的各式 *** ,有“戴着 *** 是神,取下 *** 是人”之说。目前,傩戏广泛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贵州、云南等省。在恩施市,傩戏主要在三岔、红土等地盛行。
说起三岔傩戏,不得不说三岔傩戏第27代传人——“朝神”谭学朝。在三岔群众当中,至今还流传着他用傩戏引来百鸟朝凤的传说。上世纪80年代,谭学朝开始 *** 地向会员传授傩戏艺术。在他的引导下,三岔傩戏声誉越来越高,三岔乡因此获得“中 *** 间文化艺术之乡”的荣誉,谭学朝被命名为恩施州首届民间艺术 *** 。谭学朝 *** 收有实名 *** 8人,记名 *** 达2000余人之多。
恩施傩戏闪耀着独特的民族魅力,具有较高的民族研究价值,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各大媒体及专家学者、社会各界的关注。
2003年,应 *** 邀请,恩施傩戏参加了央视西部频道春晚的录制,100张傩 *** 在 *** 亮相;2008年,傩戏《祭猪》赴京参加 *** 音乐频道演出;2008年, *** 民族大学教授到三岔调研傩戏;2010年,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洛秦慕名前来调研傩戏;2013年, *** 纪录频道到三岔乡拍摄傩戏《打烘火》……
恩施傩戏是国家级非遗名录保护项目,近年来,恩施市高度重视傩戏的传承与发展,制定并逐步实施《恩施傩戏“十二五”保护规划》。同时,组织专人对部分傩戏影像资料归档整理。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傩戏培训,扩大傩戏演出队伍,加强对外宣传。目前,三岔、红土等地的傩戏文艺表演队伍每年在州内演出达200场次以上,并渐渐走出恩施,走出湖北,多次应邀到全国各地演出。
撒尔嗬是清江流域土家人的一种祭祀歌舞,它的艺术价值、民俗学价值、人文价值和史料学价值弥足珍贵。已被列入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亲人去世,本是一件令人悲痛的伤心事,谁会在此时击鼓踏歌至通宵达旦?然而,在巴东县野三关、清太坪、水布垭等土家族聚居的村镇山寨,就有这样一种奇特的“丧事喜办”的民俗:在这些地方,一旦土家老人亡故,亲朋好友往往不约而同赶到孝家灵堂,参加跳撒尔嗬,借此为死者亲属排忧解愁,慰藉亡灵。人们在孝家灵堂跳撒尔嗬,一跳就是两三个夜晚,直到送亡人上山时为止。这种丧事喜办的形式,在当地叫做“热热闹闹陪亡人,高高兴兴办丧事”。
按照土家人的习俗,丧家在老人去世后,孝子首先要跪在亡者床前,燃烧一种当地制造的很粗糙的 *** 草纸,土家人称之谓“落气纸”。在将亡人装殓入棺后,即燃放鞭炮或派人翻山越岭去告诉亲朋好友,叫做“报信”,亲友及乡邻在得到报信后,即从四面八方赶到丧家,有的亲友乡邻要走几十里甚至上百里的山路,不管多晚,打着火把也要赶到丧家,土家人称之谓“奔丧”。前来奔丧的亲友至家,会对孝家后人说一声:“恭喜你尽孝哒!”
孝家把灵堂设在堂屋里。灵柩前的四方桌上供奉着红色的灵牌,灵枢上铺着红色的绣花绒毯。跳撒尔嗬所用的牛皮大鼓就置于灵柩前的桌子旁边,灵柩前的空地就是人们跳撒尔嗬的地方。
夜渐渐深了,吊丧的人们吃过晚饭后,最热闹、最浓烈的跳丧也要开场了。只见掌鼓歌师父走到灵柩旁,拿起鼓捶示意前来奔丧的客人,意思是愿意上来跳的可以开始跳了,随即擂响了牛皮大鼓,随着“咚咚咚”的鼓点节奏,掌鼓的歌师高声唱出了跳撒尔嗬开场的之一个曲目“待师”——
“我打鼓来你 *** ,黄花引动白花开……”
伴随着鼓声和歌声,前来奔丧的土家汉子两人相邀上前,随着鼓点踏着节奏,自然地走到灵柩前起舞,边跳边与旁边观看的乡邻一起唱着应和:“跳撒尔嗬哎——”。
一领众和,边唱边舞,现场气氛欢快热烈。
撒尔嗬是一种歌舞 *** 很强的民俗祭祀表演活动。其舞姿刚健、古朴、豪放、粗犷,尤其是跳“燕儿衔泥”,更为妙绝。只见一人丢一手帕在地下,另一人叉开双腿下大腰,随着鼓点的加快,双手后翘煽动双翅,嘴拢地面衔起帕子。
“好!”周围顿时响起一片喝彩声……
就这样,众人且歌且舞,壮观的场面一直持续到次日天明……
跳撒尔嗬,又称“跳丧”、“打丧鼓”。土家族跳撒尔嗬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隋书·地理志》中记载的“绕棺”。到唐宋时期,撒尔嗬已基本定型,唐樊绰《蛮书》载:“初丧,鼓以道哀,其歌必号,其众必跳,此乃盘瓠 *** 之勇也。”至元明清时期,地方史志对撒尔嗬的记载更为完备:“旧俗,殁之日,其家置酒食,邀亲友,鸣金伐鼓,歌舞达旦,或一夕或三五夕。”(嘉庆《巴东县志》)
用亦歌亦舞的方式悼念死者,是土家族先民巴人在长期生产与生活中所形成的独特习俗,它不仅是一种民俗,也表现了巴人特有的生死观。
土家人把丧事称之为“白喜事”。他们所跳的“撒尔嗬”,歌乃高亢欢快之曲,舞系豪迈雄健之风,无悲痛哀伤之感,讲求的是“欢欢喜喜办丧事”,“高高兴兴送亡人”。
这一切都缘于土家族古老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观。即灵魂不灭,生命永恒,生与死是生命存在的不同形式的自然转换,死亡是旧生命的结束,同时又是新生命的开始,生与死是人生的必由之路。
因此,土家人对待死亡的态度是乐观的,在他们看来,人的生老病死,就像春夏秋冬四季轮回一样,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人从出生到终其天年老死,是顺应了大自然的规律,所以,他们称人之老死为“顺头路”或称“黄金落窖”,是件值得庆贺的事情。因此,老人去世后,为老人去世举丧,办得越热闹红火,就越是有面子、有孝心。举丧实质上成了礼赞生命、祝福新生的一种特殊的仪式。
撒尔嗬这种清江流域独有的土家祭祀歌舞,虽然目前在清江流域还在传承,但从现实的情况看,流行的范围和区域正逐步缩小,究其原因,有外来文化的冲击,加之年轻一代对本土文化缺乏了解和足够的认识,以至于对传统艺术不感兴趣;再就是土家族的乡民们越来越多地走出大山到外地读书、务工,传承的人群越来越少。
1986年9月,巴东县野三关镇民间艺人黄在秀和他的撒尔嗬表演队,应邀赴新疆参加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并获表演奖一等奖,从此以后,这一民间舞蹈开始由山野乡村走向大雅之堂,这也为撒尔嗬的传承推广起了很大作用。
但是,随着老艺人的相继去世,一些高难度动作逐渐失传,撒尔嗬的保护传承迫在眉睫。那么,怎样来保护这一历史悠久的民间舞蹈呢?目前,州及巴东县已实施了一些保护举措:在州委、州 *** 命名的“民间艺术 *** ”中,巴东县两位跳撒尔嗬的歌师邓习稳、黄在秀名列其中, *** 每年为他们发放1200元生活津贴,以表彰他们为传承土家撒尔嗬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巴东县文化工作者多年收集整理编写的《清江流域撒尔嗬》已于2006年初正式出版;在各级 *** 的关怀下,巴东县在野三关镇 *** 建立传承基地,成立了“撒尔嗬表演队”,每年有计划地培训撒尔嗬传人。目前,该镇75个村,村村都有人会跳撒尔嗬,全镇会跳撒尔嗬的已近3000人。与此同时,该县还在全县范围内对撒尔嗬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查、建档,并进入数据库,以便进一步落实保护措施。
尤为重要的是,我州充分利用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的权利,制定了《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对撒尔嗬等民间艺术给予保护,使保护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
2008年6月7日,利川市申报的“肉连响”经 *** 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肉连响是诞生于利川市都亭、汪营、南坪一带,流行于全市的民族民间舞蹈。舞蹈主要以手掌击额、肩、脸、臂、肘、腰、腿等部位,发出有节奏的响声,人们习惯称之为“肉连响”。
肉连响起源时代无详考。据本地民间老艺人陈正福介绍, *** 时期,利川城区及一些人口比较集中的乡镇,常有一些人在寒冬腊月, *** 上身,头上、身上、脸上涂满稀泥,双手拍打,沿街行乞,被称为“泥神道”。解放后,现已有78岁高龄的民间艺术 *** 吴修富,根据年轻时理发师表演泥神道动作,便悉心学习和模仿,并揉进秧歌舞、耍耍、跳丧舞、竹莲湘等民间舞蹈,配上“莲花落”的曲调,唱词则根据需要即兴创作,见什么唱什么,使舞姿更加优美和充满情趣,逐渐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肉连响。
肉连响主要动作有:“秧歌步”、“穿掌吸腿跳”、“颤步绕头转身”、“鸭子步”、“双打”、“十响”、“七响”、“四响”、“三响”等。在动律上讲究“圆转”,顺着相击部位不断改变身体倾斜角度,柔美协调。肉连响本无唱腔和伴奏,艺人根据表演的需要,加上舌头和手指弹动声响伴奏,增加舞蹈的欢乐气氛。
肉连响形式简单,不用道具,不拘场合,且强身健体,极易普及,群众常用以自娱自乐、锻炼身体,深受群众喜爱。肉连响被选入恩施自治州广场舞蹈《清江舞》中,在全州普及、推广。
2006年5月20日,土家族摆手舞经 *** 批准列入之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摆手舞又名“舍巴”,整个活动以祭典舞蹈、唱歌等为表演形式,以讲述人类起源、民族迁徙、英雄事迹为内容。祭礼仪式毕,由“梯玛”或掌坛师带领众人,进摆手堂或摆手坪跳摆手舞,唱摆手歌。土人作战前跳此舞以助长士气。摆手舞分单摆、双摆、大摆手、小摆手数种。跳摆手舞击大鼓、鸣大锣,气势宏浑壮阔,动人心魄。舞蹈时双手呈同边摆动,踢脚摆手,翩跹进退,成双成对,意境生动。摆手舞不仅是民间一种娱乐和健身 *** 质的体育活动,亦是舞台上独树一帜的艺术奇葩,正是“摆手堂前艳会多,携手联袂缓行歌。鼓锣声杂喃喃语,袅袅余音嗬呓嗬。”
土家人喜爱的传统大型舞蹈。带有浓烈的祭祀色彩,歌随舞而生,舞随歌而名。每年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七,一村一寨的男女老幼齐集摆手堂或土王祠,先由土老司手举扫帚,唱起扫邪歌,然后摆手队伍举着龙凤大旗,打着镏子、围鼓,吹着牛角、土号、唢呐,燃放三眼炮和鞭炮,身着“西兰卡普”,头包花巾,扛着神棍,在一声“喂嗬”中入场,翩翩起舞,热闹非凡。舞姿有单摆、双摆、回旋摆,粗犷豪放,生活气息浓烈。摆手舞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大摆手在摆手堂进行,规模大,时间长。一般从正月初九开始到正月十五结束。摆手队伍一般以村寨为单位,参加者众多。表演的具体内容主要有闯堂进驾、开头辟地、人类起源、迁徙定居、耕作劳动、自卫抗敌、扫堂关架等八个部分,穿 *** 打镏子、唱山歌、吹冬冬喹、打花鼓、唱薅草锣鼓歌,表现土家先民跋山涉水、迁徙繁衍、农事活动、日常生活、战争场面等。小摆手规模较小,时间较短,正月初九至十一日在各村寨所在的土王祠举行。其内容为祭彭公爵王、打蚊子、牛打架、塞冰口、挖地、下种、 *** 田、除草、收割,表示劳动丰收的喜悦欢乐之情。摆手舞有独唱、领唱众和、众人齐唱等形式,曲调随舞的内容而变换。竹枝词记曰:“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点人千叠,一片 *** 摆手歌。”
三、长沙非遗打卡地点有哪些
1、长沙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长沙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坐落于风景秀美的橘子洲,是展示长沙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项目的公益 *** 展示馆。展示馆建筑面积2023平方米,收藏各类非遗展品千余件,展示各类非遗 *** *** 项目70余项,集赏、玩、学、品、售于一体。
展示馆围绕“家”的主题,秉持“一个人,一个家,一座城,非遗即生活”的策展理念,将主展区分为家堂、家艺、家音、家味、家节、家人六大部分。这里有绣法主题多样的精致湘绣,缤纷多彩的浏阳花炮,玉洁晶莹的菊花石雕,民间特色浓郁的棕叶编;优雅的湘剧、欢快的花鼓戏、动人的长沙弹词带来的“湘韵”“湘音”;传统湘菜、小吃等令人垂涎的非遗美食的 *** 技艺;祭孔、庙会等系列节庆文化;还有一批批长沙非遗传承人的风采和故事……
除了游览、观赏非遗作品,感 *** 湛的非遗技艺,二楼传习所还会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行“乐玩非遗”传习活动,让游客观众切实体验、学习感兴趣的非遗项目;古色古香的戏园里,不时上演湘剧、长沙弹词、花鼓戏、山歌对唱等传统文化特色节目;还有各种非遗美食等你打卡品尝。
*** :长沙市岳麓区橘子洲风景管理区内原橘洲客栈(曾为辛亥 *** 著名历史人物张孝准旧居)
*** 时间:每周二至周日 9:00-17:30(17:00停止入馆),每周一为闭馆日(逢法定假日顺延)
湖南雨花非遗馆成立于2015年,拥有2.4万平方米的营业面积,开设了“非遗”产品销售区、“非遗”舞台演绎区、“非遗”手工体验区、“非遗”传承人工作室, *** 了来自全国的359个非遗 *** *** 项目,吸引200多名传承人驻馆,打造非遗传习所30多家,是国内 *** 非遗项目数量最多、非遗传承人最集中的场馆,已形成“天下非遗聚雨花”的品牌效应。
在这里,可以观赏湘绣、核雕、木雕、瓷刻、剪纸、竹艺、香道、浏阳夏布、安化黑茶、江永女书、湘西竹编、土家织锦、邵阳蓝印花布等众多非遗项目,沉溺于传承人专注的 *** 过程;可参与各色研学课程,若是对哪项非遗感兴趣,可报名体验一番;馆内还打造了非遗文创展销区、大 *** 创业基地、网红直播平台等功能区域,各种新奇物件、文创产品、特色美食,让人目不暇接。
每逢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春节、中秋等重大节日,“春分”“清明”等节气,非遗馆都会举办各类特色节会活动,带来精彩纷呈的非遗展演。这里还有全国首个“非遗夜市”,位于非遗馆东广场,占地2000平方米,融合非遗演艺、非遗手工体验、非遗互动游戏、非遗文创产品、非遗美食等多种业态。
*** :长沙市雨花区红星商圈杉木冲东路198号
*** 时间:周一至周日 9:00-17:30,法定节假日照常 ***
湖南湘绣博物馆是一座 *** 展示湘绣历史与技艺的专业 *** 博物馆,2021年6月18日,历经四年提质改造的湖南湘绣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外 *** 。新馆展览面积约2000平方米,藏品4000余件/套,珍贵文物201件/套,其中二级品3件/套, *** 品118件/套。除常设展厅外,还设有传习馆、体验室、文创厅等。
基本陈列以“针尖上的湖湘之美”为主题,立足湘绣人文特色及百年历程,分针尖之源、针尖之兴、针尖之盛、针尖之梦四个主题展厅,再现湘绣工艺的演变、先辈艺人的精湛技艺,以及当代湘绣的创新发展,呈现了湘绣的前世今生、艺人佳作和时代新风。
“绣花能生香、绣鸟能听声”,湘绣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其以中国画为基础,题材丰富、构图严谨,近百种针法和多种色阶的绣线刻画出形态逼真的物象。走进博物馆,一部湘绣发展史随即呈现在眼前。出土于长沙马王堆汉墓的T型帛画,瑰丽、恢弘,想象丰富;茱萸纹绣,诠释了两汉时将植物纹样较早用作寓意纹样;还有龙凤虎纹绣、乘云绣、长寿绣、信期绣,亦将动物化为花纹,秀美生动。至近现代,湘绣走到钱包、 *** 袋等日常实用的作品中,虎、狮等动物栩栩如生。双面异绣《杨玉环》《熊猫与老虎》,于同一幅绣品上看两种物象,精湛夺目。在这里,你还能亲手体验刺绣,了解湘绣技巧。
*** :长沙市芙蓉区车站北路39号
*** 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16:30停止入馆),除法定节假日,全年周一闭馆;除夕至初二闭馆。
预约方式:可提前7天预约。预约成功后,凭预约记录或有效 *** 件入馆参观。
新康位于望城北部,东临湘江,南依沩水,有着“浪漫戏乡”的美誉,都说“新康戏乡,来了就有戏。白天看花鼓戏、皮影戏,晚上看 *** 戏。”
皮影戏从有文字记载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新康叫皮影为影子戏、影戏子。“浏阳的鞭子,河西的班子。”曾与浏阳鞭炮齐名,被法国《费加罗报》称为“比金子还贵”的望城皮影戏如今只有新康皮影艺术博物馆里才找得到。
博物馆面积不是很大,除了存放有大量珍贵的照片和资料,墙壁上还挂满了一摞摞的皮影人,展出长沙皮影戏传承人、博物馆负责人朱国强多年来收藏的皮影戏道具。这里可以看到不同时代的皮影作品,了解皮影戏知识,还有即兴演出、现场 *** 皮影人偶,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在这方空间的幕布上传承展现。
2000年7月,秦石蛟老人创建了全国首家民办剪纸专项博物馆——华夏剪纸博物馆。
在剪纸界,有南秦、北傅两个知名的剪纸世家,南秦指的便是长沙望城的 *** 剪纸世家。望城民间剪纸于2008年入选湖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秦石蛟是 *** *** 传承人,也是 *** 剪纸的第三代传人。
走进博物馆,墙上一幅幅活灵活现、精致美丽的剪纸作品让人眼花缭乱。单一的纸片经过加工呈现出千般变化,山川河流、飞鸟走兽、村庄掠影……博物馆收藏了近2万件全国各地的剪纸作品,其中有剪纸名家作品4100件,湖南省内地方剪纸作品
4000余件, *** 剪纸作品约11200件。此外,还编纂、出版了《中国剪纸技法大全》等40余部剪纸著作。在博物馆的剪纸体验工坊,你可以学习、体验剪纸活动,感受指尖非遗的魅力。
*** :长沙市望城区文源中路30号
关于非遗之乡花鼓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