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歌曲送别教案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送别》歌曲分析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一、音乐《送别》教案
1、李叔同有一首歌曲的 *** 作,这就是传遍大江南北的《送别歌》,其影响十分之广。长期以来,《送别歌》几乎成了李叔同的代名词,而 *** 《早春二月》《城南旧事》的 *** 曲或主题歌采用《送别歌》后,这首歌更是家喻户晓。
2、然而对于《送别歌》,长期以来却有一个不太引人注意的宣传失误。由于人们对此歌宣传得多,研究得少,所以大多数人都以为此歌的词与曲皆为李叔同所作。其实《送别歌》的曲子原本是美国通俗歌曲作者JP奥德威所作,歌曲的名字叫《 *** 家和母亲》。由于此曲十分优美,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1884~1905年)便采用它的旋律填写了《旅愁》。《旅愁》刊于犬童球溪逝世后的1907年,此时正值李叔同在日本留学且又热衷于音乐,他对《旅愁》当有较深的印象。
3、李叔同作词的《送别歌》《送别歌》采用了《 *** 家和母亲》的旋律,但歌词却是受了《旅愁》的影响。《旅愁》的歌词是这样写的:
4、西风起,秋渐深,秋容动客心。独自惆怅叹飘零,寒光照孤影。
5、忆故土,思故人,高堂念双亲。乡路迢迢何处寻,觉来归梦新。
6、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7、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8、由此可见,《旅愁》《送别歌》两首歌不仅旋律相同,歌词意境也相近。至于说到 *** 《早春二月》《城南旧事》的 *** 曲或主题歌采用《送别歌》,这又是很有意味的事了。《早春二月》是根据柔根据柔石小说《二月》改编的影片《早春二月》采用《送别歌》作为
二、幼儿园大班古诗易水送别教案
首先写教学目标,现在是课改阶段上课要有新的理念分三部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然后分析教材:重点和难点三教具四教学 *** 五教学过程,可分详案和简案,详案要设想每句话怎么讲比较麻烦,简案只要写一下时间安排,和每部分教师的活动和 *** 的活动六板书提纲七教学反馈这样的教案就比较完整,也能及时地总结问题。我认为写教案最重要的是先确立教学理念,也就是之一部分,千万不能小看了这部分,否则上课就会漫无目的,效果比较差。
三、高二语文第四册《长亭送别》教案
1、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2、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3、(三)介绍《长亭送别》在《西厢记》中的位置、作用和本折中的字词。
4、《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长亭送别》是第四本第三折,是全剧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但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莺莺在长亭为他送别。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
5、(3)洁:和尚的别称。这里指长老。
6、(6)长亭:古代道路上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供旅行休息用,常常是饯别的场所。
7、(四)介绍《长亭送别》三个场景
8、一)奔赴长亭:[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
9、(二)长亭饯别:[脱布衫][小梁州][幺篇]
10、(三)临别叮嘱:[四边静][耍孩儿][五煞]
11、(五)分析莺莺感情经历的起伏变化。
12、《长亭送别》这一折,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崔莺莺对张珙 *** 依恋,两人刚刚订下白首之约,就要劳燕分飞,莺莺自然是难舍难分,在送别之中,她满心装的都是离愁别恨之情,但这些离愁别恨在送别的前前后后也经历了一些起伏变化。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崔莺莺的内心,体会主人公不同寻常的情感经历。
13、长亭之别正值深秋时节。在奔赴长亭的路上,碧空浮云 *** ,遍野黄花萎积,耳边可以听到西风疾吹,眼底可以看见北雁南飞,一种离愁别恨油然而生。特别是清晨看到经霜的叶子如同酒醉的容颜,一定是离人的血泪将它染红。此时此景,坐在车内的莺莺是一种怎样的心情?请同学们注意[滚绣球]这支曲子。
14、一支曲子唱下来,有一种情反复吟唱,这就是“恨”。首先恨相见得迟,莺莺与张生两情相悦,相见恨晚,要成佳配又每每遭变故;所以,莺莺的心中很不自在,“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便是这恨的缘由。是说刚刚结束了相思,又开始早早面对别离。所以莺莺一路上恨柳丝长却系不住离人马,恨疏林留不住斜阳,恨一声人“去也”折磨得她身心交瘁。
15、长亭饯别的筵席上,老夫人安排大家入坐:张生和长老坐, *** 这壁坐,一桌宴席好似银河隔开牛郎织女,再加上长亭外也是黄叶纷飞,衰草萋迷,更加令人伤怀不已。酒席上,张生无精打采“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张生这些蹙眉垂泪,长吁短叹,莺莺是看在眼里,痛在心上。其实,莺莺的心情又何尝好?——“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夜,清减了小腰围”。面对即将分别的恋人,莺莺唱出了一腔怨情。这怨情正是深情的痴语。请同学们一起看[幺篇][满庭芳][朝天子]这三支曲子。
16、 [幺篇]是怨张生年少情薄,全不挂念数月来两人耳鬓厮磨的恩爱生活
17、 [满庭芳]是怨供食太急,子母们当回避,分别在际,竟不能与张生举案齐眉,厮守片刻。
18、 [朝天子]怨美酒无味,清淡似水,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9、怨世间人为了“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竟忍心“拆 *** 在两下里”
20、此时在宴席上,莺莺的内心有了一些变化,奔赴长亭的路上她恨两人聚少离多,让她从此后不得不独饮相思的苦酒,但随着筵席的进行,分别的时刻越来越迫近,眼前的张生又只是唉声叹气,所以此时的莺莺内心非常怨恨功名利禄拆 *** 在两下里。
21、霎时间杯盘狼藉,车儿投东,马儿向西。两人终于要面对最后的分别。这一刻更是千头万绪,百感交集。但是,请同学们注意莺莺叮嘱张生的之一句话和最后一席话。
22、之一句说,“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最后一席话是“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在休似此处栖迟。”
23、这些叮嘱超出了一般的 *** 之情。这说明在莺莺的内心隐隐有一种忧虑。因为张生得中与否都是对他们爱情的巨大考验:如果落第,老夫人不会承认这个白衣女婿;如果得中,张生又极可能成为高门望族的择婿对象;如果张生不是忠厚至诚的君子,那么,莺莺弃妇的命运就是不可避免的。应该说这种怕被抛弃的心理是当时女子很普遍的心理,只不过两情相悦的时候,人们往往会暂时忘记,一旦别离在即,它就会凸现出来让人不安,莺莺是一个多情的女人,自然也不能例外。所以最后分别时,莺莺的内心又凭添了忧虑。
24、送别张生,莺莺懒上车儿,此时的心境又怎样?“便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这是说凡是人间可经历的离愁别恨现在都填满了莺莺的胸膛。看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怎一个“恨”字了得?怎一个“怨”字了得?实在是言语无法传达了。
25、好,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来总结一下《长亭送别》一折,莺莺的感情经历了那些变化?
26、总之,在莺莺心中,“情”字始终是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至于功名利禄、是非荣辱,统统可以不管。这种“情”字当头在当时具有闪光的思想。由于《长亭送别》中,王实甫塑造了具有叛逆意识的崔莺莺的形象,这就使王实甫的《西厢记》比以往的“崔、张”故事都具有新意。下面我们先简要地了
27、解一下关于《西厢记》故事的演变情况。
28、“崔、张”的爱情故事最早见于唐朝元稹的《莺莺传》。写莺莺虽然主动偷食 *** ,却无力逃脱弃妇的悲惨命运。传奇的结局写张生自诩“善补过者”,实际上是为自己“始乱终弃”找借口。在小说中,莺莺没有什么反抗。
29、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把莺莺对张生的爱与“报德”联系在一起。这样就把年轻人越轨行为写得合乎礼数。爱情就有了杂质。
30、只有王实甫的《西厢记》写莺莺只知一个“情”。特别是《长亭送别》这一折,莺莺对“情”字作出了更好的诠释。所以说《西厢记》在主题思想上是远远高于从前的两部作品。《西厢记》的主题是“永志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就是说爱情才是婚姻的基础,只要男女间彼此“有情”,就应该让他们同偕白首;而一切阻挠有 *** 成为眷属的行为、 *** ,则应受到鞭挞。
31、作业:(1)熟读全文,选择喜欢的曲子背诵。
32、(2)说说《长亭送别》中有哪些曲词反映出莺莺珍视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33、《西厢记》流传至今,广为传颂,不仅因为它提出“有 *** 终成眷属”的爱情理想,还因为它“词句警人,满口余香”的艺术语言。下面我们从两个角度作一点鉴赏。
34、《长亭送别》是《西厢记》中情、景、境交融得极出色的一折。莺莺的离愁别情与不同环境中的特殊景物融合在一起就营造出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下面请同学们看[端正好]和[一煞]这两支曲子[端正好]一曲,是莺莺乘车去长亭时唱的,为我们展现一种非常开阔的境界。头上是一方青天,脚下是一片菊花地,境界是如此的空旷,人站在其中,一定会感到自身的渺小,感到无依无靠、空荡荡的孤独。这支曲子,莺莺唱到碧云、黄花、西风、归雁、霜林这些深秋之景,而这些深秋之景中,最惹人愁思就是霜林,“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它让人联想到莺莺的血泪在 *** 之间将枫林全部染红。所以此时的霜林已经不是普通的霜林,它已经成为莺莺愁思的见证。这一支曲子将途中之境、深秋之景、离人之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一煞]一曲,写莺莺目送张生离去,青山无情,挡住了送行人的视线,疏林不与人方便,没有挽留住斜阳,一骑绝尘去,转山坡,穿疏林,熟悉的身影在淡烟暮霭中依稀可见。分别后陪伴莺莺的只有冷清清的斜阳,秋风掠过禾黍,飘来声声马嘶,都撕裂了莺莺的心。这一曲描写的是四顾无人的郊外之境,又时值黄昏,因而这比[端正好]中途中之境更见凄凉。“青山”、“古道”、“夕阳”、“烟霭”不仅是这种自然环境下特有的自然景象,同时它们也都是传情寄恨的载体。而且这一支曲子通过时间的'变化,写出了莺莺对张生的痴情:那种欲见不能的惆怅和不忍离去的眷恋之情。这一曲又是情、景、境的高度融合。
35、《西厢记》是一部杂剧,以唱为主,由于古代的音乐没有音响资料流传,因此宫调的问题就成为曲学的难点。现在,我们只能从一些文字记载来揣测唱腔的风格。那么什么是“宫调”呢?
36、宫调是音响的高低组成的调式。古代音乐有七声宫、商、角、变徵、徽、羽、变宫。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余称“调”,合称“宫调”。元杂剧常用“五宫四调”,即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合称“九宫”。《长亭送别》用正宫,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说正宫的声情是“惆帐雄壮”。可见《长亭送别》这一折的音乐应是惆怅的、悲壮的。
37、上面我们说了宫调,下面我们说一说曲牌和曲词。曲牌就是曲的名称。比如[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等等,曲词是按照一定的曲牌填写的文字,一般要压韵,讲究对仗。
38、《西厢记》的曲词历来被人称道。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 *** 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长亭送别》这一折又尤其突出。
39、首先,曲词熔炼了很多古典诗词,比如化用范仲淹的词
40、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41、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42、化用范仲淹的词句的作用是: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
43、此外,在曲词中还零散可见一些对古典诗词原句或者表现手法的的化用,作一个总结:
44、(1)“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化用苏轼《满庭芳》,表现莺莺珍视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45、(2)“未饮心先醉”:化用柳永《诉衷情近》中“未饮心如醉”一字之差,更加夸张,语意更加沉重,表现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
46、(3)“柳丝长玉骢难系”:柳丝是“留”“思”的谐音
47、(4)“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48、化用“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极言愁多。
49、化用原句或手法的作用:以原句特有的语意、情味和表达效果来与剧中的语境相契合,增添了语言的文采和表现力。
50、其次,善于运用民间口语,并加工为富有文采的文学语言。例如[叨叨令]这一支曲的词汇、语句都具是民间口语,但通过加衬字“儿”;通过变换叠音形容词,通过设置成排比句,造成一种音韵的回环反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
51、最后,全折巧用修辞。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叠音、设问等等。特别是巧用夸张,并与比喻、用典、对比相结合,因情随物而设。下面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
52、(1)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同下)
53、(2)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夸张)表现情感折磨下的身心交瘁。
54、(3)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五岳低。(夸张兼比喻)写离别之情,达到愁极恨绝,无以复加的地步。
55、(4)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张兼用典)形容伤心之至
56、(5)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夸张、比喻和对比)以厌酒表现愁苦至极。《长亭送别》的艺术特点:情景浑然天成曲词妙笔生花有人说:《长亭送别》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一幅淡雅的水墨画,一支撩人心弦的离歌。我想我们对它的阅读理解还是比较粗浅的,希望对《西厢记》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选话题,作更深一步的学习。
57、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整理本课涉及的字、词、句、文学常识等基础知识。以“长亭路”为题,将[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曲改写成散文。或者运用想象,以“临行”为题,将[耍孩儿]一曲改写成话剧片断。
四、小学语文教案和数学教案有什么不同之处
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 *** 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 *** 。《倪焕之》十七:“她做这些事绝不随便,都运用无可加胜的心思写成精密的教案,先送与级任教师看过,得到了完全的赞许,还不放心,又斟酌再三,然后拿来实施。”
语文教案与数学教案无明显区别,主要是内容不同。
以下是小学语文《送元二使安西》试讲答辩,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
(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公教师 *** “jiaoshi688”获取更多备考资料)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舍、君”2个生字;读准古诗中的“朝、舍、更”3个多音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结合下文注释,想象画面理解古诗大意。
3.体会作者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之情。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公教师 *** “jiaoshi688”获取更多备考资料)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情境创设法。
歌曲导入:老师歌唱《送别歌》。
导入语:同学们这首歌唱的是什么?现在朋友离别的时候我们会唱歌,而古人在分别的时候会折柳相送,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来学习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1.请 *** 齐读课题两遍,(预设一部分 *** 节奏出现问题,老师顺势纠错并引导 *** 解释课题)。
2.指名 *** 当小老师介绍作者王维并给予评价。
3.请 *** *** 朗读古诗,在读的过程中,查阅不认识的生字词并及时检查,强调多音字“朝雨、客舍、更进”在古诗中的正确读音。
4.老师范读古诗,请同学们划分正确的停顿和节奏,并按照正确的节奏齐声朗读一遍。
5.男女生比赛读,看谁读的情感更到位。
1.大屏幕上呈现古诗前两句,请同学找出其中的景物,老师播放名家泛读,请同学们闭目想象这两句的画面,并请 *** 描绘画面。
3.屏幕出示古诗后两句,展示元二出行的地图和路途周边的环境,请 *** 小组讨论之后上台画出路程图:
从距离遥远和路途环境恶劣突破了作者送别友人依依不舍情感这个难点。
告知 *** 送别之后王维去世的事,使 *** 对诗歌情感进一步升华,并怀着这种情感配乐让 *** 深情地背诵古诗。
请同学上台当小老师,总结本节课后所学习的内容,可以从字词、情感等方面来谈谈。
创设元二知道王维不幸去世的情境,让 *** 以元二的口吻给王维写一段心里话,让 *** 情感升华的同时锻炼写作能力。
问题:你是如何引导 *** 体会诗歌的情感的?
(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公教师 *** “jiaoshi688”获取更多备考资料)
诗歌是用自己的方式给后人展示古人的喜怒哀乐,它让快乐、悲伤、思念、欢聚、忧国忧民都穿越时空,从一个时代走向另一个时代,每一个字都是一种心情,每一首诗都是一种灵魂,因此,解读诗歌的情感是学习诗歌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本首诗歌教学中,以一首 *** 熟悉的《送别歌》开场,一开始就营造一种离别愁绪。
在整体感知环节,在 *** 把握诗歌正确节奏的前提下,通过多种不同的朗读方式,让 *** 在反复的吟诵中慢慢走近诗人,走进送别的场景。
研读部分,一切景语皆情语,通过前两句诗歌的意象,请 *** 想象画面、描绘画面,引领他们穿越时空,来到那个下着蒙蒙细雨的早晨,感受浓浓的送别氛围,并利用地图让 *** 直观感受元二此去路途遥远和艰辛,体会最后两句中“更尽一杯酒”的不舍之情。
最后告知 *** 王维去世的消息,使 *** 的情感更进一步升华。
布置作业,让 *** 以元二的口吻给王维写一段话, *** 在写的同时,更能体会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
我相信,通过我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引导, *** 一定能够拉近和古人的距离,走近诗人心中,感受情感。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谢谢各位考官!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歌曲送别教案和《送别》歌曲分析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