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成语中举下载,以及成语中举图像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一、要一个成语故事,越长越好!!!
1、释义: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2、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更好?”诸葛亮说:“用 *** 更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3、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4、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鲁肃说:“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5、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周瑜疑惑起来,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
6、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之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鲁肃问:“哪里去取?”诸葛亮说:“不用问,去了就知道。”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7、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 *** 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8、曹 *** 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 *** 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 *** 手,到江边支援 *** 。一万多名 *** 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9、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 *** 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曹 *** 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10、二十条船靠岸的时候,周瑜派来的五百个军士正好来到江边搬箭。每条船大约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总共有十万多支。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11、有雄心猛志的人或事。又借喻人所做的徒劳之事
12、夏朝以前,国家还没有形成,那时候的帝王,远不如后来帝王那么阔气,享有许多特权;而是纯粹的人民公仆,只有尽义务的份儿。帝王的子 *** 没有什么太子,公主之类的特殊称呼,身份也尊贵不起来,和老百姓的子女一样。
13、炎帝有个女儿,名叫精卫, *** 格开朗活泼,喜欢打抱不平。一天,她走出小村,找小朋友玩耍,看到一个大孩子把小孩子当马骑。小孩都累爬下了,大孩子还不肯罢休。
14、精卫走过去,指着大孩子的脑门怒斥道:“你这个人太不知羞耻,欺负小孩子算什么本事,有力气,去 *** 打熊,人们会说你是英雄。”
15、大孩子见精卫是个小姑娘,生得单薄文弱,根本不把她放在眼里。他从小孩背上跳下来,走到精卫面前说:“我是海龙王的儿子,你是什么人?竟敢来管我!”
16、精卫说:“龙王的儿子有什么了不起,我还是炎帝的女儿呢,以后你少到陆地上撒野,小心我把你挂到树上晒干。”龙王的儿子说:“我先让你知道知道我的厉害,往后少管小爷的闲事。”说着动手就打。精卫从小跟着 *** 上山打猎,手脚十分灵活,力气也不小,见对方蛮横无礼,并不示弱,闪身躲开对方的拳头,飞起一腿,将龙王的儿子踢个嘴啃泥。龙王的儿子站起来,不肯服输,挥拳又打,被精卫当胸一拳,打个昂面朝天。龙王的儿子见打不过精卫,只好灰溜溜地返回大海。过些天,精卫到海中游泳,正玩得十分开心,刚巧让龙王的儿子发现了。他游过来,对精卫说:哪天在陆地上让你捡了便宜,今天你跑到我家门前,赶快认个错,不然我兴风作浪淹死你。”精卫倔强地说:“我没错,认什么错。”龙王的儿子见精卫倔强,根本没有服输的意思,立即搅动海水,掀起狂风恶浪,精卫来不及挣扎,就被淹死了。精卫死后,变成一只红爪白嘴的小鸟,立志要把大海填平。她用嘴衔来石头与树枝投向大海,并发出“精卫,精卫”的叫声,像是在激励自己。她年年月月,永不停歇。
17、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18、相传在两 *** 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寿陵少年吧!
19、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20、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21、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22、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23、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24、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25、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26、释义它与成语‘百发百中”意义相似。比喻射箭技艺高超,并引申为本领非常 *** 。
27、秦国的名将白起,领兵前去攻打魏国,有个名叫苏厉的谋士获悉后,赶紧去见周朝的国君,提醒他说:“如果魏国被秦军占领,您的处境就危险了。”原来,这时周朝的国君名义上是天子,实际上对各诸侯国已没有管辖权。魏国如被秦国攻灭,秦国的势力将更强大,对周天子的威胁也更大。周天子问苏厉怎么办,苏厉建议周天子赶快派人去劝说白起停止进攻,并给白起讲一个故事。苏厉介绍了一个应该向白起讲的故事:楚国有个著名的射箭手,名叫养由基。此人年轻时就勇力过人,练成了一手好箭法。当时还有一个名叫潘虎的勇士,也擅长射箭。一天,两人在场地上比试射箭,许多人都围着观看。靶子设在五十步外,那里撑起一块板,板上有一个红心。潘虎拉开强弓,一连 *** 都正中红心,博得围观的人一片喝采声。潘虎也洋洋得意地向养由基拱拱手,表示请他指教。养由基环视一下四周,说:“射五十步外的红心,目标大近、太大了,还是射百步外的柳叶吧!”说罢,他指着百步外的一棵杨柳树,叫人在树上选一片叶子,涂上红色作为靶子。接着,他拉开弓,“唆”的一声射去,结果箭链正好贯穿在这片杨柳叶的中心。在场的人都惊呆了,潘虎自知没有这样高明的本领,但又不相信养由基箭箭都能射穿柳叶,便走到那棵杨柳树下;选择了三片杨柳叶,在上面用颜色编上号,请养由基按编号次序再射。养由基走前几步,看清了编号,然后退到百步之外,拉开弓,“嗖”、“嗖”、“嗖” *** ,分别射中三片编上号的杨柳叶。这一来,喝采声雷动,潘虎也口服心服。就在一片喝采声中,有个人在养由基身旁冷冷他说:“喂,有了百步穿扬的本领,才可以教他射箭了!”养由基听此人口气这么大,不禁生气地转过身去 *** :“你准备怎样教我射箭?”那人平静他说:“我并不是来教你怎样弯弓射箭,而是来提醒你该怎样保持射箭名声的。你是否想过,一旦你力气用尽,只要一箭不中,你那百发百中的名声就会受到影响。一个真正善于射箭的人,应当注意保持名声!”养由基听了这番话,觉得很有道理,再三向他道谢。周天子派去的人,就按照苏厉介绍的向白起讲了上面这个故事。白起听后,想到要保持自己百战百胜的名气,不能轻易出战,便借口有病,停止了向魏国的进攻。这个故事还引申出另一条成语“百发百中”。
28、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29、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 *** 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30、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31、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说明书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32、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33、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34、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夺取魏国 *** 以后,准备出兵攻打东吴,实现统一全中国的愿望。他召集文武大臣们商量灭大计。多数人认为,吴国还有一定实力,一举消灭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够的准备再说。
35、大将杜预不同意多数人的看法,写了一道奏章给晋武帝。杜预认为,必须趁目前昊国衰弱,忙灭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实力就很难打败它了。司马炎看了杜预的奏章,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张华征求意见。张华很同意杜预的分析,也劝司马炎快快攻打吴国,以免留下后患。于是司马炎就下了决心,任命杜预作征南大将军。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调动了二十多万兵马,分成六路水陆并进,攻打吴国,一路战鼓齐鸣,战旗飘扬,战士威武雄壮。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斩了吴国一员大将,率领 *** 乘胜追击。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吴军听到风声吓破了胆,纷纷打开城门投降。司马炎下令让杜预从小路向吴国国都建业进发。此时,有人担心长江水势暴涨,不如暂收兵等到冬天进攻更有利。杜预坚决反对退兵,他说:“现在趁士气高涨,斗志正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势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样,劈过几节后竹子就迎刃破裂),一举攻击吴国不会再费多大力气了!”晋朝大军在杜预率领下,直冲向吴都建业,不久就攻占建业灭了吴国。晋武帝统一了全国。
36、故事出自《晋书·杜预传》。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37、释义比喻达到某种目的后,就把帮助过自己的人一脚踢开。
38、故事元朝的大臣彻里帖木耳,处理公务精明干练,善于决断。有一年他在浙江任职,正好逢上省城举行科举 *** 。他目睹了这场 *** ,从官府到考生都花费了许多钱财,并且免不了有营私舞弊的情况。他暗暗下了决心,待到自己掌握了大权,一定要促使朝廷废除这种 *** 。后来,他升任相当于副宰相的中书平章政事,便奏告元顺帝,请求废除科举 *** 。中国科举 *** 隋唐以来已实行了七百多年,要废除它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在朝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 伯颜表示支持,但反对的很多。有位御史坚决反对废除科举 *** ,他请求顺帝治彻里帖木耳的罪。不料顺帝虽然很昏庸,但对废除科举 *** 倒是赞成的。因此不仅不支持那位御史,反而把他贬到外地去当官。不久,他命人起草了废除科举 *** 的诏书,准备颁发下去。书还未下达,地位略低于平章的参政许有王,又出来反对废除科举 *** 。他对伯颜说:“如果废除科举 *** *** ,世上有才能的人都会怨恨的。”伯颜针锋相对地说:“如果继续实行科举 *** *** ,世上贪赃枉法的人还要多。”许有王反驳说:“没有实行科举 *** *** 的时候,贪赃枉法的 *** 不是很多吗?”伯颜讽刺他说:“我看中举的人中有用之材太少,只有你参政一个人可以任用!”许有王不服气,举出许多当时中举的 *** 来反驳伯额。伯颜当然不会改变自己的观点,于是两人争论得非常激烈。第二天,满朝文武被召到祟天门听读皇帝下达的废除科举制席的诏书,许有王还特地被侮辱 *** 地通知在班首听读。看来,皇帝特意要让这个反对者将诏书听得明白些。许有王心里非常不愿意,但又惧怕得罪皇帝遭到祸害,只好勉强跪在百官前列听读诏书。听读完诏书后,百官纷纷回府,许有王满脸不高兴地低头走路。有个名叫普化的御史特地走到他边上,凑着他的耳朵冷嘲热讽他说:“参政,你这下成为过河拆桥的人啦。这话的意思是,你许参政是靠科举当官的,现在宣读皇上关于废除科举 *** 诏书,你跪在最前面,似乎是废除科举 *** 的领头人,就像一个人过了桥后就把桥拆掉一样。许有王听了又羞又恨,加快步伐离开。之后他借口有病,再也不上朝了。
39、回答者: jeronia来自团队咬文嚼字|六级采纳率:26%
40、擅长领域:音乐英语翻译诗歌脑筋急转弯谜语
41、参加的活动:暂时没有参加的活动
42、2010-5-1有没有长一点,有 *** 的成语故事啊?急!!! 15
43、2011-6-11求成语故事,长一点的,现在要,可以送一飞车 *** ——1160311267!!
44、2010-9-14关于 *** 成语故事和寓言故(长一点的哦) 70
45、2006-11-4快告诉我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我们要演!!尽量长一点,而且女...
46、2011-10-30我班上有个成语故事比赛,大家帮我找个成语,要鲜为人知的,加上内... 2
47、更多关于成语故事长的问题>>
48、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故事: *** 成语故事:下载成语故事:人物
49、2012-3-15成语故事大全在哪下载,要文本的
50、2012-2-10求所有水果瓜菜中英文名称来源及成语故事大全说起因的就更好``不过...
51、2011-12-20正版中华成语故事大全在哪里有12
52、2011-12-20正版中华成语故事大全在哪里有卖6
53、更多关于成语故事:大全的问题>>
54、【坚壁清野】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魏书·荀傕(yù)传》。
55、东汉末年,曹 *** 在 *** 黄巾军占领了兖(yǎn)州地区后,雄心勃勃地准备夺取徐州要地。
56、那时,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有个名叫荀傕的人,非常有才能,为避董卓之乱迁居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他看出袁绍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 *** 门下。曹 *** 大喜,任命他为司马。从此,他跟随曹 *** 南征北战,出谋划策,深得曹 *** 的信任。
57、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谦病死,死前将徐州让给了刘备。消息传来,曹 *** 夺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着要出兵徐州。荀傕知道了曹 *** 的想法,说道:“当年汉高祖保住关中,光武帝刘秀据有河内,他们都有一个巩固的根据地,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所以成了大业。如今将军不顾兖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兖州的 *** 留多了,则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吕布此时乘虚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兖州。最后,一定是弄得兖州尽失,徐州未取。”他还指出,“眼下正值麦收季节,听说徐州方面已组织人力,抢割城外的麦子运进城去。这说明他们已有了准备,一旦有风声传来,他们必然会加固防御工事,转移全部的物资,一切准备就绪迎击我们(原文为:‘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这样,你的兵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么东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 *** 就会不战自溃。”
58、曹 *** 听了荀傕的话,十分佩服,从此集中兵力,很快打败了吕布。后来,又打败了刘备,占据了徐州。
59、“坚壁清野”:坚壁,是加固城墙和堡垒;清野,是将野外的粮食、财物收藏起来。加固防御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资全部转移,叫敌人既打不进来,又抢不到一点东西,因而站不住脚。这是对付优势之敌的一种作战 *** 。
60、【揭竿而起】这个成语出自西汉贾谊的《过秦论》,讲的是秦末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 *** 的事情。
61、公元前209年7月,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的地方官派出两名差官押着九百名贫民壮丁,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去防守边疆。这两个差官又从壮丁里挑选出两个身强力壮的人作屯长,让他们再去管理其余的壮丁。这两个屯长一个叫陈胜(字涉),是个雇农;另一个叫吴广,是个贫农。他俩原来并不认识,现在碰在一起,共同的命运,很快就使他们成了 *** 。
62、陈胜、吴广一行往北拼命赶路,一点也不敢耽误。因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误了日期,是要砍头的。可是,他们刚刚走了几天,才到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正赶上下大雨,只好扎了营,待天晴再走。雨又偏偏下个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误了,陈胜同吴广商量,说:“咱们即便走,误了日期,也是死;逃,给官府抓住,也是个死。反正是个死,不如大家一起反了, *** 秦二世,为老百姓除害。”
63、吴广也是个有见识的人。他同意了陈胜的意见,并商定借着被秦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苏和深得群众拥戴的原楚国大将项燕(项羽的祖父)的名头,以号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
*** 、于是陈胜和吴广就带着几个心腹首先把那两个差官 *** ,然后提着他们的头,向大家讲明了不 *** *** 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这几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 *** 命跟着陈胜、吴广一块儿干。大伙砍伐树木为兵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对天起誓,同心协力,推倒秦二世,替楚将项燕 *** 。大家还公推陈胜、吴广做首领,一下子就把大泽乡占领了。大泽乡的农民一听陈胜、吴广他们起来反抗秦朝的 *** ,青年子弟都纷纷拿着锄头、铁耙、扁担、木棍来营里投军。
65、人们将“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简化成“揭竿而起”这个成语,比喻高举义旗,起来反抗。多泛指人民 *** 。
66、2011-2-28 17:32空矿泉水瓶啊|二级
67、【老马识途】虽然中原各国逐渐承认了齐国的盟主地位,但居住在边远地区的某些少数民族部落却不理这一套。有一天,齐桓公正与管仲议事,有人来报告说北方的一个叫做山戎(róng)的少数民族又侵犯了燕国,劫夺粮食、牲畜和财物,燕国派人来求救了。齐桓公征求管仲的意见,管仲说:“山戎经常 *** 扰中原,是中原 *** 的忧患,一定要 *** 。”齐桓公听了管仲的话,亲率大军援救燕国。
68、齐侯大军到了燕园,才知山戎早就带着抢到的人口和财物跑了。管仲说:“山戎虽然跑了,但以后还会来 *** 扰。我们不如一追到底,彻底打垮他们,实现北方的长治久安。”齐桓公听了管仲的意见,向北追击山戎。燕国的君主燕庄公又对齐桓公说:“附近有个无终国(今河省玉田县),与我们素有往来,他们也和山戎有仇,可否请他们给我们带路,一同攻打山戎?”齐桓公立刻派人带着礼物去无终国求助。无终国也派了一支 *** 前来参战。
69、山戎的首领叫密卢,他听说齐、燕、无终三国联合 *** ,知道打不过,就带着一些亲信和金银财宝向北方逃跑了。来不及跑的山戎百姓和士兵都投降了。齐桓公为了使山戎真正心服,传令不许伤害山戎降兵和百姓。山戎受到宽待,感激齐桓公。齐桓公问他们:“你们的首领跑到哪里去了?”他们说:“一定是去孤竹国借兵去了。”齐桓公决定 *** 追击,捉拿密卢,征伐孤竹国,彻底消除北方 *** 的隐患。
70、再说密卢逃到孤竹国,向国君答里呵求援。答里呵派大将黄花率兵跟密卢前去迎战齐军,不料,黄花一出阵就被齐军打得大败。黄花逃回去对答里呵说:“齐侯率军前来,不过是要捉拿密卢,与我国毫无关系。我看不如杀了密卢,与齐侯讲和,方能保全我们自己”。另一位大臣则献计说:“北方有个地方叫‘旱海’,又称‘迷谷’,那里茫茫沙漠无边,路途难辨。如果能把齐军引入‘迷谷’,不用一兵一卒,就能使齐侯人马全军覆没。”
71、黄花听到这里动了心眼。于是去杀了密卢,割下了首级,直到齐侯军中,献上密卢首级,并称答里呵已经率军逃跑,自己愿归顺齐侯,为齐军引路,追击答里呵。齐侯见黄花献上密卢首级,便信以为真,率领大队人马跟着黄花向北追击。黄花在前面带路,齐侯人马随后紧跟。进了沙漠,才拐了几个弯就找不到路了。茫茫无垠(yín)的黄沙,好似静静的大海,既分不清东西南北,也辨不出前后左右。齐桓公想找黄花来问一问究竟是怎么回事,但哪里还有他的影子?这才知道中了黄花的奸计。这时太阳已经下山,夜幕笼罩着大地,四周漆黑一片,西北风一个劲地刮,冻得士兵直发抖。好不容易等到天亮,才发现人马已零散不全。齐桓公命令赶快寻找出去的道路,但大队人马转来转去,怎么也走不出这个迷谷。这时,管仲猛然想起老马大多认识归途,便对齐桓公说:“老马识途,无终国的马很多是从山戎弄来的,不如挑选几匹无终国的老马,让它们在前边走,兴许可以找到出去的路。”齐桓公虽然将信将疑,但又没有别的办法,就同意试一试。于是管仲挑了几匹老马,让它们在前边走,大队人马跟在后头。几匹老马不慌不忙地走着,果然走出了迷谷,回到了原来的路上。大家死里逃生,都佩服管仲足智多谋。从此,“老马识途”也成为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在山中行军,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蚂蚁的土壤有一寸深一仞之处就有水。”就发掘蚁穴,找到了水源。
72、凭借管仲和隰朋的圣明,遇到他们所不了解的事,也不把向老马和蚂蚁求教学习看作是羞耻的事,现在的人却不承认自己愚昧、不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不太过分了吗?
二、范进中举中的成语
1、原句:今日果不其然!如今拿了银子家去,骂这死砍头短命的奴才!说了一会,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
2、注释:指事物的发展变化跟预料的一样。
3、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我说姑老爷今非昔比,少不得有人把银子送上门去给他用,只怕姑老爷还不稀罕哩,今日果不其然.”
4、语法:紧缩式;作谓语、分句;指果然不出所料。
三、成语中举真的可以提现吗
1、【解释】:副:相称,符合。名声或名义和实际不相符。指空有虚名。
2、【出处】:汉·祢衡《鹦鹉赋》:“惧名实之不副,耻才能之无奇。”三国·魏·刘邵《人物志·效难》:“中情之人,名不副实,用之有效。”
3、【反义词】:名副其实、名不虚传
4、【用法】:作谓语、定语、定语;指空有虚名
5、【英文】: be unworthy of the name or the title
6、【故事】:从前有一个人给大儿子取名盗,给小儿子取名殴,两个儿子聪明能干,深得父母的喜爱。一天大儿子盗拿把锄头到田间除草,母亲担心他穿得太单薄,就叫盗,官吏以为盗是贼就把他抓住,母亲叫殴去解释,大叫殴,官吏于是大殴盗。
四、中中成语有哪些
1、中庸之道zhōng yōng zhī dào
2、管中窥豹guǎn zhōng kuī bào
3、雪中送炭xuě zhōng sòng tàn
4、急中生智jí zhōng shēng zhì
5、正中下怀zhèng zhòng xià huái
6、命中注定mìng zhōng zhù dìng
7、无中生有wú zhōng shēng yǒu
8、瓮中捉鳖wèng zhōng zhuō biē
9、水中捞月shuǐ zhōng lāo yuè
10、大中至正dà zhōng zhì zhèng
11、深中肯綮shēn zhōng kěn qìng
12、瓮中之鳖wèng zhōng zhī biē
13、庸中皦皦yōng zhōng bì tóng
14、人中之龙rén zhōng zhī lóng
15、外强中干wài qiáng zhōng gān
16、驰名中外chí míng zhōng wài
17、问鼎中原wèn dǐng zhōng yuán
18、尚虚中馈shàng xū zhōng kuì
19、雀屏中选què píng zhòng xuǎn
20、悲从中来bēi cóng zhōng lái
21、洋为中用yáng wéi zhōng yòng
22、筐箧中物kuāng qiè zhōng wù
23、锥处囊中zhuī chǔ náng zhōng
24、蓬生麻中péng shēng má zhōng
25、执两用中zhí liǎng yòng zhōng
26、水火之中shuǐ huǒ zhī zhōng
27、矫枉过中jiǎo wǎng guò zhōng
五、有没有 *** 中举的成语
1、没有“ *** 中举”的成语,含“ *** ”的成语如下:
2、【拼音】: shuāng guǎn qí xià
3、【解释】:管:指笔。原指手握双笔同时作画。后比喻做一件事两个方面同时进行或两种 *** 同时使用。
4、【出处】: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故事拾遗》:“唐张璪员外画山水松石名重于世。尤于画松特出意象,能手握 *** 一时齐下,一为生枝,一为枯干,势凌风雨,气傲烟霞。”
5、【近义词】:齐头并进、并驾齐驱
6、【歇后语】:大小号合奏;两只手写对联
7、【用法】:作谓语、定语;表示两件事同时进行
8、【英文】: work along both lines
9、【故事】:唐朝著名画家张璪擅长画山水和松石,他画的松树让人叫绝。每次作画时都是双手握笔,一手画松树树干,一手画松枝,两手同时进行。凡是看过他作画的人没有一个不佩服他 *** 齐下的本事。当时有人评论“张璪作画,真是 *** 齐下。”
六、形容“中举”的成语有哪些
1、翠 *** 流、一碧千里、万古长青、青枝绿叶、苍翠欲滴、绿草如茵、花红柳绿、青山绿水、苍松翠柏
2、苍翠:深绿。形容草木等绿色植物仿佛饱含水份一样。
3、苍:青色。翠:青绿色。指四季常青的松柏。比喻具有高贵品质、坚定节 *** 的人。
4、丹心:红心、忠心。碧血:血化为碧玉。碧:青绿色的宝石,表示血的珍贵。赤诚的忠心,宝贵的鲜血。用以赞扬为国捐躯的重大牺牲。
5、绿、黄:古时以 *** 为正色,绿为闲色。以绿色为衣,用 *** 为里。旧喻尊卑反置,贵贱颠倒。
6、蜩:蝉;螗:蝉的一种,体小,背青绿色,鸣声清圆;沸:开水翻腾。象蝉的叫,象沸汤的翻滚。形容社会 *** 。
7、形容为正义事业而流的血。苌弘:春秋时周大夫,又称苌叔。碧:青绿色的玉石。
8、翠:青绿色。丹:朱红色。青绿、朱红的颜色在流动和浮现。形容色彩鲜明艳丽。
9、①青绿色的枝叶。多指生长茂盛的树木。②比喻年轻。
10、碧:青绿色。形容景色很美,艳丽如画。亦作“水绿山青”。
11、红色屋脊,青绿色的琉璃瓦。借指华丽的建筑。
12、【停僮葱翠】:停僮:指的枝叶茂密;葱翠:苍绿色,树木的颜色。这个四字词语形容树木枝叶十分茂密。
七、形容中举的成语
1、 *** 皆捷:①打仗接连取得胜利。②今多指体育比赛或 *** 等接连取得好成绩。
2、人镜芙蓉:比喻 *** 将获得之一名。
3、朱衣点额:穿朱衣的人点头。旧称被 *** 官看中。
4、异路功名:旧指没有科举 *** ,凭功劳而得到的官位。
5、屡试不第:第:科第,科举考中者的等第。多次参加 *** 都没有考取。
6、风檐寸晷:风檐:不能蔽风雨的场屋;晷:日影,时间。在不蔽风雨的破檐下争取一寸的时光。形容旧时科举 *** 的紧张状态。
7、春风报罢:报罢: *** 不中。指 *** 落第。
8、开科取士:科:科举 *** 。指旧举行科举 *** 以选取优异的士人。
9、天子门生:指由皇帝亲 *** 试录取的或殿试之一名者。
10、大魁天下:大魁:指旧时科举 *** 殿试之一名,即状元。指中了状元。
11、及第成名:及第:科举时 *** 试中选。通过 *** 并得到功名。
12、宗师案临:学政到达他主管的地区主持 *** 。宗师:学政。
13、小题大作:小题:明清科举 *** ,以“四书”文句命题。拿小题目做大文章。比喻把小事情当做大事情来处理。
14、名落孙山:名字落在榜末孙山的后面。指 *** 或选拔没有录取。
15、名题金榜:金榜:科举时代称殿试录取的榜。原指中进士;后也泛指一般 *** 高中。
16、行香 *** :学政到省后例行的仪式。行香:到孔丘庙烧香。 *** :出牌公告 *** 地点、日期等。
17、朱衣点头:旧称被 *** 官看中。
19、桂林一枝,昆山片玉:昆山:昆冈,古代产玉的地方。桂花林中的一枝花,昆山中的一块玉。比喻科举 *** 中的出类拔萃的佼佼者。
关于本次成语中举下载和成语中举图像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