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米之乡的文化特征,文化的四个特征 - 之乡 -

鱼米之乡的文化特征,文化的四个特征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1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鱼米之乡的文化特征这个问题,文化的四个特征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常德饮食文化鱼米之乡
  2. 中国的地理特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3. 高度发展的宋元时期的经济与文化

一、常德饮食文化鱼米之乡

1、常德,这座古老的城市,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其丰富的饮食资源赋予了独特的烹饪技艺,无论是炖、炒、卤、炸、烩,还是蒸、烤、醉、炙、溜等各种烹饪手法,都深深烙印着常德的风味标识。这里的菜肴富有地方特色,展示了常德人民对美食的热爱和智慧。

2、伴随常德美食的,是那些生动的饮食文化符号,如民谚、民谣和民歌。它们源于日常生活,生动地描绘和解读着常德人的饮食习惯和习俗,语言通俗易懂,易于传唱和记忆。这些口头文化遗产在沅澧两岸的城乡间流传,成为了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和交流。

3、在常德,你可以品尝到不仅仅是美食,更是一种深深的文化底蕴。每一口菜肴,每一段民谣,都在讲述着常德人的饮食故事,让人在品味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深厚人文气息。

二、中国的地理特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黑格尔认为地理环境对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他将世界按地理特征区分为三大类型:干燥的同广阔的草原和平原;巨川大江流过的平原流域;与海洋相连的海岸区域。所以,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形成起着很大的作用。它为活动在它的范围内的人们提供了有别于其他地域的条件,提出了不同的挑战,也就提供了不同的世界,因此就会产生不同的文化 *** 格。试想,愚公的精神不就成就于太行王乌二山吗?

地理环境作为人类生存的自然基础,当然会对人类文化产生很大影响,尤其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初期,可以说有着决定 *** 影响。随着人类 *** 自然能力的不断提

高,地理环境的作用就会越来越小,不再会有挖土搬山的当代愚公。但人作为自然体,决不会脱离自然,也不会完全不要地理环境,因此地理环境和人类始终关系密

切。象我们现在的生态平衡,就是如此。

中国疆域辽阔,从最东的黑龙江流域与乌苏里江会合处到最西的帕米耳高原间约有5200公里,从最北的漠河以北的黑龙江江心到南海的曾母暗沙约有5500公里。在这辽阔的土地上,呈现出西高东低的地形走势,以明显的阶梯状分布;同时又有很多东西走向的山川,把中国疆域自然分割成不同的区域。这些区域在历史上,也就形成了地域文化,象蜀文化,楚文化,秦文化等。

中国的疆域有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地理环境也发生着变迁。象“中国”一词,最早就是指中原的诸侯国家,随后就以中原建立的国家 *** 向外延伸。在地理上,中原古时多湖泊,上海在宋朝时还未出现。黄河是向东南入东海。

中国的地理位置优越,大部分处于中纬度,气候温和,又位于全球更大的陆地——欧亚 *** 的东部和全球更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岸,西南距印度洋不远,季风

气候发达,温度和水分条件配合良好。为发展农业提供了适宜的条件。象河南古时气候温暖,有大象在此生活,所以为“豫”,同样,蒙古高原上是“风吹草低见牛

羊”。沙尘暴、黄泛区只是以后的事情。

(1)辽阔的疆域和特殊的地形使中国传统文化内向、稳定。

中国地理两大特点:一、以黄河流域特别是中下游为发祥地的中华文化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北有难以逾越的蒙古 *** 和西伯利亚原始森林,西北 *** 黄沙,西南是更高、险、峻的青藏高原,东南是更大的海洋——太平洋。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二、疆域内回旋余地大,跨纬度长。南北迁移的空间大,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社会 *** ,都有着广阔的缓冲回旋余地。这样就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相对封闭的内陆区域使文化有着内向 *** 特征。中国古人喜欢山,对大海很少了解。哲学家很少有出海的经历,水的概念仅限于江河。

例如:象老子,孔子都没出过海。孔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还有人写水“黄河远上白云间,孤帆一片日边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相反,对山崇拜有加,拜五岳。皇帝祭泰山。丝绸之路多为外国商人,唐宋对外贸易也是如此。所以,以自我为中心,四海为天下的天朝王国、 *** 帝国就是我们古人的中国形象,蛮夷是不屑与交往的,也就没必要到外面去。回旋余地大,是中国文化相对稳定。

(2)地理环境使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强的延续 *** 。

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使外部世界很难对中国文化产生重大影响。不仅我们很难出去,外面的也很难进来。丝绸之路之所以伟大就是它是中国古代通向外面的极少 *** 道,并且从这个通道上来的外人毕竟还是少数。外来民族的 *** 也是由于自然屏障的作用很难凑效。所以,中国文化没有遭遇古埃及、古巴比伦等文明古国的厄运。这从客观上保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发展。

中国地域辽阔,跨纬度大,气候的波动一般只影响农业区的南北界限,而不会减少它的面积,使中国的农业的到了相对稳定的发展,使中国文化的经济基础有了稳定保障,从而使文化发展呈现出稳定延续的特征。中国至今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问题仍然重中之重。

(3)地理环境使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有着相对多样 *** 。

中国疆域辽阔,地形驳杂,由大江、大山、沙漠、沼泽、森林而形成了内部相对不同的区域。地势西高东低,山脉河流多东西走向,所以东西行易,南北行难。长江、黄河成为天险。大运河就是因此而凿。三国鼎立就是划地而立,分江而治。因此而形成了众多不同的“小王国”,相对有别的区域文化。也就使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多样起来。秦国有虎狼之喻,荆楚有披发左衽之风,鲁宋有礼乐之俗等。因此,长江流域,山东半岛,四川盆地岭南地区都形成了不同特征的文化,也成为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高度发展的宋元时期的经济与文化

灿烂的宋元文化,可见宋元文化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它上承隋唐、下启明清,以自己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风格创造了中华文明史上又一个文化高峰。本课主要介绍了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向 *** 展现了我国古代的重大科技发明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

本课的重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 *** 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上述发明和造纸术的发明,统称为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1)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隋唐时期出现雕版印刷,但它毕竟费工费时,且不经济,印刷术的改进创新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北宋的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解决了上述问题,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并逐渐传至世界各地。(2)指南针的应用与传播。早在战国时期,我国人民就制成了“司南”;北宋时,随着人工造磁法的掌握,人们用磁针指南制成了指南针;也是在北宋,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事业,成为一种准确可靠的导航仪器;南宋时,指南针经 *** 人传至欧洲,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环球航行和发现美洲提供了重要的条件。(3) *** 的应用和传播。它是我国古 *** 丹家发明的,唐朝末年开始应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广泛应用于战争,13、14世纪 *** 和 *** *** 传入 *** 和欧洲。(4)造纸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 *** 的发明和传播,反映了我国古代科技的领先地位,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历史上每一次较大的 *** *** ,伴随而来的是 *** 潮的兴起。西晋永嘉之乱,形成了之一次中原人口南迁 *** ;唐末五代战乱,再次把大批北方人推向南方;北宋靖康之难及宋室南渡,掀起了更大规模的 *** *** 。

湖南境内很早以来就是 *** 的落脚地之一,特别是隋唐几百年间,湖南经济得到较大程度的开发,湘中、湘北地区开始成为较为发达的经济区,北方 *** 往往就寓居在这样的地方。五代时有廖氏家族迁到湖南衡山,宋代“西北士大夫遭靖康之难,多挈家南寓武陵。”到宋末元初、元末明初、明末清初,每逢一朝代交替之际,流寓湖湘的士人、家族总是不绝如缕,促使湖湘地区的人口结构、教育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不断发生变化。

宋元是我国封建社会 *** 、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宋代商品经济发达盛于历代,行省 *** 始于元代,城市商业化已成定局;北宋前期, *** 较为稳定,但却一直潜伏着“积贫积弱”的危机,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一方面国力不支,面对北方辽金等游牧民族 *** 的攻击束手无策。于是,封建 *** 阶级内部的变革 *** 迭起,先后有仁宗时的庆历新政,神宗时的王安石变法,企图挽救北宋王朝日益加深的危机,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宋徽宗时蔡京等奸臣乱政, *** 黑暗,民不聊生。l126年(钦宗靖康二年),在强大的金军的攻击下,徽、钦二宗被俘,生存了100多年的北宋王朝终于在金军的铁蹄下覆亡。紧接着,康王赵构宣布即位,建立南宋, *** 临安(今杭州)。

北方广大沦陷区的人民不堪金朝贵族的 *** 和民族 *** ,纷纷举起了反抗大旗,有的 *** 举家举族迁移,涌向南方,归于南宋。南宋之际,湖南地区相对北方来说,虽然 *** 较小,但在溃兵、土匪的 *** 扰下,损失仍然惨重。突出表现在人口锐减,户数已由l102年(北宋崇宁元年)的l19万减少到l162年(南宋绍兴三十二年)的96万。李纲在绍兴(l131一l162)年间曾作诗记述湖南当时的情况:

“亿昔湖南全盛日,郡邑乡村尽充实。连年兵火人烟稀,田野荆榛气萧瑟……上户逃移下户死,人口凋零十无八。”

地广人稀的湖南地区正是北方 *** 的好去所。据史载,“靖康之难”迫使北方千百万人离开家园,南下寻求新的住所、新的生活,出现了“中原士民扶携南渡几千万人”的悲壮景象。这批 *** 多流寓在“有膏腴之田弥亘数千里,无人可耕”的荆湖、两浙等地。湖南的洞庭湖区、湘江中下游等平原、河谷地带,土地广袤肥沃,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因此这些地区更成为北方 *** 理想的移居地。像前引《夷坚志》载西北士大夫多携家南寓武陵就是证明。以潭州为中心的湘中地区,五代以来已完全奠定了其在湖南地区的 *** 、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的地位,因此也吸引着大批北方 *** ,成为 *** 聚居区。

南宋初,湖南地区人口锐减,到l162年(绍兴三十二年)仅96万户,但60年后即1223年(南宋嘉定十六年)湖南的户数达到125万余户,是湖南在两宋文献记载中的更高数额。在这几十年中,湖南户数大幅度地增长,其中湖滨诸州如潭州增长最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除了由于政局趋于稳定,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使人口自然增殖外,北方人口大量迁入,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鱼米之乡的文化特征,文化的四个特征-第1张图片-

就宋代的社会历史条件看,劳动人口的增长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这是因为宋初接唐末五代残破之余,南宋又接两宋之际大规模的战乱,局面依然是地旷人稀、亟待开发。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宋代垦田数,976年(太宗开宝九年)为295.232万顷60亩,1021年(真宗天禧五年)达到524.7584万顷。40多年间,垦田面积增长了近80%。与此同时,人口增长更快,1021年全国人户为867.7677万户,比976年的309.0504万户增长了180%。可见,垦田同户口是一样不断增长的,劳动人口的大幅度增长是推动垦田面积扩大的最根本因素。

湖南的情况也是如此。由于人口大量增加,促使荒田的开垦和生产的发展。据记载:宋真宗以前,湖南地区近水良田悉已开垦,而水力不及之处,则大多荒芜。后来官府提倡种植山田,农民从湖北买回粟米种植,“由是山田悉垦”。999年(咸平二年)李允则知潭州时,“湖湘之地,下田艺稻谷,高因水力不及,一委之榛莽”。允则果断废除“潭州三税”,即马氏楚国之地税,潘美之屋税、牛税,并作出规定,赋租“并纳粟米、杆草”,鼓励开垦山地种植粟米等旱类作物。自此,“湖南无荒田,粟米妙天下”。

南宋中原人口的到来,对湖南和以潭州为中心的湘中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两宋交替之际的潭州一带,十室九空,极目灰烬,“有屋无壁”,经济亟待恢复。人口的增长正好满足了这种需要。中原人口南迁对湖南和湘中经济发展影响更大的是稻、麦两作制的推广。麦原来以北方为主要栽培区,唐至北宋逐渐推广到江南,但真正发展起来则是在南宋。因为北方人口大量南下,带来了面食习惯,一时间对小麦的需求量迅速上升, *** 上扬, *** 了湖南农村种麦的积极 *** 。加上宋 *** 历来倡导南北粮食品种交叉种植以备荒灾之年,劝南方各州广种二麦,也加速了麦的推广。如 l172年(乾道七年),江西、湖南灾伤,百姓缺粮,朝廷诏令“逐路监司守臣劝谕人户广种二麦,以备水旱”。史载:“建炎(l127年)以后,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绍兴初,麦一斛至万二干钱,农获其利,倍于种稻,而细户输租,只有秋课,而种麦之利独归客户。于是竟种春稼,极目不减淮北。”

中原人口南迁,劳动力增加,对促进当时湘中经济的发展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当时就有有识之士指出这一点。绍兴五年,屯田郎中樊宾说,荆湖、江南与两浙有大批良田无人可耕,地有遗利,而中原南渡之人,人有余力。如果“使流寓失业之人,田荒闲不耕之田,则地无遗利,人无遗力,可以资中兴”。

鱼米之乡的文化特征和文化的四个特征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标签: 特征 文化 鱼米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