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盏之乡(建盏窑口)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1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黑盏之乡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黑盏之乡以及建盏窑口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茶盏是什么
  2. 歌颂家乡哈尔滨的诗
  3. 建盏简史

一、茶盏是什么

1、导语:苏东坡的名句"从来佳茗似佳人",典型地 *** 了唐宋及以后的文人墨客,将品茶作为精神享受的明显倾向。茶盏在唐以前就已有记载,《博雅》说:"盏杯子"宋代时开始有"茶杯"之名。陆游就曾写过:“藤杖有时缘石瞪,风炉随处置茶杯”的诗句。现代人多称茶杯或茶盏。茶盏是饮茶的用具。

2、茶盏,可以是饮茶的器具,也可以用于彰显地位,古时贵族的斗茶便是典型的体现。对于今人,过去已为历史,而对茶盏的追求大多源于茶本身。因为茶盏因茶而生。

3、茶与茶盏的关系,是相生相融的。茶,因为茶盏而有了形,人们既可品其味,又可观其色,还可闻其香,更可杯底留香。茶盏,因为茶的存在而存在,因为茶,它退去了初入凡尘的青涩,变得内敛、深邃;因为茶,它感知到每一位有缘人的喜怒哀乐;因为茶,岁月不落尘埃,它满腹灵 *** ……

4、时光,让茶盏经历茶,让茶释放出更好的芳华。这芳华里有着太多的'故事,有着太多的情感,但每一份都是值得珍藏的记忆。

5、饮茶之风“兴于唐而盛于宋”,唐代流行煎茶,茶具喜用青瓷和白瓷。宋代流行冲茶且斗茶成风,为了分辨水痕比出高低,宋人弃青瓷白瓷改用黑瓷,并在黑色釉上大做文章,烧制出兔毫盏、油滴盏、玳瑁盏、木叶盏等茶具珍品,使我国茶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6、在唐代以前,饮茶主要流行于上层社会。到了唐代,饮茶之风才扩散至民间,茶已成为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到了宋代,饮茶之风更盛,中国茶文化进入全盛期。茶庄、茶肆、茶坊、茶馆遍布城乡,当时人们常说,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把茶和柴米油盐相提并论,可见当时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另外,史籍上之所以有“茶兴于唐而盛于宋”的说法,是因为宋代兴起了斗茶风。

7、茶盏贵为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宋徽宗

8、斗茶是由于茶水生成方式的不同而形成的。唐人饮茶的方式是煎茶,先将采来的茶叶用热气炙干,然后趁热捣碎,制成茶饼。饮用时将茶饼打碎,投入茶臼内研细后,再拿去煮茶。而宋代流行冲茶,即先将茶叶做成茶饼,饮用前把茶饼碾成细末放入茶碗或茶盏,再沏以初沸的开水,于是水面浮起一层白色的泡沫,这层泡沫称为水痕,斗茶是要比试谁的茶盏中泡沫停留的时间更长。《方兴胜览》记载:“斗试之法,以水痕先退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故较胜负曰一水、两水。”因斗茶是以茶色是否鲜白为标准,因而所用茶具以黑釉瓷器为主。

9、宋徽宗喜欢饮茶,对如何制茶和饮茶极有研究,著有《大观茶论》一书,书中说:“盏色以青黑为贵,兔毫为上。”《方兴胜览》也说:“茶色白,入黑盏,水痕易验,兔毫盏之所以为贵也。”斗茶成风使市场对黑釉瓷器的需求量极大,所以宋代黑瓷生产形成一个庞大的体系,不仅一些青瓷窑场如福建建阳的建窑、江西吉州窑、山西榆次窑等以生产黑瓷为主,连如定窑之类的以产白瓷为主的名窑,也为适应市场需求而大量生产黑瓷。

10、“斗茶”之法讲究茶质、水质和技艺。为了创造更佳的斗茶效果,不仅需要茶品好,技巧娴熟,而且需要优质的茶盏。所谓“好马配好鞍”。《茶录》说“茶色白,宜黑盏。”这种斗茶,黑白分明,一目了然。所以斗茶家们都对黑釉茶盏(碗)情有独钟,皆因建盏最适合“斗茶”。

11、建盏皆用正烧,外壁往往施半釉以免粘窑,釉在高温中易流动,便形成了这美美的“釉滴珠”,又称“釉泪”。建窑黑釉属于古代结晶釉范畴,含铁量较高。在高温溶烧过程中,由于窑内火候的高低和气氛的变化,使釉面产生奇特的花纹。与华丽的彩绘和繁缛的雕饰不同,它们是釉料在一定的温度和气氛中产生变化的结果,陶瓷工艺界称之为“窑变”。

12、宋代斗茶所用的黑瓷茶盏以兔毫盏、油滴盏、玳瑁盏和木叶盏最为名贵,艺术成就也更高。兔毫纹的形成是由于釉中的铁质在高温中 *** ,并向 *** 动,产生流淌状丝毛纹,因细密如兔毛而得名。油滴盏的油滴纹是黑釉在高温中形成的结晶釉,釉面密布银灰色和褐色斑点,犹如漂浮的油滴。玳瑁盏的玳瑁纹是在黑色釉面下出现的褐黄、铁锈色斑点,状似玳瑁背上褐色和淡 *** 相间的花纹。因这种纹饰和鹧鸪鸟羽的花纹也很相似,所以又称鹧鸪斑。

13、而艺术效果最为惊人的是江西吉州窑生活的木叶盏,这种茶盏的纹饰是如何形成的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有一种说法认为, *** 时以天然树叶为标本,先对叶子进行特殊腐蚀处理,去掉叶衣,只剩叶茎和叶脉,再把它贴在成型的胎体上,然后通体施黑釉高温烧制。烧成后的树叶呈金黄、浅黄、淡红、淡紫、银白等颜色,树叶的形状及茎脉有的在黑釉的映衬下清晰可见。木叶纹有半叶、一叶,也有两叶、三叶。木叶盏的器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口径10厘米左右的圆盏,另一种是稍大一点的斗笠盏。木叶盏在宋代的名气不及兔毫盏和玳瑁盏,但其奇特的 *** 工艺和朴实自然的装饰风格越来越受后人的重视,以至于把它视为吉州窑的极品,因留传至今的木叶盏寥寥无几,因而更显珍贵,是很多藏家梦寐以求的宝贝。

二、歌颂家乡哈尔滨的诗

1、离开哈尔滨已经多年了,但是,心中无时不在怀念着她。一闭上眼睛,哈尔滨迷人的风光便在我记忆的屏幕上回映出来,我的心便立即 *** 上翅膀,飞到那个令人魂牵梦绕的地方。她是我心中的城。

2、我之一次来到哈尔滨是1956年的夏天,我是作为三年级工科大 *** 来这里一家工厂进行生产实习的。刚到哈尔滨,我便被这号称“东方莫斯科”的名城倾倒了。那飞珠泻玉般的松花江,那具有原始野味的太阳岛,那奇伟瑰丽的尼古拉教堂(俗称 *** 台),以及那富有异国情调的 *** 大街,都是美不胜收。那时,我和几位学友,都对哈尔滨有“一见钟情”之感。

3、每当夕阳西下,我们便携手共游。从横跨松花江的大铁桥起步,登上江堤,然后漫步江岸的 *** 公园。落日的余晖,洒在波平如镜的江面上,金翅金鳞般的波纹,熠熠生辉;岸边的白杨、垂柳,在徐徐晚风中,枝叶碰撞,发出轻轻细语,如 *** 切切絮絮。在缕缕游人中,偶见三两金发碧眼的 *** 青年男女偕肩搭背走过,平添几许异域风情。我们在绿色的长凳上坐够了,便从石阶拾级而下,踱到喧哗的江水前,席地而坐,脱下鞋袜,把双脚浸泡在清凉的水中,轻轻拨弄着水花儿,像孩子般地嬉笑着,直到夜深了,我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江边,返回驻地。在途中,经过 *** 大街时,我们脚踏着用青石块拼排起来的马路,望着夜影下风格迥异的各式建筑,心中不由漾起片片美的涟漪。如水的月光,透过密密的树丛,筛过来斑驳的花影,温柔地抚在我们青春的躯体上,心里充满甜美的温馨。偶尔从某楼窗口隐隐传来 *** 古典音乐的雅韵,余音袅袅,引起心灵的震颤。最后,我们来到了 *** 台,它以其特有的风姿,屹立在十字路口的广场上,它那独特的建筑形式,是我平生所罕见的。深红色的塔尖,错落有致的结构,在夜色中呈现出朦胧神秘的壮美,令人赏心悦目,百看不厌。面对此情此景,我们不由激动地相约:毕业后,一定请求分配到哈尔滨工作,为美丽的冰城贡献出青春和智慧。

4、但是,生活往往难以按照人们的美好愿望来安排。由于 *** 风云的急剧变化,我的命运之舟在惊涛骇浪中颠簸着。次年,在一阵风暴后,它被冲到遥远的边疆一个鲜为人知的达斡尔族之乡———富拉尔基停泊下来,我对哈尔滨的仲夏之梦随之破灭了。

黑盏之乡(建盏窑口)-第1张图片-

5、但是,由于富拉尔基距离哈尔滨并不太远,因为技术工作的需要,我又经常到哈尔滨公出———因为哈尔滨的动力之乡,和我工作的富拉尔基重型机械厂有紧密的技术协作关系。那著名的“三大动力”(即哈尔滨电机厂、哈尔滨锅炉厂、哈尔滨汽轮机厂),集中了国内外一大批优秀的技术人才,生产着国家建设最需要的尖端产品。这里精湛的技术工艺,骄人的科研成果,都对我们这些人有着强烈的吸引力;这里的科技人员,都是我们理想的合作伙伴。所以,一有机会和工作需要,我和我的同事便及时地来到这里,或汲取先进技艺,或切磋技术难题,一住就是好多天。我们除了倾听“动力之乡”那动人的钢铁奏鸣之外,便是再次欣赏这座名城的美丽风貌。她美轮美奂的旖旎风光,不仅驱除了我们工作的劳顿,也给我们的身心都带来无限的惬意,而后怀着心满意足的心情,回到还处于荒凉中的富拉尔基的工作岗位。不过,心灵深处,总对哈尔滨怀着深深的依恋。

6、光阴荏苒,很快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叶。那时,因为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经常有感而发,写出并发表了一些文学作品,在当时当地,算是小有成绩也小有名气了。于是,便引起了有关文化艺术部门的注意。就在19 *** 年4月,我被省作家协会调来哈尔滨参加一个文学创作 *** 学习,住在当时的省文 *** 院里。

7、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常常三五人结伴而行,在游遍了市内的各个名胜古迹之后,又一致向领导提出要求:游览太阳岛。因为这也是大家共同向往的地方。有人甚至说:到了哈尔滨未去太阳岛,等于白来一趟。

8、于是,在一个初夏的早晨,我们出发了。带着事先在秋林公司买的“大列巴”、哈尔滨出产的香肠和啤酒,还专门搞了一块很大的油毡纸,同时带着年轻人特有的欢声笑语,愉快地向太阳岛进发。

9、那时还只能乘轮渡过江。滔滔的松花江水在旭日映照下,波光闪闪;站在轮船的甲板上,我们远远地便看到江湾处有一片森林,它郁郁葱葱,幽深茂密,给人以一种梦幻般的神秘感。弃舟登岸后,只见这里人烟稀少,房舍简疏;仅有一条细长的小路,向林间伸展。我们排列成队,沿着那条小路,走进森林深处。

10、这是一片幽邃静谧的世界。参天的林木一棵棵笔直地挺立在深黑色的地面上,密密丛丛的枝叶,遮住了灿烂的阳光,偶尔从叶丛中筛出斑驳的花影。周围静极了,除了从枝头传过来几声鸟儿的鸣啭外,几乎听不到其他任何声音。

11、我们一下子都沉醉在这幽静美好的环境中了。随后便铺上油毡纸席地而坐,开始了一天的浪漫野外生活。大家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或引吭高歌,或低吟新曲,或谑谈近日逸闻趣事,或讲述冰城过往典故;放浪形骸,无拘无束,全身心地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不知不觉,到了中午时分,大家纷纷从背包里取出已经准备好的啤酒、香肠和“大列巴”,迎着和煦的野风,开怀畅饮起来。人们推杯换盏,猜拳行令,欢声笑语,妙趣横生,那美好的感觉胜过在马迭尔餐厅享用更好的宴席。

12、愉快的时光过得特别快,等大家酒足饭饱之后,已经夕阳西下了。我们这才“收拾残局”,整装而归。归后大家相视而笑,发自内心的喜悦,尽在不言中。

13、从此,太阳岛便在我的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对哈尔滨更加依恋、对哈尔滨人更加羡慕了。

14、星转斗移,一下子过去了20年,谁知生活又作出了出人意料的安排,20世纪80年代初,我竟然被调到黑龙江作家协会工作。最初,是一名专业作家,后来又相继被 *** 为省文联和省作协的负责人,于是,我成为名副其实的哈尔滨人了,而且就住在风景秀丽的文 *** 院里。

15、在那令人难忘的岁月里,有多少知心好友的音容笑貌刻印在我的脑海,其中有在生产之一线日夜 *** 劳、默默无闻的工人师傅,有领时代 *** 、 *** 风云的 *** ,有运筹帷幄的 *** 政高层领导,有学富五车、 *** 倜傥的文人学士,有攀登科学高峰的专家教授,也有名不见经传的厨师和裁缝……我经常是他们的座上客,他们也是我推心置腹的密友。在我和他们的交往中,不仅可以听到最新的社会信息,也会探讨各种学术问题;我们曾经上书省委,创建北疆文艺劲旅;我们也曾在 *** 代会上献策,努力发展龙江第三产业;我们为奋发有为的领导的励精图治而大唱赞歌,也为某些 *** 现象屡禁不止而痛心疾首。所有这一切,不仅大大充实了我的生活内容,也为我的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氛围。这就是为什么我在人际关系非常复杂、经常伴有阴影和暗流的环境里,还能够认真地做一点与繁荣黑龙江文学有益的工作,写出一点具有时代气息的作品的原因。

16、这之后,我虽然离开了哈尔滨,不过,我对她的依恋之情,始终非常浓重。不久前,我应哈尔滨朋友之邀,前来参加哈尔滨冰雪节,旧地重游,内心深处又漾起激动的浪花。一下火车,虽然是零下30度的严寒,而我却觉得周身暖融融的。因为迎候在车站的老友新朋,立即把春天般的温暖送给了我们,面对崭新的冰城,我不禁泪眼模糊了。

17、啊,哈尔滨,我的第二故乡,你的游子又回到你的身边来了。

18、但是,呈现在我面前的景象却大大地变了,哈尔滨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宏伟了。那壮阔的站前广场,那宽阔修长的马路,那雄浑宏大的立交桥,那鳞次栉 *** 高楼大厦,那焕然一新的 *** 大街,那重新回归大自然的太阳岛,那车水马龙到处充满活力的 *** ,那永远穿着时尚的姑娘和小伙儿……一切的一切,无不显示这古老的城市正在焕发着勃勃青春。老朋友自豪地告诉我:这些年,哈尔滨由表及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她正以国际大都市的雄姿,屹立在东北亚的大地上。

19、我又来到了久违的冰雪大世界。这是哈尔滨独有的景观,我曾经对她是那样的迷恋!大自然赐于北方人以冰雪,冰雪养育了哈尔滨儿女。聪明智慧的哈尔滨人,又对冰雪倾注了浓情厚意,赋冰雪以生命,创造了冰灯和雪雕艺术,享誉五洲四海。

20、啊,哈尔滨,我心中的城,你是我永远的美的记忆……

三、建盏简史

1、有当代“茶圣”之称的吴觉农先生认为:“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 *** 的手段。”

2、而900年前的宋徽宗赵佶,也曾用他的瘦金体写下这样的妙句:“兔毫连盏烹云液,能解红颜入醉乡。”用兔毫建盏烹建溪上好的茶饼,香云缭绕,能使在旁的 *** 都陶醉进入梦乡。

3、那么何谓建盏?简单地说,建盏就是建窑烧制的窑变结晶黑釉茶盏,是由建窑的“建”和茶盏的“盏”的合成的茶具名称。

4、事实上,建盏的盏、碗、瓯之称甚为混乱,历代文献资料中亦不明确,市场上更是盏、碗、瓯互称。

5、有学者比较得出,盏、碗之别在于器壁,壁直者为盏,圆弧者为碗;而碗的器形比瓯大,瓯的器腹又比碗深。

6、有点混乱是吧,姑且听之,建盏之名就是建窑黑釉茶盏、茶碗、茶瓯的通称。

7、为叙述方便,本文所言“建盏”之名包括盏、碗、瓯,且保留原始材料中的叫法。

8、▲北宋建窑黑釉兔毫纹盏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9、考古出土实物证实,中国黑釉瓷器东汉时已经烧制成功,早期南方黑瓷的胎土多数烧结温度较低,北方的胎土烧结温度较高。两宋是黑釉茶具烧制的高峰,黑釉多为石灰釉,着色剂为含铁量较高的化合物,烧成温度多在1300摄氏度以上,尤以福建建阳的建窑黑釉茶盏——建盏为 *** 。

10、建窑又有建阳窑、乌泥窑之称,始烧于晚唐五代,主窑址在今福建省建阳市水吉镇池中、后井两村一带,总范围约11万平方米,盛烧于两宋,盏的器形以口大底小、腹线斜直者为 *** 。建盏的胎土多以含铁质多的红、黄壤土粉碎加工,含砂量明显,烧成后胎呈黑、灰黑、黑褐色,触手较粗,胎体厚重压手,黑釉是含铁量较高的石灰釉,在还原气氛中可以形成多种花纹。

11、▲北宋建窑黑釉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12、近代国学 *** 陈寅恪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朝开国之初,太祖赵匡胤为避免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及宦官乱政的现象,而采取的重内轻外和重文抑武的国家政策,使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最为繁荣的时代之一。

13、茶具的造型设计离不 *** 定时期的文化需求,宋代建盏的兴起正与当时的社会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4、在思想文化方面,宋朝的理学体系及禅宗思想使得宋人在审美上偏好朴素自然、和谐纯净,建盏造型拙朴、色泽沉静、意境深邃,正与宋朝的审美观相符。

15、在茶文化方面,宋代的饮茶方式由“煎饮”到“点饮”的转变,斗茶习俗从闽北民间兴起,并向全国传播。斗茶又称“茗战”、“点试”,即以战斗的姿态决出胜负。

16、斗茶不仅仅是决出茶的品质的优劣,实质上是一种追求精神愉悦的艺术化茶事活动,它蕴藏与反映着我国茶文化中最积极与最有生命力的一面,即饮茶并不是避世消闲,而是为了和乐与奋进。在斗茶艺术不断向更高境界推进的过程中,茶具的品质也须不断提高,才能适应需求。

17、一看茶面汤花的色泽与均匀程度。汤花面要求色泽鲜白,俗称“冷粥面”,像白米粥 *** 后凝结成面的形状;汤花必须均匀,又称“粥面粟纹”,要像粟 *** 那样在粥面分布。

18、二看茶盏内沿与汤花相接处有无水痕。汤花保持时间较长,紧贴盏沿凝聚不散的称为“咬盏”;汤花如若散退较快,盏沿会有水的痕迹,叫“云脚涣乱”,斗茶时若先现出水痕,即为失败者。

19、三品茶汤,经过观色、闻香、品味三道程序,色香味俱佳者,方能大获全胜。宋人斗茶,对茶色的要求相当之高,以纯白色为上等,青白、灰白、黄白就等而下之了。

20、作为量身定做的功能之器,黑釉建盏与浅色茶汤、茶沫互相衬托,又因壁厚具有保温之效。而建盏上大下小的“V”字形设计,为风靡于宋代的斗茶提供了最为理想的结构空间。

21、集美观与实用于一体,完美适应斗茶活动所需,故而能够迅速在各种茶具中脱颖而出,成为宋代更具 *** *** 的茶具之一,甚至连北方的定窑也曾受其影响烧制过一系列黑釉瓷器。

22、▲北宋定窑黑釉碗 *** 博物院藏

23、北宋中期,在福建督造贡茶的蔡襄将数十年来的斗茶习俗进行总结推广,撰写了一部茶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茶录》,其中“茶盏”条云:“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充分肯定了建盏的功用和独秀地位。

24、《茶录》的问世,对斗茶之风在朝野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建盏中的精品成了权贵、士大夫不惜重金追寻的宝物,诗坛巨匠、文士抒 *** 怀不断讴歌的宠儿。建窑由此进入鼎盛时期,烧造规模不断扩大,光龙窑就多达10余条,并很有可能生产底足内刻印“供御”、“进琖”款的建盏进贡朝廷。

25、到了北宋晚期,精通茶艺的徽宗皇帝赵佶亲自撰写《大观茶论》,将斗茶推向顶峰。书中也详细描述了建盏的功用,说:

26、“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上。取其燠发茶采色也。底必差深而微宽,底深则茶直立,易以取乳;宽则运筅旋彻,不碍击拂。然须度茶之多少,用盏之大小。盏高茶少,则掩茶色;茶多盏小,则受汤不尽。盏惟热,则茶发立耐久。”

27、宋徽宗列出了选盏标准,以及盏的大小、深浅影响品茶的细节,所言“玉毫条达者”即兔毫盏。

28、赵佶还把建盏作为御前隆重赐茶的茶盏,

29、“以惠山泉,建溪异毫盏,烹新贡太平嘉瑞茶,赐蔡京饮之。”

30、这时记载的无锡惠山泉,建窑异毫盏和太平嘉瑞茶(建瓯北苑贡茶)便是名震古今的“天下三宝”。

31、然而,建盏的辉煌却只在宋一朝。靖康之难后,淮河以北被金人占据,社会经济遭到严重 *** ,狂热的斗茶风潮逐渐黯然。至元初,风靡一时的建盏便退出了历史舞台,建窑这座绝代名窑便湮灭在景色秀丽的闽北丘陵中。

32、元代末期散茶品饮之风兴起,到明代洪武二十四年(1391)又成为官方主导,散茶登场改变了唐代以来承续的饼茶制茶传统,也改变了饮茶习俗,大量传统茶具退出历史舞台,茶壶、茶碗的器形也随之改变。由于散茶茶汤尚绿,明代首推白釉彩瓷,尤重成化、宣德朝瓷器,传承至今。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标签: 窑口 盏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