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高阳戏曲之乡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高阳纺织博物馆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高阳戏曲之乡和高阳纺织博物馆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高阳氏简介及详细资料
生平
据传说,高阳氏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他 *** 的地盘也大了很多,北到如今的河北省一带,南到南岭以南,西到如今的甘肃一带,东到东海中的一些岛屿,都有他 *** 的城池。古代历史书上描写说,颛顼视察所到之处,都受到部落民众的热情接待。颛顼15岁治理九黎地区,受封于高阳,故又称其为高阳氏。屈原《离 *** 》中有句"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黄帝死后,颛顼有圣德,继为部落联盟首领,时年20岁。
据传说,高阳氏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他 *** 的地盘也大了很多,北到如今的河北省一带,南到南岭以南,西到如今的甘肃一带,东到东海中的一些岛屿,都有他 *** 的城池。古代历史书上描写说,颛顼视察所到之处,都受到部落民众的热情接待。颛顼15岁治理九黎地区,受封于高阳,故又称其为高阳氏。屈原《离 *** 》中有句"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黄帝死后,颛顼有圣德,继为部落联盟首领,时年20岁。
据《淮南子·时则训》载:"北方之极,颛顼、元冥(元冥又叫玄冥,是管北方的水正官)之所司者万二千里。"又据《史记·五帝本纪》载:"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址,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真是一位泽被宇内、功德盖世的帝王。《春秋纬》中一本叫《命历序》的书说颛顼部落共传20世,350年,《易纬》中的《稽览图》说是500年。
高阳氏是上古时期华夏族与东夷族融合的部族首领,主要活动在冀、鲁、豫一带。当时还有个部族,首领叫共工氏。活动在太行山东麓冀州一带。共工氏勇猛彪悍,欲霸九州,要与颛顼争夺帝位,于是就发动了向颛顼部落进攻的战争。颛顼足智多谋,沉着应战,利用神箭手羿作为先锋,经过激烈战斗,终于打败了共工氏。共工氏逃到大西北(现宁夏),怒触不周山而死,颛顼部落才得以太平。颛顼是位沉静、博识、有谋略的人,能根据不同地域条件发展生产, *** 财物;又以观天象,按日月运行而定四时。他曾命重和黎二人编制历法,后人称"颛顼历",开始将一年定为360天,并制定出各种礼仪 *** 来教化人民,规定妇女在路上遇见男人必须先回避,不然要拉到十字大街示众,还规定兄妹不准通婚,完成了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他 *** 了原始 *** "绝天地通",按时祭祀祖先和天地 *** 神。他命重为南正,专管天地 *** 神之事,命黎为火正,专管人间之事。颛顼的辖区非常大。"北至于幽灵,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木砥属。"
与高阳氏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传说他是人首蛇身,长著满头的赤发,他的坐骑是两条龙。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他的部落在今河南北部。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那个时候,人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水的利用是至关重要的。共工氏是神农氏以后,又一个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过贡献的人。
共工有个儿子叫后土,对农业也很精通。他们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把水利的事办好,就一起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况,发现有的地方地势太高,田地浇水很费力;有的地方地势太低,容易被淹。由于这些原因,非常不利于农业生产。因此共工氏制订了一个计画,把土地的高处的土运去垫高低地,认为洼地垫高可以扩大耕种面积,高地去平,利于水利灌溉,对发展农业生产大有好处。
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颛顼认为,在部族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是自己,整个部族应当只听从他一个人的号令,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他用这样做会让上天发怒为理由,反对共工氏实行他的计画。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表面上是对治土、治水的争论,实际上是对部族领导权的争夺。
要说这两个人比起来,力气上,共工氏要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 *** 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当时的人对自然知识缺少了解,对 *** 神之事都极为相信,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认为共工氏一平整土地,真的会触怒 *** 神,引来灾难,因此颛顼得到了多数民众的支持。
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坚信自己的计画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
共工氏驾起飞龙,来到半空,猛地一下撞向不周山。霎时间,一声震天巨响,只见不周山被共工氏猛然一撞,立即拦腰折断,整个山体轰隆隆地崩塌下来。 *** 发生巨变,天空中,日月星辰都变了位置。大地上,山川移动,河川变流。原来这不周山是 *** 的支柱,天柱折断了,使得系著大地的绳子也崩断了,只见大地向东南方向塌陷。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因为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日月星辰就每天都从东边升起,向西边降落。因为大地向东南塌陷,大江大河的水就都奔腾向东,流入东边的大海里去了。
共工氏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在他死后,人们奉他为水师(司水利之神),他的儿子后土也被人们奉为社神(即土地神),后来人们发誓时说"苍天后土在上",就谈的是他,由此可见人们对他们的敬重。
关于共工氏和颛顼争夺帝位,怒撞不周山的传说,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说明在那时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不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因此在自然面前是那样的无力,因此把各种疑惑归之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所以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 *** 、女娲、黄帝等等传奇人物来。
至于传说中的共工氏,当然并不一定实有其事,然而他那种勇敢、坚强,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是值得我们钦佩的。尽管前边所讲的神话和传说是后人的臆想和艺术加工,但在反映原始社会的某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接近历史的真实,像部落首领的被神化,就反映了原来是服务于部落的首领转化成了高踞于社会之上的权力。原始社会也就开始有了阶段的分化。
即位后,进行 *** *** ,颛顼又进行了一次重要的 *** *** 。被黄帝 *** 的九黎族,到颛顼时,仍信奉巫教,杂拜 *** 神。颛顼禁绝巫教,强令他们顺从黄帝族的教化,促进了族与族之间的融合。他在位78年,死时90多岁。颛顼子孙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春秋战国时代主要诸侯国楚国的王族。楚王姓熊,乃颛顼帝玄孙彭祖直裔。后人对颛顼大帝的评价是:静渊有谋,疏通知事,养材任地,载时象天,依 *** 神以治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因他生前崇尚玄色,故后人推戴他为玄帝。
规矩洪荒子民。针对群婚群居,男女无别,长幼无序的现状,颛顼首创男婚女嫁,禁绝血缘联姻;教诲伦理纲常,明确规定"妇女避男于路",否则就会被拉到十字街上 *** 一顿然后流放。高阳旧城十字街如龟背高耸,十字街有事,四街皆知。在十字街现身说法,的确效果很好,当地有"在十字街跺跺脚,四街乱颤"的说法。
之一:创制九州,初定版图。据《文献通考》和《乾隆御批纲鉴》记载,中国九州的建置区划,始创于颛顼时代。黄帝时代虽然统一了华北平原大部分地区,但和蚩尤部族长期对立,直到颛顼大帝才形成了各民族的真正统一。在此基础上帝对中国区域建置进行了明确规划,确定了衮、冀、青、徐、豫、荆、扬、雍、梁九州的名称和分辖范围。
第二:创作了中国之一首乐曲《承云》。颛顼不仅"载时象天"而且"好其音律",颛顼帝自幼受到音乐薰陶,《山海经·大荒东经》云:"……少昊孺颛顼帝于此,弃其琴瑟……"。颛顼帝有在少昊抚育期间打下的音乐基础,《吕氏春秋·古乐》云:"风雨雷电,其音若熙熙凄凄锵锵,帝颛顼好其音,乃令飞龙作乐,效八方之音,命之曰《承云》,以祀上天"。如今颛顼帝5000多年前用音乐薰陶感染的高阳这块圣土,好其音律者甚多。高阳是著名的戏曲之乡。保定老调原称高阳老调,高阳是老调的发祥地。高阳河西村是北方昆曲的发源地。戏曲名人辈出,有昆曲表演艺术家韩世昌、侯玉山、侯益隆、侯永奎、白云生、马祥麟,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田际云、齐花坦、张惠云,戏剧作家齐如山,老调表演艺术家周福才、张文海、王贯英、王辛未、陈淑媛等等举不胜数,吕清章著《明星的摇篮》有详细记述。
高阳氏墓位于聊城东昌府区城西北7.5公里处。颛顼乃上古帝王,系黄帝之孙,初国于高阳,故号高阳氏,都于帝丘(今河南濮阳),在位七 *** 。其墓葬于何处,历来说法不一。《一统志》载:"帝颛顼高阳氏陵有二:一在开州,一在东郡城西北二十里。……在东郡者有庙,民间称'聊古庙是也'。"颛顼墓是真是假,当前尚不敢断言。但据文物考古调查,此处系一古化遗址则确凿无疑。该遗址为方形高台地,暴露面积500平方米,为黑灰土堆积。遗址表面散布著不少陶片,可识器形有龙山文化时期的罐、杯、南瓦、豆、盆、殷代的鬲,周代的绳纹筒瓦等。属龙山文化至商周时期的遗址。
颛顼墓南,原有一座用以祭祀颛顼的庙宇,名聊古庙,又名聊王庙、颛顼庙。该庙规模宏大,远近闻名。庙内有钟楼、彭楼、大殿、廊房、后楼等建筑。大殿内供一高约7尺的颛顼帝执圭坐像。大殿后二层阁楼内,塑有颛顼帝及后妃神像。1945年庙毁,现仅存遗址。
黄帝晚年,以仙人广成子、容成公为师,用顺其自然的 *** ,使三界大治;功成名就,遂生退隐之心。他派遣夫役开采首山铜矿,在荆山下铸造宝鼎。宝鼎铸成的那天,天外飞来一条巨龙,垂下龙髯相迎。黄帝将主宰神的宝座传给了他认为很能干的曾孙帝颛顼,自己乘龙飞往九重天外,随他同行的朝中大臣、后宫夫人共有七十多位。其余大臣攀著龙髯还想爬上去,结果龙髯被扯断,纷纷跌下来。跌落的大臣们望着远去的黄帝哭了七天七夜,流下的眼泪淹没了宝鼎,汇成了大湖,后人称此湖为鼎湖。
继位的帝颛顼乃北方水德之帝,他的爷爷是黄帝和嫘祖的二儿子昌意。昌意在天庭犯了过错,被贬谪到凡界的若水,生下了韩流。韩流的模样委实古怪:细长脖,小耳朵,人脸、猪嘴、麒麟身,双腿并在一块儿,下面长著一对猪蹄。韩流娶淖子氏的女儿阿女为妻,生下了帝颛顼。帝颛顶的长相,与他的 *** 也大体相似。
帝颛顼自幼受叔父少昊的薰陶,特别爱好音乐。他听到八方来风掠过大地发出熙熙凄凄锵锵的声音,十分悦耳,便让八条飞龙仿效风声而长吟,命名为《承云曲》,专门用来纪念黄帝。他又突发异想,令扬子鳄做音乐的倡导者。扬子鳄鸣声如鼓,背上披有坚厚的鳞甲,成天躺在池沼底部的洞 *** 睡觉,对音乐向来生疏,受了主宰神的委派,怎敢怠慢,只得乖乖地翻转笨重的身躯仰卧,挥动粗大的尾巳敲打鼓凸的灰肚皮,果然嘭嘭作响,声音嘹亮。人间受到帝颛顼的影响,用扬子鳄的皮来蒙鼓,这种鼓很贵重,叫鼍鼓。
初登主宰神位的帝颛顼,所做的之一件大事是将原本不停运转的太阳、月亮和星星都牢牢拴在天穹的北边,固定在北方上空,这么一来,他的根据地北方三十六国永远光辉灿烂,相反,东、南、西方诸国则永远漆黑一团,百姓伸手不见五指,生活异常不便。
帝颛顼所做的第二件大事是隔绝天和地的通途。在他执掌三界大权之前,天、地虽也分开,但距离较近,并且还有天梯相通,这天梯即是各地的高山与大树。天梯原为神、仙、巫而设,人间的智者、勇士,也能凭著智谋和勇敢攀 *** ,直达天庭。那时候,凡人有了冤苦之事,可以直接到天上去向天帝申诉,神亦可以随便至凡界游山玩水,人与神的界限不是很明确的。帝颛顼继承黄帝做了主宰神,把蚩尤领导苗民 *** 之事作为教训,他考虑到人、神杂糅混居弊多利少,将来难保没有第二个蚩尤下凡煽动世人上天与他作对,为此他命令孙儿重和黎去把天地的通路截断,让人上不了天,神下不了地,大家虽然丧失了 *** 往来的便利,却能维持宇宙秩序,保证安全。
大力神重和黎接旨,运足了力气,一个两手托天,一个双掌按地,吆喝一声,一齐发力,托天的尽力往上举,按地的拚命向下压,天渐渐更往上升,地渐渐更向下沉,木来相隔不远的天地就变成现在这样,遥遥而不可及了,高山、大树,再也起不到天梯的作用了。从此,托天的重专门管理天,按地的黎专门管理地。黎到了地上还生下个名叫嘘的儿子,嘘没有手臂,两只脚翻转上去架在头顶,他住在大荒西极日月山上,这座山乃天门之转轴。他的职责是帮助 *** 考察日月星辰运行的先后次序。
自从截断了天和地的交通,天上的神还能腾云驾雾私下凡界,地上的人却再也无法登上天庭,人、神间的距离,一下子便拉得很远很远。神高高在上,享受着人类的祭祀,而人有了病苦和灾难,却上天无路,神也完全可以不闻不问,任人类受苦受难。
帝颛顼自己作威作福,还生出了许多 *** 儿子危害人类:三个死掉的儿子,一个变为疟 *** 潜伏在长江,传染疟疾病菌,害得人发寒热、打摆子;一个变为貌似童子的魍魉隐匿在若水,夜间施展迷惑人的 *** 蜮伎俩,引诱行人失足坠河;一个变为小儿 *** 躲藏在人家的屋角,暗中惊吓小孩,使之惊挛、哭号。另有一个儿子骨瘦如柴,生来爱穿破衣烂衫,爱吃稀粥剩饭,正月三十死于陋巷,成了穷 *** 。凡人最怕穷 *** 上门,千方百计要送走他。送穷 *** 的日子在农历正月廿九,常见的方式是打扫屋子院落,把扫出来的垃圾当作穷 *** ,或投之流水,或倾倒街头,有的还在垃圾堆上 *** 注香,放三个花炮,俗称"崩穷 *** "。唐朝文人韩愈穷怕了,曾作《送穷文》说:"三揖穷 *** 而告之曰:'闻子行有日矣。'"
有一匹名叫祷杌的怪兽,也是帝颛顼的儿子。它有人的面孔,老虎的身躯和利爪,野猪的嘴巴和獠牙。它披着三尺多长的狗毛,连头带尾足有一丈八尺长。它在西方的荒野里横行霸道,过 *** 一提起来就惊怖失色。帝颛顼和他的 *** 儿子、兽儿子们,再加上一大批兴妖作祟、招灾引祸的山 *** 怪,把黄帝留下来的太平盛世搅得乱七八糟,不过数载,就爆发了以水神共工为首的天神大 *** 。
神话中的颛顼是个不讨人喜欢的角色,他认为人神有别,所以让人把天地分开,于是神仙们再也不管凡间疾苦。他喜欢听猪笼婆敲肚皮,便命猪龙婆天天敲给他听。他还有几个儿子女儿,但都不是什么好人。
他也是从侧面上反映出暴君的下场,最后逃到河里,变成了鱼妇,半鱼半人。
少昊清阳之所以将颛顼封在高阳,起码有两个原因。一是高阳是两大部落的汇冲区,是两大部落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也是统一后的部落联盟在地域上的中心地带。两大部落基本上以大河为轴,分成东、西两部。高阳在大河东岸边,正处轴线上。对东夷来说,黄河是天险,高阳是东夷西北部的前沿和桥头堡。颛顼是黄帝曾孙,但又在东夷少昊那里长大,是东西两部落融合的象征。颛顼封在高阳,有利于东夷西北部的稳定安宁和两大部落的继续友好;二是那时颛顼的 *** 韩流氏做为黄帝大臣引领潴龙河(猪龙是韩流的象征,是韩流氏的族徽,潴龙河也许因韩流氏所领而得名)。高阳在潴龙河北岸,将颛顼封在高阳,等于是让学成的孩子回到 *** 身边,有利于颛顼高阳氏地位的巩固和以后统一大业的发展。
颛顼被封高阳后不久,荣登帝位,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初都高阳。并且对高阳进行了一系列的建设。首先在高阳(旧城)修筑了高阳龟城玄宫。高阳龟城地势高耸,方圆广阔,历经数 *** ,依然威风不减。六三年发生特大水灾,高阳一带一片 *** ,龟城(今高阳旧城村)中心方圆500米范围内依旧高出水面。龟城内有东西、南北大街在龟城中心十字交叉,高阳(旧城)人称"十字街",象征龟脊,地势更高。龟颈长驱,龟首朝南伸向潴龙河河口,龟尾朝北。这就是高阳旧城特征,即"南街长,北街短,十字街地势更高"。据说筑城时用土全部从顺平运来,完全依靠人力,高阳距顺平百里,民工排成一队,用土篮将土传递到高阳,夯土为城,工程十分浩大,累死者甚多。据说至今顺平还有当年因取土而成的"高阳大坑"。筑龟城的原因有三个:一是颛顼是黄帝曾孙,属黄帝部落,龟是黄帝的族徽,龟城象征著黄帝部落;二是颛顼号水德,高阳濒临黄河东岸,境内河流很多,修龟城有利于防洪。相传高河常水溢成灾,颛顼被封高阳后,采纳部落长老的建议,筑一龟城,水再大,龟能浮水上,龟能在水中载物,人能逃避灾难。三是取吉祥长久之意。古时有"山水朝阳,龟前戏水,城之修建,依此为胜"的说法。更何况颛顼建立的是政教合一的 *** ,首都龟城本身也是 *** 圣地,本应高大耸立,巍峨壮观。《高阳历代名人录》说,"颛顼,上古帝王,系黄帝之孙。十岁时佐少昊,二十岁即帝位,初国于高阳,故号高阳氏。高阳古城(今旧城村),周围九里,为颛顼所建"。
颛顼除建高阳龟城外,还在高阳附近建筑了其他城邑。《姓氏考略》云:"莫以地为氏,颛顼造鄚城,后去邑为莫"。鄚城在今任丘西北(即莫州)。莫姓,出自高阳氏,为颛顼之后。
其次,颛顼高阳氏进行了与共工氏的战争。共工氏本是治水的氏族,居住在高阳西部的太行山一带,颛顼称帝后共工氏首领担任治水之官,名水正。颛顼帝居住在高阳龟城玄宫,昼观日影、夜观北斗,玄宫虽较周围平地高耸,但每逢雨季发源于太行山的博、卢、滱诸水均从山而降自西向东直奔高阳,在高阳注入北流的黄河。由于高阳地势西高东低,黄河河床高,当诸水注入黄河时就形成逆河,水流回溢,经常造成黄河高阳段决口成灾,殃及龟城玄宫和无影山(或曰务隅山、卫于山等)观天中心。共工氏居住在半山腰,洪水奔腾下山时居地同样遭受洪水袭击。他们把高地铲平,把低地垫高,筑起土围子,阻挡洪水,保卫居邑,史称"雍防百川,堕高堙卑"。但由于雨季洪水汹涌,洪水被土所围,水位蓄高,水量蓄大,一旦冲决土围子,会以更加凶猛的气势向东狂奔,这样非但共工氏难保家园,洪水会以更大的态势、更快的速度冲过南北向的黄河河道,出现水淹高阳龟城玄宫的局面。颛顼帝认为共工氏不满自己的执政地位,有意制造水患,威逼颛顼王族,于是率族众征讨,结果共工氏战败,退守太行山高地。颛顼王族与共工氏的斗争史书多有记载。《淮南子·天文训》云:"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因共工氏居太行山地,不周山应距高阳不远。一说不周山在唐县大茂山(古称恒山为北岳)一带。大茂山(亦叫神仙山)距高阳百余里,当时为颛顼镇山,山上建有灵台和天文观测中心。共工战败 *** 不周山,目的应是驱散颛顼灵气,捣毁象征王权的天文观测设施,让颛顼无法授民时,让万民无序可循,动摇颛顼王权,使天下大乱。
第三,颛顼帝创立并颁布实施了颛顼历。上古时,天文历法是稳定社会秩序和从事农业生产的头等大事。有历法,天下才能民有所循,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史记》载:颛顼"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载时以象天",称赞颛顼帝有谋略,晓事理,能够按天象划分年历四季。颛顼帝分别在高阳旧城无影山(城西北土山或曰务隅山)和恒山(一说今唐县神仙山)立竿建木,建立观天中心,以星辰为主观测天象而制历,"察日辰之会,以治辰星之位",确定太阳的周天行度,将四时分别列为仲春春分、仲夏夏至、仲秋秋分、仲冬冬至,从而形成我国最早具有科学 *** 的古老历法《颛顼历》,敬授民时,恢复社会秩序。
颛顼历是一种四分历。一回归年为365又1/4日,一朔望月为29又499/950日,如今一个季度相当于当时的一年。以十月为岁首,闰月放在九月之后,称后九月。这种历法自殷商一直沿用到西汉武帝初年。
第四,君权神授,绝地天通,大胆实施 *** *** 。少昊末期,"民神杂揉,家为巫史,民渎齐盟,实祸荐臻",社会秩序严重失衡,阻碍了社会的发展。颛顼执政后"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废除家家祀天,人人祭神的习俗,神事由重负责,民事由黎掌管,在城南建圆坛祭天,在城北筑方台祭地。强令民间与部落禁绝巫教,接受教化。强化 *** 集权,实现天下大统。颛顼是创立"政教合一"体制的之一人。
二、优秀随笔:高阳村落 高家庄
1、千里地拐过新立庄,你的视野便入主苍茫。潴龙河宽阔的河床,大有黄沙 *** 之势,落日若来应景,活脱脱便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景象,令你的思绪瞬间铁马冰河。
2、据高庄的老人讲,过去的千里堤全没有如今的雄伟气势,低矮、渺小,常常被肆虐的潴龙河一冲而破,备受欺凌。所以便诞生了龙姑的美丽传说。那一年潴龙河在高家庄附近再度决堤,高家庄首当其冲,陷入一片 *** 。爱民如子的县令几天的努力都不能堵上决口,疲惫的他躺在千里地上昏昏欲睡,一个美丽的女子来到他的梦中,这个女子就是龙姑。县令一番恳求,龙姑出手,千里堤完好如初,一座龙姑祠因而建立,矗立在潴龙河畔,守护着高家庄以及附近堤内村庄田地的安宁。龙姑祠如今已经消失不见,它的具 *** 置,也只有土生土长的高庄人才能分辨清楚。时至今日,还有一些善男信女间或前来拜祭,存许多善念,拜大义德行。龙姑总还是传说中的神仙,但那位县令亦是一位令人尊敬的人物吧?不过我们却无从得知他的名姓,也不过是站在千里堤上双掌合十,祈祷他慈悲犹在,护我境内安平。
3、高家庄大概有2700人左右,数十年来人数不增不减。村里包括有王、高、邢、邓、李、张、白、田、吴、韩、邸、刘、宋、郭等姓氏,其中,是高姓最早建立了这座村庄,于沼泽之中,觅得灵魂安置之所。高家庄得名,一说源于高姓,一说,因高地得名。令我颇感兴趣的是,高家这位名字叫做高宣的始祖。据高家传人介绍,这位老人当时是安置好自己的几个儿子之后,飘然返回山西的。他为什么没有选择和儿子们一起居住?难道是认为他的孩子们羽翼已成,虎啸山林,鹰击长空,已经不再需要他的呵护?不过我们还是能从一些蛛丝马迹,看出这位老人不落痕迹的良苦用心。
4、形如万字,又像孩子们手中的风车,无论从东南西北哪个方向奔村中心走来,都不能看到对面的情况。方圆数十里地之内再无此种风格的建筑,据说这是为逃避强盗恶徒的追捕,便于脱身。祖先训我,唯耕唯读,祖先爱我,又教我如何趋吉避凶。
5、高家庄一直是富庶的村庄,我们可以从一些故事里一窥端倪。比如说,高家庄的王家去西良淀附近种地,恰巧石庄儿村正搭台唱戏。许是那天的高家庄车把式确实驾了一辆看上去不够光鲜的马车,反正他的经过,影响了石家庄人听戏,被人劈头一句:就这马车,还不够丢人的,到处晃悠什么?真要有看头,俺们不听戏了看你也成。那人回家之后,越思想越觉得不服气,他在高家庄里挨家挨户央求:父老乡亲们,我如何如何受到了人家的轻视,大家耽误一天,帮我找找面子吧。于是,第二天的石家庄戏台前,就出现了这样一副雄伟壮观的画面:几十辆一律三大套(三匹马拉车叫做三大套)的骡马车拉着枣木拖床,尘土飞扬,围着戏台不停地转来转去,唱戏的无奈停了锣鼓,直到石家庄人出来求情,方才作罢。这个故事的真假我们姑且不论,里面有个细节却是需要我们了解的,那就是高家庄的土地曾经一直延伸到西良淀附近。
6、再有高家庄的地名以及家族概括也能说明一些问题。诸如南楼上,北花园,官坑, *** ,大三班,小三班,无不从一些角度反映出了高家庄内涵和富有。而村庄里现在依然能随处可见的元宝石(染布所用),村人曾在天津开布线庄的历史,以及高庄人随口而出的织布机巧以及一些专业的术语,则无不证明了这还是一座曾经纺织业发达兴旺的村庄。
7、只是如今的高庄村,已经看不到昔日的繁华,甚至街道都狭小到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浑忘了,这是曾是公社所在地,南接西演,北连旧城,往东直通任丘出岸,拥有砖厂。照相馆。鞋厂。刺绣厂。供销社等当时那个年代很高大上的一些机构。倒是谈起往事,高庄人神色还有一丝倨傲,言语间,拥有着见惯不惊的从容。
8、就像村庄里的满族、清朝八旗之一、皇帝亲自统领的上三旗之一、兵丁人口最多的正黄旗后裔的邢姓。
9、高家庄的邢姓来自东北,祖上曾经立有战功,受封赐赏土地,来到了高家庄定居。高家庄最有传神也最粗粝的一个传说,与邢姓人有关。讲的是一个名字叫做邢志纯的人,看护瓜地,天降大雨,瓜地里突然来了一个顶着草帽的大眼贼(传说中的狐黄斗猬长里的斗,据说有神通),像人一样直立行走,走到邢志纯身边,口吐人言:邢志纯,你看我像人吗?喝了几口小酒的邢志纯张口就是一句笑骂:我看你长得像 *** 。那大眼贼叫一声“倒霉!怎么遇到个醉汉?”,眼见得马上匍匐在地,草帽也不要了,逃到某处洞穴消失不见。人说,要是邢志纯当时答应说大眼贼像人,那大眼贼说不定就能修成正果了。
10、我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是笑到前仰后合,不能自禁的。场景太过于活灵活现。“装腔作势”然后垂头丧气的大眼贼是更大的亮点,而坦然无惧的邢至纯更有可爱之处,我想,如果大眼贼好言相告,邢至纯一定会依言而行,或者,如此便会泄露了天机,以至于不会灵验吧?传说总归是传说,大约是当不得真的,不过是 *** 博君一乐。但是高家庄果真有真英雄,大人物, *** 一时的铁胆豪杰。如邢忠,如邢铎,如王法仁,如王玉祥,如王彦,如王福林,如王春苓,如王忠信。如高阳县志上记载的一共29位高家庄烈士的英名,如 *** 史册上尚不能完全记录的那些伟大的生命和灵魂。
11、邢忠,高阳之一任 *** 局长,九死一生的传奇英雄。脖子上碗口大的伤疤,多年后仍在,成为英雄更好的见证。
12、邢铎,一匹白马两把枪,曾是如何的威风凛凛!白马村口一栓,伪军 *** 自觉让步,高庄再不敢进。
13、王法仁,高蠡 *** 的参与者,枪法准到令人咋舌的地步,曾经有人亲眼目睹他在黑夜里一枪打下影响领导休息的猫头鹰。
14、王玉祥,克孜勒苏军分区副司令员,一生不下百战,曾荣获神 *** 奖章、 *** *** 勋章、 *** 解放勋章等奖章。解放后还参加了 *** 平叛、 *** 自卫战等战役。
15、王彦, *** 某部 *** 部主任(副师级),参加有沧县攻坚战,大清河攻坚战。清风店战役,解放太原、抗美援朝中坚守五圣山等战斗、战役。成功完成打击和歼灭入侵匪特、国防施工等艰巨任务。
16、王福林,呼和浩 *** 备区政委,曾被评为团甲等模范,两次军事学院模范工作者,参加有大同、晋中、太原等战役,1981年正师级离职休养。
17、王忠信, *** *** 干部部部长,副军级。参加有 *** 游击战,解放石家庄,元氏。天津杨柳青,保北,绥远,包头等战役战斗,曾荣获 *** *** 功勋荣誉章。王忠信英勇战斗的故事,在家乡流传的甚广。比如,1942年,日寇火烧高家庄那次,王忠信隐蔽在地洞里,放过先下来侦查、嘴里高喊着“中国人不杀中国人”的 *** ,一枪便撂倒随后跟下来的 *** 子,从容撤走。
18、何为英雄?并非单纯的勇武过人,而是指的是具有英雄品质的人,能够无私忘我,不辞艰险,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令人尊敬的人。英雄者,有凌云之壮志,气吞山河之势,腹纳九州之量,包藏四海之胸襟!肩扛正义,救黎民于水火,解百姓于倒悬。
19、就让我们永远铭记高家庄这29位烈士的英名,他们是:郭乱子、高瑞生、邢麻田、王双和、高平安、王忠和、高长、李双义、高福寿、王家玉、高明、王桂林、王春、韩根、邸凤山、高白子、王竹林、王狗来、王章、王海峰、王和、王恒、王碾、王骆驼、高良、王兴林、王欢乐、高申、王春。
20、高家庄是一座神奇的村庄,也是一座荣耀的村庄,更是一座闻名遐迩的村庄。高阳向有“戏曲之乡”的美誉,这里不仅仅是北昆的发源地,河北梆子、京剧、老调、丝弦、高腔、评剧、落子、哈哈腔、大秧歌等戏曲品种亦是在大高阳遍地开花。其中,老 *** 曲的发展史上,高阳可说是占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严格的说,根源那就是这座古老的村庄--------高家庄。
21、高家庄唱老 *** 可说是历史悠久,早在清道光十年(1830年),村里就成立过“同乐会”(较早的老 *** 班之一),造就了一大批的老调优秀艺人。1950年,以王宝山为主的村干部和本村老艺人商量合计,利用春耕前的时间唱几天大戏,大家一致赞成。搭台演出八天,台下始终人山人海,大受欢迎。于是村里决定成立一个老调剧团,王宝山任团长,共50余人。1953年,在原有剧团的基础上,再成立和平老调业余剧团,梁宝章任团长。老调名艺人周福才听说剧团成立,不顾78岁高龄,跟团传艺。剧团招收24名新学员,包括:梁玉管、白玉昌、高玉春、常法宗、王贯英、陈淑缓、李凤云等等,再加上高家庄原有人马,包括:高仓、王光地、王辛未(王球)、王洪希、王宝明、王长明、王瑞图、王力、张长增、王宝圈、高月楼、王凤章、高宝章、王元、许有才、王友、高连、王志摩等等,可说是人才济济,齐聚一堂。
22、 1954年,地区派来编导李忠奇,加强业务力量。在周福才、李忠奇、郎俊亭、马寿图、周鹤芝等老师的指导下,1954年至1958年,排演了一大批新剧目,包括有:盘夫索夫、金鳞记、劈山救母、周仁献嫂、彩楼配、唐知县审诰命、三审林爱玉、天仙配、 *** 记、黄泥岗、反徐州、苏六娘、李玉仙、空印盒、挑女婿、东郭先生、三不愿意、刘海砍樵等等等等。其中。盘夫索夫在保定之一届戏曲会演中获得之一名,成为老调的保留剧目。
23、 1958年秋月,国家 *** *** 、 *** 、 *** 等领导在保定市河北礼堂(现河北影剧院)观看了该剧团的演出。同年年底,剧团进京演出,北京市文联、戏剧家协会。以及杨成武、老舍、张庚等观看了演出,场场爆满。1958年,省里派刘谷、方峥在老调传统剧目基础上,开始改编创作“潘杨讼”。1959年,河北省第二届戏曲会演,潘杨讼获之一名。1960年,长春 *** 制片厂将该剧搬上银幕,后来,又把忠烈千秋拍成 *** ,至此,老调的影响已经扩大到全国,而高家庄这座村庄的名字,也因此国人尽知。
24、陈述都是苍白的。再多的形容,再美丽的词语都不能准确详尽描述出那些过往,也许只有当事人才能在脑海里令回忆丰盈。我们现在不过是从一些名字上衍生想象,想象当初的高家庄究竟是如何的五彩缤纷。或者,从一些别的角度,能够体现出高庄人的戏曲情结。他们说,高庄戏楼曾在,而数十年来,能够博得高庄人喝彩的艺人,也不过雷保春一人而已。因为他们见过,听过,已经有了非常高的艺术辨识。我说,如果戏曲也可以称之为王国的话,所有的戏迷则都是他的臣民。而高家庄的村民,毫无疑问就是皇族一系。就像那日的高常再大哥,一面谦虚着自己不懂戏曲,却张口为我讲述了完整的罗衫记的戏文,就像如今你行走在高家庄村内,又传来的咿咿呀呀的老调声唱,就像提起那些璀璨的人物,他们脸上流露出来的荣光。
三、孙承宗老家高阳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1、1563年(嘉靖四十二年)农历正月二十五日,孙承宗出生于今河北省高阳县西庄村。
2、孙承宗(1563—1638),字稚绳,号恺阳,北直隶保定高阳(今属河北)人;明末最伟大的军事战略家、忠贞的 *** ,民族英雄;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师。
3、高阳县传为颛顼故都,八才旧里。高阳县地处华北平原,位于河北省保定市东南部,距京、津、石各为150公里、180公里、150公里。北靠华北明珠白洋淀与安新交界,西与清苑毗邻,南与蠡县、肃宁接壤,东与河间、任丘相接。在东经115°38′至115°39′和北纬38°30′至38°46′之间,南北宽28·5公里,东西长30公里,总面积472平方公里。高阳县辖3个镇、6个乡:高阳镇、庞口镇、西演镇、邢家南乡、晋庄乡、蒲口乡、小王果庄乡、龙化乡、庞家佐乡。高阳一词的来源,因古高阳地处高河(今已湮灭)以北,水北为阳,故号高阳。高阳,相传为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帝初封之地。《史记》载:“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颛顼帝也。”远古时黄河流经高阳,颛顼部落曾在高阳一带活动。颛顼初国高阳,以国号称颛顼高阳氏。《史记》载:“高阳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谓之‘八恺’。”明天启四年(1624)《高阳县志》载:“邑受名以高河之阳,古侯国也,为颛顼氏封国。”“盖帝封始建而邑,古远矣。”序称:“籍古颛顼,疏茅幽蓟,犄角瀛海,股肱北平,是志舆地。”高阳自古就被称为“颛顼故都,八才旧里”。高阳城自古也被称为“颛城”。《中国地名文化》称颛顼“据传其封于今保定高水之阳,故曰高阳氏。”高阳建邑于战国时期,高阳先后属燕、赵。周安王二十年(前380)齐伐燕,高阳属齐。周赧王二十年(前295年)燕赵重新划分疆界,易水长城以南属赵,以北属燕,高阳属赵。《战国策》有“燕封宋人荣蚠为高阳君,使将而攻赵”的记载。秦属钜鹿郡。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始置高阳县,属涿郡。建和至永寿年间(147~157)置高阳郡,为郡治,县属高阳郡。延熹元年(158)改属博陵郡。建安末年(215~219)属河间郡。三国时期,高阳为魏地。黄初二年(221)隶属高阳郡。西晋泰始元年(265)隶属高阳国。东晋时期,高阳于建兴四年十二月(317年1月)被后汉攻占,易国为郡,高阳为郡治,县属郡。从建武元年(317)至太元二十年(395),高阳先后被前赵、后赵、前燕、后燕等所据,归属不定。太元二十一年(396),高阳属北魏,沿置高阳郡,县属郡。南北朝时期,北魏太和十年(486),高阳随郡改属瀛州。太和 *** (494)封高阳王。北齐天保元年(550)属北齐。北周建德六年(577)属北周。隋开皇三年(583)罢高阳郡,县属瀛州,十六年(596)于高阳置蒲州,高阳为州、县治。大业三年(607年)改属河间郡,当年废任丘县,其西南部并入高阳县。高阳归唐。唐武德四年(621),在高阳置蒲州。贞观元年(627)废蒲州,高阳先后属瀛州、鄚州、范阳郡。开元十四年(726)置高阳军,为军治。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同光元年( *** 3)于高阳置郡。后晋天福元年(936),属契丹。后周显德六年(959)归后周,仍隶属高阳郡。宋至道三年(997)改属顺安军,高阳为军治。熙宁六年(1073),降高阳为镇,仍属顺安军。金天会七年(1129)置安州,治在高阳。蒙古至元二年(1265)废安州,葛城县省入高阳县,属顺天路。元至元十二年(1275),属保定路安州。明洪武元年(1368),高阳县属北平布政使司;洪武八年(1375)省入蠡县,十三年(1380)复置。天启四年(1624)高阳共有98个自然村,编为91个乡,设11社3屯。清雍正二年(1724),高阳改属保定府。据清雍正八年(1730)《高阳县志》载,时高阳县域东北部扩至今安新刘李庄,东南辖今任丘县的培里及河间县的龙关,西临清苑县东王庄。光绪十年(1884),王家坨(今莘桥东部)和任丘的白洋等四个村划归高阳,清苑县的王家庄也归属高阳。1913年,属范阳道(次年改称保定道)。1 *** 8年直属河北省。1937年属河北省第六 *** 区。1937年 *** 战争爆发后,高阳先后属 *** *** *** 冀中区、冀中四专区、十专区、九专区、七专区、九专区和保定专区。1948年,在高阳县设高阳市,下辖县城四街关及代家庄、南沙窝和北沙窝。新中国成立后,高阳先后属河北省保定专区、保定地区和保定市。1958年蠡县并入。1960年改属保定市。1961年复属保定专区。1962年蠡县析出,高阳县复原制。1994年保定地、市合并,属保定市。高阳人民劲勇刚毅,富有反抗精神,历史上出现过多次反抗封建 *** 的农民斗争。 *** 战争爆发后,在中国 *** 的领导下,高阳人民面对日军血淋淋的屠刀,奋勇拼搏,前仆后继,2000余名 *** 官兵为国捐躯。解放战争中,高阳地处解放区,面对 *** *** 的大举进攻,高阳人民踊跃参战,全县支前民工达1000多人次,130余名干部随军南下支援解放区,2000多名青年参加中国人民 *** ,有500余名高阳优秀儿女为新中国献身。1932年6月, *** 高阳县 *** 会成立,同年8月发动了震撼华北的高蠡 *** 。 *** 中建立了以农民为主体的河北红军游击队,成立了高蠡地方苏维埃 *** ,红军游击队在高蠡一带打土豪、焚地契,分衣分粮,与进攻之敌展开英勇搏斗。 *** 历时5天,遭 *** *** *** 而失败,但它动摇了剥削阶级的 *** ,提高了农民的阶级觉悟,播下农民武装 *** 的火种。留法勤工俭 *** 动是中国近代 *** 史上的一件大事,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阳县在留法勤工俭 *** 动中,曾起过特殊作用。运动早期的倡导者李石曾、蔡元培等人受巴黎中国豆腐公司高阳籍工人“勤于工作,俭以求学”主张的启发,于1915年6月在巴黎发起成立“留法勤工俭学会”,为使赴法青年在出国前掌握简单的法语和粗浅的技艺,留法勤工俭学会先后在中国各地开设留法预备学校,高阳县布里村留法工艺学校是开设最早的一所(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先后办班三期,毕业生200余名,其中73人赴法。湖南 *** 曾来该校学习, *** 对此事极为重视,曾专程到保定迎送。 *** 曾在该校边工作边学习,传播 *** 思想,在留法勤工俭 *** 动中高阳人民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1 *** 0年,因法国经济凋蔽,留法勤工俭学的形势急转而下,布里留法勤工俭学工艺学校停止招生。1981年5月,高阳县举办布里留法勤工俭 *** 动文物资料展览,当年的勤工俭 *** 李 *** 、何长工、傅钟、肖三、李卓然等为展览题词。高阳县自古人杰地灵,素有“戏曲之乡”之称,本县名伶荟萃,享誉梨园,先后有韩世昌、侯玉山、盖叫天、田际云、齐花坦等名家出现。他们演技高超,独树一帜,在戏曲界有较大影响。高阳县纺织遍天下,二十世纪上半叶,产量占华北地区三分之一,有“桂林山上无杂木,高阳花布四季新”之誉。 *** *** 以后,高阳纺织开始了真正的腾飞,产品畅销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1997年,高阳县被河北省人民 *** 命名为“纺织强县”。高阳还是全国更大的“农机配件市场”。从古至今名人辈出,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古有抗倭名将戚继光(曾在旧成,贺庄附近修筑河堤,当时 *** 的“工事”),今有 *** 英雄佟麟阁(边家务附近),等数之不尽的人物......高阳还是“武术之乡” *** 时期博士庄村就有 *** 去 *** 参加武术比赛/表演/交流会等。新中国成立之后河北省摔交比赛之一名是本人。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