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鱼米之乡电子浮,以及电子浮球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更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山东鱼台特产:鱼台大米
鱼台大米,山东省鱼台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鱼台县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良好的生态环境、优越的自然条件,使“鱼台大米”营养丰富,粒大均匀,晶莹透亮,洁白如玉,蒸煮质量佳,气味清香,饭粒完整,柔软爽滑,冷后不硬,剩饭温食后仍保持原有风味;做大米稀饭, *** 悬浮,香甜爽口。富含蛋白质、粗脂肪、赖氨酸、高钙、铁与维生素等多种 *** 所需的营养成分,“鱼台大米”热销中国30多个大中城市,并出口韩国、日本、 *** 、港、澳、台及东南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鱼台县从催生一批品种好、品质优、品牌响的大米产品入手,将质监、农业、科技、 *** 等部门组织起来,着手改良品种,优化水稻品质,经过多年的筛选,终于选定了适应 *** 强、生育期适宜的鱼农1号、豫粳6号、徐稻6号、临稻11、新镇稻88等高产优质品种。这些新品种的纯度、净度均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从而从品种上保证了鱼台大米的品质。 1985年,鱼台大米中的鱼农1号,山农13号,日本晴,均荣获山东省优质大米称号,其中鱼农1号名列山东省优质大米之首。同年,在全中国优质大米评选中,鱼农1号、日本晴又双双获得中华人民 *** 国农牧渔业部优质米产品奖。
鱼台水稻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在鱼台发掘的汉墓中,就曾发现鱼台先民种植的稻谷,这说明鱼台县境内至少在汉代就已经开始种植水稻。但是,由于旧中国水患较多,黄河多次泛滥,鱼台又地处滨湖涝洼,水利设施较差,十年九涝,灾害频繁,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鱼台水稻种植不能旱涝保收,更不能高产、稳产。当时的“鱼台大米”虽然品质很好,但由于产量偏低,没有形成商品粮,外地根本不流通,仅仅鱼台人自给自足,也只在鱼台当地有名,外地人根本不知道。再加上当时不注重对外宣传与推介,好米也怕巷子深,“鱼台大米”曾经遭遇了“藏在深闺人未知”的尴尬。
1949年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鱼台人民发扬愚公移山、战天斗地的精神,大兴水利建设,彻底改造稻田,打了一场漂亮的农业翻身仗。1965年秋,鱼台县35万亩水稻喜获大丰收。1968年,鱼台县因水稻种植成功被评为山东省模范县,成为全省农业学习的一面旗帜。自20世纪70年代鱼台县连续20多年成为山东省人均向国家贡献商品粮最多的县,并且鱼台县水稻种植面积一直都保持在35万亩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北国江南·鱼米之乡”。
21世纪初,鱼台县大力实施农业品牌化战略,通过申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建立大米生产基地、提高产业化程度、培植加工龙头企业、引进国际先进加工工艺、成立大米协会等多项措施,全力做大做强大米产业,在国内外进一步叫响了“鱼台大米”品牌,大大提高了“鱼台大米”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与农业增效。2008年,“鱼台大米”荣获“中华人民 *** 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9年,“鱼台大米”商标又在国家 *** *** 成功注册。到2009年,鱼台县35万亩水稻已全部达到无公害生产标准,其中15万亩达到绿色产品生产标准,8万亩达到有机大米生产标准。有上百家大米加工企业,其中,山东美晶米业有限公司是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该公司已经拥有 *** 的进出口权,主要设备从日本、意大利、德国、韩国等国引进,大胆引用了电子分色、紫外线消毒等国际加工工艺,并在车间内安装了 *** *** ,实现了生产自动化和全过程 *** 。他们研究开发的发芽糙米和食用糙米填补了中国国内空白。有“大米王中王”之称的日本晚稻品种“越光米”在鱼台县王鲁镇丰谷米业合作社试种成功,200多亩的稻谷加工出来的大米,以每公斤52元的天价被抢购一空。据了解,“越光米”对种植环境要求很高,需选用从未施用过无机肥料的土壤,水源要求无任何污染,所产稻谷加工的大米属无污染、无公害、纯天然的绿色食品。刘宝启创意的“现场直播”战略,不仅提升了丰谷大米的知名度、美誉度,而且擦亮了鱼台大米的品牌,拉动了鱼台特色大米的销售量。如今,只要是鱼台大米,在上海一路绿灯,产销两旺,同时销往河北、吉林、湖北、北京、天津等20多个省市区,成为江北之一米市。
1985年,鱼台大米中的鱼农1号,山农13号,日本晴,均荣获山东省优质大米称号,其中鱼农1号名列山东省优质大米之首。同年,在全中国优质大米评选中,鱼农1号、日本晴又双双获得中华人民 *** 国农牧渔业部优质米产品奖。
二、四大米市的简介
长沙(或沙市)、九江、芜湖、无锡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米市。其共同点是具沿江交通便利、粮食生产丰富和商贸流通发达的优势。都是在旧时农业商品经济不发达过程产生的,对促进当时的粮食生产、流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给当地的社会发展、农民生活和商业经贸有很大的提高。
中国历史上曾因大米集中在某处交易,而形成了“四大米市”。又因四大米市均在江南,所以又被称为“江南四大米市”,这四大米市有的如今依然焕发青春。“米市”的形成要有两大因素:一是地处出产大米的中心位置,有广泛的大米来源,便于集中;二是运输便利,水陆交通发达,古时候尤其着重于水路运输。关于“四大米市”的认定,长期以来就有两种说法,除了江西九江、安徽芜湖、江苏无锡三个地方没有疑议外,有争议的是湖南长沙和湖北沙市。湖南、湖北都是鱼米之乡,沙市、长沙的水陆交通在古时都很发达,同样都是古时的繁华重镇,当时商品贸易不相上下,都有可能是大米的重要集散地。
江苏省南部、太湖北岸、沪宁之间的无锡市,大运河和锡澄运河在此交汇。800里太湖水系众多、土壤肥沃,便利的交通自古以来就促成了这里农 *** 业的兴隆,历来是粮油集散中心。 *** 十一年(1 *** 2)自辟为商埠,如今这里的米市仍与中国各省、市、自治区有贸易往来。无锡位于江苏省南部,南临太湖,西依惠山,北连太湖水网平原,扼沪宁铁路、京杭运河与锡澄公路、锡澄运河之交。无锡建县始于秦汉,沿用至今,历史上曾是全国闻名的鱼米之乡,素有中国四大米市之首的响誉,又是中 *** 族资本家最早的发祥地之一。早在明、清漕运鼎盛时期,无锡已是太湖流域和两浙漕粮集中地及江南著名粮食市场。乾隆年间,无锡粮食的吞吐量达到七八百万石。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粮食堆栈容量为东南各省之冠,粮食加工业成为全国5大碾米中心。 *** *** 以来,无锡米市成交活跃,业务遍及全国各地。为了适应粮食流通体制 *** 和新一轮市场 *** 发展的需要,全面提升无锡米市的功能和品位,恢复使用无锡粮油中心 *** 市场国家级市场招牌。无锡米市主要由南北两个市场组成。南市场以无锡粮油中转储备仓库为基地,拥有铁路粮油专线、京杭大运河米码头的优势,以稻谷、小麦、大豆、玉米等大宗原粮交易为主;而北市场以现有的无锡粮油市场为主体,以成品粮油现货交易为主,满足了锡城及周边地区居民米袋子菜篮子需要。市郊三里桥是中国更大的粮油市场,1990年粮油成交量居四大米市之首。
无锡属 *** 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名胜古迹众多。内有北宋崇安寺,惠山下锡惠公园内有唐遗迹天下第二泉和明寄畅园,锡山上有龙光寺、龙光塔等。20世纪初,滨湖一带又修建了蠡园、梅园和鼋头渚(又称横云公园)等园林。无锡有泰伯奔吴以来的几 *** 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史,有中国四大画家之首的倪云林,有 *** 中国知识分子气节的东林 *** 人,有写出中国唯一列入世界十大名曲《二泉映月》的阿炳。至于徐悲鸿、钱钟书、孙冶方等近 *** 知名人士大家都不会陌生。近代有民族工业巨子荣德生、荣宗敬兄弟,红色资本家 *** 、荣智健,七十年代无锡是全国乡镇企业主要的发源地之一,直到现在无锡的经济发展一直在全国同等规模的城市中名列前茅。长沙地处湘中偏东,湘江 *** ,湖南东部。自秦汉以来就是湖湘地区的 *** 、军事、经济、文化、教育中心,历史辉煌、文化灿烂、名贤荟萃。长沙陆有玉璞,水有珠胎,岳麓为屏,湘江为带,水陆洲浮碧江心,浏阳河曲绕郊外,湖泊星布,岗峦交替,城廓错落其间,唐代就已形成山水城市的风格。长沙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3000多年之久,长沙古城的形成与建设也有许多特色。长沙城本身就是一个历史大遗存,古今城址重合,古今城市中心重合,而且从战国一直延续至今的都市在中国屈指可数。汉代定王台、贾谊故居,唐五代的园林、寺庙,宋代的书院,明代的王府、城阁等古建筑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长沙虽 *** 夕大火劫难,但独具一格的古建筑、古园林、古寺庙、古城址、古街道、古驿道、古河道至今仍历历可见。长沙米市在长沙商贸史中占有重要位置,其雏形可追溯到北宋晚期,当时的潭州已能制造载米万解的大船,往来湘江,运送大米。到清雍正初年,湘江上运米之船千艘云集, *** 汉口,再抵江浙,盛极一时。长沙附近的易俗河已成为百谷总集之区,粮仓相比,米袋塞途,年贸易额达200余万担。1726年(雍正四年),清 *** 由藩司发帖,开设各类牙行,提供交易场所,米市正式形成。长沙集镇共开设牙行35户,其中粮行就占了24户。长沙粮行的兴旺,吸引了长沙附近的小米市向省城汇集。同时出现了把稻谷加工成大米 *** 的人工碾坊、牛碾坊,乃至机器碾坊。到光绪年间,长沙的碓坊发展到500家,大都分布在碧湘街至草潮门沿江一带,尤以潮宗街最多,故有米街之称。清末民初长沙粮食行业开始分化为以加工为主的碾米业、以储粮为主的粮栈、以代客买卖为主的粮行和纯零售的米店4个自然行业。1908年曾国藩之女婿聂缉规在长沙开设的协丰粮栈小有名气。长沙米市的兴旺,除了长沙特殊的地理、经济地位外,更主要是建立在湖南全省粮食生产相对发达的基础上的,那时粮食总产量在全国居全国第三位,仅次于广东和四川。长沙文夕大火后,米市衰落。 *** 战争胜利后,逐渐恢复,到1947年长沙粮食行业共有企业700多家。
长沙气候春温多变,夏秋多晴,严寒期短,暑热区长。长沙名胜古迹和 *** 纪念地甚多,主要有马王堆汉墓、岳麓书院、麓山寺、清水塘、船山学社、之一师范等,风景区有桔子洲、爱晚亭等。长沙商业自古繁荣,手工业发达,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长沙正式开为商埠。 *** 时期,长沙米市和金、钱、绸、纸大行业享誉全国,长沙城出现了许多同行当商业街和名老字号,素有鱼米之乡、花炮之乡、湘绣之乡、陶器之乡等许多美称。九江,简称“浔”,为江西省地级市,古称浔阳、柴桑、江州,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江南文化名城。
九江位于江西省北部,赣、鄂、皖、湘四省交界处;长江、京九铁路两大经济开发带交叉点,介于东经113°57'~116°53'、北纬28°47'~30°06'之间;全境东西长270公里,南北宽140公里,总面积18823平方公里,占江西省总面积的11.3%。
九江是长江中游区域中心港口城市,是中国首批5个沿江对外 *** 城市之一,也是东部沿海开发向中西部推进的过渡地带,号称“三江之口、七省通衢”与“天下眉目之地”,有“江西北大门”之称。
九江是江西省省域副中心城市、昌九一体化双核城市之一、长江中游城市 *** 展规划城市之一,九江被 *** 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新引擎、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长江中游航运枢纽和国际化门户、江西省区域合作创新示范区。根据2014年江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九江都市区是江西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三大都市区之一。[1]
九江历史上是“四大米市”和“三大茶市”之一,并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园林绿化城市、全国无障碍建设先进城市、中国十大魅力城市、中国十大宜居城市、中国典型山水城市、“中国更佳休闲旅游城市”等荣誉称号。
九 *** 清水秀,风景怡人,有“九派浔阳郡,分明似画图”之美称。中国更大淡水湖鄱阳湖有三分之二的水域面积在九江,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庐山、 *** 净土宗发源地东林寺、江西” *** “庐山西海、中部“九寨沟”龙源峡皆位其境内。
九江东枕鄱阳湖,北濒长江,西连幕阜山脉,南屏庐山,是江西的北大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老而美丽的城市。
夏商时期,九江属荆、杨二洲之城,春秋时期属吴之东境,楚之西境,素有吴头楚尾之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九江为36郡之一,有江到浔阳九派分之说,故名九江,又称江州。自秦朝始,曾使用过九江、柴桑、江洲、浔阳、汝南、湓域、德化共七个名称。明朝以后至今沿用九江地名。古书说九江据三江之口、当四达之衢,七省通连、商贾集至,亦是我国近代四大米市和三大茶市之一,是长江黄金水道十大港口之一,雄蟠赣北,濒江扼湖,山水得天独厚。
九江商品米的来源,一是本地米。九江及附近县为长江、鄱阳湖、修河形成的冲积平原和幕阜山脉的丘陵谷地,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历史上就是鱼米之乡,此为九江米市的主要来源。二是外省客米。主要是与九江市毗连的安徽、湖北两省沿江等地的稻米。这条传统的流通渠道一直延续至今。九江米市的去向,上至汉口,下至上海、浙江的绍兴、金华,其中以上海、汉口销量更大。省会南昌是全省米谷一级集散中心,径由九江分运沪汉各处。故南昌为九江米市的主要供应地和稻加工基地。九江为出口咽候。省外商人到江西购米,多至九江洽谈业务,并在九江海关办理大米出境手续,直至装运出境。九江米市在赣北的转运点有湖口、涂家埠、吴城。这三个城镇都是靠江临湖,水运十分方便。九江所以成为米市,湖口起了很大的作用。涂家埠位于修水与南浔铁路交汇处,是赣北的重点粮区,每年进出粮食数以万斤。粮谷流向,一部分走南浔路径九江出口;一部份走修水至吴城,径湖口出口,远销武汉、上海、南京等地。
九江米市鼎盛时期粮行米店约有130家,可分为三个帮派:一是广东帮,二是南昌帮、三是本地派。建国后,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流通体制的变革,九江米市经过三次重大演变过程:一、米市初兴。从解放初期到1953年, *** 对粮食实行的是在国营商业领导下的粮食 *** 贸易政策。二、米市封闭时期。从1953年末至1983年,我国开始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但在粮食上实行了30多年一贯制的统购统销政策一直没有变。三、米市复兴时期。于1984年末到1985年初,恢复了九江米市,其市场组织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原来的独家垄断,一条河放水转变为各种经济、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彼此并存的局面。九江属中 *** 带向 *** 带过渡区,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江南名城;是赣北 *** 、经济、文化、旅游、交通中心,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地位。130多年前,这里就是对外通商口岸,19 *** 年被 *** 批准为长江沿岸 *** 城市。九江旅游景点分为六区、二点、一线,共计三百余处,其品位之高雅,内涵之丰富,门类之全,密度之绸,实属国内唯一,世界稀有。六大景区:庐山牯岭景区、庐山山南景区,庐山山西景区,永修县景区、浔阳景区、共青城景区;二点:湖口县的石钟山和彭泽县的龙宫洞;一线:长江、鄱阳湖水上游。九江是东部沿海开发向中西部推进的过渡地带,处于极为重要的位置。从江西省的发展看,九江是唯一通江达海的外贸港口城市,是联结全省与长江开发带和沿海 *** 带的北大门。芜湖位于安徽东南部,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19度21分、北纬31度20分,全市面积5988平方公里,人口384万,其中市区人口128万。芜湖历史悠久,春秋时代为吴国的鸠鹚邑,作为县名始于公元前109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历史上芜湖的农业、手工业、商业颇为发达。南唐时即楼台森列,烟火万家。南宋以后,特别是到了元朝,芜湖已是一个相当繁荣的市镇,从明 *** 始,逐渐成为长江下游地区的重要商埠。浆染等手工业已闻名遐迩,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就有织造尚淞江(上海),浆染尚芜湖之说,形成号称芜湖巨店的大型浆染工场。近年,芜湖境内人字洞发现的远古人类 *** 的石器、骨器和品种多样的哺乳动物化石,时间断代约在距今200万至 *** 万年之间,把人类在 *** 活动的历史上溯了四五十万年。境内大工山古铜矿遗址是春秋和汉唐时期中国更大的铜生产基地,96年被 *** 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76年,中英签订的烟台条约将芜湖与浙江的温州等四个城市辟为通商口岸,这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在给芜湖民族经济带来巨大冲击并造成畸形发展的同时,也从此打开了芜湖对外 *** 的大门。1918年芜湖海关进出口货值就达当年全国对外贸易的3.5%,成为长江通商巨埠之一。以芜湖和上海为起讫点的芜申运河,更把芜湖和苏、锡、宁、杭的经济、文化紧密地连在一起。芜湖 *** 通商口岸后,大批外国洋行、公司进入芜湖的同时,先进科学技术的传播,也 *** 了芜湖近代工业的发展。安徽省最早的一批民族工业在芜湖建立。1883年芜湖架设了有线电报线路,为全省之一个使用电报的城市; *** 7年投产的益新(机磨)米面公司,规模居当时全国同类工厂首位;30年代还曾开通 *** ,飞上海和武汉两市。步入20世纪后,芜湖 *** 业发展到百余种,
五、六千家,成为安徽现代工业的发祥地,长江流域经济中心之一。由于位置优越、商业鼎盛,历史上曾被誉为皖之中坚、长江巨埠。芜湖素有全国四大米市之首的美誉,而米市的启动点和发祥地是今日的弋江区。弋江区因为地处青弋江注入长江的南岸,俗称河南。沿岸人烟密集,集市贸易相当繁荣,管辖皖南地区的徽宁池太广道也设在这里。1948年芜湖《江广米行重建会所纪念碑》:逊清光绪八年,李文忠公(李鸿章谥号文忠)请准将粮食市场,由镇江七浩口移到此地。李鸿章扶植米市是事实,但具体 *** 作者是张樵野(张荫桓),同治年间他就结识了广东督粮道李瀚章(鸿章之兄)。光绪八年(1882),李瀚章任湖广总督,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张荫桓任芜湖关道。李瀚章怂恿张荫桓出面,打着繁荣芜湖商埠的旗号,向李鸿章献策,依靠朝廷的力量,令镇江米市迁至芜湖。李鸿章主张让米商自迁才是上策。商量结果,定下具体优惠措施,使米商有利可图,自会见利争迁。张荫桓亲自到镇江,利用同乡情谊大拉关系,对广潮米帮许诺:由芜湖关道发给专营米业执照,在芜有 *** 专利;米粮打包费用由卖方支付;外轮水脚银不另加价,即由芜运来至沪仍按照镇江运沪力资计算。果然引动广潮米帮纷然至芜投资开设米号。接踵而来的是宁、烟帮共20多家。四大米帮是支柱,促使堆则如山,销则如江的米市兴起。
李鸿章之子李经方立即抓住这大好机遇,在沿河路开设源德裕砻坊;在河南富民桥(今中山桥)建恒丰粮仓,可堆存二、三万担租稻。李瀚章之子李仲浩开有鼎玉典当铺,宝善长钱庄,在上海、汉口、广州设立分支机构,几乎包揽了米商借贷、汇兑申票、粤票的业务。李仲浩又是芜湖 *** 局总办。大宗米粮经其轮运出口,而且垄断了漕运。在八百里皖江地区,尤其是江北一带,李氏家族拥有数以万亩计的庄田,租稻转化为商品粮,水到渠成。总之,米市给李氏家族带来商机和巨额利润,也拉动了相关行业的勃兴。场面盛大的米市是沿着长河两岸铺展开的,城南米市尤其繁荣,县志云:自南关至浮桥皆米行,谓之南市。从富民桥南口东至芜关监督署,粮食仓库林立,还有道台衙库房,形成一条街,库子街之名由此而来。 *** 在来远铺南街,前至官街,后至阳明书院地。在江口北岸横街也有个米业公所,是以客籍四大米帮为主干的米商组织。张荫桓坐镇河南关道署,采取有效的公关措施,制订并落实 *** 引资的优惠政策,启动了芜湖米市,有益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其功不可没。
现代芜湖大米市场于一九九四年一月十日由安徽省人民 *** 批准成立,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芜湖大米市场位于芜湖市九华北路金湾米市大厦内。西邻芜湖长江大桥、东邻芜湖机场、区内有5000吨粮食专用码头,交通便利,占地2.1公顷,建筑面积1.6平方米,年服务成交粮食500万吨。
芜湖地处长江下游,属 *** 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山环水绕、襟江带河的大自然环境,风光宜人,人文景观,星罗棋布。早在南朝梁,梁元帝(萧绎)即写下了《泛芜湖》诗,歌咏芜湖山水。唐代诗人李白、温庭筠、杜牧等,宋代文学家梅尧臣、王安石、沈括等,都有咏芜湖的传世之作。宋、元时传统芜湖八景已经形成。近年,芜湖人继往开来,又创建了新芜湖十景。新世纪初始,芜湖经济建设已驶入快车道,诸如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新型建材、电子电器等均呈兴旺发达的趋势。以境内青弋江为界,北片有经济技术开发区,众多知名大企业云集于此。南片有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文教、科技为重点项目建设已全方位推进。在南、北两 *** 之间,以鸠兹广场、中山路步行街为轴心辐射的商业区,店铺林立,商机无限。芜湖人的思想观念与时俱进,一座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城市,必将在中国的长江之滨闪亮登 20世纪80年代,芜湖米市重新开埠。当时英国媒体也进行了相应的报道。英国曾经要挟晚清 *** 将芜湖部分地区划为其殖民地,现今芜湖范罗山顶仍然非常完好地保留着当时英国驻芜湖领事馆。英国 *** 曾经 *** 着近代安徽之一处对外贸易海关-芜湖海关,现今芜湖滨江工程已将位于原芜湖8号码头的近代芜湖海关大楼重新修葺一新,并将建立殖民地博物馆,以警后世。
三、我国古代四大米市之首是那个城市
芜湖市是安徽省的省辖市,还是安徽省域副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与省会合肥市并称为安徽省“双核"城市。芜湖有文字记载已逾 *** 0年,,素有“江东名邑”、“吴楚名区”之美誉。中国历史上,曾因大米集中交易而形成了“四大米市”,其大米市场西邻芜湖长江大桥、东邻芜湖机场、区内有5000吨粮食专用码头,交通便利,占地2.1公顷,建筑面积1.6平方米,年服务成交粮食500万吨。由此,芜湖被誉为“江南四大米市”之首。
“米市”的形成要有两大因素:一是地处出产大米的中心位置,有广泛的大米来源,便于集中;二是运输便利,水陆交通发达,古时候尤其着重于水路运输。关于“四大米市”的认定,长期以来就有两种说法,除了江西九江、安徽芜湖、江苏无锡三个地方没有疑议外,有争议的是湖南长沙和湖北沙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大米市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鱼米之乡电子浮和电子浮球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