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甘孜青稞之乡是哪里的问题,以及和日喀则青稞之乡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四川省甘孜州甘孜县位于哪里
甘孜县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北部,雅砻江上游。地处东经99°08′——100°25′,北纬31°24′——32°54′。“甘孜”为寺庙名称,意为洁白美丽的地方,拥有1300年建制史,因五世0 *** 霍·曲吉昂翁彭措在此创立之一座格鲁巴寺庙而得名。上下 *** ,纵古论今,甘孜得“天时,”拥“地利”, *** 多娇,英雄辈出,人杰地灵。内连康定、成都、外连青海、 *** 、甘肃,作为康北交通枢纽,历来商贾云集,生意兴旺,堪为康北经贸中心。甘孜幅员辽阔,土地肥美,牧场无垠,水丰草茂,五谷丰登,羊肥马壮,堪称“雪域明珠”。
“甘孜”藏语乃洁白美丽之意。那里自然风光绮丽,良哥山、巴颜额拉山、果拉狼山、沙鲁里山巍峨四周,雅砻江像一条碧绿的飘带缓缓流过广袤肥沃的田野。这里有景色秀美,相传是莲花生 *** 在藏区点化的24座神山之一的奶龙神山和充满神秘色彩的扎日拥康神山,有探险旅游的好去处扎曲河,更有广阔无垠、牧歌悠扬的达通玛草原风光。
甘孜人杰地灵。千百年来,世代生息繁衍在这片土地上的勤劳勇敢的藏族人民,用他们惊人的智慧,超常的创造力谱写了灿烂辉煌,值得整个 *** 族骄傲和自豪的历史。古朴庄严的甘孜寺、大金寺、德贡波、东谷寺等43座古刹名寺,为甘孜这块灿烂的明珠更加增彩溢辉;五大 *** 齐全的藏传 *** 、风格独特的寺庙建筑、民间建筑以及藏画、手工艺品、古朴风韵的民间舞蹈、文学艺术等,特别是名扬天下的甘孜踢踏为甘孜奠定了厚重的文化底蕴,甘孜堪称文化之都。
甘孜人才辈出,群星灿烂。那里有格萨尔的传奇故事和古老遗迹。那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曾孕育了噶玛噶举 *** 的创始人都松钦巴,倡建霍尔十三座寺庙的哲蚌寺法王昂翁彭措,著名爱国人士阿旺嘉措,著名 *** 爱国人士五世格达-,并谱写了-总司令与五世格达-之间“军爱民、民拥军”的千古颂歌。甘孜县还诞生了新中国培养的之一位藏族将军——杨世喜将军,孕育出了之一位藏族博士——格勒博士。
觉安钦巴,意为“十五供品”,亦称“酥油花”。它是以酥油为原料,以人物、花卉、飞禽、走兽、树木等人和事物为主题的一种高超的手工油塑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相传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太宗李世民之女文成公主与第三十二代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联姻时,藏族人民为了表示敬意,在文成公主从京城长安带来的一尊十二岁 *** 像前供奉了一束酥油花,从此,相沿成了藏族人民的习俗。酥油花初期以莲花为主,题材较为单一,后来,这种习俗传到各大寺庙,酥油花的题材和工艺又有了新的发展,成了藏区各大寺庙独有的一种高超的油塑艺术。
甘孜县酥油花的 *** 在藏区可谓独树一炽,其 *** 工艺精湛、考究、造物形象逼真,表现形式多样,涉及人物、花卉、佛像、树木、飞禽、走兽等无所不包,且讲究年年内容翻新,用各种造型组成各种故事情节,集艺术 *** 、欣赏 *** 、故事 *** 、趣味 *** 为一体,堪称藏区一绝。
每年春节前一个月, *** 酥油花的艺人们便将纯净的酥油揉以各色染料,开始 *** 酥油花,到了每年-正月十五日灯节会上,艺人们便将精心 *** 的酥油花在寺庙的大经殿前的院内展出,一年一度,成为盛会。由于这些酥油花造型生动,神态逼真,花样新颖,色彩绚丽,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藏戏是藏族人民以歌舞形式表现文学内容及现实生活的一种综合表演形式,它是在藏族 *** 仪式和酬神醮 *** 、民间歌舞、说唱表演等不同艺术土壤上形成的。
一、藏戏的萌芽、雏形、复兴与普及过程
据藏史资料记载,吐蕃王朝建立以前, *** 出现了最早的原始 *** ----笨波教。从其内容上看,它是一种万物神灵的 *** 。活动主要是通过巫师作为神灵的化身,是沟通百姓与神灵关系的中间媒体。巫师通过舞蹈的方式使神灵赐福于众生,禳祸免灾。这样就构成对神灵祈求的如祭祀、祈祷、巫觋之术等各种教仪,巫师自然就成了笨波教举行 *** 仪式和占卜祈祷的舞蹈家。随着社会的前进和 *** 的发展,已进入奴隶制的藏族民间艺术不断得以发展和完善,如与舞蹈相结合的“鲁”体民歌和笨波教“摇鼓作声” *** 祭神法舞“巫舞”不断地发展、变化、形成了以娱神驱 *** ,禳灾迎祥的“羌姆”。总之“羌姆”是在 *** 原始 *** “笨波”祈庆媚神,摇鼓作声的巫师仪式的基础上,吸收民间土风舞演变而来的 *** 舞蹈。
八世纪吐蕃王朝的赞普赤松德赞(公元718-----785年)派大臣前往阿富汗迎请高僧莲花生 *** 入藏宏扬佛法,于-土羊年(公元779年),在山南建造了 *** *** 之一座寺庙-----桑耶寺。莲花生 *** 到藏后,大力推行 *** ,竭力把 *** 和笨教相融合,根据佛经故事将 *** 教义和笨波教义巫师祈神仪式以及土风舞相结合,改编成一种新的 *** *** 祭神舞蹈形式。这种 *** 舞蹈虽然带有相当浓厚的 *** 仪式 *** ,但它是当时百 *** 的若干思想情感和愿望的生动体现,是藏族民间歌舞和民间表演形式的最初 *** 形式。在《莲花生传》中记载;“译经师(莲花生)在桑耶寺慈氏洲译经竣工后,由长老手持译经绕务孜殿三周,排成行列,戴上假面,击鼓跳舞,为所译经典开光。”之后,这种仪式便沿袭下来,形成了现在藏族寺庙举行的所谓“跳神”。藏史《巴协》中记载;“吐蕃赞普赤松德建筑桑耶寺,莲花生 *** 为调伏恶 *** 所行轨仪中,率先应用了一种舞蹈”。这就是藏族跳舞“羌姆”的兆始。这些舞蹈形式和内容在第司.桑吉嘉措的藏医著作《亚色》中有记载;“在桑耶寺落成典礼上,臣民们进行‘卓’、‘鲁’、‘协’等文艺活动。‘卓’是戴 *** 的鼓舞;‘鲁’是只唱不舞;‘协’是即唱又舞。”这时的演员全是僧人,表演时有时配上诵经为伴唱,这就形成了哑剧 *** 的跳神颂佛祈愿的新形式。
在藏史《萨迦世系史》中记载:“-木狗年(1034)年时,卓地(现 *** 萨迦寺附近)有大庙会,往观焉,百技杂艺之中,有巫师多人,自在女二十八人,戴 *** ,手持兵器,另有长辫女击鼓,随之而舞,至为奇观......。”这就是说在十一世纪以 *** 祭神法舞为主的艺术形式中,掺杂了百技杂艺等内容,还正式出现了男女合舞的场面,并出现了自在女、巫师等形象的戏剧人物了。这进一步说明了“羌姆”已由单纯的 *** 仪式发展为既媚神又娱人的艺术形式,更加接近了世俗化。
相传十四世纪,噶举派僧人唐东杰波(1385----14 *** 年,后藏地区民间出现的传奇人物)是藏戏的 *** 者和创新者,他把“羌姆”等 *** 仪式由寺庙引向了民间。唐东杰波一心想为众生谋利,立志在雪域各条江河建造铁索桥。为建造铁索桥募捐集资,他吸收了当时各地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并邀请了山南穷结县一户叫白拉家的七位能歌善舞的姊妹组成演出班子,二人扮猎人,二人扮王子,二人扮仙女,一人击钹,唐东杰波亲自编导节目,设计唱腔唱词,利用寺庙里活动的跳舞神舞蹈形式,以穿 *** 佛“本生”的故事和民间传说为内容,编排了具有简单故事情节的歌舞剧,到各地村场小巷卖艺募捐,并教化众生。七姊妹组成的“宾顿雪巴”就是最早的藏戏白 *** 派,这就使过去较为单纯的跳神舞“羌姆”逐渐戏剧化,在哑剧 *** 的情节化舞蹈中开始出现了说和唱。随着表演手段的不断加强,使这一新生的艺术表演形式逐渐从 *** 仪式中分离了出来,形成藏族戏剧艺术的雏形。这一 *** 顺应了时事,受到老百姓的普遍欢迎,从而使 *** 后的艺术表演形式流行更为广泛,彻底实现了藏戏由寺院走向民间,并使之完全成为藏区世俗化的一种歌舞艺术。
五世0阿旺.洛绒嘉措建立甘丹颇章(当时藏区地方 *** ),统一 *** 后,拉达克地区曾派一支歌舞队前来 *** 祝贺,那翩翩舞姿,悦耳的音乐,使0如痴如醉,便遴选十二、三岁的男童(小扎巴)派往拉达克地区学习歌舞。五世0在北京觐见大清顺治皇帝时,经常出席宴会,游乐观戏,从汉族戏剧艺术和宫廷歌舞中受到一定启发。返藏后五世0在藏族民间小戏的基础上,对藏戏内容和表现形式都进行了丰富和完善,使藏戏成为一种 *** 于 *** 活动及各种民间艺术之外的,具有一整套独特演出形式的 *** 族表演艺术。为使藏戏表演职业化,五世0把演员从寺院中分离出来,成为专职艺人,并组成西-史上之一个职业藏戏班子----觉木隆。同时,把艺人所用唱本由叙述体发展为代言体,这便形成了后来所见的演出“脚本”。并使藏戏表演在前后藏地区和山南发展普及以后,各地职业剧团如雨后春笋般地纷纷出现。据藏史记载,当时每年参加噶厦组织雪顿节的献演剧团达十二个,从而形成了早期藏戏的白、蓝 *** 两派。
甘孜县素有“歌舞之乡”的美誉,“能说话就会唱歌,能走路就会跳舞”,是对能歌善舞的甘孜人民的真实写照,县内藏戏表演十分普及。目前,县境内的藏戏可以分为羌姆、阿姐拉姆、协、夏卓等,简述于后;1.羌姆:意为寺庙跳神。它是 *** 意识与民间舞蹈相结合的产物,来源于藏族早期笨波教的祭礼舞蹈,甘孜各 *** 的羌姆大约在公元八至九世纪由 *** 传入。跳神的时间和次数根据各寺的具体情况而定,地点一般在寺院内大殿前的广场上,是属一种具有严密程序的舞蹈艺术,无论提动作的组合,还是队形的变化,各寺都有一定的规范程式,通过专门负责舞蹈训练的舞师,依照跳神舞谱的指点和自身的言传身教而代代相传。乐器主要有大鼓、钹、长号、海螺、法铃、唢呐等。击鼓是舞蹈中最为重要的节拍指示,从舞蹈的内容表现形式大体可以分为驱邪禳灾舞、0保佑舞、赐福消祸舞、祭祀娱神舞,神鸟仙兽舞等。2.协:又叫“弦子”。在甘孜县境内有孔萨协钦、仲萨协、格达协,郎扎协等,其中白利寺五世格达-创建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格达弦子尤为著名。起初用此歌舞祭祀亡魂、超度灵魂、免荒灾。以后逐渐丰富其内容而流传于民间。表演时无伴奏乐器,起舞时,男女两队轮歌共舞,围成圆圈,相对而立,男演员抬头,女演员低头,沿着弧线,先慢后快,边歌边舞,舞蹈的脚步动作矫健,带有“夏卓”的风韵。据说格达-写了二十四首诗歌,并教演员唱,这样就形成了独特的格达弦子有唱跳的民间舞。3.夏卓:俗称“踢踏舞”。甘孜踢踏舞更先是由 *** 传入的一种舞蹈形式。大约在300多年前由甘孜寺、大金寺僧侣从 *** 日喀则学回。最初其内容主要是以诗歌的形式赞颂上师、父母、地方官和祈求吉祥等为主。夏卓传到甘孜之初由寺庙掌握,表演者皆为男 *** ,一般都在每年秋季进行表演,后来流入民间后则无时间和 *** 别的 *** ,踢踏舞表演,不限人数,少则一人,多则数百人,表演时舞者身着盛装但不佩腰刀,脚或腰部需挂1串响铃,以增添音响色彩。解放后,踢踏舞经过业余和专业舞蹈工作者继承借鉴,广采博收各种踏步的节奏长处,形成了“甘孜踢踏”优美的踏步旋转,侧身腾跃等独特的技巧动作,丰富了舞蹈的表现力,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甘孜踢踏”。甘孜踢踏舞曾于19 *** 年应邀赴京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业余文艺会演,获得了优秀节目奖;1980年参加全国农民业余文艺调演,获得了优秀节目奖;1990年,参加全省首届少数民族艺术节,获得表演一等奖;还获得州、县颁发的多项奖。4.阿姐拉姆:即甘孜藏戏。-铁鼠年(1780年)从 *** 传入,当年,甘孜寺阿巴扎仓嘎洛勒巴去 *** 日喀则噶丹寺学习“迥巴”派藏戏,带回剧本和“嘎尔”(祭祀舞)的乐谱及 *** 精致形象逼真的 *** 工艺,并把所学的藏戏艺术使授给甘孜寺阿巴扎仓藏戏团,次年,地方-认为这种行为泄露了天机而勒令藏戏团停演。-铁狗年1790年),甘孜寺第三世郎扎-.向巴克珠又重建了剧团。-水猴年(1932年),日嘉-接管了剧团,并表演了藏戏剧目《郎萨雯波》,从此,藏戏在甘孜得到了发展,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甘孜藏戏。解放前,每年的-7月,在甘孜寺举行大型佛事活动后,该寺的泽尼扎仓剧团和阿巴扎仓剧团分别以八大藏戏为内容演出3至7天藏戏。
甘孜藏戏在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甘孜,每逢佳庆节日的文娱活动中,藏戏都是必演的剧目之一。甘孜藏戏除在本县城、乡村的演出外,还参加了多次省内外的演出:
1986年,甘孜藏戏参加了甘孜州“ *** 山之秋”文艺调演;
*** ,甘孜藏戏应邀参加了“中国上海国际舞美艺术”演出;
1990年,在甘孜州第二届文艺调演及建州40周年庆祝活动中,甘孜藏戏演出队以出色的表演,赢得了广泛赞誉;
1991年9月,甘孜藏戏参加了中国四川国际电视节演出;
1993年8月至10月,甘孜藏戏演出队在北京八达岭等地演出,历时两个月。
1994年,甘孜藏戏参加四川省第二届少数民族艺术节演出;
1995年6月至11月,甘孜藏戏在北京,北戴河等地演出;
1996年6月至10月,甘孜藏戏参加大连和自贡市艺术节演出。
甘孜藏戏演出队每次都以其独特、精彩的表演,获得了很高的荣誉,并得到了国内外、省、州以及兄弟县来宾和观众的好评和赞扬。
达通玛大草原位于甘孜县城西北部,那里天高云淡、空气清新、阳光明媚。放眼望去,广阔无垠的大草原恰似蓝天下的一块巨大的绿毯。成群的 *** 恰似点缀其上的朵朵鲜花,那种辽阔悠远的美丽,令人如醉如痴,流连忘返。大草原除景色美丽外,还有著名的古刹奇观、神秘的 *** 习俗和鲜为人知的民间习俗等,等待人们去发掘和探索。
由于达通玛地处川藏高原腹地,千百年来与外界交往较少。因而, *** 活动在这里发育十分完整,至今还保留着许多古老而神秘的 *** 文化。达通玛草原的著名寺庙扎拉寺是目前甘孜县境内十一座宁玛教(红教)寺院中最著名的一座。该寺坐落在达通玛区查龙乡 *** 所在地,海拔3980米,距县城100公里,有甘达公路相通。
扎拉寺名的来源为达通玛境内有达、扎两条沟,而寺庙就建在扎沟中的支沟内,由此得名“扎拉寺”是“支沟寺”之意。根据《甘孜州藏传 *** 寺院志》记载:在达通玛境内有一座噶嘉圣山,圣山的顶上修建了两座笨波寺(黑教)。一座叫德拉寺,另一座称扎饶忍扎噶寺,后一座寺庙是由凯珠强波郎觉(1130年圆寂)的 *** 曲杰玛创建,当时的施主是苏日戈巴(蒙古族,至今达通玛辖属还有苏日戈巴家族的后裔)。-弟五胜生火猪年(1287),-益西贡波把扎饶忍扎噶寺改宗为宁玛教(红教),并迁址到现在的地方,命名为“扎拉寺”,从那时起,扎拉寺寺名沿用至今。
1、寺庙建筑庄严巍峨。该寺坐落在一片绿色的草滩之中,寺庙金碧辉煌,神殿内塑有一尊莲花生 *** 像,高约五米,呈金 *** , *** 神态端庄肃穆,面略带微笑。庄重巍峨的莲花生 *** 像坐落在净土铜色山宫;寺内还设有密显教修习讲授院,其金顶和琉璃瓦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大殿周围经旗杆、转经房和僧舍林立,寺庙周围还建有大量的佛塔,散布着上百顶牧民帐篷,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寺庙后的神山上 *** 满了无数经旗,微风吹动,经旗猎猎,给人以气势磅礴和庄严肃穆之感,使之不由得肃然起敬。
2、红教经典来源及教义特点:从经典来源来讲,宁玛教可分为两种。一种叫作“噶玛”,又称为口传,这种口传经典主要是根据公元八、九世纪以来翻译的 *** 经典,在民间由父子或师徒相传而沿袭下来的。另一种叫“德玛”,又称伏藏,据说是八世纪末莲花生 *** 等人把 *** 经典埋在地下,几百年后被人挖掘出来进行传授的。奇特的教义:宁玛派修习的教义主要是0,主张人的心体是纯净的,心体本质是“远离尘垢”的;重密轻显,苦修净心-。在修习 *** 上显得十分特别,他们习惯在深山密林里搭棚或选僻静的岩 *** 独自修习密法。他们练 *** 以把握心体,以气养身,并逐月缩食,力图练就仅在口内含数粒青稞就能维持生命的境界。此外,修习者还有意在隆冬雪地和酷暑烈日之下赤身-,苦练把心安住一境的功夫,摆脱各种 *** 和心意,以求达到0法的成果。
3、独具风格的佛事活动:达通玛宁玛教 *** 内容除了僧人集中在大殿念经以外,还组织僧人跳神。跳神是为配合经典内容说教的舞蹈,同时,也是 *** 和民族风俗习惯相结合的节庆活动,跳神的僧人主要是年轻的僧人,并提前在本寺专门训练。有成套和 *** 的舞蹈动作和准确鲜明的舞蹈语汇。跳神时要戴上马、牛、鹿、猴、大鹏鸟、狮子等家畜和野兽的 *** 。每年-六月十日至十五日在大殿前跳神,由寺庙的乐队伴奏,主要乐器有白螺,大号、小、唢呐、锣、鼓、钹等。“桑东”在藏语中是烧香的意思,-六月十日至十五日,扎拉寺特别热闹,漫山遍野 *** 缭绕,人们头顶蓝天,面向神山,燃起放在柏树枝青稞、酥油、大米、糌粑等物的火堆,其含义是向神供奉,祈求神灵保佑平安吉祥。善男信女仿佛看到了神灵的威严和天地的庄重,此时此刻神灵的力量仿佛取代了个人的意志,在广阔的草原上,在这样一种特有氛围中人们实现了心理上平衡和满足。藏传 *** 跳神不仅是 *** 活动,也是一种民俗节日。当吉祥的节日来临之际,人们便络绎不绝地向寺院汇集,善男信女点起酥油灯,烧香拜佛,捐钱赠物以求神灵保佑吉祥。稍后,寺庙将举行跳神舞会,善男信女静心观赏,身心全部沉浸在那情节起伏跌宕的剧情当中,这时,随着剧情中善恶美丑的撞击,人们的心灵真正受到了一次洗礼和净化。跳神活动期间,青年男女身着艳装,谈情说爱,结交情侣,成为跳神会上的又一亮点。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 *** *** 已注入新的内容,它不但是一种 *** *** ,同时,也是人民群众喜爱的民族传统节庆活动。
二、保佑平安的嘛呢石堆、经幡、经墙
当你来到达通玛大草原上,你就会发现到处都会遇到刻有藏文的石堆,藏语叫“嘛呢”。它是藏传 *** 六字真言“奄嘛呢叭咪哞”的简称。据说经常默念六字真言可以消灾免祸、一生平安。因而,藏族人不管走到哪里,都要表示这种心愿,于是形成了藏区处处有嘛呢石堆的 *** 景观。人们为祈求平安都会主动刻嘛呢石,并将它们堆起来,这样通过一代又一代虔诚信 *** 的堆积,嘛呢石堆越堆越大,平时人们经过石堆时都要主动添加石头,伴以口诵六字真言,并自左向右绕行数圈,可以说嘛呢石堆已成为藏族群众从事日常佛事活动的场所。经幡:在达通玛大草原深处的青山绿地,圣湖清溪之滨经常可以看到数不清的经幡在飘扬。特别是在扎拉寺背后神山阳坡上重重叠叠地 *** 满了数以万计的经幡。在嘉仁塘的经墙 *** 绕着的这些经幡都用多条牦牛绳或尼龙绳支起,几十层挂满经幡的环状绳索将经墙的周围紧紧地围住,形成了一个由经幡组成的大金字塔。在茫茫的草原上,出现这样一个经幡飘扬的庞然大物,自然使游子心情震撼,假如你来到这里挂上一张经幡,你就为自己许下一个祈祷平安的心愿。站在经墙或神山的经幡下,人们似乎感受到了一种神秘莫测力量的存在。
-,其来源说法不一,普遍认为是一种人生献身精神的体现。-台是藏区人死后用来举行葬礼的地方。-台一般设在高山阳坡之上。四周没有什么特别的标志,它是人生的最后一站,死者将被送到这里,-会念经为死者指明天堂之路,不久,作为神仙化身的秃鹫纷纷结队飞来,将死者 *** 食尽,然后飞向遥远的天空,相传这样能将死者带入天堂,并使自己的灵魂进入来世的领地。而达通玛的-台却与众不,-台坐落在离扎拉寺1公里的南端,距山脚有350多米高的一片绿色山坡之中,浓密的青草和各色野花,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芬芳。这里空旷幽静,庄严肃穆。这里的经幡堪称藏区之最,密密麻麻、重重叠叠、遮天蔽日。条形的嘛尼经墙、呈金字塔形的经幡、灵塔仿佛造就了一个极乐世界,使人感受到一种心灵的震撼,一种从今生到来世的畅想,这是游牧文化的古老遗风。
牧民的藏衣,一般都具有长袖、大襟、腰宽等的特点。根据用料的不同可分为羊皮藏袍,皮毛藏袍和布料藏袍等三种藏袍。皮毛藏袍是用老绵羊皮鞣好逢制的,缝制好的皮袄叫“杂巴”。女式皮袄衣襟边用三种纹式的氆氇缀装饰,氆氇上镶有红、黑两道平布。穿着皮袄时,袍内配穿一件半高领、斜开衣襟的锦缎锁边的夹衬衣,衬衣多半以紫红色、咖啡色、 *** 和白色绸缎缝制。腰系长长的红色茧绸,身后打一个结,腰带的侧旁佩挂一个嵌有珊瑚的银制奶钩,奶钩最早为劳动工具,后来逐渐演变为装饰品。羔儿皮藏袍是把小羊羔皮鞣好后加工缝制,衣面一般都配红、黄、绿等色的锦缎料子,这种缝制好的藏袍叫“查日”。女式藏袍沿边镶以水獭皮边。男式藏袍沿边镶以虎皮或豹皮。看起来既美观又大方。布料藏袍有单、夹两种,根据气候变化随时更换,系上腰带后,使腰际形成大行兜囊。 *** 配穿一件白色或其它颜色的衬衣,天气暖或劳动时,即把袖子束在腰上,极为方便。牧民男女夏天都头戴宽边礼帽。冬天一般戴狐皮帽,狐皮帽呈圆筒,帽后开叉,帽沿上翻,皮毛外露,顶部用彩缎 *** 。戴上以后,尽显草原牧民洒脱剽悍。牧区妇女一般将头发梳成数百根细辫子,下接黑色丝线,上面饰有玛瑙、琥珀、珊瑚、松耳石等珠宝。
牧民平时多以糌粑、酥油、牛奶、酸奶、牛肉、奶渣等为主食,茶是不可缺少的饮料,每餐都离不开茶。牧民热情好客,客人到了就可以就餐。以酥油汤和人参果、酸奶中加白糖、包子、藏八宝粥、酥油茶或牛奶等可口食品款待贵客。遇重大节日和各种礼仪时,用新鲜酥油、人参果、黄糖合并做成方块,用酥油镶色做成各种吉祥图案,藏语称“体”,作为款待和馈赠贵宾的珍贵礼品。
每年的 *** 活动是达通玛最主要的群众 *** 娱乐活动,牧民认为 *** 活动是免灾解难,六畜兴旺,保佑平安的一件大事,因而都踊跃参加, *** 开始前,骑手们要牵马绕柏枝堆转三圈,同时,口诵祝愿-,高呼“拉索罗”、“扎西德勒”以示祝福。骑手一般是十五岁左右的少年。主持-的长者把马及骑手引向 *** 场跑道的起点上,排列整齐后,一声铃响,骑手们各自快马加鞭冲向终点。 *** 获前三名的骑手将获得一根哈达和不同数量的大茶,其余骑手也将获得表示祝贺的哈达一根,并口呼吉祥如意。-上还将举行在马背上射击和拾哈达等高难度动作的比赛。比赛期间,还要举行牦牛舞、狮子舞、摔跤、拔河、举重等演出的体育比赛。 *** 是草原牧民体现自己骁勇的盛大活动, *** 期间,整个草原都将沉浸在热烈、吉祥、欢乐的气氛中。
达通玛草原有虫草、贝母等名贵 *** 材。色须塘,藏语为“金盆宝地”之意,这里黄金储量丰富。辽阔的达通玛草原上还栖息着马熊、獐子、磐羊、鹿、黄羊等野生动物,有“棒打獐子,瓢舀鱼”的美称。
2021年4月,甘孜县入选2021第二届中国文化百强县。
2021年4月,甘孜县上榜2021 *** 美食百佳县市榜第97名。
2021年1月,甘孜县被认定为第三批四川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市、区)。
2020年6月,甘孜县列入第二批 *** 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长征片区(红二方面军)、长征片区(红四方面军))。
2018年2月,甘孜县上榜2017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二、四川省甘孜州属于哪里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东南部。俗称康,亦称康巴地区或康区。地处东经98-102,北纬28-34。东与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雅安地区接壤,南与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毗连,西沿金沙江与 *** 昌都地区相邻,北接青海省玉树、果洛藏族自治州。
甘孜,古为羌地,唐属吐蕃,是康巴藏区的主要组成部分。这里是孕育《康定情歌》的地方,又是藏汉文化交融地带,也是川藏交通要道,是连接我国西南与西北的重要通道和藏汉贸易的中心集散地。
甘孜州雄踞西南边陲,是内地与边疆连接的纽带,藏汉民族友好交往的桥梁。自古以来,这块富饶美丽的地方就是汉藏商贾频繁往来,兵家争夺要地。全州幅员15.3万平方公里。
按地理特点习惯上分为康东、康南、康北三路:
东路有泸定、康定、丹巴、九龙、雅江、道孚六县
南路有理塘、巴塘、乡城、稻城、得荣五县
北路有炉霍、色达、甘孜、新龙、石渠、德格、白玉七县
汉族:聚居泸定;杂居康定、丹巴、九龙等县
现今在炉霍发现的古人类骨和境内各地发现的旧、 *** 文化遗址,表明早在远古甘孜州即有人类居住。在汉武帝时,甘孜州东部和南部各族首先与 *** *** 发生了联系。
唐宋时期,体现藏、汉友好关系的“茶马互市”迅速发展。
元朝在今甘孜州辖区内推行土司 *** ,分封了许多土司。
明代中叶,由川至藏驿道开通,贡使往来不绝于道。
一九五零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自治州 *** 成立,在新中国最早实现民族区域自治。
"哈达"为藏语,意为洁净的幡带。属丝绢所织的长巾,有白色和 *** 。 *** 在求神拜佛、敬意、祝愿吉祥、迎送贵客等活动中向对方捧献哈达,表示敬意和祝福。康巴地区 *** 齐全,有原始 *** 苯教,有藏传 *** 。宁玛、噶举、萨迦、格鲁各派。 *** 普遍信教。藏传 *** 在 *** 中影响很深,人们把综当作心灵的寄托。朝夕念经,祈求菩萨保佑,配戴"松旺"、"松科"等护身符,婚娶病痛,离家远行,均请 *** 打卦念经。手中的念珠、屋顶的经幡、山顶的幡旗、路旁的麻尼堆(刻有 *** 的石堆)、扶老携幼拜朝寺庙及神山,甚至有虔诚至极的信徒在朝圣路上匍匐磕长头前往朝圣,这都构成了康巴神奇世界的独特风情。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高山耸峙,江河奔流,湖泊如宝石般散落于高原草甸之上,大雪山和沙鲁里山纵贯全境,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流过全州。甘孜州南北跨6个纬度,境内海拔差异达6000多米,形成了完整的气候带谱和复杂的地形地貌。广阔的土地和独特的气候构成了甘孜州独有的自然景观,雪峰高耸,河谷幽深,湖泊清澈,野生动植物众多。这里有罕见的低海拔现代冰川,巍峨雄伟的雪峰,古朴原始的森林,一望无际的草原,清澈透明的海子以及众多的露天温泉群。州内众多的藏传 *** 寺庙和古老的石砌高碉及勤劳淳朴、能歌善舞的康巴人,使这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藏乡风情和灿烂的民族文化艺术。
绮丽多彩的自然风光、神秘的藏传 *** 、浓郁的民俗风情使甘孜州成为旅游观光、 *** 朝圣和科考探险的理想之地。
甘孜州藏族饮食状况以物产决定饮食品种,以生态环境决定饮食方式,以文化背景决定饮食风俗。因此可将甘孜州藏族饮食状况大致分为牧区、康北农区、康南农区、康东农区等几个饮食文化圉。
牧区以 *** 肉、乳制品、糌粑、面粉为主,兼及人参果(草原野生植物)。
康北农区以青稞、小麦、豌豆等为主食,兼乳制品洋芋(土豆)、牛、羊、猪肉等。
康南农区以青稞、小麦为主食,兼玉米、荞麦、洋芋、牛、羊、猪肉等。
康东农区主食玉米、荞麦为主食,兼以大豆、芸豆、洋芋等。肉食以猪肉为主兼羊肉。大渡河一带食鱼及蔬菜水果。
牧区以酥油为主要食用油。兼 *** 板油。基本无植物油。农区以猪膘、猪板油为主,兼酥油,并有少量少量核桃、菜籽、花生等植物油作补充和调剂。
甘孜州藏族喜饮茶,不可一餐无茶。以金尖茶、砖茶为主,主要来源于雅安地区。亦喜饮酒。康北、康南农区常饮自酿的青稞酒康东农区饮自酿的青稞酒、玉米酒。
甘孜州有一些与其他地方有着明显区别的禁忌风俗。如家中有重病人,即于楼顶挂一横杆或挂毯子以示谢绝探望。严忌外人进屋时,在家门前用几个石头垒堆,烧糌粑烟表示谢绝入内。出远门时忌家中的人在当天扫地。若遇见喜鹊和桶内盛满水的背水人即视为吉利。若碰到背空桶的人或是兔唇的人则视为不吉祥,须改期再行。客至家时碰到鸡生蛋、羊产羔,水沟里水头与客同至,是吉祥的征兆
藏族人民对于亲朋好友,乃至素不相识的人,接待都热情诚挚。每个家庭之中,都置有火塘或藏火盆,酥油茶或奶茶壶一直煨在火塘边,旁边设有座位,招待来客于火盆旁取暖。然后摆上茶碗,家庭富足的摆放的是镶银木碗,一般家族摆放的是绘龙细瓷茶碗。客人茶碗里的茶必需斟满,客人喝过一口后,主人立即将茶斟满;客人告辞时,要把茶碗里的茶喝完,表示对主人家的尊敬和谢意。对于远道而来的客人,主人总是悉心关照,帮助卸鞍牵马,安排休息住宿,款待酒肉饭食。主人希望客人酒足饭饱,席间自己也略进酒食。客人若客气讲理,反而会引起主人的不安。
藏族人民对于亲朋友好友久别重逢,拦手贴于脸颊相亲;见所敬重之人将袒臂之袖搭于肩上,屈腰双手平伸或竖大拇指以示敬礼;平常相见伸舌头也属敬礼;亲朋远行或初到,替他牵马以示敬礼;还有合掌磕头, *** 佛像,朝觐 *** ,与佛顶礼时磕响头及磕长头(一步一磕拜)。
2021年3月,甘孜州名列2021年中国城市综合实力排名榜第313位。
2020年12月,2020中国好空气城市排行榜发布,甘孜州位列第7名。
2020年6月,《2019年中国更佳求学城市排行榜》发布,甘孜州位列榜单第238名( *** 大学:四川民族学院)。
2020年,2019年四川省各市GDP排行榜出炉,甘孜州以388.46亿元位列第21位。
三、香格里拉青稞属于哪里的特产
香格里拉青稞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青稞,英文名hulles *** arley,是禾本科大麦属的一种禾谷类作物,是云南藏区农牧民的主要粮食作物。因其内外颖壳分离,籽粒 *** ,故又称 *** 大麦、元麦、米大麦。青稞在青藏高原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距今已有3500年。又据《中甸县志》记载,青稞约有1500年的种植史。青稞主要分布在我国 *** 、青海、云南迪庆州、四川的甘孜州和阿坝州。香格里拉青稞分布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香格里拉县、维西县和德钦县,原名为“中甸青稞”,是以原中甸县冠名,2001年12 *** 国家 *** 同意撤销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而得名。香格里拉青稞是高寒缺氧藏区少数民族主要食物和膳食纤维,主要生长在海拔2800米以上地区。香格里拉青稞是当 *** 族人民的基本口粮,可以用青稞酿制酒类、食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在漫长的冬季里,青稞秸秆是畜牧的主要越冬草料。因而,自古以来,香格里拉青稞在高原藏区人民群众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迪庆藏族自治州已形成一定生产规模,是藏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经济作物之一。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香格里拉青稞正由区域 *** 口粮作物向全球 *** 健康食源作物发展。香格里拉青稞选择当 *** 族人民祖祖辈辈、历史上长期种植的青稞老品种。品种选择优质、高产、适应 *** 广、抗倒伏、抗病 *** 强、便于加工、适合本地栽培和市场需求的长黑青稞、短白青稞、青海黄、云青1号、云青2号、玖格等优良青稞品种。香格里拉青稞营养成分丰富全面,含有高纤维、高维生素、低脂肪、低糖、多种微量元素等多种生理功效成分。青稞具有御寒增力、强身健体的功效,具有预防糖尿病、提高机体防御能力、调节生理节律、清肠通便,清除体内 *** 等作用。是高寒缺氧藏区群众主要食物和膳食纤维。也被现代医学确认为21世纪最理想的保健粮食作物。随着迪庆经济的发展,以青稞为原料生产的各种青稞酒、青稞食品备受消费者青睐。因此,香格里拉青稞已成为迪庆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作物。
香格里拉青稞是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的特产。香格里拉 *** 种植青稞时一般不使用 *** 和化肥,因此,香格里拉青稞是地球上最干净的粮食之一。青稞具有“三高两低富硒”(高蛋白、高纤维、高维生素、低脂肪、低糖、富含硒)的特点。香格里拉青稞是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青稞,藏语称‘乃’,英文名:hulles *** arley,是禾本科大麦属作物,又称 *** 大麦、元麦、米大麦。主要产自中国 *** 、青海、四川、云南香格里拉等海拔在2800—4500米的青藏高寒地区,是藏族人民的主要粮食,藏区四宝之首糌粑的主要原料,在藏区种植历史超过3500年。
香格里拉位于云南西北部,东经98°25′—100°19,北纬26°52′—29°16′;位于青藏高原南延部,是滇、川、藏三省区结合部,气候为内陆型季风高原气候,冬长夏短,冬季严寒、干燥,平均海拔3380米,年平均气温5.4℃,更高气温25.4℃更低气温—27.4℃,日照数为2191小时,年降水量为606.3mm。土壤按海拔垂直分布,粗有机质、腐殖质层较深厚,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土层深厚。独特的气候特 *** 和土壤构成,为青稞生长提供了良好条件,是全国优质青稞生产地。另香格里拉生态保存完好,无现代工业“三废”污染。香格里拉 *** 种植青稞时一般不使用 *** 和化肥,因此,香格里拉青稞是地球上最干净的粮食之一。
香格里拉自古以来就把青稞作为 *** 食两用作物,用于防治糖尿病,高血压,便秘,胃病,体虚等,并用青稞藏酒保健身体和治疗产妇产后虚弱等症。据现代科技证实,青稞具有“三高两低富硒”(高蛋白、高纤维、高维生素、低脂肪、低糖、富含硒)的特点。
青稞,作为香格里拉之一宝,已由香格里拉青稞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开发出“香一处”牌青稞米、青稞面条、青稞自发粉、青稞饼干、糌粑、牦牛能量棒、青稞月饼等系列产品,好宝已走出大山,祝愿识宝的你能遇上,愿香格里拉之一宝-青稞能为你的健康加一点分,能为你的快乐出一份力。
2013年,迪庆香格里拉青稞产业协会申报的“香格里拉青稞”通过 *** 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 *** 和组织专家评审,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香格里拉青稞产地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境内,涉及香格里拉县、维西县、德钦县。香格里拉县涉及小中甸镇、建塘镇、金江镇、虎跳峡镇、东旺乡、洛吉乡、上江乡、三坝乡、尼西乡、五境乡、格咱乡等11个乡镇;维西县涉及叶枝镇、塔城镇、永春乡、攀天阁乡、白济讯乡、康普乡、巴迪乡、中路乡、维登乡9个乡镇;德钦县涉及升平镇奔子栏镇佛山乡云岭乡燕门乡拖顶乡、霞若乡、羊拉乡8个乡镇。地理坐标:东经90°35’-100°19’、北纬26°52’-29°16’之间,南北长498公里,东西宽394公里产地范围。种植总面积1万公顷,年产量3万吨。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甘孜青稞之乡是哪里和日喀则青稞之乡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