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鱼头之乡,以及中国十大鱼头之乡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更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鲜辣交融鱼头王是哪里的特产
鱼是湘菜的重要组成部分,湘菜有无鱼不成宴的说法,在湖南乡土传统的筵席上,鱼总是最后的压轴菜,鱼上了,这桌菜才算完满。现今的湘菜馆流行把鱼大卸八块的 *** ,平淡之物亦变成特别的美味。
古人云:“鳙之美者在于头”,民间也有“鳙鱼头,肉馒头”一说,是历来被美食家所推崇的鱼头之一。永州味湘来的洞庭鱼头王,选用的正是洞庭湖特大鳙鱼(俗称雄鱼)头。此菜是2001年就推出的一款特色菜式,也是该店的招牌菜。许多食客为一饱口福,均慕名从老远的地方赶来品尝。洞庭湖天然生长的鳙鱼,以其大且富含胶质,脑满肉肥,加上地道的剁辣椒,再配上黄辣椒、红辣椒、浏阳豆豉、秘制香油、姜片、红葱等配料,猛火蒸制约30分钟,色香味俱佳的“洞庭鱼头王”即烹制好。洞庭鱼头王所选用的鱼头在洞庭湖生长多年,光鱼头即重达2.5公斤以上。 *** 洞庭鱼头王所用的“剁辣椒”也是从收集新鲜红辣椒加工而成。不尝不知道,味道超级地好。也不太辣,但辣中带香,叫人一吃停不了口,然后再加上一盘面条蘸着那些汤汁来吃,既有鱼头的鲜美,又带湘菜的香辣,面条软软绵绵,美味可口!
二、《千箸鱼头细海蜒》周苗散文赏析
1、年头岁尾,冷雨飘飞。趁着去宁波公干之际,想到全祖望墓上去凭吊一番。可车至南站,一阵寻觅之后,还是不见全公坟墓的踪迹。一来人地生疏,向 *** 也问不出个究竟,二来时间有限,公务要紧。仓促之际只得放弃找寻,看来与全公又一次暌违了。
2、发愿去了解全祖望,说来也颇有趣,这其中的由头却是因小小的海蜒而起。记得早年寓居嵊泗的枸杞岛,岛上出产海蜒,但产量较少,颇为难得,寄了几斤给宁波的好友。友人回 *** 致谢,其中有两句诗,说是全祖望所作:“一瓶蟹甲纯黄酱,千箸鱼头细海蜒。”
3、读罢诗句,顿时勾起了对全祖望的兴趣,看来此老先生也十足是个吃货,对蟹酱和海蜒居然如此了解,蟹酱因其多膏而黄,海蜒因其幼小而细。一个黄,一个细,全然恰到好处。细忖也合理,全祖望虽为大儒,但并非不谙世事的书呆子,更何况作为宁波人,又有谁会不知道或没有品尝过这两种美味呢?
4、蟹酱自不必说,单海蜒就足以勾起馋唠虫来。炎炎酷夏,渔村人家的餐桌上,常常会见到一道菜——冬瓜海蜒汤。几片如玉般晶莹的冬瓜,载浮载沉的几头虾皮状的海蜒,看似简简单单清汤寡水,实则那汤水的鲜味能沁到人的心头上去。
5、冬瓜和海蜒,应该称得上绝配,犹如龙井茶和虎跑水,有异曲同工之妙。据专家考证,冬瓜能利尿解暑,而海蜒又富含营养,冬瓜海蜒汤则得而兼之,恰好融合两者的优点,特别适合夏天食用。
6、清道光时的舟山诗人曹伟皆,专门写诗来咏这道菜,认为比苏东坡推崇的名菜鳖裙羹更加清口美味:“波平风静火光明,海蜒齐来傍火行。若共冬瓜同煮食,清于坡老鳖裙羹。”
7、看来百多年前,这道菜就在舟山地区流行并享有盛名。虽说海蜒不及鳖裙边的名贵,但由于海中所产,更兼古时条件有限不易捕得,若能吃到,倒也算幸事一件了。
8、海蜒的吃法,好像仅此一种。曾见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记有另一种吃法:“海蜒,宁波小鱼也,味同虾米,以之蒸蛋甚佳,做小菜亦可。”海蜒蒸蛋,在舟山从未听说过,但袁枚作为大美食家,他所推荐,似乎不会差到哪里去,有机会倒可一试。有时本地人喝酒缺下酒菜,顺手抓一把侑酒倒也常见。至于袁枚所说“味同虾米”就不敢苟同,两者差别甚多,能把海蜒吃出虾米味道来,估计也仅袁先生一人而已。
9、宁波乡邦文献《光绪·鄞县志》中,有全祖望那两句诗的出处,不过作者却成了李邺嗣。属其《鄮东竹枝词》中的一篇:“小甕黄荠送草南,换来佳味看来馋。一瓶蟹甲纯黄酱,千箸鱼头细海蜒。”
10、竹枝词以描绘乡土风情为主,这首诗记述了当时非常有趣的社会状况:旧时宁波人称台、温籍的渔船为草南,渔船长年在海上缺乏蔬菜,宁波当地人就以荠菜去换海鲜,每每能换得蟹酱、海蜒一类的佳味。而双方各得所需皆大欢喜。
11、海蜒作为区域 *** 特产,出产于浙东沿海宁波、舟山等地。《鄞县志》里说:“姜山所产更佳。”姜山即今宁波姜山镇。姜山虽不通海,但奉化江依境而过,姜山渔人顺江而下至舟山、嵊泗海域渔捞作业也颇便捷。只是这海蜒被冠以姜山之名,恐怕将来难免一场口舌官司了。
12、嵊泗列岛的嵊山、枸杞等地,也以产海蜒而闻名远近。当年寓居枸杞时, *** ,风和日丽,闲来喜欢沿海边散步。远远觑见近岸沙滩处,有几条小船来回逡巡。一时不解,问村人,说是在捕海蜒。仔细看了才明白,两条船为一组,各牵引着网的一端,作包抄活动。这与旧时的围网作业一般无二,只是那网眼肯定细如纱布,否则这海蜒还不漏网而逃啊。
13、舟山地方史料中记载的捕捞 *** 却又不同,读来也很有趣。《光绪·定海厅志》中说:“海蜒,生海中,鱼长半寸许, *** 喜灯,渔人俟夜把火照水,则群集而取之。”照此说法,海蜒应属趋光 *** 的鱼类,过去的渔人晓得利用海蜒的这一特 *** ,点火把来聚拢鱼群。这又近似于现在的灯光围网了。只是鱼群 *** 之后,用何种 *** 捕捞,厅志中并未说明。
14、另据清嘉庆时宁波慈溪人尹元炜在《溪上遗闻集录》中的考证,海蜒即是广东恩州所产的鹅毛脡,只是名称不同而已。尹元炜引唐代段公路的《北户录》说:“恩州出鹅毛脡,用盐藏之,其细如毛,味绝美,取之不用网,夜乘小艇张灯其中,鱼见灯光辄上,须臾而盈,多则灭灯,否则不能载矣。”
15、根据这段描述,这鹅毛脡是见着灯光后, *** 拢来,乖乖地自动跳上船去,自投罗网。而且前仆后继,以致于小船都装载不下,有沉舟之虞。
16、尹元炜还引用明朝杨慎的《异鱼图赞》,说其所记的鱊儿亦是海蜒的别称。赞曰:“鱊儿极渺,仅若针钩。盈咫万尾,一筯千头。渔师取之,不以网收。来如阵云,压几沉舟。鱼曰跳艇,厥义可求。”
17、读过这一段,感觉与《北户录》中的鹅毛脡别无二致。体形都细小如毛如针,捕获方式都不用网,都会跳上船来。鹅毛脡产自恩州,即今广东的 *** 、恩平一带,濒临南海,出产海蜒并不奇怪。而杨慎所说的鱊儿,没有说明产于何地,也就无从确定其真实情况。至于这鹅毛脡、鱊儿究竟是否是海蜒,就需要专业人士去研究考证了。
18、海蜒捕获后,需趁新鲜尽快加工。渔家会起大灶,烧开大锅水,用竹篮装上小半篮的海蜒汆入滚水中,然后轻轻地左右摇动竹篮,瞬间提篮出水,再均匀地摊晒到竹篾席上。日头好的话,当天就能干透 *** 了。
19、煮海蜒可是门技术活,需要经验老到之人来掌控。海蜒体小肉嫩,汆水时间一长,肉就变烂,晒干后没了卖相。而时间短了,肉显生,晒干后色泽外观会大打折扣。这生熟程度,就在分秒之间的掌握。再加上大锅里弥漫的蒸汽,根本无法睁开眼来观察,只能凭经验用心去感觉了。
20、海蜒开捕至落市,也就一月左右的时间。刚开捕时的海蜒个体最小,火柴梗般粗细,仅头部有一小 *** ,完全看不出是鱼的形状,但制干后 *** 最贵。这种海蜒,渔村人称为“细桂”或“眯眼海蜒”,用来馈赠亲朋最为适宜。
21、几天后,海蜒就逐渐长大有了鱼的模样。眼睛稍微大了点,身形也可以分辨出背部、腹部、尾部来。这时的干品称作“中桂”, *** 较“细桂”低了不少。
22、再往后至落市时,就浑然是条小鱼了,村人称为“粗海蜒”或“粗桂”,那时的 *** 就更低,而风味与“细桂”相比,就有霄壤之别了。
三、求一篇写家乡特产(天目湖鱼头)的作文。
1、天目湖有三绝:茶香、水甜、鱼头鲜。到天目湖不品驰誉海内外的砂锅鱼头汤,那是颇遗憾之事。砂锅煨鱼头的特点是八个字“鲜而不腥,肥而不腻”。 *** 妙处在于,其选用材料,乃湖中野生的大花鲢,去鳞去鳃,除去内脏,将头剁下,煎黄后捞出,放入沙锅中,注甘甜清洌的湖水,撇除浮油,辅以葱泥、生姜、料酒、香醋、香菜、胡椒等佐料,用文火煨数小时。上桌时,汤色如乳,香气扑鼻,鱼肉白里透红,细嫩似豆花,妙不可言。鱼头上,尤以鱼喙最是珍贵,倘若座中有贵宾,必盛鱼喙汤献之。许多国家 *** 和七十多个国家的外交使节都品尝过此汤,均赞不绝口。
2、值得一提的是,一九八五年,“鱼头 *** ”朱顺才曾受命特为 *** 煨砂锅鱼头汤, *** 喝后连声称好,并请夫人卓琳为朱顺才敬酒。此后,砂锅鱼头汤更是声名大振,现已被誉为江苏更佳传统名菜,成为中国美食天地的一枝奇葩。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老先生品尝过砂锅鱼头后,欣然题词:“溧阳天目湖砂锅鱼头,朱顺才手艺誉满全球”。
3、窗外,近处的湖面水气氤氲,淡淡的露灯光在水波间炫出奇妙的幻影,远山少了日间的朗润,只剩下朦胧的写意轮廓,令人神思邈远。一边欣赏暮色渲染的湖光,一边品尝味道鲜美的鱼头汤,既饱眼福,又饱口福,最是惬意。据说,砂锅鱼头汤已跻身于不少城市的高级宾馆,水是天目湖之水,鱼为天目湖之鱼,昂其价,趋之者甚众。然而,正如作家艾煊所言:“湖水湖鱼可以便携,但湖中的山光水色,如何听命迁移?无此山光水色,仅只砂锅鱼头,再显要的人,不过是舌奴胃仆而已。”诚哉斯言!
关于本次鱼头之乡和中国十大鱼头之乡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