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饵块粑,以及贵州饵块粑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一、饵块粑的食用 ***
布依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本民族文字。随着汉字的引入,“耳”粑作为一种食品,食用时又需切成块状,名称上便被汉化称为“饵块粑”。打“饵块粑”过年已属于当地布依民族传统的一种风俗活动,通过祖祖辈辈流传至今,每到大年除夕之前,当地的民族每家每户都要用本地方独特的优质“豌米”,将其煮熟后趁热用杵舂成米咨, *** 后可切片、切丝后将其以蒸、煮、煎、炒、炸等方式食用,成为当地民间过年过节不可缺少的一种活动。当地民族认为“饵块粑”不仅是一种节日美食,而且岁岁为人们带来新的希望,是一种吉利、神奇的象征。每每在客人到来或浓重的节日,都会用自家亲手舂的“饵块粑”款待客人和分送给亲戚朋友,以示热情与祝福。
二、饵块粑的吃法和做法
1、材料:饵块粑2个、豌豆菜一斤、五花肉半斤、蒜叶三棵、姜一块、番茄半个、草果五个。
2、把饵块粑切成条状。粗细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就好。
3、把豌豆菜洗干净,放在洗菜盆里备用。
4、姜切片,大蒜叶切成条状,番茄切片,洗净切好放在盘子里备用。
5、把五花肉分开切成片,瘦的部分切成片备用。
6、把肥的肉先炒一下,炒出油来。
7、放入草果,姜,蒜,番茄,炒一下。
8、放入切好的瘦的肉放入一切炒。然后放入适量的盐,和自己喜欢的其他调料。
9、加入适量水,水开以后,先加入豌豆菜,烫一下,接下来加入饵块粑。烫一下,饵块粑熟以后就可以装碗了。
三、饵块粑怎么做好吃
1、炒饵块粑。将饵块粑切成条或片,加入芹菜、蒜苗、辣椒、香肠、腊肉等配料一起翻炒,可以炒成外脆里软或柔软入味的口感。也可以先将饵块粑与甜面酱、辣椒等调料炒香,再加入其他蔬菜炒至断生,最后加入调好的汁水翻炒均匀。
2、烤饵块粑。将饵块粑切成适当大小的块,刷上酱料后放在烧烤架上烤至表面酥脆,撒上葱花和辣椒面增加风味。
3、烙饵块粑。将饵块粑与其他食材一起放入平底锅中烙制,可以烙至香脆或外脆里软。
4、甜酒饵块粑。将饵块粑与甜酒一起煮,适合作为早餐或甜品。
5、酸汤饵块粑。将饵块粑与酸汤、酸菜、豆芽等配菜一起煮,酸爽开胃。
6、火锅饵块粑。在火锅中加入饵块粑煮食,吸收了火锅汤底的香味,别有一番风味。
四、饵块粑怎么做好吃 怎么做饵块粑好吃
1、饵块粑,香肠片,猪油,糍粑,辣椒,盐,酱油,姜丝,葱花,花椒面,味精,蒜苗等。
2、炒饵块粑较为简单,准备好饵块粑、香肠片、猪油、磁粑辣椒、盐、酱油、油、姜丝、葱花、花椒面、味精、蒜苗段适量。
3、饵块粑切成3毫米厚4厘米长3厘米宽片,香肠斜切成2毫米厚薄片,姜切丝、葱切成葱花、蒜苗切成3厘米长段,锅下猪油烧至6成热下姜丝炒香,下磁粑辣椒炒至油红加香肠片、饵块粑片、蒜苗段。
4、一起翻炒2分钟,待香肠片炒变色后放盐、酱油、花椒面、味精、葱花炒入味均匀即可出锅。
五、兴义饵块粑 *** ***
兴义,以其优质的"香稻米"闻名,其中的特色美食便是兴义饵块粑。 *** 这种美食的过程既简单又讲究。首先,选用当地香稻米,将其精心簸净后,浸泡十个小时。然后,将米放入甑中蒸之一道,确保每一粒都熟透,蒸熟后置于簸箕中 *** ,再用水将其分解散开,接着蒸第二道,放入碓中舂捣,直到没有米心为止。取出米团,用巧手将其挼成扁圆形,大小约为半斤左右。剩余的米头子则可以 *** 成印盒粑,挼制时需技巧纯熟,以免 *** 迸裂。挼好的饵块粑放置在簸箕中晾干,涂上蜡油,密封保存两三天。之后,将饵块粑浸入冷水中,每周换一次水,可以长时间保鲜,直到次年三月,饵块粑的口感和色泽都能保持如初。
六、兴义饵块粑食用 ***
1、兴义饵块粑的食用方式非常丰富多样。首先,你可以将饵块粑切成薄片或细丝,然后可以选择煮、炒、蒸或者炸的方式来烹制。例如,图2所示的小吃炒饵块粑,就是其中一种常见的烹饪 *** 。
2、另一种独特的吃法是,将饵块粑切成大约一厘米的厚度,用火烤至微焦,再配以豆豉辣椒水蘸食,或是涂抹上果酱,这样的口感和风味别具一格,令人回味无穷。
3、如果你在短时间内无法吃完,不用担心浪费。将剩余的饵块粑切成片或丝状,晾干保存,等到想吃的时候,只需用菜油炸至酥脆,就能享受到那份独特的香脆可口。这种 *** 不仅方便,还能保留饵块粑的美味。
4、总的来说,兴义饵块粑的吃法灵活多变,无论是作为日常的小吃,还是作为特色的保存方式,都能满足你的味蕾享受。
七、饵块粑的饵块粑的起源
1、据考证,布依族起源于古代濮族(蜀国八族中的一族)的一支和百越(古代南方诸族的泛称)的一支。濮族是我国古代南方一个很大的族系,因与楚人在江汉流域进行的战争中失败而 *** 向贵州、云南一带迁徙,在北盘江畔与百越民族融合形成“濮越”民族,即布依族。据当地布依族传闻,由于濮族人在战败后向贵州迁移过程中,不便生火做饭,百姓饥困不一,族人只好用围于腰间的长布带和头上的帕子(布依族人头上包裹的布带)缝成圆筒状,将煮熟的米饭装入布包,背于双肩,长途跋涉于迁徙的路途中,米饭在途中经过日日夜夜长时间的风吹、雨淋、日晒,并在行军休息和途中夜晚睡觉时的滚压,几经揉挤,变成饭粑。濮族人用自己随身携带的小刀将其切成小块烧煮,烧烤时小块的米粑烧得变糊起泡,极其象人的耳朵,当时被濮族人称之为“耳”粑。在整个迁徙过程中,濮族人就靠吃这种“耳”粑及野菜维持生存、充实体力、抵御疾病,从而渡过了难关,挽救了整个“濮越”民族。后来布依族人为了纪念“耳”粑在迁徙过程中的丰功伟绩,视其为一种吉祥、神奇的食品,就用其来年夜祭神、岁朝奉供祖先,成为一种节日食品。
2、后于1652年,明朝灭亡后,南明永历皇帝在逃亡过程中,经广西迁入我省安龙,永历仓皇奔逃到达安龙时,生下一场大病,全身发冷,无奈中进入当地一农户家休憩养病,巧逢农户家正在打“耳”粑祝寿,众人见状,提议用布包将刚打好的烫热“耳”粑包住当作枕头,为其取暖御寒,永历皇帝才得以救助。烫热的“耳”粑经永历皇帝当作睡枕后,逐渐 *** 成类似于“枕头”状的外形,“耳”粑因此被布依族人作为皇室之物称为“枕头粑”,象征着健康、吉祥与安康。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