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中国楹联之乡 儋州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中国楹联之乡 儋州以及中国楹联文化之乡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庆余年儋州指的哪里
1、庆余年里的儋州指的是海南省儋州市。
2、儋州市,是海南省地级市,海南省人民 *** 批复确定的海南西部中心城市、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基地。儋州市位于海南省西北部,北部湾之东畔,地理坐标为北纬19°11′~19°52′,东经108°56′~109°46′,东邻临高县、澄迈县,南至白沙县,东南交琼中县,西南与昌江县接壤。北部和西部濒临北部湾,与广西壮族自治区、 *** *** *** 国隔海相望(约160海里之遥)。截至2021年查询,全市共辖1个街道、16个镇,总面积3398平方千米。儋州是海南最早设置行政建制的地区,早在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就在此设郡。
3、儋州,古称“儋耳”。先秦时代为百越之地直到唐朝时期才改名儋州。北宋时期,大文豪苏东坡曾谪居儋州三年,在此讲学明道,海内外名士接踵而来,从师东坡,使得儋州“书声琅琅,弦歌四起”。儋州在此时成为了全岛文化的中心,也培养了民众尊师重教的传统。在苏东坡带来的良好的文化氛围影响下,这里的人民爱好吟诗作对,使儋州素有“诗乡歌海”之称,有许多民间诗社。儋州荣获有“全国诗词之乡”、“中国楹联之乡”、“中 *** 间文化艺术之乡”和“中国书法之乡”。
二、儋州的文化
1、悠久的历史给儋州市留下了众多古迹,且多为宋代以前的古迹,如汉代伏波井、中和古镇、东坡书院等。尤其是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谪居儋州三年间,讲学明道,使儋州教化日兴,“书声琅琅,弦歌四起”。海内外名士接踵而来,从师东坡。儋州在此时成为了全岛文化的中心,也培养了民众尊师重教的传统。苏东坡北归九年后,儋州人符确成为海南之一个进士。此后,儋州人才辈出,名声远播,在海南历史上曾发生过深远的影响。
2、儋州民风淳厚粗犷,古风犹存。在苏东坡带来的良好的文化氛围影响下,这里的人民爱好吟诗作对,使儋州素有“诗乡歌海”之称,有许多民间诗社。
3、在拥有“全国诗词之乡”、“中国楹联之乡”和“中 *** 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基础之上,在2013年10月12日又获得“中国书法之乡”。儋州人喜爱唱歌。有一首民歌唱道:“儋州自古称歌海,山歌多似百花开。人人都是山歌手,山山水水是歌台。”儋州民歌种类繁多,其中儋州山歌和调声最为盛行。
4、 *** 战争年代,人们利用山歌和调声等体裁编写《 *** 状》等,产生过宣传鼓动的巨大效果。如今,每年正月十六、八月十五,儋州中北部地区的男女青年,穿着统一的服装,汇集山坡或沙滩,举行赛歌会。他们对歌调声,表达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对生活的赞美。儋州调声节奏鲜明,旋律流畅而活泼,为群众喜闻乐见。解放后,一批批音乐工作者前来儋州采风,陶醉在婉转悠扬的乐曲声中。
5、2006年,海南省儋州市申报的“儋州调声”,入选之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音乐项目类别,序号45。
三、苏轼被贬儋州后的贡献
1、苏轼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在宋代一百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
2、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为此苏轼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
3、在儋州流传下来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表达了人们的缅怀之情,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
4、儋州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在苏东坡带来的良好的文化氛围影响下,这里的人民爱好吟诗作对,使儋州素有“诗乡歌海”之称,有许多民间诗社。
5、儋州荣获有“全国诗词之乡”、“中国楹联之乡”、“中 *** 间文化艺术之乡”和“中国书法之乡”。
6、东坡书院位于儋州市中和镇,离现儋州市 *** 所在地那大镇40多公里,是为纪念苏东坡而修建的。建于1098年,后经重修,明代更为现名。东坡书院,为历代儋州更高学府,培养了不少人才,成为海南重要的人文胜迹之一。
7、载酒堂为苏东坡被贬昌化军(现儋州市)时居住、讲学的场所。载酒亭为重檐歇山顶结构,上下两层,上层四角,下层八角,各角相错,角角翘起呈欲飞之势。
8、亭的东西两侧是莲花池,亭、池相依,倒影成趣,中绘东坡居儋三年的生活情景图录。书院内大殿和两侧耳房,展出苏东坡许多书稿墨迹、文物史料和著名的《坡仙笠民图》。还有郭沫若邓拓、田汉题咏的诗刻及书画名家的艺术作品。
9、书院大殿在载酒堂后面,两者相隔一庭院,左右两侧是廊舍,与载酒堂相连,形成一个四合院,庭院中有一棵上百年的芒果树,叶茂荫浓,使整个庭院显行幽静肃穆。
10、东坡讲学的彩雕陈列大殿正中,苏东坡、苏过、黎子云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院前,东坡笠屐铜像矗立在姹紫嫣红的鲜花丛中。
四、庆余年中的儋州是哪里
1.《庆余年》中的儋州指的是位于海南省的儋州市,具体地理位置在北纬19°11′~19°52′,东经108°56′~109°46′之间。
2.儋州市是海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也是海南省人民 *** 确定的西部中心城市以及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基地。
3.儋州市地处海南省西北部,北部湾的东畔,与临高县、澄迈县相邻南部接壤的是白沙县,东南与琼中县交界,西南与昌江县毗邻。
4.儋州市的北部和西部濒临北部湾,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和 *** *** *** 国隔海相望,距离大约为160海里。
5.到2021年,儋州市下辖1个街道、16个镇,总面积约为3398平方千米。
6.儋州是海南岛上最早设置行政建制的地区,始于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设置的郡。
7.儋州在历史上曾经被称为“儋耳”,直至唐朝时期才更名为儋州。
8.在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苏轼(苏东坡)被贬至儋州,他在这里居住了三年,传授知识,使得儋州成为了海南岛上文化的中心,也培养出了尊师重教的传统。
9.在苏轼的影响下,儋州人民培养出了吟诗作对的习惯,使得该地被誉为“诗乡歌海”,并且拥有多个民间诗社。
10.儋州市因此荣获了“全国诗词之乡”、“中国楹联之乡”、“中 *** 间文化艺术之乡”和“中国书法之乡”的美誉。
五、儋州话历史有多少年了
儋州话编辑儋州话是一种来自于粤语的海南本地方言,有100万左右的使用人口,又称乡话,在海南岛,使用人数仅次于海南话和黎语。
分布地域为除儋州市东南角和几个小镇外的大部分地区,昌江县北部沿海的南罗、海尾一带和县城石碌镇西缘的一小部分地区,白沙县北部与儋州市交界的村落,以及东方市、乐东、琼中、白沙、三亚市的个别城镇。
1起源编辑南朝梁大同年间(公元535年-544年),世居高凉郡(今广东高州)的冼夫人领兵出征海南,冼夫人及其 *** 的官兵可能把融合了古代南越语的古粤语语带入了海岛。
当年的进入海南的岭南古粤语发展成今天的儋州话和迈话,在儋州和三亚广泛使用。
2次方言编辑儋州话有北岸音、水南音、昼家音、山上音、新英音、海头音、五湖音之各区方言。
3归属编辑儋州话,乃唐代改儋州时形成,研究认为中国流行的地方汉语方言当中,儋州话最接近古汉语,可以说与古汉语相通。
这个观点是 *** 著名教授丁邦新通过儋州光村旅台人员王先生的发音研究结果,于1979年参加法国巴黎举行的第十二届国际汉藏语言学会讨论会时提出来。
华南师范大学梁猷刚教授在《广东省海南岛汉语方言的分类》一文中指出:“粤语 *** 的儋州话,是本岛汉语方言中仅次于琼文话的一种方言”。
关于儋州话的形成,修编于明代的《儋州志》这样记载:“儋州人来自旧高州、梧州两府,儋州话保留着粤语的一些特点,但也渗透海南各地方言的一些共同特点”。
查考历史,儋州的土著居民为黎族,汉族早期 *** 为符、黎二姓;五季之末,羊、杜、曹、陈、张、王、许、谢、黄、吴、赵、唐十二姓相继迁儋,或以仕隐,或以戍谪,或以逃难。
早期 *** ,土著讲俚话,十四姓***,从谱谍所载,多从福建莆田、晋江、泉州等地迁儋,按说应讲闽南话,被地方统一接受的语言尚未形成。
到梁大同中,冼太夫人平定儋州,梁陈隋三代,儋州地区的大小官吏,均由冼太夫人的夫君冯宝从高州、梧州两府调来,他们带来的粤语体系,经过和本地流行语言的结合,到唐代时形成了儋州话。
由于这种语言由为官为吏传开,非常讲究字音和声调,更大的特点是保留古代入声调,如十、叶、急、湿、协、别、烈、结、节、地、北、册、凿、责、驳等字,字音口语均读入声。
入声的三组塞音韵: *** 塞音(如甲、答、合、入、习),舌尖塞音(如:杀、达、八、缺、血),喉塞音(如:黑、落、刻、 *** )较为整齐地与-m、-n、-ng三组鼻言韵相对应。
我利用《新编古汉语字典》查找儋州山歌中部分无法用现代汉语文字表达的方言,就找出了三百多字。
儋州话还有一个大特点,就是字音和口语读法不同,字音就是儋州人经常说的字眼。
如:山—口语讲dan,字音读san;静—口语讲siang,字音是jing,传统的字音,就带有古音色彩,可以准确审辩字的平仄,对习作格律诗词或楹联较为容易,儋州老幼皆识吟诗唱对,得益这种字音。
儋州话还经常出现一字读多音,按不同对象进行语言替换,如“四”字,按次序读“1、2、3、4”里的“4”时,读diang(生),也可以读Dei(死),而读“四五六”、“七七四十九”之类排列的“四”字,读作“生”,但在五湖四海、四通八达、四平八稳的语中的“四”,又只能读di(式);而一句语 *** 现两个“四”字,如四六二十四,之一个四读式,第二个四读生;对人的辈份称呼如四女、四侬、四哥、四叔,只有读chuong(长);对单个数字称呼,如四日、四人,又改读二双日、二双人;但碰四十之类双数词,只能读生拾,不可读二双拾。
古代汉语,本义是一词多形,而字音古今演变;音同音近,互相假借;转义繁复,一词多义多音,形音义连为一体。
关于儋州话,我的看法,因与古汉语相通,深奥复杂,与现代汉语距离较远,对青少年儿童学习汉语拼音和习作相当不利,不应提倡,而应大力提倡讲普通话。
但为了保护地方方言,保持儋州作为诗词之乡、楹联之乡的特色文化,初中毕业后,即汉语拼音、英语音标和汉语基础知识较为稳定后,可以学习儋州话。
在中和、王五、长坡及那大老市区流行的军话,属汉语北方官语 *** 。
《儋州志》认定其与南省官话正音相同,乃五代前士大夫以军戍儋,遂相传习,故名“军话”。
日本汉语方言家桥本也“设想这是一种官话方言”。
有的网友提出军话读音像南宁话,是否当时戍儋军人多从南宁一带来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但军话决不是四川话,发音差距很远。
北宋苏东坡之所以能够沟通,因他多年在朝为官,通晓北方与南方的官话音是可以理解的。
客家话是从潮州(老客)和恩平、 *** (新客)传来的。
临高话亦称翁贝语,丁邦新教授认为与“侗 *** 有亲属关系”。
白话为粤方言,高州地区居民避乱到儋而传。
黎话是黎民族语言,苗话是苗民族语言,讲黎话、苗话的民族同胞,基本都会讲海南话。
OK,关于中国楹联之乡 儋州和中国楹联文化之乡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