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萝之乡 养一只少萝多少钱 - 之乡 -

少萝之乡 养一只少萝多少钱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4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少萝之乡这个问题,养一只少萝多少钱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苎萝山在什么地方
  2. 北青萝拼音版
  3. 游子思乡之情的诗句

一、苎萝山在什么地方

问题一:苎萝山的景点信息苎萝山山势平缓,是诸暨城西十里长山陶朱山的支脉,山坡坦荡,缓延至浣江边上,更成缓冲之势,几乎已难见山之常态,介于山与地之间。据史料记载,当年的苎萝山“林木葱郁,苎麻丛生”。苎麻是一种植物,纤细、杆直,高不过三米,叶阔如掌,其皮布满纤维,将剥下的麻皮在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麻皮中纤维和非纤维之间便呈剥离状,然后,再将此麻皮在水中反复漂洗、冲刷、甩打,剩下的尽是纤维了,越人俗称其为苎麻,西施浣纱,其实就是在江水中漂洗苎麻。苎麻可以织布,俗称麻布,又称夏布,越地现在也还可以在乡下找到用夏布做的蚊帐,俗称夏布帐,不过已经是非常稀罕的了。苎麻又称苎萝,苎萝山恐怕也是因此而得名。曾在一部明崇祯年间撰修的《苎萝志》复印本中见到过一幅《苎萝山图》,虽年代久远,图呈老黄,却是线条飘逸、干净,山道两旁可见丛生的苎麻,似有江风吹过,苎麻朝向一边微微弯着,图中绘有西子祠、浣纱溪、金鸡山等。苎萝村即在苎萝山的南坡,遥想当年,西施便是沿着苎萝山南麓布满苎麻的依山小径,来到浣江边浣纱,越国大夫范蠡当年就是在这里与绝色佳人相遇……古《苎萝山图》所绘的位置,即是现在的“西施殿”,亦称“西子故里”。这是后人为纪念西施而依山修建的,只是古苎萝山,已是物换景移。据载,现在的“西施殿”应是从崇祯年间所建的“西子祠”流变而成,历经数代,几度兴衰,大规模修建、扩充“西子殿”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叶,囊括了整个苎萝山体。进得殿门,便可见***元老于右任先生撰写的“苎萝山”碑,立于山脚,字体遒劲、洒脱。从碑后便可拾级而上,沿山体建有亭、阁、廊、碑等,整座山体已基本被水泥、钢筋所铸,加上常年水土风化、流失,更是少了山之常态,似平地一坡而已。入山处步廊的开篇即有一幅硕大的照片,是上个世纪50年代***南巡时,其专列停在诸暨车站,诸暨县委 *** 上车向 *** 汇报工作, *** 说:“诸暨是个出名人的地方,西施、王冕就出在诸暨……”近年为吸引游客,苎萝山上兴建了一微缩的“苎萝村”景区,茅屋、水车、纺车……茅屋外似见几株朗朗的苎麻(苎萝),在风中飘摇,象征着苎萝山的前尘梦影。郁达夫在上个世纪30年代初叶的一个深秋,曾有诸暨一游,写下了名篇《诸暨苎萝村》,其中写道:“苎萝山上进口处有‘古苎萝村’四字一块小木牌坊,进去就是西施庙,朝东面江,南面新建一阁,名北阁,中供西施石刻像一尊……”郁达夫在看了苎萝山及西施庙后,一时兴起,集龚定庵、柳亚子句成一联:“百年心事归平淡,十载狂名换苎萝。”西施当年浣纱处的那块“浣纱石”上依稀可见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留下的“浣纱”二字,因时间、风尘的啃噬,题字左下的落款处现在仅“右”字依稀可见,而“军”字已被历史的烟尘所湮没。“浣纱石”顶上建有一亭,名为“浣纱亭”,亭下江边的摩崖上有当代书法家刘海粟先生的石刻题字“西施浣纱处”,字体洒脱,风骨内藏,崖前是那条流了数 *** 的浣江,还是稳稳地朝前流着,只是江的两边已换了人间……

问题二:西施故里在哪里?真正的西施故里在萧山临浦顶萝村。诸暨的西施故里是后来建造起来的,因为西施出生的年代萧山临浦当时属于诸暨管辖。

问题三:西施故里和西施故里风景区有什么区别,分别在哪,秋具体 *** 我只是路过那里。记得是从湖北省宜昌市去神农架林区游览,早上出发,大约10点多钟,路过一个小村子,停车,进路边一个茶室休息。路边有一大石,上刻“西施故里”四个行书大字。村边山下有一条江,叫香溪河,传说西施在河边洗了脸,河水变香了,所以叫香溪河。继续前行,到神农架林区。回来时,走了约一小时,看到路边指示牌,有叉路通向“西施故里风景区”,再走不远,就是宜昌市兴山县城了。

印象中就这么多了。希望对你有用。

问题四:西施的老家在哪古代,沿浦 *** 有“上诸暨”和“下诸暨”之分,西施出生在下诸暨,下诸暨即浦 *** 下游之地。秦时置诸暨县包括这两部分,西汉时把下诸暨单独置县,称“余暨”,三国吴时改称“永兴”,唐天宝元年正式改名为“萧山”,一直沿用至今。西施的故里虽在今萧山县境内,但它属诸暨县故地,所以人们习惯上称西施为诸暨人。历史上萧山临浦行政区划确实多变,自古以来,临浦镇归萧山、诸暨和山阴三县其中两地或者三地共同管辖。尤其是镇上山阴街,自古就有“山阴不收,会稽不管”之说。

春秋战国时期,萧山尚未建县,当时西施故里苎萝村属于诸暨管辖,西施是临浦人,但从历史与文化的角度她也是诸暨(此诸暨已非今诸暨)人。诸暨利用西施搞旅游、文化产业,大家都可以理解,确实西施生长的地方与诸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但真正浮施之生长与生活的地方绝非现在的诸暨城南,而是萧山临浦苎萝村(历史上称作苎萝乡西施里)。据明??嘉靖《萧山县志》(宁波天一阁藏本)载,北宋太平兴国三年,萧山就有苎萝乡西施里的建制。该志所附的《县境之图》,明白地标绘了苎萝山在萧山苎萝乡施家渡(现临浦施家渡村,位于苎萝村附近)。

在临浦悠悠的西小江经麻溪桥进入临浦,向西北流至浴美施桥,此流段亦唤作“浣纱溪”。这里水陆交通发达,商贾贸易频繁。相传当年西施入吴时,由范蠡陪同,舟从越国会稽出发,顺西小江而行,过苎萝山来到这里。此时已近黄昏,西施望着夕阳西下的家乡,想着自家背井离乡,前往吴国,将委身于吴王,便泪流不止。范蠡深知西施的心情,于是决定在此停泊一宿。当时正值夏末秋初,江南天气依然炎热,俗称“秋老虎”。西施为了洁身自爽,欲留清白于此,便在两水交汇的潭中沐浴。从此,这里的潭、桥、路都贯上了“浴美施”三个字。现今仍然保留了明代弘历年间的遗物“古浴美施闸”刻石,西施其人其事在当时已经流传甚远。

萧山临浦浣纱溪东的苎萝山(越中名山,众多历史典籍均有记载),主峰海拔127米,系会稽山余脉,乃越地之正宗。苍翠挺拔,别具风姿。山上有红粉石,据说手在石上一抹,会抹下些许红粉来。在苎萝山下,浣纱溪西岸,有西施庙,此庙原先是西施宅,南宋才改为西子祠。乡人祀西施为四十八村之土谷神,一直俗呼“(先施)娘娘庙”。庙坐西朝东,面对苎萝山,建筑规模现仍清晰可辨,有殿五楹,余屋三楹,演台一座。庙前有苎萝亭,临溪。亭前有小桥,具江南水乡的建筑风格。浣纱溪畔还有范蠡庵、起步庙。范蠡庵乡人称日思庵,以范蠡在此访得西施,有功于越,乡人思之,故名。今祠之后殿及戏甘犹存。起步庙又称后江庙,相传越灭吴后,西施与范蠡归越隐居,在此弃舟上岸,故称起埠庙。苎萝村附近还有施家渡。施家渡相传是当年西施回越都的下船处。现有施姓在此聚族而居,殆为西施所居村的施姓后裔。

这不仅仅是传说,萧山临浦的西施古迹,至今犹存,现有14处关于西施生活的遗迹,包括西施庙、苎萝亭、浣纱溪、苎萝山浴美施潭等列为杭州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西施古迹群。传说三月初三为西施的生日,那天不光是临浦、有来自萧山各地、绍兴等地的香客来西施庙进香。至今不衰。

现西施庙里仍然有一块清代光绪皇帝的御旨石碑,其中提及绍兴府萧山县之西施庙,可见当时官方以及民众都认可,西施庙在临浦,西施故里亦在临浦。

余暨,西施之所出。――《越绝书??逸文》(清??金山钱培名辑万卷楼丛书本)

会稽郡??余鞋(六)越绝曰:西施之所出。――《后汉书??郡国志》刘昭注。

牛头山临江,山在县(永兴县)东南,水陆并行二十里。其山北,江水回流,舟行倚宿,犹未经过。说者云:牛头、苎萝,一日三过。――南......>>

问题五:咏苎萝山的苎怎么读 zhu

问题六:萧山在哪里。。。萧山是杭州的南大门,历史悠久,境内的“跨湖桥文化”距今有8000年。公元2年始建县,始称余暨,唐代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现名,一直沿用至今。经 *** 批准,1988年撤县设市,2001年3月25日,撤市设区。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会稽郡,萧山属会稽郡地。

西汉初至元始二年(公元2年)间,秦末时置诸暨县包括这上诸暨与下诸暨两部分,西汉时把下诸暨单独置县,称“余暨”始建县,属会稽郡。“余”为越语,越人称盐为“余”,因当时萧山产盐,又临暨浦,所以称“余暨”。据《越绝书??逸文》(清??金山钱培名辑万卷楼丛书本)记载余暨,西施之所出。

所以萧山为为西施故里。位于萧山临浦浣纱溪东的苎萝山(越中名山,众多历史典籍均有记载),主峰海拔127米,系会稽山余脉,乃越地之正宗。苍翠挺拔,别具风姿。山上有红粉石,据说手在石上一抹,会抹下些许红粉来。在苎萝山下,浣纱溪西岸,有西施庙,此庙原先是西施宅,南宋才改为西子祠。乡人祀西施为四十八村之土谷神,一直俗呼“(先施)娘娘庙”。庙坐西朝东,面对苎萝山,建筑规模现仍清晰可辨,有殿五楹,余屋三楹,演台一座。庙前有苎萝亭,临溪。亭前有小桥,具江南水乡的建筑风格。浣纱溪畔还有范蠡庵、起步庙。范蠡庵乡人称日思庵,以范蠡在此访得西施,有功于越,乡人思之,故名。今祠之后殿及戏甘犹存。起步庙又称后江庙,相传越灭吴后,西施与范蠡归越隐居,在此弃舟上岸,故称起埠庙。苎萝村附近还有施家渡。施家渡相传是当年西施回越都的下船处。现有施姓在此聚族而居,殆为西施所居村的施姓后裔。

孙权黄武年间(公元222-229年),改名永兴,属会稽郡。

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永兴为萧山,以萧然山为名,沿用至今。

1949年5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萧山,为省直属县。

1987年11月27日,经 *** 批准,撤销萧山县,设立萧山市(县级)。1988年1月1日,萧山县改称萧山市,仍属杭州市。

2001年3月25日,萧山举行撤市设区 *** 仪式,杭州市萧山区正式成立。

萧山地处钱塘江南岸,为杭州南大门,东接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全区总面积1420.22平方公里,2006年末总户籍人口118.53万,其中非农业人口355997人。辖有22个建制镇,4个街道。4个街道总人口263055人。区委、区***驻地北干街道。

萧山地形类型多样,以平原为主。位于北 *** 带季风 *** 气候区南缘,年平均所温16.1℃,降水量1402.5毫米,常年无霜期248天。地处浙江南北要冲,临江近海,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钱江一桥、二桥、三桥、五桥和六桥飞架钱塘江南北。浙赣、萧甬铁路,沪杭甬高速公路、104国道、省道杭金公路和杭金衢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浙东运河和钱塘江、富春江、浦 *** 也在境内汇流。2006年,萧山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9 *** 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23万吨,两项排名均列全国第8位,机场规模在华东地区列上海的浦东机场和虹桥机场之后。

*** *** 以来,萧山经济和社会取得长足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超过15%的速度增长,多次荣获“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全国明星县(市)”、“全国十大财神县(市)”、“国家卫生城市”、“浙江省品牌强县(市、区)”、“中国最令人向往的城市十强”、“浙江省科技综合实力之一名”、“ *** 极具投资地之一名”等称号,是浙江省的首批小康县(市)。近几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

问题七:五古・咏苎萝山的赏析,谢谢 1:原诗奉上:

这首题为《咏苎萝山》的诗,是唐代诗人李白为颂扬西施可贵的献身精神而吟就的。

公元前494年,吴越夫椒(今江苏吴兴)之战,越军大败,退守会稽。越王勾践采纳大夫范蠡之计,暂时忍辱受屈,向吴国求和。吴越议和后,勾践立志 *** 雪耻、兴邦复国。他每天吃饭时都要尝尝悬挂着的一颗苦胆,晚上在柴草堆上枕戈而卧,苦心焦思,不忘国耻,这就是著名的“卧薪尝胆”的故事。勾践又派范蠡到民间寻访 *** ,送进吴宫,以消磨吴王的心志。范蠡访遍越中,最后在浦 *** 边找到了一位秀媚出众,又怀爱国之心的西施。经过三年的培训后,西施带着特殊的使命,来到吴国。吴王夫差对西施备加宠爱,但西施时刻牢记 *** 之耻。她细心观察姑苏城的地形和军事设施,画好一张地图,派人送回越国。越王收到地图后,立即制订作战计划,兵分两路出击,一举攻克姑苏,灭掉了吴国。

2000多年来,人们以各种方式纪念这位浣纱女子。有关她的遗迹,几乎遍布吴越各地。萧山旧属越国西境,有关西施的古迹颇多,大部分分布在今临浦通济一带,主要有:苎萝山:位于临浦镇东北,海拔127米,历史上曾属苎萝乡,相传为西施出生地。山上有红粉石,相传西施妆毕将烟脂水泼于石上,天长日久,石头变成红色。

浣纱溪:傍依苎萝山,属西小江古道。相传,西施 *** 以卖柴为业,家境贫寒。西施自幼勤劳善织,常常帮助母亲在溪边浣纱。范蠡寻访越中美人时,正是在这溪边发现了浣纱的西施。唐代范摅《云溪友议》一文载:王轩游西小江,泊舟苎萝山际,感国色埋尘,怆然题西施石曰:“岭上青峰秀,江边细草青;今逢浣纱石,不见浣纱人。”

西施庙:位于浣纱溪西岸施家渡村,坐西朝东,面对苎萝山。相传,这座庙原是苎萝村中的西施宅,后乡人为纪念西施,改为西子祠。南宋淳熙年间,西施受封为苎萝乡48村的土谷神,改称娘娘庙。西施庙主体建筑现拆建为临浦镇通济中心学校,仅存余屋数间。西施庙门额为石刻阳文,是清光绪二年四月重修庙宇时的遗物,今尚存。

西施洗脚潭:在苎萝山西麓。相传,西施未离故里时,常在这里洗脚沐浴,现已淤积为农田,称西施畈。

范蠡庵:俗称“日思庵”,位于临浦镇施家渡村柴湾浣纱溪畔。相传,范蠡大夫在此访得西施,当地乡人为纪念此事而建。附近原有古渡口,相传是当年西施入吴时的下船埠。

后江庙:又称起埠庙,在西施庙南,背依浣纱溪。相传,越灭吴后,范蠡携西施归越隐居,在此起埠上岸,现尚存。

问题八:西施秘史中的苎萝村在哪拍摄的?浙江的苎萝山。

二、北青萝拼音版

1、cán yáng xī rù yān,máo wū fǎng gū sēng。

2、luò yè rén hé zà i, hán yún lù jǐ céng。

3、dú qiāo chū yè qìng, xián yǐ yī zhī téng。

4、shì jiè wēi chén lǐ, wú níngà i yǔ zēng。

5、唐元和十一年(816年),李商隐三岁左右,随父[43]李嗣赴浙。不到十岁,李嗣去世。李商隐只得随母还乡,过着艰苦清贫的生活。在家中李商隐是长子,因此也就同时背负上了撑持门户的责任。

6、李商隐在文章中提到自己在少年时期曾“佣书贩舂”,即为别人抄书挣钱,贴补家用。李商隐“五岁诵经书,七岁弄笔砚”,回乡后曾从一位精通五经和小学的堂叔受经习文,至十六岁,便因擅长古文而得名。

7、此外,写得一手秀丽的工楷与一手好文章。

三、游子思乡之情的诗句

1、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韦应物《闻雁》

2、水涵空,山照市。——苏轼《更漏子·送孙巨源》

3、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韦庄《章台夜思》

4、蓟城通漠北, *** 别吾乡。——李颀《古塞下曲》

5、坐到三更尽,归仍 *** 赊。——戎昱《桂州腊夜》

6、朔风正摇落,行子愁归旋。——李白《郢门秋怀》

7、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8、衣懒换,酒难赊。——吴文英《思佳客·癸卯除夜》

9、天外吴门清?路。——张先《渔家傲·和程公辟赠》

10、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温庭筠《商山早行》

11、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孟浩然《他乡七夕》

1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13、归雁横秋,倦客思家。——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14、栖鸦归后,暮天闻角。——李清照《忆秦娥·咏桐》

15、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梅尧臣《苏幕遮·草》

16、思欲委符节,引竿自刺船。——元结《贼退示官吏》

17、归家梦向斜阳断。——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18、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杜甫《阁夜》

19、内苑只知含凤觜,属车无复 *** 鸡翘。——李商隐《茂陵》

20、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作》

21、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曹丕《燕歌行》

22、何时石岭关山路,一望家山眼暂明?——元好问《秋怀》

23、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24、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王维《杂诗三首·其二》

25、不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韦承庆《南中咏雁诗》

26、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李商隐《潭州》

27、春风 *** 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武元衡《春兴》

28、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29、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李颀《送陈章甫》

30、诗酒社,水云乡。——辛弃疾《鹧鸪天·送元济之归豫章》

31、灞?望长安,河阳视京县。——谢?《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32、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张炎《解连环·孤雁》

33、百结愁肠郁不开,此生惆怅异乡来。——秋瑾《九日感赋》

34、料想故园桃李,也应怨月愁风。——赵崇《清平乐·怀人》

35、去矣方滞 *** ,怀哉罢欢宴。——谢?《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36、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戴叔伦《转应曲·边草》

37、雨雪自飞千嶂外,榆林只隔数峰西。——朱彝尊《出居庸关》

38、六翮飘秕私自怜,一离京洛十馀年。——高唔《别董大二首》

39、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岑参《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

40、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王翰《凉州词二首》

41、辜负枕前云雨,尊前花月。——张元干《石州慢·寒水依痕》

42、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殷尧藩《同州端午》

43、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吕本中《南歌子·驿路侵斜月》

44、黄昏把酒祝东风,且从容。——司空图《酒泉子·买得杏花》

45、便行云、都不归来,也合寄将音信。——陆?《瑞鹤仙·梅》

46、秦时明月汉时关, *** 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二首》

47、老来勋业未就,妨却一身闲。——崔与之《水调歌头·题剑阁》

48、家山泉石寻常忆,世路风波子细谙。——白居易《除夜寄微之》

49、无情对面是山河。——辛弃疾《定风波·席上送范廓之游建康》

50、不知何处吹芦管, *** 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51、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52、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周邦彦《兰陵王·柳》

53、今年新梦,忽到黄鹤旧山头。——范成大《水调歌头·细数十年事》

54、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李颀《听安万善吹遇篥歌》

55、旧事逐寒朝,啼鹃恨未消。——纳兰 *** 德《菩萨蛮·问君何事轻离别》

56、江南江北愁思,分付酒螺红。——方岳《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

57、未收天下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令狐楚《年少行四首·其三》

58、骋望因高云外尽,乡关回首愧烟萝。——石茂华《九月九日登长城关》

59、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60、永夜角声悲自语,客心愁破正思家。——汪元量《望江南·幽州九日》

61、流水极天横晚照,酒阑望断西河道。——赵可《凤栖梧·霜树重重青嶂小》

62、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张孝祥《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

63、一别家山音信杳,百种相思,肠断何时了。——施耐庵《蝶恋花·一别家山音信杳》

*** 、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叶梦得《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

65、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辛弃疾《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

少萝之乡 养一只少萝多少钱-第1张图片-

66、唯有闲愁将不去,依旧住,伴人直到黄昏雨。——段克己《渔家傲·诗句一春浑漫与》

67、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嗟险阻,叹飘零。——秋瑾《鹧鸪天·祖国 *** 感不禁》

关于少萝之乡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多少 萝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