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如果您还对绍兴戏剧之乡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绍兴戏剧之乡的知识,包括绍兴戏剧叫什么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绍兴是著名的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被称为东方威尼斯
1、绍兴是著名的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名士之乡,有东方威尼斯之称。
2、―――水乡、桥乡、酒乡、兰乡、书法之乡、名士之乡、山清水秀之乡、历史文化之乡、名人荟萃之地。
3、“悠悠鉴湖水,浓浓古越情”、绍兴以其人文景观丰富、水乡风光秀丽、风土人情 *** 而著称于世。绍兴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景色秀丽,物产丰富,素称“文物之邦,鱼米之乡”,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建都绍兴,卧薪尝胆时,“越池”一度成为我国东部 *** 文化中心。汉代置都稽州,隋朝改成吴州,唐朝又改为越州,南宋时改为绍兴府,沿袭至今。历史上也涌现出许多著名的 *** 家、 *** 家、文学家,如:秋瑾、 *** 、蔡元培、 *** 等。
4、绍兴就是这样一座地方色彩很浓的著名水城。悠悠古纤道上,绿水晶莹,石桥飞架,轻舟穿梭。东湖洞桥相映,水碧于天;五泄溪泉飞成瀑,五折方下;柯 *** 景, *** 斧神工;兰亭以王羲之而被称为书法胜地;沈园则因陆游、唐婉的爱情悲剧使后来者长叹不已;此外还有唐代纤道,南宋六陵,明清石拱桥以及与此相关联的绍兴风土人情,以乌篷船、乌毡帽、乌干菜为 *** ,在数 *** 的历史演变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呈现独特的地方风采,令人仰慕神往。
5、主要景点: *** 故居、五泄、会稽山风景度假区、大禹陵、柯岩、兰亭、东湖、 *** 纪念馆
6、美食提示:富有江南水乡的风味,以淡水鱼虾河鲜及家禽、豆类为烹饪主料,注重香酥绵糯、原汤原汁、轻油忌辣、汁味浓重配上绍兴黄酒,醇香甘甜,回味无穷。绍兴老酒品种颇丰,元红酒、加饭酒、善酿酒、花雕酒等。菜肴霉干菜烧肉可说是绍兴当地最有名的家常菜。
7、旅游佳节:全年皆宜。每年的5-10月一般为丰水期,遇到暴雨,水量突增,风景尤为秀丽,此时旅游效果更佳。
二、中国绍兴主要戏曲剧种有哪些,并指出它们的特点
*** 10年(1 *** 1),绍兴文戏改原来的徒歌清唱为以丝弦伴奏,称为[丝弦正调],出现魏梅朵、王永春、支维永、马阿顺、张云标、白玉梅、马潮水等一批优秀艺人,男班进入全盛时期。 *** 12年(1 *** 3),嵊县首次出现绍兴文戏女子科班。
长于抒情,唱腔俏丽多变,跌宕婉转,富有表现力,表演充沛,细腻有神,有感人以形、动之以情的魅力。
绍剧,即绍兴乱弹,俗称绍兴大班。兴起于清康熙、乾隆年间。唱辞以七字齐言对偶为基础,有 *** 完整的唱调,即[三、五、七]与[二凡]。剧作内容多为忠奸争斗、征战杀伐之事。焦循《花都农谭》谓“其事多忠、孝、节、义,足以动人。
其词直质,虽妇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荡。”30年代称“越剧”,1950年定为“绍剧”。流行于绍兴、宁波、杭州、嘉兴、湖州及上海一带。
明代,越地出现调腔,俗称高腔或高调。张岱《陶庵梦忆》所云之朱楚生者,即为当时著名之调腔戏演员,调腔流行于旧绍兴府、台州府所属各县和宁波、舟山、温州及浙西等部分地区。
曲牌体、唱腔有调腔、昆腔、四平,以调腔为主,并有帮腔,是绍兴地区唯一以南北曲为剧本,曲调体系的剧种。 *** 以后,各地的调腔演出活动浙趋减少,至1959年,新昌县成立专业高腔剧团,调腔即以“新昌高腔”之名入载典籍。
绍剧的剧目颇为丰富,从题材上看,以历史戏居多,家庭戏次之。就其风格特点来说,多为情绪愤慨、斗争激烈、感情奔放的一类戏,流传的传统剧目达三百多个。整理后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于谦》、《 *** 》、《芦花记》等,得到一致好评。
各行脚色均有各自的拿手戏,如二手戏《游园吊打》、《磨房串戏》,花脸戏《打太庙》、《打半山》,老生正生戏《轩辕镜》、《渔樵会》、《芦花记》,花旦戏《香罗带》、《哭箱诉舅》等。
绍剧传统剧目主要有以“二凡”为主腔的《高平关》、《后朱砂》、《千秋鉴》、《 *** 》,以“三五七”为主腔的《双贵图》、《双核桃》、《龙凤锁》,唱“阳路”(吹腔)的《和番》、《醉酒》,以及属目连戏的《男吊》、《女吊》、《调无常》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绍兴戏曲
三、越剧的故乡是在哪里的
越剧之乡即浙江嵊州,中国越剧的诞生地,以“百年越剧诞生地、 *** 剡溪唐诗路、万年文化小黄山”闻名于世。该地是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节点,书圣王羲之晚年归隐于此;人才辈出,是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人口学家马寅初, *** 音乐家任光,山水画家郑午昌、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围棋国手马晓春等名人名家的故乡。1990年建成全国首家专业戏曲博物馆——越剧博物馆;修复了越剧发展史上的标志 *** 建筑,如城隍庙、东王村香火堂前、施家岙古戏台、四季春科班旧址及一批老艺术家、老艺人旧居等。
四、绍兴乱弹形成与早期发展有什么历史背景
1、绍兴是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在这块古老神奇、人杰地灵的土地上,文风鼎盛,名人辈出。绍剧这朵绚丽多姿的戏曲奇葩就诞生在这里。
2、1522年,四大声腔之一的余姚腔已开始在绍兴府所属的余姚、上虞一带流行。而且,四大声腔之一的秦腔也自北方流传到这里,与余姚腔融合,逐步形成一种激越昂扬的新腔,称为“调腔”。
3、调腔的曲调二凡和秦腔非常相近,这两调的糅合,对绍剧在剧目和音乐等方面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很大。
4、1573年至1620年,调腔在绍兴一带流传并逐渐盛行。当时演出班社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民间的坐唱班,称为“堂茗”;一种是道士清唱班。这两种班社的演出都是一人兼唱多行角色,并且用大锣、大鼓、铙钹等器具伴奏。
5、明末清初,绍兴平水镇是一个著名的茶叶集市,每年有大宗的茶叶汇聚、外销,是浙江的茶叶经销中心。采茶歌是茶市活动中的种种娱乐活动的泛称。彭孙遹的采茶歌中提及弋阳舞与太平歌,其实就是弋阳腔和太平腔。
6、1736年至1795年间,绍兴人鲁忠赓所作的《鉴湖竹枝词》中,有关绍兴地方戏剧的其中一首这样写道:
7、奏罢霓裳却凤笙,首春逐疫半严城。
8、踏歌角抵余风在,夜夜高棚演月明。
9、这首词曲中的首春、月明是正月十五的意思,而在绍兴的诸种戏班中,乱弹班有在这一天上演《度柳翠》的习俗,班中称此戏为灯头戏。
10、词中“踏歌角抵余风在”句,就是写的这种戏曲的演出特色。角抵当指表演中的相逗相斗,踏歌与角抵也是绍剧演出的特色之一。
11、绍兴乱弹的渊源具体可以概括为在清代以文士剧为主流的南北曲渐趋衰落后,作为民间戏的乱弹便逐渐呈现出来。
12、这种呈现具有自西北至东南的趋向,从传承下来的各路乱弹来看,都有着共同的本体结构,它们都是继南北曲之后的新一代戏剧,而绍兴乱弹就是其中的一路。
13、绍兴乱弹诞生之初,多在庙台、晒场演出,其表演豪迈洒脱、粗犷奔放,唱腔响亮雄浑、激越昂扬,这种自成一派的艺术风格,在我国戏剧百花园中有着独特的历史地位。
14、绍兴乱弹兴起之后,流行于绍兴府属各县,大约在正宫调乱弹阶段。由于组班的地域不同,成员各异,加之演出 *** 质的区别,形成了绍兴乱弹戏班的一些分支。
15、如紫云班、沿山班、道士班、孟姜班,以及以坐唱形式为主的斋堂班等,使得乱弹更深地扎根于绍兴这个戏剧之乡,从而扩大了绍兴乱弹的影响。
16、绍兴乱弹主要流动演出于水乡农村,多为社戏 *** 质。也就是说,专门在农历正月、二月、三月、四月以及七月等的庙会上演戏。
17、七月 *** 节过后,这些戏班又主要为发迹的商人上门演出,或者给富户豪门添丁、做寿助兴。这一时期,在绍兴毗邻地区也出现了乱弹班社。如嵊县就有以唱乱弹为主,兼唱调腔的班社。
18、大约在1736至1795年,绍兴的乱弹班出现了文班与武班的分派。清代末期的语言学家范寅在他的《越谚》中说:
19、戏班有文班、武班之别。文专唱和,名高调班;武演战斗,名乱弹班。
20、武班以演武班剧目为主,以武技为特点,以演出绍兴乱弹剧作为主体。武班和不以武技见长的文班相区别,构成绍兴乱弹班的文班、武班的不同派别。
21、到了20世纪初,绍兴乱弹的武班渐趋衰落,一些武班演员又陆续搭入文班谋生,使文班的演出在武戏及武技演艺上,有所丰富与提高,但武班自身却越来越凋零了,终至归于衰竭。
22、自此,绍兴乱弹的戏派已无文、武班的分派,或者说绍兴乱弹的戏班至此已 *** 、武班合流。
23、20世纪初叶,绍兴乱弹戏班在上海有了相对稳定的演出场所。在当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在吸收和借鉴兄弟剧种的表演基础上,许多戏班随着时尚,改称舞台。
24、并逐渐由知名演员为首组织戏班,用他们的名字或艺名作舞台名称,演出其擅长的或赖以成名的剧作,以此作为招徕观众的手段。此后,班社纷纷以舞台为班名,如泉源之一舞台、越舞台、天荣舞台、同春舞台等。
25、一些舞台为使自己的生意兴旺,除演出乱弹老本外,还吸收京剧、梆子剧目,扩充舞台戏路,添置舞台布景,同时,演出的剧作也由单本改为连台本。
26、众多舞台拓宽演出地区,有绍兴、杭州、嘉兴、上海直至浙东、繁荣了绍兴乱弹阵容,扩大了绍兴乱弹的知名度。
27、从20世纪30年代末起,绍兴乱弹人才辈出,剧作丰富多彩,乱弹演唱盛极一时。较为观众熟识的有桂发舞台、昌顺舞台、鹤皋舞台、奎锦舞台、玲珑顺舞台等。
28、这个时候,绍兴文戏,也就是后来的越剧,作为一个新剧种在上海崛起。
29、为了在艺术上丰富自己,绍兴文戏决定通过与绍兴乱弹同台演出的方式,学习绍兴乱弹的表演艺术及音乐唱腔,而绍兴乱弹因观众日益减少,也同意与文戏同台演出以巩固阵脚。
30、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在1938年绍兴文戏与绍兴大班联袂在老闸戏院上演的《武松与 *** 》、《新杀子报》等大戏及传统小戏。当时的演出颇具影响,但也显示出绍兴乱弹在上海的发展已经逐渐走向衰落的迹象。
31、从20世纪40年代起,绍兴乱弹年轻一代演员不甘心绍兴乱弹出现的颓势,立志复兴,以演员六龄童、七龄童为 *** 的优秀青年演员们,刻苦向京剧南派猴王郑法祥、张翼鹏学习,移植演出了连台本戏《 *** 记》。
32、绍兴乱弹《 *** 记》不仅稳住了观众,使剧团可以继续在上海生存发展,而且还由此闯出了一条绍兴乱弹悟空戏的新路,对绍兴乱弹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3、1949年5月,在上海的同春舞台改名为“同春绍剧团”,主要演员有绍剧演员筱昌顺、陆长胜、陈鹤皋、章宗义、章艳秋等;同兴舞台改名“同兴绍剧团”,主要演员有筱芳锦、筱月英、筱月楼、盖昌顺等。
34、新中国成立以后,绍剧艺术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建国初期,绍剧共有同春、同兴、新民等9个民间职业剧团。后经登记、合并,数量虽稍有减少,但由于招收新学员办了数期培训班,培养了 *** 人,使绍剧得到较大的发展。
35、同春绍剧团和同兴绍剧团这两个剧团参加了上海市文化主管部门举办的戏曲 *** ,并在1950年编演了《大义灭亲》、《大家发财》等新戏,获得了观众的好评。同年,绍兴乱弹正式定名为“绍剧”。
36、1953年,经浙江省有关部门同意,两剧团相继返回浙江,从此上海无专业绍剧团。1956年,同春绍剧团更名为浙江绍剧团。
37、1961年,由浙江绍剧团精心改编、排演的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在北京 *** 怀仁堂演出。
38、《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故事讲述 *** 师徒4人去西天取经,来到宛子山前。山中波月洞内的妖魔白骨精一心想吃 *** 肉,她先后化身老妪、老丈,又假冒 *** 名义,从天上飘下素绢,责备 *** 不该姑息悟空。
39、 *** 怒下贬书,悟空含冤返回花果山。白骨精遂将波月洞化成天王庙, *** 与 *** 中计被执,八戒乘隙逃走,前往花果山求援。
40、悟空计诱白骨精重复变化成村姑、老妪和老丈的模样。 *** 目睹一切,痛悔不该是非颠倒,人妖不分。悟空与妖怪经过一番鏖战,终于消灭了白骨精,师徒一行重又踏上 *** 。
41、后来, *** 制片厂将该剧拍摄成彩 *** , *** 在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映,谱写了绍剧发展史上的辉煌篇章。
五、绍兴是什么之乡
1、绍兴是书法之乡、名士之乡,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绍兴地处中国华东地区、浙江省中北部、杭州湾南岸,东连宁波市,南临台州市和金华市,西接杭州市,北隔钱塘江与嘉兴市相望,是长三角城市群重要城市。
2、书法,是中国及深受中国文化影响过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包括汉字书法、蒙古文书法、 *** 书法和英文书法等。其"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
六、浙江有哪些地方戏曲
1、越剧前身是浙江嵊县一带流行的说唱形式“落地唱书”,清朝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春开始演变为在农村草台演出的戏曲形式,曾称小歌班、的笃班、绍兴文戏等。 *** 14年(1 *** 5年)9月17日上海《新闻报》演出广告中首次以“越剧”称之。
2、绍剧,又名“绍兴乱弹”、“绍兴大班”。流行于浙江绍兴、宁波、杭州地区和上海一带,因其形成于绍兴,并以绍兴地区各县为流行中心,1953年定名为绍剧。
3、婺剧,俗称金华戏。它流行于浙江金华、衢州、丽水、台州地区和杭州地区的建德、淳安、桐庐,以及赣东北一带,因金华古称婺州,1949年秋定名为婺剧。
4、明嘉靖年间,秦腔自北方流传到浙江绍兴,与余姚腔融合,逐步形成一种激越昂扬的新腔,称为“调腔”,最鲜明的是“二凡”,腔调和秦腔,初为吹唱道士班和堂名班等坐唱形式,一人兼唱多行脚色,并以大锣、大鼓、铙钹伴奏。搬上舞台后,称“绍兴高调班”。
5、明末清初,昆腔盛行,继而乱弹传入,高调班纷纷兼唱昆腔和乱弹,形成三合班。清乾隆年间(1723-1735年)开始盛行。咸丰、同治年间,高腔和昆腔逐渐失去观众支持,特别在农村,乱弹备受欢迎,于是艺人改唱乱弹为主,称绍兴乱弹班。
6、清末民初,绍剧开始进入上海。受京班(京剧戏班)影响,化妆及舞台陈设均有改善,舞台开始设置软、硬布景和聚光灯,化妆趋向细致。20世纪30年代,女旦登台,戏装、头饰日益鲜丽精巧,扮相逐渐规范。
7、20世纪30至40年代,从其他剧种引进置景技巧,盛行机关布景。中华人民 *** 国成立后,开始按剧情进行舞台美术设计。1950年,绍兴乱弹正式定名为绍剧。
8、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浙江三大地方剧种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绍兴戏剧之乡和绍兴戏剧叫什么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