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河畔水暖之乡(贺州南乡西溪温泉) - 之乡 -

西溪河畔水暖之乡(贺州南乡西溪温泉)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1

很多朋友对于西溪河畔水暖之乡和贺州南乡西溪温泉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成都新津金马河
  2. 西浦村的风景名胜

一、成都新津金马河

关于新津金马河的诗句 1.有关新津金马河的传说

新津是成都市的南大门,这里五津汇流,江河纵横,风光旖旎,山水多娇。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曾在这里高歌低吟,无数英雄豪杰曾在这里龙腾虎跃。

到过新津的人,即使是惊鸿一瞥,也会对新津宽阔的水域留下深刻的印象:五条大河汇于一处,江声浩荡。南宋诗人陆游脱口吟出:“登临忽据三江会,飞动从来 *** 心。”其实,不光陆游,与他同时代的范成大以及稍前的眉州苏轼、苏辙兄弟,还有更早的杜甫,都曾为新津的山山水水发出过由衷的赞叹。而这一切实赖造物的巧妙安排。

其实,新津只是一个弹丸小县,境内却是河网密布,金马河、羊马河为岷江正流,河道几经沧桑,早不复原来模样。可是,关于这两条河的传说,却代代相传。话说很久以前,新津北部有两道水濠,濠边上长满青草。夜深人静时,总有金马、银马出来吃草。两匹宝马引发了一个财主的贪心,可惜怎么也捉不到。一个偶然的机缘,财主得知了捉 *** 秘诀:要收金马、银马,除非黄白丝瓜。于是这家伙赶紧找了黄白丝瓜,乘一个月黑之夜去捉马。哪知丝瓜一挥就断,金马、银马立即逃去,原来丝瓜还未长熟。从此金马、银马不再出现。人们为了寻找它们,就在那两条水濠上猛挖,可惜只找到一 *** 银碎片。人们不甘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挖,终于挖成了两条河:金马河、银马河。因“银”“羊”相通,后人不知何时,把银马河喊成了羊马河。

而杨柳河的传说,则与爱情有关。故事照例从渺茫时 *** 始。当时的黄泥渡上住有杨柳两姓人家。因 *** 结下世仇,遂定两姓不得通婚。谁知后来杨家小伙子和柳家姑娘还是悄悄好上了。这自然得受处罚,但那当儿突然来了洪水,处罚不得不停止。两姓首领也只好说:只要你们 *** 了洪水,就准成亲。杨姓小伙子很聪明,很快悟出治水法子:只须理通河道,洪水就不会横冲直撞。于是二人日夜猛挖,终于挖出一条河。接下来的故事就简单了:有 *** 终成眷属,两姓人家和睦相处。至于那条河,当然就叫杨柳河了。

西溪河畔水暖之乡(贺州南乡西溪温泉)-第1张图片-

与南河相关的故事,是聂龙的传说。南河古称赤水河,因为发源于邛崃山脉,所以又名邛水。这条河在当地人的心目中,地位相当重要。新津十二景中,这条河就拥有西溪晓渡、堰堤春涨、南港晚渔三景。

聂龙的故事发生在战国,地点是太平乡的聂河坝。当时,一名聂姓放牛娃上山割草时,捡得一枚宝珠。此物能使万物增多,放在米里,米长;放在草地,草生;放在钱里,钱增。宝珠给穷苦的乡邻带来了欢乐,也引来了一伙恶人的追逐。放牛娃没法保护它,情急之下竟将宝珠吞到了肚子里。这下,放牛娃奇渴难忍,遂大口喝水。缸里的水喝尽了仍不解渴,于是又来到南河边,谁知头一伸到水里,竟然化成了一条巨龙奔向远方。

三个传说一并引述,可能稍嫌冗长,但它的美丽神奇却蕴含新津人对富足、安宁、美好生活的向往。

因为这五条河,新津的地理位置就显得不同寻常,西接康藏,南联眉嘉,公路大发展之前,新津是繁忙的水陆码头,这样,新津人有机会见识南来北往的商贾,日子久了,气质中便多了些宽容的因子。

很早以前,成都市梁家巷尾住着一个老汉,原籍广东,因战乱流落成都,孤身一人,靠种菜为生。他从广东老家带来一种白色小瓜到成都试种,不料气候和土质适宜,结出的小白瓜又香又甜,在成都热销。

有一年夏天的早晨,老汉走进瓜棚,见有的白瓜不知被什么动物啃得坑坑洼洼,如癞皮一样。老汉气急了,藏到一边看是什么东西偷吃白瓜,守了几天都没看出名堂。一天天,他种的白瓜约有一半变成癞皮瓜。老汉并不甘心,在地边搭个棚子白天黑夜看守瓜田。

一天上半夜,老汉正在发愁而睡不着。忽然,他看见地边井里有一道金光闪过,从井里跳出一匹小金马,走到瓜棚下,伸起颈项跳起来舔吃小白瓜。老汉又喜又气,急忙拿起扁担跑去打金马,金马受惊,来不及跳入井内,朝地外边跑,老汉提起扁担边追边喊:“逮金马,逮金马!”老汉的呼喊声惊醒了梁家巷的居民,都起床跟着撵金马。金马沿街向西跑去,到一条河里不见了,后来称这条河为金马河。

老汉的小白瓜被金马舔吃后,从此变成癞皮瓜,味道也变苦,加之老人种瓜辛苦,一生无后孤苦伶仃,故此称为苦瓜。

成都金马河,又名正南江。岷江干流,属干流局部河段,即都江堰鱼嘴分水后的外江。始流河段河宽96-104米,过江节制闸后称金马河,河床逐渐增宽,由300米阔至1200米,流经新津县五津镇时,纳入西河分支以及南河后又复称岷江。金马河段全场76.1公里。

,有一条弯弯的小河——金马河.河水清清的,像一面镜子.河的两岸有 *** 郁郁葱葱的树林,鸟儿在树上叽叽喳喳的叫个不停,好像在给金马河讲故事.春天,柳树抽出了新的枝条,仿佛穿上了绿色的衣服.小草从地里偷偷地钻出来,嫩嫩的,软软的,细细的,可爱极了!让人忍不住想亲一亲.花儿开了,它们争奇斗艳,芬芳迷人.红的黄的蓝的,还不紫的,让人眼花僚乱.柳树姑娘从睡梦中醒来,她那长长的枝条一直垂到河面上好像在给自己洗头,微风吹来,枝条随风舞动,仿佛跳起了欢快的舞蹈.那绿得没有一点儿杂色的嫩芽,那悄悄 *** 着的花朵,那高大的树木,就像给金马河编了个美丽的花环.夏天,金马河里鱼儿成群结队地游来游去,小蝌蚪在水里嬉戏,它们小巧玲珑,圆溜溜的脑袋下长着一条又长又细的尾巴.仿佛是数字“9”.小朋友们赤着脚在河里高高兴兴地捉蝌蚪.岸边,人们在树下乘凉、聊天、散步.多像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

成都金马河是长江上游两处险工段之一,以排洪为主要功能,是成都平原的重要防洪屏障。金马河防洪工程保护区内共有成都的7个区(市)县,即都江堰市、温江区、武侯区、青羊区、双流区、崇州市、新津县、河段全场76.1公里。。统计保护区内19 *** 年共有乡、镇35个,面积911平方公里,总人口156.44万人,工农业总产值124.8亿元。

5.关于江,河,湖泊的的诗句,越多越好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咏柳》描写春天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回乡偶书》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3、《题袁氏别业》唐·贺知章主人不相识,偶坐为林泉。

4、《回乡偶书》唐·贺知章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5、《顺和》唐·贺知章至哉含柔德,万物资以生。

常顺称厚载,流谦通变盈。圣心事能。

6、《太和》唐·贺知章肃我成命,於昭黄祇。裘冕而祀,陟降在斯。

五音克备,八。7、《肃和》唐·贺知章黄祗是祗,我其夙夜。

夤畏诚洁,匪遑宁舍。礼以琮玉,荐厥茅藉。

念兹。8、《雍和》唐·贺知章夙夜宥密,不敢宁宴。

五齐既陈,八音在县。粢盛以洁,房俎斯荐。

惟德。9、《寿和》唐·贺知章惟以明发,有怀载殷。

乐盈而反,礼顺其禋。立清以献,荐欲是亲。

于穆。10、《太和》唐·贺知章昭昭有唐,天俾万国。

列祖应命,四宗顺则。申锡无疆,宗我同德。

曾孙。11、《晓发》唐·贺知章江皋闻曙钟,轻枻理还舼。

海潮夜约约,川露晨溶溶。始见沙上鸟,犹埋。

12、《奉和御制春台望》唐·贺知章青阳布王道,玄览陶真 *** 。欣若天下春,高逾域中圣。

神皋类观赏,帝里。13、《望人家桃李花》唐·贺知章山源夜雨渡仙家,朝发东园桃李花。

桃花红兮李花白,照灼城隅复南陌。

14、《送人之军》唐·贺知章常经绝脉塞,复见断肠流。送子成今别,令人起昔愁。

陇云晴半雨,边草。15、《奉和圣制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赋得谟字》唐·贺知章西学垂玄览,东堂发圣谟。

天光烛武殿,时宰集鸿都。枯朽沾皇泽,翾飞。

16、《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唐·贺知章荒境尽怀忠,梯航已自通。九攻虽不战,五月尚持戎。

遣戍征周牒,恢边。17、《采莲曲》唐·贺知章稽山云雾郁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

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

18、《答朝士》唐·贺知章鈒镂银盘盛蛤蜊,镜湖莼菜乱如丝。乡曲近来佳此味,遮渠不道是吴儿。

19、《董孝子黯复仇》唐·贺知章十年心事苦,惟为复恩仇。

20、《断句》唐·贺知章落花真好些,一醉一回颠。

21、《相和歌辞·采莲曲》唐·贺知章稽山罢雾郁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

22、《望人家桃李花》唐·贺知章山源夜雨度仙家,朝发东园桃李花。

桃花红兮李花白,照灼城隅复南陌。

23、《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唐·贺知章荒憬尽怀忠,梯航已自通。九攻虽不战,五月尚持戎。

遣戍征周牒,恢边。24、《回乡偶书二首》思乡诗唐·贺知章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25、《答朝士》唐·贺知章鈒镂银盘盛蛤蜊,镜湖莼菜乱如丝。乡曲近来佳此味,遮渠不道是吴儿。

26、《答朝士》唐·贺知章钅及镂银盘盛蛤蜊,镜湖莼菜乱如丝。

乡曲近来佳此味,遮渠不道是吴儿。贺知章的诗词全集、诗集(26首全)。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 *** 里人(唐·陈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当奈公何(·古歌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唐·王之涣)九曲黄河 *** 沙(唐·刘禹锡)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唐·杜甫)三峡星河影动摇(唐·杜甫)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宋·文天祥)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汉·佚名)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汉·佚名)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汉·佚名)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宋·苏轼)。

二、西浦村的风景名胜

鹫峰山脉在寿宁县城东南去10多公里突起一高峰,名叫南山顶,海拔1 254米,南山顶东北向一列支脉绵延十数里,结一小山峰,形似履地 *** ,故名 *** 山。山前西溪河面宽阔,清澈见底,自西往东环绕如带,在水尾与自北而来的犀溪(俗称北溪)交汇成潭,形成“Y”字型,因此地曾经出了一位名叫缪蟾的特赐状元,后人将此潭取名蟾潭。蟾潭水深面阔,水流漫漫,碧波荡漾,阳光照射下,水光潋滟,倒映出两岸空蒙山色,春江水暖之时,白鹅戏波,点点如雪,沿河两岸垂柳葳蕤,绿意袭人。坐落于西溪两岸的西浦村,聚居着500多户缪姓人家,2800多人口。早晚时分,缕缕炊烟袅袅升空,散入山间晓岚暮霭。河岸边“浣衣女子语如弦”;山道上“牧童短苗韵盈冈”;柳枝梢黄莺百啭,成群的雀鸟噪鸣。一幅人间美景,置身其中令人心旷神怡。

西浦村是一座血缘村落,该村缪氏始祖缪佑居会稽(今浙江绍兴),因避战乱,其曾孙缪录、缪铜和缪钱三兄弟南徙,散居瓯闽。之一次迁徙是缪录在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徙居福建长溪(今霞浦)霍洋(今寿宁犀溪村境内,其时寿宁尚未建县,现辖境内大部分境域属长溪县管辖)。西浦缪氏为寿宁有文字记载迁入最早的姓氏之一。至今已繁衍四十余代。缪录因其祖籍会稽,为表不忘本源之意,取名“犀稽”,因“稽”与“溪”谐音,后来改称“犀溪”。第二次迁徙是缪氏繁衍数代后,又迁往现犀溪村下东皋。因累遭回禄(火灾),缪氏七世祖缪文焕进行了第三次迁徙,即迁往与下东皋隔河相望、位于西溪北岸的宅底,即今之西浦村雏基,其余子孙陆续跟着迁徙。

据当地老者讲述,这次迁徙别有来由:一年冬日,在缪家务工者清早饮牛,牛一出栏,便狂跑起来,牧者穷追莫及,只见群牛涉过大溪,径奔宅底。牧者赶到时,眼前顿现奇观:漫天大雪纷飞,四野白雪皑皑。唯独这块形似燕窝之地不见半点积雪,并且热气升腾,草木丰茂。他当即回去禀报,随后,主人欣然前往察看,果真是一处天造地设的 *** 。不久,就携家带口迁入此地。冯梦龙在《寿宁待志·都图》亦曾提及。当年宅底密林环布,土地肥沃,人烟稠密,热闹繁华。时有“宅底十八街”之说。宋神宗元丰辛酉(1081)年,世孙缪昌道举特奏名(类似进士附榜),所以当地人又称它为“进士坪”。

后来,随着人口增长生活和生产用水不便,逐渐移居河畔,因这里地处西面,水自西来,于是“犀溪”又易名为“西浦”,或叫“西溪”,“下西溪”。又因河下游石坝峡河岸边的 *** 上有一串凹陷的犀牛足印,传说是神牛经过所留,当地人叫它“犀牛迹”。因此,西浦又叫做“犀浦”。西浦之美,美在“三步一柳,十步一桥”,当地有民谣“西浦风光瞧一瞧,三排碇步十座桥”,“碇步”即琴桥,是古代津梁中较有特色的一种。

桥是西浦这个省级园林式村的一大景观,徜徉河畔,在匝地的柳荫中,不时有各式各样的桥梁如虹,横跨彼岸。在人口聚居的不到2000米长的河段上,各式各样的桥有十三条之多,平均每七、八十米一座桥,其密度为闽东之冠,在省内亦属罕见。横跨犀溪(北溪)的有福寿桥、睦邻桥、蟾宫桥、太阴宫琴桥;横跨西溪的有飞云桥、官潭桥、永安桥、长乐桥即上琴桥和永安琴桥;横跨蟾潭下游的有红旗桥、西浦大桥和双龙桥。此外,西浦辖境内尚有桥梁多座。

这些桥有单孔、多孔;有古代、近代和现代;有石板桥、石拱桥、木拱桥、马蹄桥、现代钢筋混土“T”型桥等;形式多样,年代各异,点缀得西浦别具一番风光。

其中的福寿桥、永安桥和三条琴桥更具特色,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

福寿桥。福寿桥又名坝头桥,是座贯木拱廊桥,长40.7米,宽4.9米,单拱跨度32.8米。桥的拱架是数十根鸿梁巨木在不用一根铆钉的情况下,穿 *** 叠架而成,桥面上覆盖着双坡顶廊屋,屋架为四柱九檩穿斗式构架,18开间,76柱。廊屋内两边有木凳两排,供行人歇息。两旁檐下有长短五排梯层式档风雨板。桥北尽头建有桥亭一座,称绩光亭。

廊桥是古代虹桥的发展和创新。即在虹桥的桥面上加盖廊屋,既可起到保护拱架,延长桥的使用寿命的作用;又可为行人挡风遮雨,可谓一举两得。北宋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中有一座美丽的“汴水虹桥”,曾使多少世人为之赞叹不已。桥梁专家们考察认为,廊桥是北宋时期盛行于中原一带的虹桥的延续和发展,建桥技术并未失传,全世界现存廊桥还不到200座,基本集中在浙南和闽东、北的山区之中,福寿桥就是其中的一座。

福寿桥始建年月不祥,有字可考的见于南宋特赐状元缪蟾的《应举早行》一诗:“半恋家山半恋床,起来颠倒着衣裳;钟声远和鸡声杂,灯影斜侵剑影光;路崎岖兮凭竹杖,月朦胧处认梅香;功名苦我双关足,踏破前桥几板霜”。其时缪蟾尚居住在犀溪村下东皋老屋,并未迁往宅底,“前桥”(因桥名无从可考,姑且以“前桥”名之)正处他家门前必经之路。缪蟾及第归来,乡里人将“前桥”更名为“登龙桥”。1245年,福安建县,西浦一带属福安管辖,《福安县志》载:宋淳祐十年(1 *** ),福安知县林予勋在三都缪蟾饮饯处,重建桥梁,因“邑人缪蟾赴春试,饮饯于此,及第归,乡人因以名桥”。这说明“前桥”更名“登龙桥”后又得以重建(祥见雷云凌《状元·廊桥》),几经淹没,原貌已不可见。现桥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 *** 十九年(1930)修葺

永安桥。永安桥位于蟾潭西向不远,横跨西溪,是一座石板桥,长73米,宽2米,共17孔,16组墩石,每组立石三组,基上横架条石一根,每组直铺条石5根,桥面共计铺条石80根。在每墩上游离墩2米处,各竖一根护墩石,当地人称“石将军”,这种匠心独具的设计大大减轻水上漂流物对桥身的冲击力,对保护桥梁起到重要的作用。为保护“永安桥”,当时的缪氏族人又在桥下游10多米处筑一石坝,坝上建一排碇步(琴桥),以减缓流速,保护桥基,且碇步还可供人通行。

连接西浦两岸的永安桥,设计建造十分科学。西浦河面宽阔,两岸地势较低,若建拱桥,势必抬高桥面,不利通行,况且造价和难度都很大,于是,设计者因地制宜,建造了石板桥。

永安桥建于清道光28年,距今已有160多年。西北向桥头的“聚仙亭”中清楚地记述当时的建桥经过。上镌刻建桥碑文和一块分别镌着建桥首事石匠以及建桥捐助者姓名与银两数量等许多人文资料。从留芳碑上捐助者之众不难看出当时人们慷慨解囊,热心公益的善举。

聚仙亭石木结构,重檐式歇山顶,翘角飞檐,造型别致,古色古香,既是永安桥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西浦村的一道古朴清幽的风景。

后世有人登永安桥,深感当时村民们慷慨解囊,众擎所举的盛举,留下了一首《永安怀古》:“心胸若海起如潮,志士高风入想遥;饮尽夕风和晓露,历经秋月与春宵;声盈西浦何人建,誉满东乡(犀溪乡清代前称东乡)几处飘,一十六墩成故迹,炊烟袅袅水迢迢”。

2006年8月,超强台风“桑美”突袭西浦,永安桥遭受重创,中部被洪峰冲垮6孔。当地村民正想方设法筹划抢修。

此外,琴桥风光别具。琴桥俗称碇步、马蹄桥。西浦村共有三条,分别位于太阴宫前、永安桥下和西浦村头。村民们选择溪河浅处,每隔一小步,立方石一块,称碇石,碇石之间空出,以便水流通畅。碇石高出常年水位10—20厘米,行人过河不必涉水。西浦的矴步在寿宁独占鳌头,据19 *** 年修订的《寿宁县志》载:“全县现有矴步12处……最多的是犀溪西浦村,一村有3处,共有255齿”。西浦村更具特色的琴桥位于太阴宫前就叫太阴宫琴桥,这排矴步共有87齿,其中每隔6齿,旁倚一块矮石,行人相向而遇,一方侧立让道,另一方可以径直前行,设计者真是匠心独运。西浦村经久不衰的文化氛围,奠就了古意盎然的人文风物,留了许多名胜古迹、经典民居,从宋朝开始到现代,历朝历代建筑尚存,一一揽胜玩味,使 *** 连忘返。

旌表建筑——状元坊。缪蟾得中状元后,长溪县(今霞浦)衙外建了状元坊,在此后八百多年中,先后有几任寿宁知县及缪氏后裔分别在寿宁县城、犀溪、西浦为缪蟾建状元坊或状元桥。其中,明正德五年(1526年)寿宁知县尹衮为其在县城直街(今解放街)南建状元坊并作《状元坊记》,同时将穿越县城之溪流更名蟾溪。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寿宁知县熊治又在县衙前原惠爱桥旧址(今子来桥)建状元桥,并撰《状元桥诗引》和《状元桥》五律诗二首。令人遗憾的是昔日各处状元坊(桥)如今均已废圮。但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经寿宁县人民 *** 批准,同意在西浦和县城状元坊旧址重建状元坊。随后闽浙各地缪氏族人自发捐资,在西浦村 *** 山南麓原寿泰公路边再度重建规模宏伟的状元坊,这座建筑整体呈长方形,四周砌以2米多高的围墙,正面有八级台阶。拾级而上,一座巍巍古朴、造型别致的牌坊赫然矗立在眼前,中部上镌“状元”二字,坊顶图案浮雕,形象逼真,色彩斑斓。穿过这座主体建筑,迎面是一座呈六角形、琉璃瓦顶的亭子,叫“皇姑亭”,亭中藻井,彩绘精美。跨入纪念馆大门,一墙贺匾,满壁生辉,每块匾上的文字和图案都是一件书法和雕刻的艺术精品。纵观园内,奇花异草,点缀其间, *** 人墨客,多有题咏。状元坊自1997年秋建成以来,游览观光者络绎不绝。

礼制建筑——宗祠。西浦村共有南阳祠、荆山祠、凤阳祠和四教祠四座古老祠堂。宗祠在西浦处于最核心的地位,既是祭祀祖先的场所,也是族人议事的地方;既是血缘关系的纽带,也是宗族中杰出人物的纪念堂。

南阳祠。沿着永安桥南岸桥头旁的一条小溪朔流而上,有一座形制特别的建筑,这是西浦村的缪氏“南阳祠”,也叫“一祠”。在西浦众多礼制建筑中,它更具特色。这座宗祠修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 *** 年)。据当地史料记载,此前在不同年代和地点曾多次修建过宗祠,都因洪涝灾害,先后废圮。这座祠堂规模宏大,布局合理,造型华丽,结构严谨,古色古香。门前环碧水,后倚 *** 山。梁枋斗拱精雕细刻,浓描重彩,庄严肃穆。屋脊正面四幅以花卉为题材的彩色浮雕,历经两个世纪风雨,色彩依然十分鲜艳。两侧凹形墙上书着清乾隆年间寿宁知县董正临题赠的对联:“鳌阳族衍状元派,犀浦源承太史家。”跨进大门,内部由戏台、前后大殿连成一个有机整体。最吸引人们视线的是那座古老戏台。上方八角藻井,当年绘着众多戏剧情节,人物栩栩如生。至今仍依稀可辨,屋脊仍残留局部浮雕,纵观整体,仍不失往日的华丽气派。

与戏台相对的前大殿(享堂)内高悬一块精制巨匾,上刻“状元”两个漆金大字,中部上方又刻“旨”字,匾四周饰以金漆花边。这块状元匾额显示了缪氏族人的荣耀。

荆山祠。建于宋嘉定十年(1217年),年代最为久远。这座祠堂面阔三间,三进院落,前殿(享堂)在解放前夕已破烂不堪,地面荆棘丛生,人难涉足其间。中间一进有一个四米见方的池塘,池塘边七级石阶之上是寝堂,虽陈设布置不多,但寝堂前轩廊雕饰精美,题材丰富。尤其月梁上象征登科及第的“鲤鱼跳龙门”图案,形象逼真。它婉转地表达出西浦人才辈出,乡民拼搏进取的美好愿望。这座建筑既是祠,又是寺。20世纪50-70年代,两度修葺,改建为寺,称荆山寺。

凤阳祠。也叫“二祠”,与南阳祠隔河相望。建成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正面建门楼,上悬“缪氏宗祠”木匾,门内也建有一个大戏台,比起“一祠”,上方少了藻井,却在右边多出一个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增建的副台,那是演出时专为乐队伴奏而设的。

四教祠。四教祠前身是建于清乾隆年间的书馆,为缪盛治所建,取名“跃鱼轩”,延师启迪蒙童。清同治六年(1867),缪盛治曾孙在“跃鱼轩”原址建中堂、修两庑,欲修“四教祠”,邻舍火灾蔓及,大半毁于一炬。1912年,其后代子孙筹资修成。

崇祀建筑——太阴宫、大帝宫。太阴宫坐落于蟾潭右上方、犀溪(北溪)岸边。始建于元大德年间(1297-1307),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建。堪称西浦古建筑之“祖”。它依山而建,面迎两水。大门两侧墙上墨书“两水纵横朝阁外,四民烟火护宫前”这副格律严谨、对仗工整的对联,既言简意赅地点明了太阴宫所处的地理环境,同时又表达出西浦士农 *** 各界人士信奉 *** 、祈求太平的美好愿望。大殿中设有三个神龛,供奉的全是女 *** 菩萨。正中一个安有陈靖姑等塑像。左边神龛供奉 *** ,右边神龛供奉南海观音,左右侍着一对金童玉女。最值得一提的是大殿藻井和两侧的壁画,虽历经700个春秋,色彩依然不减当年。大殿上方为椭圆八角藻井,上绘《 *** 记》、《 *** 》等神话故事,左侧藻井绘着一对托起羽翼跃跃欲斗的锦鸡,右侧藻井绘着一只栖于桂树之上正在开屏的美丽孔雀。这些壁画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技艺精湛,极具创意。

太阴宫自创建以来,在每年元宵节来临前夕,村中好事者,在那里张灯结彩,挂绿披红,将太阴宫打扮一新。许许多多家庭自愿出资,由首事收集筹备香烛供品,并请来道士连日大摆道场“迎仙”,祈求赐福降祥,一村太平,这期间,锣鼓声、鞭炮声不绝于耳,虔诚者还亲临宫内焚香祷拜。

西浦河畔的大帝宫依山傍水,与太阴宫并排紧邻。它修建于 *** 37年(1948年),乡民正在大力扩建重修,不久它将展现奢华的风采。

经典民居——古民居群。西浦古民居达上百座,由于建造时各自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实力以及营造年代不尽相同,西浦村古宅自然形成在质量、规模及风格诸方面上的差异。西浦村的古宅多为大五溜。三进二层的三合院,它们门楼形制富于变化。有宋式的,有重檐歇山式的,有单石条门框的。所用材料也各自有别,有的全是木构,有的全用条石,有的石木构架,有的砖石结构。西浦古宅大都建有里外两座门楼,外门多迎水流上游。有的外门框上刻写着对联,门楣饰以“鱼”(年年有余)、“鹿”(福禄)等象征 *** 的浮雕,还有门上刻着“神荼郁累”以镇宅避邪。如果内门直对厅堂,往往有条石铺成的甬道与之相连,形成中轴对称。步入内门楼,便可见到天井两翼的厢房。厅堂太师壁前往往摆设装饰各异的几桌,后明柱上端安有“柱头镜”,这种柱饰形似圆盘,图案有刻八卦之类花瓶,各宅不一。西浦古宅门窗格扇雕刻精美,题材丰富;梁枋斗拱雕刻考究。西浦溪中石头丰富,所以,每座古宅夯土墙体基座都用蛮石高高砌筑。院落及道路尽以大小卵石铺地,有不少是经典之作,极富特色。

缪步福古宅是西浦村中一座保存完好的经典民居。咸丰年间缪肇川所建。

该古宅位于溪仔边大路左侧,正面院墙与大路平行,在蛮石高砌的墙基上筑夯土墙。墙基向门口的一端用平整方石叠砌,并且逐渐向上收边,形成相当柔美的线条,高高的防火墙内外全部白灰粉刷。

这座五榴古宅,厅堂地面用三合土铺筑。上方桁条精雕细刻。中梁屏壁后左右两侧各建有一扇木门,门上镂空图案使前后两院似隔非隔,增加层次,富于变化。后院又有一个天井,正面墙根边有一花坛,三根条石长阶上井然有序地摆放着各种盆景,一年四季,坛里奇花异卉,争奇斗艳。这使后院环境显得十分幽美迷人,尤其吸引人视线的是那棵百年老铁树,至今花香几代人。它见证了这座古宅的沧桑世事与荣辱兴衰。

这座古宅的雕饰主要以植物和动物为题材。厅堂前轩廊旁的门上分别刻着“石榴”、“蟠桃”、“桔子”等。这些雕饰均取意美好,有的取其谐音,如:桔子—吉利,有的取其蕴意,如:石榴一一多子。但都花开有果,寓意美好。纵观宅院,最引人注目的是蝙蝠雕饰。“蝙蝠”与“福”谐音,象征幸福,从前院到后院,从柱头到梁上以及门窗格扇处处饰以蝙蝠雕刻。

古老作坊——油坊。西浦境内耕地很多,自古以来,西浦先民勤劳能干,在村庄周围的山上大力开荒垦地,遍种油茶作物。加之村里的溪流众多,为水车提供了动力条件,于是,油茶作坊便应运而生。

在蟾潭左上侧有一座古老榨油坊。一架巨大的古老水车正对油坊大门,油坊正中安放着一座大碾盘,将一颗颗褐色榛果轧碎。之后,将它放到依墙而建的锅灶上炊蒸,从木甑里冒出的腾腾热气带出榛果 *** 的芬芳,那昼夜不停吱悠吱悠的水车转动声和着榨油时有节奏的打槌声,交织成一支支快乐的乡间小曲。油坊建于清嘉庆年间,至今有近两百年的历史。这里的村民每年在立冬前后从山上采回榛果,去壳晒干后就把它加工成食用油或点灯照明用油。榨油从每年十一月开始,直到来年三月。最多的时候一年可以榨油三四百担。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座油坊的二楼又是村里的茶叶作坊。那里井然有序 *** 放着四台传统木制揉茶机。揉茶机利用水车轴上木齿轮传动。每到春茶开采季节,楼下榨油,楼上制茶,人们忙得不亦乐乎,村民们脸上洋溢着收获时难以掩饰的喜悦。每年榨油仍在继续,只不过往日的传统作坊已经光荣“下岗”了。

古道凉亭——石鼓岭亭。西浦村南面有一条石径,叫石鼓岭,这条古道曾是寿宁往西浦达泰顺的要津。岭巅建一凉亭,亭以路名,叫做石鼓岭亭。这座古亭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由西浦村民捐银始建, *** 庚午年(1930年)重建。这是一座颇具规模的茶亭,正面有五开间,亭内靠夯土墙边架有五条木凳,亭上十一条梁枋分别墨书建亭时间、首事及捐助银两等。该亭自建成以来,当地人就在亭旁划出三、四亩田地,供住亭者耕耘。三五成群的过往行人和到这一带劳作的村民常到亭内歇息或避雨。尤其在酷暑天气,他们坐在磨得光滑的木凳上,感受着穿亭而过的阵阵凉风, *** 旱烟,品着香茗,相互搭讪,好不惬意。

西浦村民靠勤劳双手,过着农耕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尤其在 ***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春风沐浴下,西浦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今,当地经济不断发展,广大村民以农业为主导,因地制宜地广辟茶园,创办企业。村内先后办起了3家制茶厂,一座装机容量为1000千瓦的水电站,一家大型竹木工艺品厂,一座加油站,十七家机砖厂,此外,还有玩具厂和石板材加工厂等。尤其创办于1996年的西浦茶厂,已形成较大规模,拥有初制、精制及特种茶工艺流水生产线,该厂生产的“宫山仙蕾”十多个系列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和广东等许多省市。2001年5月,荣获“中国·陕西首届茶叶博览会”金奖殊荣,同年6月,又获中国茶叶学会、中国星级茶王赛组委会授予的“推荐名茶奖”,2004年6月,获中国茶叶流通协会颁发的银奖……从此,该企业的“宫山仙蕾”产品在国内外市场打造出知名品牌,并推动了全乡茶叶的发展。

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古迹,特有的风物,淳朴的民风,智慧的先民,如烟的往事,腾飞的经济,交织成一幅色彩斑斓的西浦画卷。随着时代的前进,西浦——名动赵宋的历史名村,将放射出更加迷人的异彩!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西溪 贺州 南乡 河畔 温泉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