谓之乡愿,乡愿之人 - 之乡 -

谓之乡愿,乡愿之人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1

今天给各位分享谓之乡愿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乡愿之人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谓之乡愿,乡愿之人-第1张图片-

本文目录

  1. 什么是中庸,乡愿和中庸有什么区别
  2. 乡愿,德之贼也什么意思
  3. 什么叫乡愿
  4. 乡愿是什么意思 乡愿出自哪里
  5. 如何理解“宁为狂狷,毋为乡愿”

一、什么是中庸,乡愿和中庸有什么区别

中庸是指儒家的道德标准,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所谓“中庸”,就是把仁一直做下去,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中庸主张不偏不倚,调和折中;乡愿 *** 不分黑白的好好先生,他们具体区别表现为:

乡愿,合乎或者满足大多数人的意愿,以此达到“乡人皆好之”的目的。这种人没有原则,擅于迎合,见人说人话,见 *** 说 *** 话。孔子评价为“德之贼也”,极其讨厌这类人。与之相对的就是中庸,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一句话挑明,中庸是至德。

中庸的“中”是说事有两面,在审时度势之后做出一个选择,“中”不是既不说好,也不说不好,做中间的和事佬,而是该说好就要说好,该说不就要说不,秉持自己原则的同时,还能灵活应变;乡愿则是看似忠厚实际没有一点道德原则,只知道随波逐流,见风使舵罢了。

乡愿混同于流俗,迎合于浊世;为人处世似乎方正清洁,但世故圆滑,八面玲珑,似是而非,以假乱真;中庸在于掌握分寸,把握好度,做到恰如其分,无过而无不及,这应是中庸的本意,但真要做到是极其不易的。用孔子的话说,这是比光着脚踩在锋利的刀刃之上还要困难的事。连孔子本人,中庸也是一直想努力想达到却未能完全达到的境界。

二、乡愿,德之贼也什么意思

1、“乡愿,德之贼”的意思是“所谓乡愿,是败坏道德的人”。

2、此句出自春秋时期孔子所著的《论语》。

3、“乡愿”特指当时社会上那种不分是非,同于流俗,言行不一,伪善欺世,处处讨好,也不得罪乡里的,以“忠厚老实”为人称道的“老好人”。孔子尖锐地指出这种“乡愿”,言行不符,实际上是似德非德而乱乎德的人,乃德之“贼”。

4、世人对之不可不辨。而后,孟子更清楚地说明这种人乃是“同乎流俗,合乎污世”的人。虽然表面上看,是个对乡人全不得罪的“好好先生”,其实,他抹煞了是非,混淆了善恶,不主持正义,不 *** 坏人坏事,全然成为危害道德的人。孔子反对“乡愿”,就是主张以仁、礼为原则,只有仁、礼可以使人成为真正的君子。

5、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 *** ,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6、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 *** 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 *** ,他了解和熟悉 *** 的个 *** 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 *** 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 *** ,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

7、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更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 *** 。

8、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乡愿,德之贼也

三、什么叫乡愿

1、乡愿指乡中貌似谨厚,而实与流俗合污的伪善者。

2、乡愿这个词含义丰富,孔子所谓乡愿大概是指伪君子,指那些看似忠厚实际没有一点道德原则,只知道媚俗趋时的人。孟子所言大约是说言行不一,当面背后各一套的四方讨好,八面玲珑的人就是乡愿。这种人随波逐流,趋炎媚俗,更多的是指道德败坏的小人。

3、《孟子·尽心下》:“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则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为踽踽(juju三声)凉凉?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

4、“万子曰:‘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哉?’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

5、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原,恐其乱德也。”

6、“不符合自己的行为,在不考虑说话,那么说:‘古代的人,古代的人。行为什么孤零零(juju三声)凉凉?生在这个世界的,为这个世界的,好就可以了。’卑劣地讨好的人,这好好先生呢。”

7、“万先生说:“一乡的人都说他人了,无论到哪里,都是原国人,孔子认为是偷道德的贼,为什么呢?’说:除了他没有办法,没有刺的刺呢,相同于流俗,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在他看似忠诚,行为似乎很廉洁,大家都喜欢他,自认为是,而不能进入尧舜之道,所以说“德之贼”的。

8、孔子说:“憎恶似是而非的东西:恶草,恐怕它搞乱禾苗啊;恶债,恐怕他乱意思;厌恶夸夸其谈,恐怕他乱信了;厌恶郑国的乐曲,恐怕这个 *** 的;讨厌紫色,恐怕他乱朱啊;厌恶好好先生,恐怕他乱道德的。”

四、乡愿是什么意思 乡愿出自哪里

1、乡愿的意思是:孔子所谓乡愿大概是指伪君子,指那些看似忠厚实际没有一点道德原则,只知道媚俗趋时的人。孟子所言大约是说言行不一,当面背后各一套的四方讨好,八面玲珑的人就是乡愿。这种人随波逐流,趋炎媚俗,更多的是指道德败坏的小人。乡愿这个词含义丰富。

2、《论语·阳货》:"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3、《论语.子路》:"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4、《孟子·尽心下》:"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则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为踽踽(juju三声)凉凉?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万子曰:'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哉?'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原,恐其乱德也。"'"

5、徐干《中论·考伪》:"乡愿亦无 *** 之罪也,而仲尼恶之,何也?以其乱德也。"

五、如何理解“宁为狂狷,毋为乡愿”

1、宁为狂狷,毋为乡愿”可以理解为:宁做一个豪放,但是有一定规矩的人,也不做看起来忠厚,实则伪善的人。

2、宁为狂狷,勿为乡愿,宁愿做一个狂傲自负不随声附和的人,也千万别做一个俗世同流合污,没有原则,没有 *** 守的人。宁做一个豪放但是有一定规矩的人,也不做看起来忠厚,实则伪善的人。

3、“狂狷”一词,我们现代的口语很少使用,但在古代它却是和文人们的思想生活紧密相关的。

4、《论语·子路》“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白居易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可说是对狂狷行为的形象描述。

5、“狂”的现代含义更多是一种贬义。但“狂”在古代则是指不拘一格,气势猛烈,蔑俗轻规。

6、古代有作为的文 *** 多是狂士;屈原是狂士,“世人皆醉唯我醒”;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

7、近现代不少文 *** 很狂,如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狂得撼天地泣 *** 神; *** “横眉冷对千夫指”,骨子里有种大狂,狂若同智者相联,是种可贵的精神力量。没有狂,就没有突破常规的勇气。

8、“狷”的古语用法多是“狷介”,指洁身自好,不肯同流合污。陶渊明、郑板桥等“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狷得刚正。“狷”才能谦守志道,因此可以说“狷介”就是一种“学骨”。

9、中国古人“狂”而进取,进取之途被堵塞,就要学会“狷”而自守。一张一弛乃文武之道,狂狷是中庸之道的进守辩证。

10、“狷者”,其特点是“有所不为”,谨小慎微,迂远拘泥;“乡愿”,其特点是八面玲珑,四方讨好,圆滑世故,左右逢源。

11、孔子生活的年代,正是礼崩乐坏的时代,后世评价,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论语·子路》里有句话,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12、中行,就是行中道,不左不右。但中行绝不是无个 *** 无原则地跟风。狂者,意思是进取的人,狷者,清高的人。

13、孔子的意思是说,如果不能和行中道的人相处,不如和积极进取的人,或者清高的人相处,积极进取的人敢作敢为,有所作为,清高的人有底线,有所不为。

14、孔子到底不想和什么样的人相处呢?宋朱熹说,谓谨愿之 *** ,故乡里所谓愿人,谓之乡原。这个就是乡愿的由来。

15、所谓乡愿,意思是指取悦众人,危害是啥?就是孟子所说,同流合污。德之贼。

16、孟子说,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故曰,德之贼也。

17、这则论语,很好地解释了,我宁愿和狷介的人一起做事,因为做事有底线。而取悦众人的人,如果没有原则,没有底线,只有利益,挺可怕的。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标签: 乡愿 之人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