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藤编工艺之乡,以及中国三大藤编之乡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更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藤编加工厂哪里最多
是腾冲、怀远古镇、安徽省阜南县。
1、四川藤编是腾冲的非遗技艺之一,千百年来一代代勤劳、聪慧的能工巧匠,使腾冲成了遐迩闻名的“藤编之乡”,藤编工艺之花开遍城乡。
2、“藤编之乡”的怀远古镇,有着1700多年的历史,这里位居平坝和山地交界处,有着丰富的野生藤条资源这里是都江堰、崇州、大邑三地交通枢纽,自古商贸发达非常有利于藤编技术的推广和藤编商品的交易,从建镇起怀远旁邛崃山脉中缠绕的青藤就成为当地人编制器物的好材料。怀远藤编就在这座川西古镇里。
3、安徽省阜南县,被称为“中国柳编之乡”.阜南县的杞柳种植可上湘 *** ,编织历史亦达500多年.曾经“编筐打篓,养家糊口”的祖传手艺,加今成为了阜南对外贸易的重要名片。
二、浙江更大的藤椅市场
藤椅之乡。浙江更大的藤椅市场位于浙江省金华市永康市,名为藤椅之乡。这里是中国藤编家具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拥有众多的藤椅生产厂家和销售商,藤椅之乡的市场规模庞大,分为南北两个市场,南市场主要销售藤编家具,北市场则以藤编原材料和机械设备为主,这里的藤椅种类繁多,款式新颖,质量上乘, *** 也比较实惠,因此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消费者前来选购。
三、藤编工艺品有哪些特点
1、在工艺上:藤编一般经过打藤(削去藤上的节疤)、拣藤、洗藤、晒藤、拗藤、拉藤(刨藤)、削藤、漂白、染色、编织、上油漆等十几道工序。藤编主要以藤枝、藤芯或竹为骨架,然后用藤皮或幼嫩的藤芯编织而成,充分发挥藤条柔软、不易折断的特点。
2、在色彩上:藤编工艺品大多采用原藤的浅 *** ,或加工、漂白为白色、象牙色,显得柔和典雅,有些则配以咖啡色、棕色等。藤家具以粗大的藤条为骨架,经钉架,再用藤皮、藤芯编织而成,最后上油漆或上色。
3、唐代,广东儋州(今海南岛儋县)、琼州(今广东琼山)等地人们以野鹿藤编织成帘幕,有的还编有花卉、鱼虫、鸟禽等图案,工艺精细。开元至元丰年间(713~1085),岭南等地向朝廷进贡皮藤、五色藤盘。清代初期,民间藤器作坊有了发展,织作藤器者增多,特别是五羊(今广州)等地藤器作坊更多。嘉庆十九年(1814)后,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原藤进口广东,海南沙贝村渔民首先编织席、椅、褥垫等藤器,生产更加兴旺。20世纪以来,广东藤编除了海南、广州、南海外,还发展到佛山、江门、石歧及东部地区,并以海南沙贝村、黄歧村为主,号称藤编之乡。80年代以来,湖南、浙江、云南等地也发展藤编生产。藤编工艺品现已出口美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四、藤编"藤编之乡"——腾冲
1、腾冲,这片被美誉为“藤编之乡”的地方,以其丰富的藤条资源而闻名。这里的藤条质地坚韧,色泽光亮,手感滑顺,弹 *** 极佳,是天然编织材料的上佳之选。腾冲人巧夺天工,编织出各式各样的藤椅、藤箱等日常用品,无论是置于朴素的居室,还是摆放在豪华的大厅,都能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既不显得奢华,也不显得粗陋。自古以来,这些藤编制品就深受市场欢迎,销量一直保持旺盛势头。
2、藤编的历史悠久,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更是历史记载中的重要元素。《三国志》中曾提及“藤甲军”,其战衣由藤条编织而成,具有防水防刀箭的特 *** 。在腾冲周边,古代藤桥遍地可见,用藤条编织而成的便桥坚韧耐用,尽管摇摇晃晃,却经久不衰。藤条的广泛使用,甚至影响了腾冲的地名,如“藤越”、“藤川”等,而“藤”字到明清时期才逐渐被雅化为“腾”字。
3、得益于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世代相传的技艺,腾冲的藤编工艺日益繁荣,不仅限于传统的家具,还有各种精致的藤筐、篮子、盒箱等,甚至扩展到花架、书架以及全系列的客厅和书房家具。这些作品造型精致,既保留了古朴的韵味,又融入了现代设计,兼顾实用 *** 和艺术 *** ,无论是在朴素的环境还是豪华的装饰中,都能展现出适宜的风格,因此深受各阶层人士喜爱,销售状况一直保持良好。
4、一种传统实用工艺品。利用山藤编织的各种器皿和家具。主要产地广东,见于江门、中山、佛山等地。历史悠久,清代屈大均<>载:"大抵岭南藤类至多,货于天下。其织作藤器者,十家而二。"
五、竹编之乡的道明竹编
1、道明镇位于崇州西北部,距崇州市区6公里,幅员面积36平方公里,素有竹编之乡的美誉,全镇5800多户农户中有30%以上专业从事竹编。
2、道明竹编是以道明镇为中心,辐射我市济协、东关、白头、公议等乡镇的农业产业带。道明竹编拥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特别是从清代初年,至今的300多年时间里,道明镇竹编经历了由粗到精,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一棵棵糍竹,经过去青皮、剖片、日晒、划篾丝、染色等工序后,再通过编、绞、琐、 *** 、拉、穿、扣等工艺技法,编制出造型悠美,工艺精湛,丰富多彩的竹编工艺品、日用品等。包括各式篼、篮、盘、瓶、灯、扇、盆、椅、画近15个大类,800多个花色品种,艺术竹编有壁挂、花 *** 、茶具、凉帽、竹包、仿古家具、竹丝彩绘等,尤其是竹编书画堪称一绝。道明竹编制品,以其新颖、独特的外型,常常作为馈赠佳品,深受消费者喜爱,享誉全国,甚至远销海外。19 *** 年道明镇被四川省文化厅命名为竹编艺术之乡。2004年道明竹编被收入由 *** 社会文化图书馆司主编的《中 *** 间艺术之乡概览》。上世纪80年代,道明镇的赵思进等4名竹编 *** 曾先后走出国门,到哥伦比亚、牙买加、格林纳达等国家,传授竹编技艺,受到所到国及其人民的热烈欢迎。
3、道明竹编对于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妥善保存民族文化遗产,可谓意义深远,利在当代,造福千秋。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被国家授予竹编工艺之乡道明镇,竹编技艺代代相传已有 *** 以上。道明竹编具有浓郁的川西地方特色,反应了川西本土的乡土文化,展现了川西地区古蜀文化风采的一道风景线,是川西地区唯一保留较完整的竹编工艺,其对于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妥善保存民族文化遗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近年来,因为工艺落后、技术老化、身怀绝技的竹编艺人后继乏人等原因,已经没有多少人从事竹编了,川西之一竹编市场也不存在了,道明竹编工艺日渐萎缩,产品大多是生产中使用的蔸箩等大路货。
4、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批能够从事道明竹编工艺的艺人必然会远离我们而去,而却没有人任何一个年青人再能从事该项工艺,致使该项无价的非物质文化面临濒绝的现实。崇州市道明镇日前举办了首届竹编艺人现场表演赛,邀请40余名竹编高手到白塔湖畔参赛。“下一步,就要加大 *** 投入,吸引各种社会资金和动员全民参与,做好遗产保护、管理和监测,建立一套针对文化遗产资源和文化旅游业的新管理体系。”昨日,崇州市文化局负责人告诉记者。
5、“虽然入选了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道明竹编不能成为‘活化石’,应该从工艺、品种等方面借鉴其他竹编的经验。”道明镇有关人员告诉记者。为了恢复道明竹编的勃勃生机,目前,道明竹编已先后投入100多万元建设了“川西之一竹编市场”,组织竹编户按市场需求进行生产。
6、“为了‘道明竹编’的明天,我们需要对竹编工艺进行‘大换血’。”道明镇主要负责人表示,“道明竹编”入选成都市之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该镇将制定有关产业发展规划,使“道明竹编”成为促进当地群众增收的特色产业亮点。快!太快了!不到半个小时,就编织出了一个如此漂亮的宫灯外罩,这样的灯罩一般人至少要一个钟头。昨日,道明竹编的故乡-------崇州道明镇在白塔湖畔举办了首届竹编艺人现场表演赛,40余名竹编高手参赛,几位来自邛崃的观摩学习者看到众多高手竞技的场景,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
7、道明竹编有2000多年历史,分篼、篮、盘、碗、灯、扇等150多个大类,3000余种花色。1995年,道明镇被 *** 授予竹编之乡称号。
8、竹编之乡能工巧匠的表演果然名不虚传。有着50多年竹编历史、今年66岁的康清明仅用40分钟就编成了一个精美的果盘。12岁的女孩小杨已有4年的竹编历史,一根根的篾条在她手里如丝带般柔顺,上下飞舞,不大工夫,一个精致的竹编花盘便呈现观众眼前。其他参赛选手也纷纷亮出拿手绝技,穿、 *** 、钉、锁、缠、套等技巧一一展示。两个小时里,果盘、灯笼、花瓶等一个个竹编工艺品相继从表演者的手中诞生。
9、前有福建竹编,后有江安竹编、青神竹编。与这些竹编新军相比较,我们镇的现在确实有滑坡之忧。道明镇 *** 吴敏对道明竹编的现状并不十分满意。最主要的是工艺落后、技术老化、竹编艺人后继乏人。这次表演赛实际上是'道明竹编'创新人才的一次海选,只不过是悄悄进行,我们不想让比赛给竹编户增加压力。
10、通过镇竹编协会工作人员的详细记录,大赛组委会从竹编外形、品相、编织手法等标准评分,遴选了15名选手进入镇上的竹编创新技术开发人才库。这15名选手年龄更大的70多岁,最小的25岁。近期,将组织他们到青神县学习参观--师傅反过来向徒弟学习啊,青神的技术是道明传过去的。争取创新出一批有艺术含量和市场价值的竹编产品打入市场,重振'道明竹编'的辉煌。方驰本报记者李微敖叶荣部分市民昨日打进 *** ,表达了同一个心声:有些非物质文化濒临失传, *** 重视并对此进行保护,真是一件好事。
11、王先生说,除了扬琴外,要保留那些街边艺术(如道筒、荷叶等)很难。保护非物质文化的专业人员李凤鸣建议,成立一个专门机构,对成都的非物质文化进行好好保护。
12、金先生则建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些手艺形式内容老化,应该在保持原有的传统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创新,还要走精品型发展,甚至可以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拓广到国外。 *** 在这方面应该做出很具体的保护 *** 和引导 *** 的措施。前有福建竹编,后有江安、青神等竹编新军--虽然崇州道明竹编在川西坝子久负盛名,近来道明镇竹编协会会长雷文全却有些担忧。
13、道明农民素有竹编传统。竹编与棕编、藤编称崇州三绝。1996年该镇成立竹编协会后,形成了协会+企业+农户的格局,有近 *** 历史的道明竹编成为支柱:全镇6000多农户中,4000多农户从事竹编生产,形成了8个专业村;带动周边公议、白头、济协等乡镇的2000多农户;2003年,全镇竹编业产值达4000多万元,仅此一项全镇农民人平纯收入上千元,一些竹编大户一年纯收入上万元。像龙黄村的倪自清,永乐村的赵朝文、丁儒贵等。许多搞竹编的农民都新建了住房。镇上的 *** 告诉记者。
14、它是我镇农民的主业,现在却有滑坡之忧。2月5日,雷文全对记者说。前两年该镇竹编业年产值达6000万元,现在减少了。
15、据了解,道明竹编协会负责竹编运销渠道的理顺,市场信息的收集与反馈,新产品的研制,组织竹编户按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并先后投入100多万元建设了川西之一竹编市场。协会除在网上发布道明竹编的信息外,多次组织竹编企业和大户到外学习观摩。主要产品已由大路货向食品包装、竹编旅游工艺产品等方向发展。道明竹编外销量相当大,近3/4都销到了省外,基本实现了订单生产。雷文全说。
16、担忧从何来?道明竹编靠一些龙头企业带动,年产销收入在百万元以上的有7家,但问题也就恰恰出在协会内部各产销企业身上。道明竹编协会属于松散型的合作经济组织,内部企业的产销各自为政,虽然镇上和协会多次努力想把竹编产销企业的经济联系搞得更紧密,把生产、销售和市场 *** 等诸多方面协调统一起来,使企业和农户获取更大利益,但每次都毫无结果,甚至想把道明竹编注册商标的努力都因一些企业老板认识不一致而作罢。
六、藤编属于哪里的特产
1、腾冲与 *** 接壤的边境一带原始老林里,盛产一种质地坚韧、身条极长的藤本植物——藤条,其外皮色泽光润,手感平滑,弹 *** 极佳,似蔑而非蔑,故称藤蔑,是一种上好的天然编织材料。腾冲人用此编制的藤椅、藤箱等日常用具工艺精巧,品种多样,经久耐用,古往今来深受消费者喜爱。
2、参阅古籍,藤编这一地方特产不仅是一种很好的生活用具,而且还是一种奇特的生产乃至战争器材。《三国志》有关于“藤甲军”的记载,所谓“藤甲”即用藤条编织的战衣,“渡江不沉,经水不湿,刀箭皆不能入”。往昔边境的明光、界头、古永一带的许多道路逢江遇河之外,均沿用古代的藤桥。这种以藤条牵引编制的便桥状如网槽,风雨飘摇而历久不朽,人行其上,晃晃悠悠,坐桥似的。也许是因为藤条在腾冲的大量利用,古代腾冲的地名用字也以“藤越”、“藤川”等较为多见,并有因“盛产藤条得名”的记载,那“藤”字直到明末清初才雅化并规范为“腾”
3、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一代代勤劳、聪慧的能工巧匠,使腾冲很早便成了遐尔闻名的“藤编之乡”。如今,藤编工艺之花开遍城乡,所产器具除传统的椅、几、桌等大宗产品外,还有筐、蓝、盒、箱以及花架、书架乃至 *** 客厅、书房家具,玲珑剔透,古雅而不乏时代新意,具有很强的实用 *** 和艺术 *** ,具适应于不同的环境——置于寒室不觉其奢,布于华堂不觉其陋,可谓贫富咸宜、雅俗咸宜,故产品历来销路旺畅。(保山)
七、藤编的藤编之乡
1、腾冲是闻名遐尔的藤编之乡,此地盛产藤条,其质地坚韧、色泽光润,手感平滑,弹 *** 极佳,置于寒室不觉其奢,布于华堂不觉其陋,古往今来销路旺畅。
2、参阅古籍,藤编这一地方特产不仅是一种很好的生活用具,而且还是一种奇特的生产乃至战争器材。《三国志》有关于“藤甲军”的记载,所谓“藤甲”即用藤条编织的战衣,“渡江不沉,经水不湿,刀箭皆不能入”。往昔边境的明光、界头、古永一带的许多道路逢江遇河之外,均沿用古代的藤桥。这种以藤条牵引编制的便桥状如网槽,风雨飘摇而历久不朽,人行其上,晃晃悠悠,坐桥似的。也许是因为藤条在腾冲的大量利用,古代腾冲的地名用字也以“藤越”、“藤川”等较为多见,并有因“盛产藤条得名”的记载,那“藤”字直到明末清初才雅化并规范为“腾”。
3、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一代代勤劳、聪慧的能工巧匠,使腾冲很早便成了遐迩闻名的“藤编之乡”。如今,藤编工艺之花开遍城乡,所产器具除传统的椅、几、桌等大宗产品外,还有筐、蓝、盒、箱以及花架、书架乃至 *** 客厅、书房家具,玲珑剔透,古雅而不乏时代新意,具有很强的实用 *** 和艺术 *** ,具适应于不同的环境——置于寒室不觉其奢,布于华堂不觉其陋,可谓贫富咸宜、雅俗咸宜,故产品历来销路旺畅。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藤编工艺之乡和中国三大藤编之乡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