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重庆寿衣之乡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中国寿衣之乡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重庆彩色寿衣店内红色寿衣更好卖
在重庆彩色寿衣店内,红色寿衣销量更佳。
1.红色寿衣的文化寓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常被视为吉祥、喜庆的颜色。在寿衣选择上,红色寿衣往往被认为是能够给逝者带来好运和尊重的象征,因此深受家属欢迎。
2.市场需求与消费者心理:重庆作为中国的直辖市,拥有庞大的老年人口和相应的葬礼服务市场。人们对于寿衣的选择不仅仅是从功能角度出发,更多的是寻求一种心理安慰和精神寄托。红色寿衣符合人们对于喜庆、祥和氛围的追求,因此在市场上表现出良好的销售态势。
3.设计与质量的考量:除了文化寓意和心理需求外,红色寿衣在设计上也往往更加大气、庄重,同时质量上乘。这样的产品既满足了家属对逝者的尊重之情,又体现了对细节的追求,从而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
4.综合因素影响:此外,重庆地区的消费习惯、宣传策略以及促销活动等都可能对红色寿衣的销量产生影响。总之,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红色寿衣在重庆彩色寿衣店中成为热销产品。
综上所述,重庆彩色寿衣店内红色寿衣销量更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文化寓意、市场需求与消费者心理、设计与质量以及综合营销因素的影响。
二、重庆添福寿衣有限公司怎么样
1、重庆添福寿衣有限公司是2016-09-29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 *** 位于重庆市丰都县董家镇新二街。
2、重庆添福寿衣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500230MA5U7W2A35,企业法人杜明海,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3、重庆添福寿衣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服装、针纺织品、 *** 、箱包、皮革制品、日用百货的生产及销售; *** 兼零售:金属材料、化工产品、建筑材料(以上两项不含危险化学品)、钟表、玩具、机电、电子器材。(法律、法规禁止经营的不得经营;法律、法规规定应经审批而未获审批前不得经营)。
4、通过爱企查查看重庆添福寿衣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三、关于重庆的历史故事
1、却说清朝道光年间,有个叫老陈的信差,由成都到重庆,经“五驿、四镇、三街子、七十二塘”,共计一千零八十里官道,一路晓行夜宿,走拢石桥铺,眼看天色已晚,虽距重庆城仅20余里,但因疲乏只得找栈房歇下。
2、客挤,没铺位,店主安排他与一僧人搭铺。
3、此僧系一游方和尚,仙风道骨,说他从华岩寺来,在与老陈言谈间交予一封信,烦劳顺便送去,信封上写:“交渝城朝天门外金竹寺长老收”。
4、次晨,老陈“鸡鸣早看天”,发觉搭铺的和尚早已不见踪影。
5、信差的“公司”在陕西街,离朝天门很近。
6、老陈由石桥铺到此走完20多里路,向老板交割完公事,穿街走巷一路溜达,到了下午才想起送和尚那封信。
7、“朝天门外金竹寺”,在哪里?怎么走?东问西问,一直打听到天黑都无人知道。
8、老陈是个实在人,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他不但去了朝天门,还从左面千厮门、右面东水门仔细寻找一遍。
9、奇怪,既叫寺,当然是一座庙宇,应当十分醒目,怎么不见半点踪影?竟没任何一个人知道呢?
10、此时已是深夜,梆声已敲二更,城门早就关了,只好在城门外寻一处小客店,凑合着到后半夜,疲倦之极,他正抱铺盖进屋,忽见黑黢黢的前方有盏灯笼闪亮,有个人正由码头上面拾级而下,灯笼上映出三个大字:金竹寺。
11、呀!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老陈兴奋得丢下铺盖就朝那灯笼跑过去,这才看清楚是个小和尚。
12、“请问宝刹在什么地方?”“看,那不就是金竹寺么!”老陈顺指处一望,张大的嘴巴再也合不拢来。
13、近在眼前,一座巍峨宏伟的庙宇,矗立在一处凸起的小山顶上,锃亮的铜瓦,紫红的庙墙,山门悬额题写“金竹寺”三个鎏金大字。
14、门外有一宽阔月台,通过一座石拱桥,连接着由朝天门码头伸延下来的又长又陡的石梯。
15、寺内珠灯明朗,隐约有钟钹鼓磬声传出。
16、怪呀!怎么这样宏大一座寺庙竟没人知道呢?老陈紧随提灯笼的小和尚,心里一边嘀咕,一边掏出信拜托交给长老。
17、左看右瞧,好似刘姥姥进大观园只恨少生了一双眼睛。
18、寺院周围亮晃晃的,是啥?是一蓬蓬茂盛的竹子,老陈顺手折断一根作杵路之用……
19、是什么时候又是怎样回到小客店的,老陈已记不得了。
20、面对店主,他以责备口气问,明明金竹寺就在你客店下面,我已去过并交了信回来了,为何你老是“夹毛驹”一问三不知?岂不是有意欺生吗?店主一脸惊骇:你去过?金竹寺?在我客栈下面?伙计你是脑壳头放火炉发烧吧?我给你讲,我一家三代在朝天门住了一百多年,啷个就从来没听说过有这样一座庙子呢?你怕是扯把子、冲壳子吧?!不信你回头看,寺庙究竟在哪里?老陈一回头,骇得三魂飞走二魂,朝天门外江水茫茫,哪见有什么金竹寺?!
21、信差老陈不服,说我去过,我真的去过那里啊!哪个舅子才哄人!他面对众人,拿出从庙里折下的那根竹子。
22、众人一看,眼睛瞪得如同灯笼,这哪里是一般的竹子?分明是一根纯金的竹子啊!
23、重庆朝天门外,南岸涂山脚下的长江中,有块巨大的呼归石。
24、那时,天连水、水连天,一片 *** 。
25、躲在山顶的人们,日夜呼救,苦苦哀告天帝,祈求斥退洪水,把他们从死亡中拯救出来。
26、人们终于感动了一位名字叫鲧的天神。
27、他把天帝珍藏的“息壤”弄到手后,在鸱鸟和神龟的帮助下,赶退了洪水,拯救了人民。
28、这事天帝知道后,怒气之下,命令侍臣祝融, *** 了鲧。
29、收回“息壤”,大地又是洪水一片。
30、鲧虽被残暴的天帝害死了,但他那颗热爱人们、坚持正义的心,却没有 *** ,最后变成了他的儿子——大禹。
31、大禹从天上降临人间,到了江州(即现在的重庆)。
32、和涂山九尾孤的 *** 相遇,二人情投意合,结为夫妇。
33、这天,正是大禹结婚后的第四天,他来到凤凰山查看水情。
34、只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牵着一个女孩,步履艰难,走着走着,那女孩指着一株桃树喊道:“爷爷,我饿了,快给我摘几个桃子吃吧!”老者踉跄上前,刚刚爬上桃树,一个恶浪扑来,冲走了这一老一少……大禹见此景象,思绪万千,心想:如此下去,将有多少人家被洪水吞没啊!于是立志把天下的洪水导入大海。
35、他忧心忡忡,急速转身回家,对涂山女倾诉了自己的理想:“山女啊,我要到很远的地方去疏通九河,你舍得我走吗?”
36、涂山女恋恋不舍,但还是把大禹送下山去。
37、从莲花山经现在的觉林寺、玄坛庙,一直送到江边沙滩上。
38、只见大禹摇身一变,变成一条犀牛,头上长着一支独角,尖似利刃。
39、然后沿江而下,戳坚石垒山,铲淤泥为土。
40、大禹走后,涂山女天天站在石坡下,望着大禹远去的方向,哭泣不止……
41、光阴荏苒,大禹治水一去就是三年。
42、这天已是黄昏,大禹回到涂山脚下,远望家门,只见山洞里射出一道亮光。
43、啊,山女还在等着我哩!他正上岸启步,耳听得江水拍打山岩的巨响。
44、回头一看,上游疏通了的地方,流水欢畅;但下游的洪水仍然遮天蔽日。
45、大禹心中一颤:河未全疏通,我怎么能回家呢?于是,他又变成犀牛,跳入滚滚洪水之中。
46、大禹刚刚一走,涂山女觉到好生奇怪:怎么,那咆哮的江水竟变得如此平静?飞步跑出洞口,站在山坡上眺望,只见一头犀牛正在下游戳石。
47、她明白了:这就是她的丈夫!涂山女站上江边的石头,深情地呼喊:“禹呀!快归来吧!”
48、三年之后,大禹将长江的洪水完全治平。
49、然后怀着喜悦的心情,第二次回到涂山脚下,只见 *** 里仍然亮着灯光,还听见思念的歌声。
50、可是,当他走近自己家门口时,一阵阵山风吹来,对大禹说:“大禹呀,你可知道?你治水的事情传到了天庭,天帝指令山 *** 怪搬来一座巫山,又把长江堵塞了,你快去疏通吧!”大禹此时满腔怒火:“可恶的天帝!任你把千山万岭搬来,也阻挡不了我大禹疏河。
51、”他折过身来,毫不犹豫地又离家了。
52、涂山女听见洞外传来熟悉的脚步声,急忙出门探望,怎么?脚步声变成了拱山穿岩的巨响。
53、涂山女又跑到她前次呼喊大禹的地方。
54、说也奇怪,那坡石头比原先更高了。
55、原来涂山女思念大禹的深情感动了龙王,龙王派神龟蹲在那里,好让涂山女登高远望。
56、这之后的一天,涂山女在田野憩息的时候,象往常一样,站在坡上,手搭凉棚,瞪大眼睛远望江流,思念亲人:禹呀,长江已经畅通,你早该回来了。
57、高高的个子,宽宽的肩膀,瘦瘦的脸膛,两道浓黑的剑眉下,闪动着一对智慧的眼睛。
58、啊!这不是别人,正是她的大禹呀!涂山女见丈夫归来,喜出望外。
59、她拉着大禹说:“我终于把你等回来了,快回家吧!”“不行啊,还有泺河、汾河、渭河、淮河没有疏通,人们还在受苦啊!”“你看, *** 把你手都磨出了厚厚的老茧,你太劳累了。
60、”“我的身体不是很结实吗?”“你的衣服破了也该补一补;你的草鞋烂了,也该换一双了。
61、”“唉,时间宝贵啊!”大禹抚摸着涂山女的肩膀,接着又说:“天下洪水不平,我绝不回家。”
62、大禹安慰妻子几句,便头也不回地走了。
63、涂山女追赶着大禹,渐渐地看不见大禹的影子了。
*** 、她伫立在江边,又见江心闪现出一头破浪前进的犀牛。
65、涂山女高声呼喊:“禹呀,我就站在这里等你一辈子!”真的,涂山女等呀等呀,等了九百九十九天,天天呼喊着:“禹啊,你归来呀!”日久天长,涂山女化为一块石头。
66、石头上至今还留下斑斑花纹,好象山女长长的头发,飘洒在江中,浪花冲洗着她的身躯。
67、那奔腾不息的江水日夜替涂山女呼喊着:
68、会仙桥在渝中区民族路上,就在如今会仙楼前面那广场的中心。
69、会仙桥消失得早,笔者伯父上个世纪20年代初就来到重庆做工,也没见过那桥。
70、不过,会仙桥的地名却存在到上个世纪80年代。
71、古时,重庆城内人烟并不多,大梁子(今新华路)一带还是森林。
72、从大梁子流下一条小溪,大约是顺如今的正阳街,经大阳沟,到洪崖洞,流入嘉陵江。
73、会仙桥就是这条小溪上的一座桥,长可能不到10米。
74、之所以叫会仙桥,是传说有人在此遇到过神仙。
75、一种说法是:有个老头在那桥头开了个冷酒馆,经常有个南岸老君洞的道长来他馆里喝酒。
76、那道长便邀请老头到老君洞去耍。
77、老头去了,道长招待他吃豆花,端了一碗豆花出来,两个人总是吃不完。
78、下午,老头回到酒馆, *** 子好惊奇,说:“你啷个好多年都不回来哟?”老头说:“你昏了哟,我才耍半天。
79、”但一照镜子,竟然长出了雪白的长胡子。
80、老头才明白,自己遇到的道长是个神仙。
81、一传十十传百,于是人们便把这酒馆门前的桥叫作会仙桥。
82、还有一种说法是:洪崖洞下面住了个姑娘,经常到嘉陵江边去洗衣服。
83、有一回,她洗的衣服被江水冲跑了。
84、江边有个单身的打鱼郎见了,划着渔船就去给她捡了回来。
85、有一天,姑 *** 母亲生病去世,姑娘没得钱安葬,急得去跳河。
86、打鱼郎把她救了起来,对她说:“我网到一挑金甲鲤鱼,马上挑去卖,卖了就去买寿衣和棺材。
87、”哪知,他挑着鱼进了城,刚走到那桥上,那活蹦乱跳的金甲鲤鱼全都死得硬邦邦的,还卖啥子钱哟!急得打鱼郎在那桥上跳起脚哭。
88、这时,他听见土地庙里传来一个声音:“快点让路,八洞神仙来了!”他抬头一看,来的却是八个叫花子,但他不管三七二十一,跪下去就求神仙帮忙。
*** 、领头的是个拄着根铁拐子的瘸子老头,说:“我们都是叫花子,自己都没吃的,哪里帮得了你的忙哟!”那身背宝剑的叫花子捡了一砣石头丢进打鱼郎的鱼箩筐里,说:“你的鱼全都活了,还不快点拿去卖?”打鱼郎一看,硬是的。
90、把那石头丢进另一个箩筐,鱼也活了。
91、于是,打鱼郎卖了个好价钱,安葬了姑 *** 母亲,然后和姑娘结成夫妻,在这桥头安了家。
*** 、磁器口最早叫白岩场,因白岩寺而得名。
93、明建文四年,建文帝朱允炆被其四叔朱棣篡位,从地道逃出皇宫削发为僧,亡命天涯。
94、流落巴蜀时,曾在白岩山上的宝轮寺“挂单”隐匿达四、五年之久。
95、因真龙天子曾隐于此,后来世人将宝轮寺易名龙隐寺,所在白岩场也改称龙隐镇。
96、龙隐寺由此而香火旺盛,成为川东名刹,龙隐镇也随之沾了光。
97、龙隐镇改名为磁器口,源于瓷器。
98、要说瓷器,必说一个开碗厂的***。
99、这个***,是古镇瓷器业的开山鼻祖;也正是这个***,使沙坪窑器名声大振,美誉四面八方。
100、明末战乱,四川境内生灵涂炭,从二郎关至龙隐镇、井口一线也成了 *** 之一。
101、一时狼烟四起,铁马金戈,两军相残,血流成河,昔日繁华的龙隐镇被兵刃毁之殆尽。
102、当时的天府之国四川,几经战火,人烟稀少,土地荒芜,经济萧条。
103、康熙初年,湖广填四川,继而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一带的平民也举家大迁移。
104、福建汀洲的江家三兄弟就是在这次大迁移中进川的。
105、江家三兄弟拖着一大家子人走到龙隐镇时,一家老小长途跋涉,已疲惫不堪,再也无力举足北行了。
106、于是,一家人在街市的屋檐下歇下来。
107、这时, *** 一家饥寒交迫,举目无亲,且盘缠已尽。
108、江家三兄弟忽尔想起携带的家什中还有些上好的青花瓷碗可变卖,以解燃眉之急。
109、原来,江家祖传一手制瓷的好手艺。
110、闻名于世的福建德化窑白瓷、青花瓷传统工艺,三兄弟可说是十分娴熟。
111、此次举家迁移,家中之物,扔的扔,卖的卖,惟有一些带彩釉的青花瓷碗舍不得扔掉。
112、这些青花瓷碗,瓷质细腻白净,工艺精美,乃上品,都是出自江家兄弟之手。
113、三兄弟一路上再如何劳累辛苦,对这些青花碗,都十分的把细,生怕碰坏。
114、此刻,要卖碗也是出于万般无奈。
115、于是,三兄弟抱着碗 *** 上稻草标沿街叫卖。
116、这时候的龙隐镇,一片萧条,街市破败,一条石板街路,满是一脸菜色、衣襟缕烂的 *** 。
117、三兄弟抱着碗走了一条街,无人问津。
118、时已过晌午,三兄弟饿得肚皮贴背,眼冒金星,浑身无力。
119、走到过街楼处,老大站下来,说:“兄弟,算了,跑了一条街连一个碗也没卖出去,我们还是回去想想别的办法。
120、老三也失掉信心,连忙点头赞同。
121、惟有 *** 固执,说:“我们从福建到四川千山万水都走过来了,啥苦都尝尽了,我不相信在这里就把我们三个牛高马大的兄弟饿倒了。
122、说罢,就近择一街檐蹲下来,把碗摆一地,继续叫卖。
123、老大、老三知晓 *** 的倔脾气,只好也跟着蹲下叫卖。
124、 *** 卖力吆喝:“看一看,瞧一瞧,有名的福建德化窑的青花彩釉碗,便宜卖了。
125、有的蹲下来拿碗在手,一瞄二摸三敲。
126、果然好碗!胎质细腻,胎面光滑,白的白净如玉,青的青得爽气,碗上的花鸟活灵活现;敲击碗沿,声音清亮,不漏不哑。
127、然而,统是穷得叮当响的干人,看的多,却无钱买。
128、三兄弟正一筹莫展时,一个蓬头垢面的白胡子老头慢吞吞的踱过来。
129、这个白胡子老头在不远的街边,看他们买碗有好几个时辰了。
130、白胡子老头蹲下来,伸出一只脏兮兮的手拿起一个青花碗,对 *** 说:“老弟,我向你讨一个碗去讨饭,如何?”
131、老大不悦,说:“我们三兄弟饿了一天了,一个碗也没卖出去,街那边的街檐下还有一家老小正等我们卖了碗买米下锅呢!”
132、 *** 忙挡住老大,说:“出门人有难处,理应行个方便。
133、”尔后,和颜悦色地对白胡子老头拱手道:“既然老伯看得起我们江家的碗,请笑纳,我们三兄弟不胜荣幸!”
134、白胡子老头也不道谢,把碗往腋下一夹,扭头就走。
135、事后,老大直埋怨 *** ,说 *** 太大方,碗没卖出一个,倒白白送一个上好的青花碗于人。
136、 *** 直言:“大哥,我们虽难,也还有些碗盏。
137、在过街楼卖碗时,那蓬头垢面的白胡子老头又来了。
138、白胡子老头说,昨晚端着碗去一大户人家讨饭时,被一恶狗追撵,慌乱中一跤跌下去把碗摔碎。
139、白胡子老头得了碗,扭头就走,还是连谢也不道一声。
140、第三天,还是在过街楼那地方,还是那个时候,那白胡子老头又出现了。
141、老大打老远看见老头往这里走来,就对 *** 说:“老头好没道理,一再来索要碗,我们又不是绅粮有钱打发,我们就靠这些碗渡难关呢。
142、 *** 还是那话,“老伯来讨碗,定是无奈。
143、遇人有难处,伸手相助,也是做人的本份。
144、助人于危难,莫过于雪中送炭、荒漠送水,岂有不助之理。
145、老大、老三也是本份之人,只不过被饥寒所困,才有这等的心思。
146、 *** 这样一说,自然不好再说一二。
147、白胡子老头拿碗走了几步,回头对 *** 说:“小老弟,卖碗不如造碗,你既然有好手艺,荒废了岂不可惜!”
148、 *** 忙拱手道,“我们是外乡人,来四川讨生活,不知哪里能造碗,请老伯指点。
149、白胡子老头捋须一笑,“你若要造碗,明日午时到滚柴坡来找我。
150、听了这话, *** 心有所动,当晚便与老大、老三商量,明日去滚柴坡寻那白胡子老头去。
151、老大说:“那老叫化子的话,你也信?!”
152、我们出门讨生活,只要有机会,定要抓住,且须好好把握,倘若坐等,终一事无成。
153、老三说:“我们初来乍到,连个东南西北也没分清,在哪里去找这滚柴坡?!”
154、 *** 说:“俗话说,脚是 *** ,嘴是路。
155、老大、老三见 *** 主意已定,不言语了。
156、第二天,老大、老三继续上街卖碗, *** 便上路去寻滚柴坡。
157、出龙隐镇是两条三、四尺宽的石板大路。
158、一条蜿蜒上三百梯、高店子西行,这是重庆城有名的小川东路,直通成都省城。
159、另一条溯嘉陵江延伸到双碑、井口北行,这是重庆城往秦陇的驿道,古称嘉陵道。
160、 *** 出镇一打听,有知晓的相告,滚柴坡在往北几里地的青草坡,不难找。
161、得知他去滚柴坡会一白胡子老头,好不疑惑。
162、”青草坡到处都是坟堆堆,是不是撞到 *** 哟! *** 好似吃了秤坨铁了心,不管死人多也好,撞了 *** 也罢,毅然上路。
163、 *** 过石井坡,走大河沟,一路寻问,终在歌乐山脉的东麓下找到了青草坡。
1 *** 、青草坡一片荒无人烟,满坡是茂密的青草。
165、坡南缘有一几十米高的山崖,一条小溪从崖壁飞流直下,形成一瀑布,很是壮观。
166、 *** 正暗想:这荒山野岭土地贫瘠之地如何造碗,却听到身后一阵哈哈的爽朗声。
167、白胡子老头不再是蓬头垢面的样子,衣着白衫,鹤发童颜,一身仙骨。
168、白胡子老头又哈哈一笑,道:“老身看你心地善良,且有恒心,知你必成大器,故指你一条路。
169、”说着,手指往滚柴坡画一大圈,“你日后就在此建厂造碗,光大德化窑之瓷器吧!”言毕,化着一道清烟不见了。
170、 *** 忙躬身冲白胡子老头遁去的地方拜了三拜,方才起身对滚柴坡把细观察,这才发现,滚柴坡一带的地质虽劣,却蕴藏着丰富的石灰石、石英石、白云石、硅石、白泡石、白矾土、 *** 粘土,这些都是制瓷的好原料;且水源好,瀑布的水力可碎石;漫山遍野满是薪柴,岩层中还夹杂薄煤层,都可作烧制瓷器的燃料,真是天赐一方绝好的制瓷地。
171、于是, *** 一家便在青草坡落户,重 *** 旧业,置窑场设作坊建起了碗厂。
172、江家 *** 在青草坡开了碗厂后,跟着,老大在璧山接龙乡开了碗厂,老三在北碚东阳镇开了碗厂,但规模都没有青草坡 *** 陶瓷业大,有名。
173、青草坡 *** 陶瓷业从康熙年间开始,在这块土地上代代相传,一共传了八代,生根开花结果。
174、现在双碑还有以江姓命名的地方。
175、如:江家院、江家山、江家湾等。
176、江家碗厂的兴起,带动了龙隐镇一带陶瓷业的发展,窑罐厂、作坊遍地开花,形成历史上有名的沙坪窑。
177、从而,瓷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龙隐镇的主要产业。
178、青草坡的瓷器远销湖北、贵州等地,名声大振。
179、镇上瓷器业鼎盛时达七十余家,外地装运的船只停满了大码头,繁荣了古镇的经济。
180、后来,就将龙隐镇改为了瓷器口;再后来,因“瓷”字通“磁”,便叫做了磁器口。
关于重庆寿衣之乡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