垛田之乡 田垛里村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3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垛田之乡的问题,以及和田垛里村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垛田之乡 田垛里村-第1张图片-

本文目录

  1. 垛田镇的经济
  2. 垛田的来历
  3. 垛田镇的特色种植

一、垛田镇的经济

有史以来以种植蔬菜为主,是久负盛名的蔬菜之乡,全镇现有蔬菜种植面积3万亩左右,年产蔬菜近30万吨。所产蔬菜有近百个品种,尤以芋头、韭菜、瓜果、萝卜、香葱最为优秀。种植效益较高,全镇亩平年收入达 6000多元,可谓“田无一亩不高效”。

垛田的工业以食品加工、塑料农膜、消防器材、砖瓦建材四大行业为主。其中,蔬菜脱水加工是垛田镇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从1967年开始,这里就办起了之一家蔬菜脱水加工厂——兴化工贸联营脱水蔬菜厂,经过多年的发展,全镇现有蔬菜加工企业46家,年产脱水蔬菜产品3万多吨,年创产值5.8亿元,上缴税收1153万元,是全国更大的蔬菜脱水加工基地和脱水蔬菜产品集散地,产品远销韩国、日本、东南亚及欧美地区。

二、垛田的来历

1、感叹之余,人们总会问起垛田的来历,打探她的成因。

2、关于垛田的形成,曾有不少神奇的传说,有 *** *** 的,一是“ *** 说”,一是“大禹说”。

3、“ *** 说”说是 *** 过海刚来到东海之滨,那铁拐李趁何仙姑不防,偷偷摘下一片荷花瓣随手一扔,这花瓣飘落而下落在水上,竟在那水中慢慢变化成个土墩子。就在众仙惊讶之时,何仙姑索 *** 又摘了几片撒落下去,水里又长出些土墩。何仙姑边撒边对铁拐李说,我人虽无德无才,花瓣倒还有些灵气吧。那铁拐李哪里肯服,就从破衣兜里摸出一把瓜籽悠悠然嗑将起来,边嗑边将壳子吐下,不想那瓜籽壳落下后也在水里变为一个个土墩。两仙人较起劲来,一个撒花瓣一个嗑瓜籽,于是长出这一片垛田来。

4、“大禹说”说的是舜在位时,念禹治水有功,便传令召见欲加犒赏。大禹接令后不敢怠慢,泥腿未洗赤脚上路,日夜兼程赶往舜营。路过东海边一处海湾停下歇脚,面对滔滔海水,大禹对随从说,若能将此海湾之处海水退去造一片良田,该能造福多少庶民!喟叹中,将腿上泥巴抹下甩向水里,岂料那点点泥巴竟慢慢长出一个个大小不等的土墩来。禹大喜,令一随从前去谒舜,等他将这片海湾治成再去领赏。禹就率领海边民众筑大堤,退海水,挖土墩,种蔬菜,垛田由此而生。

5、同是神话传说,后者更近乎史实。垛田,也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产物,是劳动人民智慧与汗水的结晶。据史料记载,五千多年前,里下河地区为东海海湾。随着地壳的新构造运动,约在三 *** 前海岸东移,兴化城一带开始成陆。至宋代,范仲淹任兴化知县时督修捍海堰,“天圣六年堤成,滨海泻卤之地皆成粮田,世人称该堰为‘范公堤’。”但此时垛田地区仍是湖泊沼泽之地。公元1130年,岳飞迎战金兵曾在这一带驻扎。为了安营扎寨,他们在旗杆荡的草地荒滩之上垒起不少土墩。到了明太祖洪武元年,“朝廷驱逐苏民实淮扬二郡”,大批苏州、昆山的 *** 来到兴化,一些人来到城东开垦荒滩。有人发现了岳家军遗留的土墩,便在上面试种蔬菜,结果长得很好。受此启发,大家纷纷效仿,在荒草滩地间挖土堆垒,劳力多的人家挖大的,人口少的就堆小些,挖出了大大小小形形式式的垛子来。世代繁衍,开垦不息,这种原始的完全以人力垦造垛田的伟大工程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直到垛田境内已无一块荒地可供开垦为止。今天我们在旗杆荡公路沿线所看到的垛,大多是 *** *** 以后当地菜农的新作。这种“新生代”的垛田,大约占去了全镇四分之一的面积。

6、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前到过垛田的人倘若现在旧地重游的话,他会发现垛田变了,变矮了,变大了,失去了昔日高高低低错落有致的格调,失去了星星点点于碧波荡漾之上的韵味。是的,垛田的垛,经历了从新生到长高再到变矮变大的风雨沧桑。这种嬗变,既有垛田人适者生存的力量与勇气,也有盲从时潮的无赖与咏叹。

7、可以想见,每一个刚刚挖成的垛,都如我们看到的新生代垛子那样既低又窄,离水面的高度不过一米多,宽不过几米。这对耕种来说是很便当的,易浇水,易施肥,作物易搬运。但以后,它就会慢慢“长高”。这是因为垛田菜农们一直喜用有机肥,造物主赐予他们星罗棋布的河湖港汊,他们长年累月地在湖荡河沟间罱泥扒(读zǎ,淤泥和水草的混合物),一年几次往垛上浇泥浆堆泥渣,垛便以每年几公分十几公分的速度渐渐地长高了。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前,垛一般都是很高的,低的两三米,高的四五米。高,自有高的好处。一来面积大了,除了平面,还有四周的坡面,都可以栽种作物。二来可以防洪,这在旧社会里显得特别要紧,因为兴化这个“锅底洼”,地势很低,逢雨难排,又是里下河上游地区的泄洪通道,过去是十年就有八年涝。面对频频来袭的洪水灾难,垛田人倒是高“垛”无忧了。当然,高,也给耕作带来不少麻烦。蔬菜要经常浇水,盛夏时节不少作物每天要浇两三次水,低矮狭窄的垛好办,又高又大的就烦神了。怎么办?要在垛子的四周,每隔五六米开挖一组浇灌 *** :顶部平面处是一道流水槽,称为“灌槽”,灌槽口垂直向下,每隔一米多的高度,在坡面上挖一个小坑,这叫“戽塘”,更高的垛有四五层戽塘。浇水时,每层一个人,最下边的人将河水舀到之一层戽塘里,之一层的人再把水舀进第二层,逐层传递,直至上面的灌槽。要是在有四层戽塘的垛上浇水,就得有六个人一溜站开,上下协同,斗来瓢往,其费力费时单调枯燥是旁人难以想象的。到了六十年代后期,人口的迅速膨胀给原本人均耕地不足半亩的垛田带来新的难题。为了生存,有人发明了扩大耕地面积的办法叫“放岸”(读,当地人对垛的俗称)。怎么放?就是将高垛挖低,挖的土将小沟填平,相邻的两三个垛子连成一片,或者向四面水中扩展,面积一下子扩大好多,又省去浇水翻戽塘的烦杂,劳作起来省时省力许多,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那段时期,每到冬季,大部分男女劳力都被生产队安排“放岸”,一时形成热潮。再后来,联产到户土地承包,菜农拥有了对土地的自 *** ,就又纷纷将垛上之土卖给砖瓦厂,卖给城里的建筑工程。垛,一下子变矮变大了,变成现今一般如此的高度,就那么一米多。不怕发洪水?不怕了,有联圩护着哩。垛田的这场变迁,应该说属于主动的有益的开发 *** 的。其中,也有一段被动的苦涩的 *** *** 的 *** 曲。那是“以粮为纲”的口号喊得最响的时候,不知哪位长官突然想到垛田四五万菜农还在吃着国家供应的商品粮,一道命令下来,要搞粮食自给。于是乎,在“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吃国家商品粮”大旗下,不少村庄的人们利用已经掌握的“放岸”技术,把 *** 的垛田放倒后连成一片垒上圩埂,变成几亩十几亩一块的粮田,在这片世世代代生长着各种蔬菜的土地上长起稻麦来。哪知道, *** 机往田里打水,打足了,过一阵水就没了,这新筑的圩新翻的土,漏水。土质也不对,根本不是长粮食作物的。稻麦没长成,还是种蔬菜,还是吃供应粮。

8、垛田就是垛田。因是荒滩草地堆积而成,所以土质疏松养分丰富,加上面积不大四面环水,光照足通风好易浇灌易耕作,最宜各类蔬菜的生长,垛田人对于蔬菜栽培又有一套独到的 *** ,生产的蔬菜无论是品质还是产量,都是大田种植不可攀 *** 。难怪日本韩国的客商买中国的大葱产品就要垛田香葱,也难怪垛田镇早就是闻名遐迩的“蔬菜之乡”了。

9、垛田的垛是一个奇迹,创造奇迹的是垛田人,是这群古代的当代的生生不息辛勤劳作的大禹们。我的乡亲我的“大禹”哟,你还会创造出新的奇迹吗?

三、垛田镇的特色种植

垛田镇地处兴化城东郊,22个行政村,5.6万人,耕地面积2.3万亩,境内河沟纵横交错,历史上以蔬菜种植为主,品种有芋头、生姜、洋葱、香葱、包菜、莴苣、韭菜及瓜类产品等数十个品种。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香葱种植一枝独秀,成为全镇蔬菜种植的拳头产品。经过多年的发展,香葱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在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的2.3万亩耕地上,香葱面积已达1.8万亩,每年种植5万多亩次,年产量超过20万吨,产值过10亿元,亩平收入近万元。种植香葱的收入已成为垛田镇广大菜农的主要收入。主要措施有:一是 *** 促动。早在上世纪90年代,随着香葱产品销售看好,该镇通过召开镇村干部会,和菜农算账对比等,积极鼓励菜农调整蔬菜种植品种,扩大香葱种植,使香葱成为该镇的“一镇一品”。二是工业带动。自创办之一家蔬菜加工企业以来,全镇脱水蔬菜加工企业现已发展到86家,其中规模企业48家,固定资产投资额近亿元,从业人员近万人。以“兴化香葱”为主导产品的脱水蔬菜产品,远销美国、日本、韩国、 *** 、 *** 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三是技术推动。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建立万亩无公害产地检测 *** ,加大对种植户进行香葱等蔬菜种植技术培训力度,积极引导广大菜农运用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更新品种,科学施肥,推广使用低毒低残留 *** 等。

兴化“龙香芋”是垛田镇的特色传统无公害农产品,长期以来深受广大城乡居民的喜爱。金秋九月正是“龙香芋”陆续上市的季节,来自江浙鲁等地的客商纷纷到垛田镇采购“龙香芋”,用以供应中秋、 *** 两大节日市场。2008年垛田镇共种植“龙香芋”3000多亩,亩产量在2000公斤左右,市场 *** 价每公斤1.8元,每亩纯收入在 *** 0元以上,种植效益较高。兴化“龙香芋”的不断发展,主要得益于垛田镇有一支高素质的蔬菜经纪人队伍,走南闯北,活跃在城乡之间,将“龙香芋”推介给全国各地的客商,使“龙香芋”在国内蔬菜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迅速拓宽了市场销路。

关于本次垛田之乡和田垛里村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标签: 里村 田之乡 田垛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