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龙首渔米之乡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大米之乡在哪里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龙首山的辽源龙首山
1、被誉为“华夏玄门之一楼”的辽源魁星楼坐落在龙首山上。魁星楼气势雄伟宏大,风格独特壮观,为我国玄门(道教)塔楼之最,是辽源市的标志 *** 建筑。魁星楼高66米,楼基直径40米,楼身直径24米,九层八角。整体建筑按照道教太极、两仪、三才、四相、五行、 *** 、七星、八卦、九宫设计合于天地十方自然之数,雕梁画栋,气势恢弘,是目前国内更高的塔楼,被誉为“玄门之一楼”。魁星楼下面一二层是辽源市博物馆,上面七层为 *** 活动场所。高高矗立在龙山之巅的魁星楼直 *** 云霄,景象蔚为壮观,不但成为辽源的一道美景,也给辽源赋予了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2、在龙首山南麓有一处依山而建的道教宫殿建筑群,那就是东北更大的道观之一——辽源福寿宫。福寿宫始建于清光绪23年( *** 7年),开山祖师为道教金山派 *** 王坐全道长。选址于龙首山南麓,背依龙山之首,青山苍翠,脚下东辽河蜿蜒东来,碧水西流。山水俱佳,钟灵毓秀。经过王坐全等数位祖师50多年的修葺扩建,至辽源解放前夕,已建成依山而上五层大殿组成的传统宫殿建筑群。后福寿宫不幸于战火。经过 *** 浩劫,昔日楼台荡然无存。 *** 之后, *** 的 *** 政策得以落实,辽源地区人文景观,百废待兴。适逢辽宁省道教协会会长王全林 *** 回乡探亲祭祖,访拜母庙,潸然泪下,遂生重建母庙之宏愿。 *** 多方募化,历时两年,至1994年出资人民币150余万元,恢复重建成慈航殿、三宫殿、 *** 殿、二进东西配殿、斋堂僚舍、碑林、武场、角门、围墙等较具规模之建筑。恢复了中断多年的 *** 活动。福寿宫重新开光之日,辽源市10万人参加了开光 *** 。人天同庆,自此 *** 活动兴旺,信众云集,香火旺盛。福寿宫之修葺再建,从未停止。现今的福寿宫已成为了十方善男信女进香朝拜的圣地。铁岭是一座位于辽北地区古老的城市,龙首山是辽北地区文明的象征。龙首山位于铁岭市银州区内,是辽宁省著名的风景名胜旅游区。山势自北向南连绵起伏,更高处为转灯山,海拔156米。南北长约3公里,东西宽约1公里,山中植物生长繁茂,约有300多种。景区林木以松、枫、槐、杏、 *** 等为主。岗峦相连,峡谷纵横,植被茂盛,花草相间,绿树苍翠,虫鸟时鸣。还有慈清寺、秀峰塔、魁星楼、四望阁、驻跸塔、周 *** 诗碑、洗心亭等30余处古今人文景观点缀其间。山下柴河蜿蜒,楼厦林立,虹桥飞架,车水马龙。真可谓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游人到此,无不流连忘返。
3、铁岭历史悠久,龙首山是铁岭古老而文明的象征。龙首山位于铁岭市区内,是辽北的游览胜地。它东临柴水,西望辽河,由龙首、龙尾诸峰相连组成,状若飞龙,起伏蜿蜒十余里,被称为铁岭的天然屏障,在龙首山上有许多古代建筑。包括有全国 *** 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的“龙首千秋”山门,辽宁省 *** 副 *** 王堃骋题写的“龙首山”石碑,还有龙园、季园等游园和城市小品。龙园景点,山石嶙峋,青松垂柳,亭台回廊,曲桥水榭。方形水池中的一尊双人雕像,传颂着美丽动人的战胜 *** 和忠贞爱情的民间故事。整个景区构成美丽、别致、壮观、神奇的景象。
4、古老的慈清寺坐落在龙首山北峰之巅,原名秀峰寺、水潮寺,又称三清观,1988年被列为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寺院为一座古朴的四合院落式建筑,有正殿、东西配殿、藏经阁、醉翁楼。院落前还有半墙、宿云两座碑亭。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檐下有廊,横枋有鲜艳的彩绘。殿内供 *** 等三尊佛像,并立有八大金刚泥塑。醉翁楼原为山门,1 *** 1年重建时改为木结构硬山式二层小楼,一楼为进出寺院的通道,二楼原为文人墨客品茗赋诗之处,现改为贵客休息室,藏有多幅名人题咏龙首山的书画。
5、秀峰寺塔位于慈清寺南百米处,为八角九级实心密檐式砖塔,也建于明弘治年间,1591年重修。塔身有砖雕佛像、佛龛。秀峰寺塔的北面有陶然亭,南面是滴翠亭,滴翠亭南有魁星楼。秀峰寺塔的东面还有一座小石亭,亭内的石碑上记载着古塔的重修经过。慈清寺1988年被列为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
6、驻跸塔,俗称城南小塔。位于龙尾陡峭的山峰上,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为明朝辽东总兵李成梁所建。后因清康熙十年(1671年)清圣祖康熙皇帝东巡途经铁岭并登上龙山于此驻跸,从此得名。此塔为青砖结构,是八角密檐式九级空心塔,由于年代久远,塔身砖瓦时有脱落。2000年5月铁岭市 *** 决定投资对此塔进行修复,在拆除顶端砖瓦时,从塔顶南侧背靠塔刹处发现一砖砌碑龛,碑龛中放有2块铜板和2块石碑。铜板上阴刻《重修灵应寺塔记》,对塔的维修情况做了详细记载,之一块铜板是正文,背面是修塔的主持者辽东总兵官李成梁,其弟李成材,其子李如松、李如梅、李如柏等30人;第二块铜板正面刻的是李成梁夫人宿氏等24人,背面刻有住院僧等9人。
7、塔旁有驻跸亭,亭内的诗碑上刻有当年康熙皇帝满情豪情的《铁岭》诗:“雨余塞草自绿,日出山花更红,辙迹神州近远,骥鸣广陌东西。”这首诗不仅写出了龙首山之美,而且表达了他立志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铁岭原本没有山,只在城的东面有一条麒麟河,河西住着一户姓郝的父女俩,靠打鱼为生。一天傍晚,父女俩打鱼归来,遇到了一伙强盗。强盗 *** 了老汉,抢走了郝女。正在危急时刻,一位叫柴义的武士挺身而出, *** 强盗救下郝女。不料,一个没死的强盗飞出一支毒镖,刺中武士的左臂,武士忍痛拔出毒镖, *** 了垂死的强盗。郝氏父女俩把武士抬回家,精心护理。从此,三个人在一起过着快乐的生活。
8、三年后的一天,麒麟河突然狂风大作,河水泛滥。一位道士说,河中有一条恶龙在作乱,坑害百姓。柴义听后义愤填膺,决心与恶龙搏斗,为民除害。柴义来到河边,在郝氏父女和全村人的助威下,跳入河中与恶龙厮杀在一起。
9、大约过了半个时辰,河里风平浪静。恶龙被斩成两段死在河中,但却不见柴义的踪影,河岸上只留下柴义的一顶帽子。郝氏父女和村民把恶龙就地埋了,并把柴义的帽子埋在了恶龙的南侧。后来,埋恶龙的地方渐渐长出一座山来,人们便取名叫龙山,龙山中间有一条通道,北段就叫龙首山,南段叫龙尾山。埋柴义帽子的地方也长出一座高山来,人们取名叫帽山。为纪念和感激柴义,人们把麒麟河改名为柴河。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这里原来没有龙首山,柴河不叫柴河,而叫麒麟河。麒麟河龙王有个女儿,叫小龙女,长得活泼可爱,非常漂亮,远近闻名。到了该谈婚论嫁的年纪时,辽河龙王就叫乌龟婆当红媒,带着珍珠玛瑙黄金白银等贵重礼物去给它儿子——辽河小龙保媒。
10、乌龟媒婆到了麒麟河龙王宫,奉上聘礼,说明来意。麒麟河龙王一则见聘礼丰厚,二则想到辽河龙王势力强大,便一口答应下来。送走乌龟媒婆之后,麒麟河龙王便叫来女儿小龙女,说了将她许配给辽河龙王酌儿子辽河小龙的事儿。可是小龙女坚决不同意。因为小龙女听说辽河小龙游手好闲,沾花惹草,吃喝嫖赌,无所不为。麒麟河龙王怎么劝说也没用,劝皮劝不了瓤。小龙女下定决心要自己找个如意郎君。
11、这一天,小龙女变成一个渔家姑娘,手拎一个鱼篓,在麒麟河边的小路上轻盈地走着。她这是要去南边的集市上以卖鱼为名而实际上是要物色一个自己的心上人。鱼篓里装着几条活鱼,还不时地摇头摆尾直动弹。她走过开满各色野花的芳草地,走过葱茏碧绿的青纱帐,走进了一片树林里。树林高大茂密,遮天避日,小路上空只能看见窄窄的一线天。她走着走着,突然从树林里边跳出几个 *** 强盗,劈手夺去小龙女手里的鱼篓,还把小龙女夹起就往树林深处跑,欲行不轨。小龙女大喊“救命啊、救命啊……”同时手抓脚踹拼命挣扎。但是强盗全然不顾。正在万分危急时刻,一个青年武土闻声赶上,手挥宝剑,与几个强盗一阵厮杀,救出小龙女。
12、小龙女见青年武士英俊潇洒,武艺 *** ,顿生爱慕之心。便敛衽施礼,感谢救命之恩。青年武士急忙还礼,连说“不谢不谢!”通过交谈,小龙女知道青年武土姓柴名郎,孤身一人,在此之前因为打抱不平,摊上官司,所以漂泊四方,今天正好路过这里,听到救命喊声,不由又拔剑相助。小龙女听了这些,从心里更喜爱青年武士了,便大大方方地对青年武士说,小女子的二位老人在不久前先后病逝,小女子也是孤身一人。今天打了几条鱼,想拿到前边集市上卖了换些米面,没想到竟遇上强盗,多亏武士大哥相救,也算命中的缘分。如果大哥不嫌弃的话,小女子愿与大哥结为夫妻,一起生活,相依为命,互相都有个照应。
13、青年武土见小龙女美丽可爱,境遇让人可怜,就一口应承下来。从此武土与小龙女就在麒麟河边共同生活起来。白天,二人一起到河里打鱼,早晚,武土练剑,小龙女洗涮做饭。日子虽然清苦些,但是二人恩恩爱爱,和和美美。小龙女感到无比甜蜜、幸福和满足。神仙一日,人间一年。再说辽河小龙,这一天在外面玩腻味了回到家里。辽河龙王对它说,你也老大不小了,也该收收心了。明天你应该去看看你没过门的媳妇,商量一下结婚大事。辽河小龙也早就听说小龙女长得如何如何美丽,只是还没有见过面,也很想见见。便高高兴兴答应了。
14、第二天,辽河小龙到了麒麟河龙王宫,见过未来的岳父大人之后,便要见小龙女。麒麟河龙王叫人去唤,半天也没见小龙女出来。辽河小龙再三追问,麒麟河龙王支支吾吾半天才说,小女儿近几天没在家。辽河小龙追问到哪儿去了,它要亲自去见小龙女。麒麟河龙王张了几下嘴,回答不出。辽河小龙心生疑惑,不仅勃然大怒,拂袖而去。麒麟河龙王派虾兵蟹将四处寻找小龙女,见小龙女与柴郎在一起生活,便将龙王意图跟小龙女说了。小龙女让虾兵蟹将回去跟父王说,她不愿意回龙宫,愿意与柴郎永远生活在一起。
15、消息不长腿,但传得比风快。小龙女与柴郎结为夫妻共同生活在麒麟河边的事,很快传到辽河小龙耳朵里。辽河小龙认为这是奇耻大辱,马上兴风作浪,进行报复,要把柴郎与小龙女居住的房屋冲毁淹没,要把柴郎葬身鱼腹。波涛汹涌,河水上涨,看看马上要淹没河边村庄了。村里人们惊慌失措,哭声震天。小龙女见柴郎也望水兴叹,这才不得不把实情说出。柴郎听后,既为小龙女的真爱所感动,又为辽河小龙的报复所愤慨,便手持宝剑,与小龙女并肩站在水边,对着汹汹上涨的河水高喊:辽河小龙,莫逞狗熊,一人做事一人担,不要危害无辜百姓!有种的你出来,我与你一决雌雄!
16、喊声洪亮,在河面上回荡。刹时,只见河中浪花翻腾,接着一声响亮,一条泥鳅色的长龙穿出水面,张牙舞爪,直向柴郎扑来。说时迟,那时快,只见柴郎一抖,甩掉披在身上的衣服,腾身跃起,挥舞宝剑和辽河小龙搏斗起来。他俩一会儿跃上波峰,一会儿扎进水底,直杀得波涛翻滚,天昏地暗。沿河边站立哭喊的村民,见此情景,先是惊慌不已,接着都看得目瞪口呆。足有半个时辰,波涛不那么翻滚了,河水撤退了,河面先冒出一股红血,接着浮出辽河小龙的 *** ,已被拦腰斩断,一分为二,漂到岸边。可是却不见柴郎的踪影。小龙女和村民们站在河边等啊等啊,直等到傍晚,还不见柴郎的踪影。小龙女不禁失声痛哭。人们也跟着纷纷流泪。
17、正是暑天,气温很高,辽河小龙的 *** 开始腐烂,发出难闻的臭味。人们就七手八脚把那两截 *** 弄到岸上,挖两个长形大坑埋了。天黑了,还不见柴郎的踪影。小龙女痛哭不停。人们念及柴郎一人挺身而出保住全村利益的好处,就点起灯在河边与小龙女一起守望。直等到半夜,还不见柴郎踪影。最后,小龙女哭着和乡亲们把柴郎脱在岸边的衣服装进棺材,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埋了一个衣冠 *** 。并在 *** 内 *** 外都点上长明灯,用意是照着柴郎转生到光明世界。
18、一切都做完了、龙女扑在柴郎衣冠 *** 上撕心裂肺地放声痛哭,几次哭得背过气去。乡亲们拽也拽不开,劝也劝不住。直哭得天落细雨,东方发白。最后,小龙女站起来,走到河边,一头扎进河里不见了。从那以后,人们为了纪念解救全村人脱离苦难的柴郎和小龙女,便将麒麟河改称柴河。后来,埋辽河小龙两截 *** 的坟和点着灯照柴郎转生的 *** 都渐渐长大起来,而且越来越高,越来越大,长成了大山。但是点灯照柴郎转生的 *** 的地方总比埋辽河小龙两截 *** 的地方高一些。人们就把它们叫做转灯山、龙首山和龙尾山。而外地人不知道底细,分不太清楚,就把整个山都叫成龙首山了。叫来叫去,后来当地许多 *** 不再细分,而把整个山也叫做龙首山了。
19、传说,小龙女回到龙宫,认辽河龙王做了公公,劝说它消除了怨恨,并且始终没有再嫁,每年里有一半时间侍奉公公,一半时间侍奉 *** 。但是心中总也没有忘记柴郎。直到今天,每逢暑天夜晚,14岁以下没有说过谎的孩子还能在柴河边听到小龙女对柴郎无限思念的凄清哀婉、如泣如诉的悠悠歌哭。
二、中国麒麟之乡是哪里
麒麟自古以来就被当作是“仁兽”或者“神兽”,作为四灵(龙、凤、龟、麒麟)之一,它象征着富贵、吉祥、仁义等多种寓意。麒麟的传说,古书上有为数众多的记载,其中不乏关于麒麟降生地方的论述而且都趋于统一,也正是基于这一原因,对于麒麟之乡的争夺并不像其他文化遗产那般激烈。人们普遍接受的观点是:麒麟降生于鲁西南。分布在此地的山东省巨野县和山东省嘉祥县都以“麒麟之乡”自居,究竟属于哪个地方值得考量。
据《春秋》载:“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春,西狩获麟。”《左传》详解为:“十四年春,西狩于大野。”《东周列国志》也有同样的记载:周敬王三十九年,鲁哀公狩于大野,叔孙氏家臣钥商获一兽,鹿身、牛尾、马蹄,头上有一肉角,怪而杀之。孔子叹曰:‘仁兽,麟也,孰为来哉’,使 *** 埋之。从上可以看出《东周列国志》中所描述的动物形象正是麒麟,又有孔子的辨认,可推出鲁哀公在大野这个地方猎获了麒麟。从《尔雅》所载“十薮,鲁有大野”,可见历史上,鲁的确存在着大野这个地方,麒麟曾在这个地方出没。
孔传:“大野,泽名。”历史上,泰山西南方也就是现在的鲁西南,是由黄河冲击泥沙沉淀而形成的广阔平原,因平坦开阔而被称为大野。大野上有许多的河流,它们大多汇入东北的洼地,形成了湖泊或者沼泽,因此又称为大野泽,也可称为巨野泽。大野泽具体出现在什么时间已经无从考证,但从一些古籍中可以推测出,在夏代以前其已存在,据《尚书·禹贡》记载:“大野既潴,东原厎平”。《礼记》云:“凤凰麒麟,皆在郊薮”。春秋时期的大野,植被繁茂,水源丰富,物种 *** ,麒麟在此可以获得充足的食物,此地能够成为其生息繁衍的地方。因此,麒麟在大野泽降生、出没也就不足为奇。
巨野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就有氏族部落聚居,伏羲氏族曾在大野泽“农耕渔猎”,另外巨野县内现存蚩尤墓。巨野在西汉初期建县,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因为是大野的入口而取名为巨野,“巨”也就是大的意思。唐高祖武德四年,取西狩获麟意,于巨野置麟州,故巨野又称麟州。孔颖达注释《地理志》说:‘大野泽在山阳钜野县北,钜即大也。”《地理志》中记载的巨野县与汉初建县的史实相吻合,大野泽的位置也可确定。据此可以得出一下结论:巨野地理空间位于大野,大野内有大野泽,大野泽在巨野县北;虽然伴随着历史的变革、朝代的更替与地理空间的缩减或者增加,现今的巨野县也就是古代所说的巨野,鲁哀公获麟的地方也就是巨野县而不是嘉祥县。
相关史料和巨野县境内的现存遗迹,都可以充分的证明巨野是麒麟文化的源头。据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钜野泽,在县东五里,即鲁西狩获麟处……获麟堆,在县东十二里。”据载获麟堆又称麒麟 *** 或麒麟台,是孔子 *** 所建。唐翰林学士韦表微作《麟台碑铭》刻石立于麒麟 *** 前。唐宋明时期,在麒麟 *** 西建有“瑞麟寺”,瑞麟寺建造宏伟,规模壮观,由于年代久远,保护不善,现已不在。当地传说,当时整个寺院占地百余亩,有僧侣百余人,佃户数十家。寺院附近有铺店、石碾、菜园、盐畦、车坊等。元世祖至元十六年,以麟为祥瑞,在巨野县治北建麟凤亭。元文宗至顺二年,巨野县主簿樊逊,重修麟凤亭。明嘉靖十四年,济宁州通判张九胥重修麒麟碑一座,碑上刻的 *** 字及年代署名至今尚存。麒麟台现位于麒麟镇陈胡庄村东750米处,史称麒麟 *** ,历经长时间的风吹雨淋,现存台高约4米,东西长48米,南北20米。据1979年普查勘探,测出原遗址东西长73米,南北52米,面积约3800平方米,并发现灰坑,出土许多夹砂红陶残片、汉代陶片以及蚌壳、动物牙齿等。
而现今的嘉祥位于巨野东十公里,从其历史沿革来看,在行政区划上从三国时代到南宋一直是属于巨野的管辖区。1147年(南宋绍兴十七年,金皇统七年),分割巨野、任城二县设置一个新的县,治所设在山口镇。借春秋时鲁哀公十四年春“西狞获麟”的故事,取其祥瑞之意,定名为嘉祥县。嘉祥单独成县的时间晚于巨野,古代又属巨野的管辖范围,是从巨野分割出去的,从地理位置来看嘉祥并不是获麟地。嘉祥受麒麟文化的影响而得此名,可见当地对麒麟文化的尊崇,但是从现存遗迹和相关记载来看,嘉祥只能算是麒麟文化中的一个分支而不是源头。
在麟州大地上,远古的传说流传至今,古代名人墨客的踪迹有案可查,风俗礼仪渗透在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这些都足以使巨野称之为“麒麟之乡”。
关于麒麟降生的传说在巨野广为流传。春秋时期,巨野泽有位老汉家里养了一头牛,这头牛怀了犊,已经到了临产的时候但是却迟迟不产,由于忙着秋种,老汉只得让其耕地。在中午休息的时候,这头牛产下了一个犊子,头上有角,身上有鳞,马蹄子,牛尾巴。它一生下来就活蹦乱跳,见风就长,且饥不择食,一转眼竟将宋老汉犁地用的犁铧片吃掉半个。老汉有点害怕就对它说:“我没有办法养你,你还是到其他的地方去吧。”它听了,瞪着大眼睛,点点头离开了。鲁哀公在武城所获麒麟正是上文说的怪兽,武城位于当时的大野,也就是现今的巨野。
麒麟之所以称为仁兽,与儒家鼻祖孔子有密切的关联。据明天启三年《巨野县志》记载,麟山原名樵氏山,状如伏虎。传说在公元前552年(鲁哀襄公二十一年),孔子的母亲从巨野经过的时候到樵氏山祈子,遇见麒麟,怀妊十一月而生孔子,后来樵氏山就更名为麒麟山,或称麟山。颜氏见山如丘陵,凹凸不平,遂为其子取名为丘,也就是孔子。《巨野县志》记载:麒麟山又叫麟山,位于山东省巨野县独山镇 *** 正南四公里。历经岁月的变迁,麒麟山现仅有2-3米高、面积约有3000多平方米,是周围平原上唯一的一座矮山,山上 *** 的石头呈紫红色,在山的北面残存着几株枯枝残叶的古柏树。麟山周围的村民家中保留着相关的文物,有关“麒麟送子”的图案最为常见。20世纪60、70年代,因为字体繁琐和 *** 期间麒麟被当作“四旧”对象,把“麟山”简写为“林山”,“麟山”脚下一个原来叫“麟山店”的小村落,也改写成了“林山”村。
孔子生于见麟,死亦见麟。据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公元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春)孔子见麒麟被获死于大野(即今巨野县)后,伤心极致,立即挥笔为麒麟写下了挽歌:“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并使其 *** 在此建麒麟台,两年后与世长辞。孔子死后,获麟绝笔的故事广为流传。“西狩获麟”发生在春秋鲁哀公十四年,而孔子的《春秋》一书,也是在这一年脱稿,这时孔子已七十一岁,从此已不再著书。这充分证明了至今仍在巨野流传的大野获麟,孔子绝笔的故事是真实的。
今天在巨野仍然存有许多与麒麟有关的民俗事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麒麟送子的说法,求拜麒麟可生育得子,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孔母梦麒麟而生孔子传说的影响。直到现在,仍有人到麒麟山祭拜求子。麒麟作为一种图腾崇拜的对象,在不断扩散深化的过程中传承下来。它因象征着吉祥、富贵等美好寓意而广受欢迎,被制成各种装饰物品送给未成年的儿童佩戴,有祈福和安佑的用意,至今巨野仍保留有给小孩佩戴麒麟锁、穿麒麟兜肚、麒麟帽的风俗。巨野县境内的农民画、刺绣、剪纸、雕刻等艺术形式多以麒麟文化为题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通过以上考证和分析,可以确定巨野就是麒麟降生的地方,并且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麒麟文化始终贯穿于当地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巨野县人民从古至今一直忠诚于麒麟文化,通过多种渠道将其宣扬、传承,在国内外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麒麟文化生于斯,长于斯,“麒麟之乡”的称号当属巨野所有。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