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广西壮语歌曲,以及流行歌曲壮语版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一、壮族音乐的民间歌曲
民间歌曲主要有山歌、小调、叙事歌、习俗歌、儿歌和摇儿歌等。壮族民歌的唱词,讲究字句的对仗和格局,使用腰脚韵体。基本形式为5字或7字4句歌。变体有3句歌、嵌句歌(如535字)、减字歌(如3字头的4句歌)、长短句歌(如4字句加6字句的“四六联”)、勒脚歌(8句唱成12句即将1、2两句在5、6两句后复唱1次,3、4两句在7、8两句后复唱 1次)等。腰脚韵体和勒脚形式,在曲艺和戏曲中也很普遍,是壮族音乐独特风格要素之一。壮族民歌的体裁,主要有山歌、小调、叙事歌、习俗歌等。壮语的方言称谓很多,布越语称欢越,布雅依语称比雅依,布央语称诗央,布侬语称伦侬,布傣语称加傣等等,简称为欢、比、诗、伦、加,均为山歌之意。传统唱法有独唱、对唱、重唱、合唱等,分为单声部和多声部两类。壮族人的 *** 格特点之一,是在表达自己思想感情时比较委婉、含蓄,因此壮歌具有令人回味无穷、叹为观止的比喻、比兴美。参见黄现璠等著《壮族通史》)
壮族单声部山歌各地的传统曲调差别很大。有的高亢嘹亮,有的平缓流畅,有的如吟如诉。民间称之为高腔山歌、平调山歌、谣唱山歌 3种。
①高腔山歌:多在山野用大嗓或小嗓喊唱。一般为上下句结构。上句旋律奔放。腔多字疏,句中常有高亢的长音,句逗成半终止;下句节奏短促,字密腔紧,多以高音区主长音终止。但常用下滑音收腔。多为宫、徵、商调式。均以五度音为支柱音。如广西邕宁的坛洛高腔,上林的巷贤高腔,钦州的哇呜腔,龙州的长短调,广东连山的上帅高调,以及广西和云南广泛流传的欢隆安、伦那坡(又称欢央、欢喂嗨咧)等。
②平调山歌:曲调流畅优美,节奏缓慢舒展,结构匀称,音域适中,旋律富于歌唱 *** 。广西上林、邕宁的欢越,天等、大新的诗央,扶绥、崇左的加傣,云南富宁的伦侬,广东连山的慢调山歌中,都有大量的传统平调。多用徵、羽、商调式。
③谣唱山歌:曲调接近口语,多用同音进行或急唱法,具有朗诵 *** 。节奏规整,句幅紧凑,音域不宽,旋律无大起伏,近似谣曲。如广西东兰的中和民谣,云南邱北的嗷欢,广东连山的快调等。
壮族多声部山歌多为同声结合的二声部重唱或合唱。民间俗称双声。各地传统曲调近似单声部山歌,也分为高腔、平调、谣唱等 3种。个别地区有少量三声部山歌。
①高腔双声:传统唱法讲究低音唱,高音跟。其低音声部的歌腔,民间称为腔口,有低音是腔口,高音跟着走之说。高音声部是腔口的派生声部,常随腔口的走向。进行加花、伸展、变化。两者有先有后,有主有从,有对有和,表现为派生 *** 对和式二声部形态。由于每个声部的音域都较窄,两者纵合才构成一组五声音列。因此,横向的窄音域起伏和纵向的窄音程结合,为其特色。以徵或宫调式较多,羽调式次之。常见曲式为引腔、正腔、尾腔 3部分组成。正腔为上下句结构。尾腔用特定的衬词衬腔构成特定的终止句,通常也是腔口称谓的来源。终止前,大二度和音到同度的进行,构成独具特色的终止式。
②平调双声:传统唱法有一高一低(重唱)或一高众低(合唱)两种。民间把两个声部分称为高调、低调,上音、下音,上声、下声。声部关系分称为哈高、哈低,过上、过下,唱上、唱下。即两者都是唱,所唱的都是调,并无先后主从之分,讲究声部进行的和谐与平衡。两者同唱同收,同步起落,强调同一的节奏、同一的走向、同一的骨干音,只在主要的长音处或高音声部的个别地方出现支声式的加花。表现为衬腔 *** 平行式二声部形态。唱词多为7字上下句腰脚韵体,在上句的脚韵处和下句的腰韵处,用长音或颤音予以强调。
③谣唱双声:传统唱法把高音声部称唱,低音声部称托。强调“低音托住高音”。高音声部用真假声结合的唱法,曲调飘逸、纤巧,富有谣唱 *** ;低音声部则以真声陪衬,曲调游移不定,节奏短促铿锵,犹如朗诵。只有主属两个长音出现时,才低随高唱,两声部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强有力的烘托。表现为独特的烘托 *** 持续音式二声部形态。
④三声部山歌:广西马山、上林一带民间还流行一种壮族三声部民歌,民间俗称三顿欢,它是在二声部欢的基础上,加入一个专唱“哼”、“哪”衬词的低音声部而形成的。其第2声部和第3声部间始终以小三度平行进行和同步进行为特点。当地音乐界对此一音乐现象尚有争议,有待于进一步考察和研究。亦称巫伦,主要流传于壮语南部方言区的 *** 、德保、那坡、天等、大新、龙州等县。 *** 的末伦有下甲、上甲之分,德保的末伦有北路、南路之分。其中, *** 下甲末伦和德保北路末伦发展较快,是今日末伦音乐的主要成分。
*** 下甲末伦,唱词一般以7字6句为一段,52句式,押腰脚韵,也可间 *** 5字句、3字句、说白等。但有时每段句数也可少于6句或多于6句,甚至采用多句体的排歌句式。唱腔以固定曲调下甲调为基础,腔随字变,句式严谨。基本结构为6个乐句,前有引腔(起式),后有尾声(煞腔)。用宫调式。主要伴奏乐器是三弦。由表演者自弹自唱。
德保北路末伦,唱词以5字和7字混合的 6句为基础。32或322句式,押腰脚韵。唱腔分引腔、正文、尾声。正文唱腔源于巫调,近似德保北路山歌。用羽调式。主要伴奏乐器是一串铁链或铁片琴。由表演者自奏自唱。流行于广西 *** 、德保、那坡、大新等县。南路壮戏源于 *** 提线木偶戏和德保马隘双簧戏。唱腔以“平板”为基础,有十余种曲调。基本唱腔一般含起腔、正腔、煞腔3段。正腔为上下句式,腰脚韵体,可任意反复,以特 *** 衬腔“呀哈哈嗨”煞尾。以小乐队伴奏。
二、民间流传壮族民歌100首
1、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上下五 *** 的历史流传下来的精华有很多,包括着各方面的事物。而在流传至今的壮族文化中,壮族民歌是其中的一个特色之一。那么,你了解到在民间流传至今的壮族民歌有多少呢?随小编一起去看看民间流传壮族民歌100首是怎样的吧!
2、以现代化手段,立体式搜集、录音、录像、研究、整理、翻译、 *** 、出版的之一本壮族民歌集《壮族民歌100首》,近日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备受学界同仁以及广大乐迷欢迎。
3、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壮族人民自幼善歌,广西又是壮族的主要聚居区,有着“壮乡歌海”的美誉,但是长期以来都是口头传歌,缺乏一部详细介绍和记录壮族民歌的权威着作。《壮族民歌100首》以及配套的DVD光碟的出版,为广大热爱壮族民歌的读者以及研究壮族文化的专业人员提供了参考和学习的更佳途径。
4、《壮族民歌100首》由“壮学丛书”编委会策划、“壮学丛书”总主编张声震直接指导、壮族音乐家范西姆主编,《壮族民歌100首》DVD光盘则由课题组成员 *** 、录音,全书汇集了各方面专家的心血。《壮族民歌100首》的采风、考察工作从2006年3月开始至2007年8月,历时一年半。两个调查采风小组深入到云南、广西、广东三省区的10个市、38个县进行采风,行程数千里,通过录音录像,获得了大量宝贵的之一手资料。2008年7月,整理、编写工作结束,工作人员一共整理记录了风格独特的各个壮族聚居区壮族的优秀民歌作品,其中单声部壮族民歌77首,多声部壮族民歌23首。
5、2008年7月至2009年7月,这些作品交由广西民族出版社编校出版。本书从立项到出版历时3年多,是一套经过千锤百炼的文化产品。张声震表示:“《壮族民歌100首》是壮族民歌的精华,它的更大价值是它保存了壮族民歌原生态的特色。”该书所选民歌均属民间原创、原唱,并由民间优秀原生态歌师、歌手用壮语南北方言土语演唱。每一首歌曲的排序按简谱、国际音标、壮文、壮语直译、汉译唱词来排列,每首歌或一组同类歌曲,由专业人员撰写释文,阐明歌曲特色、演唱的人文环境等,多方面、具体详细地展现了壮族民歌独有的音乐特 *** 和唱词艺术形式。
6、该书采用“音、谱、图、文、像”综合形式,从壮族丰富、多种、多样的民间歌曲中挑选出最有 *** *** 、特点突出的100首壮族民歌汇编成集,在全国同类课题中属首创,填补了壮学研究的空白,为研究壮族音乐艺术提供基础资料。广西天运时行壮学文化传承发展公司、广西石薇民族音乐文化有限公司出于对弘扬、传承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片热诚,主动承担《壮族民歌100首》的总包销工作,并决定投资1000万元来支持、推动壮族民歌事业。
7、《壮族民歌100首》的出版面世,对于保存壮族原生态民歌、传承壮族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开辟出了一条保护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路子。
8、对保护与繁荣壮语,记录和传播优秀壮族民歌,保护和传承我区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建设和谐广西、文化广西,均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广西方言的其他方言篇
1、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湘语主要分布在桂北全州、灌阳、资源、兴安4个县,在贺州等地还零星分布着人数不多的湘语方言岛。在内部差异不大,彼此可通话。使用人口150万左右。俗称“湖南话”、“湘语”。历史上,这几个县曾先后隶属长沙郡、零陵郡、湖广地区,直到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和二 *** (1395年)才改隶为广西桂林府。严格说来,4个县原本隶属湖南,后来才划归广西的,广西的湘方言是因为这几个县行政区划的改变而归入广西。广西的湘方言属老派湘方言,语音上突出的特点是古全浊音声母保留浊音读法,保留中古全浊声母约80%。保留《广韵》声母分清浊的格局,也显示出中古浊声母的分化情况。以全州湘语为 *** 。声母24个,其中全浊声母7个,分别是[b]、[d]、[g]、[ʣ]、[z]、[ʥ]、[ʑ],韵母34个,声调4个。如全州话“爬”、“度”、“曹”分别读[ba]、[du]、[dzau]。词汇上也有一些方言词,如“日头火”(太阳)、“邋遢水”(脏水)、“红毛泥”(水泥)、“麦根豆”(豌豆)、“冰棒大人”(媒人)等。
2、全州年轻人与老年人所说的湘语稍不相同。年轻人所说的湘语与桂林话、普通话相似之处颇多,老年人所说的湘语与桂林话、普通话相似之处比较少。广西境内湘语对桂北平话也有影响。民族多元文化的载体
3、广西壮族自治区语言的复杂局面是历史形成的,是几 *** 来各族人民不断交流、融合的结果。早在先秦远古时代,壮族先民就形成了自己的语言。如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范围内以壮族为主的壮语人口约1550万,分为南、北两个方言区。回溯春秋时代,楚国的势力达到南海,汉语言进入广西,中原民族与广西的百越民族开始了历史开创 *** 的文化对接。之一次高峰是秦汉时期实现首次中华大一统,设立桂林、象、南海三郡,征发百万军民戍守南疆,形成广西最早的 *** 的汉语方言———平话。到了唐宋时期,平话成为广西各民族比较统一使用的公共通用语。广西农村的粤语就是在平话的基础上形成的。
4、此后历朝戍边政策的需要,或者改朝换代的社会大 *** 时期,大批汉、瑶、苗等民族迁徙、定居广西,各种方言得到极大的丰富、交融。元明之际,特别是贵州布政司的设立,西南官话即古柳州话取代平话成为广西的公共通用语,局部流通于桂中和桂北,清代形成桂林话。大量 *** 迁入是明清时期,人口来源主要是广东和福建,带来了粤语、闽语、客家语。而在桂北的全州、资源、灌阳等地,保持了较多的湘语特色。
5、“中国的吉普赛人”——瑶族从隋唐时期逐渐进入广西,瑶语是中国最复杂的民族语言之一,有勉语、布努语、拉珈语三个语支。宋元时期苗族迁入广西,苗族支系之多,为中国少数民族之最,有黔东、湘西、川黔滇三个语支。苗瑶不同支系的语言不同,即使在同一支系内部,语言也有很大的差异。元朝, *** 迁入;明清时期,仫佬、毛南族形成,水、京、仡佬族迁入,达到民族语言与汉语方言第二次接触、融合的高峰。在几 *** 的发展演变中,汉语方言深深地影响着各少数民族的语言,少数民族的语言也影响着汉语方言。
6、方言,是各民族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一种方言都承载了所属民族的文化渊源、变迁和思想价值体系。语言学、社会学、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等社会科学学科以方言作为研究的重要切入点,方言是 *** 古文字、地名、民间文学、民歌、地方戏剧等文化事象的密码,往往能令许多疑难问题迎刃而解。客家人对自己母语的保存意识较强,以客家语为荣,小孩子在家中必须用客家语交流,因此广西客家语内部具有较强的一致 *** ,各地客家语可以相互通话,这是研究客家人独特文化传承机制的突破口。
7、各色方言毕竟是几 *** 封闭自然经济的产物。社会在变迁, *** *** 在持续深化,信息时代把人与人的距离拉近,人们的交际范围不断拓展, *** 、经济、文化的联系加强,社会的客观发展要求推广普通话,实现顺畅交流,构建和谐社会。
8、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西普通话普及的速度和质量前所未有。自治区语言文字工作 *** 会因地制宜,确立了“分阶段、分区域、分层次”的“推普”工作思路,采取先中心城市后向县城及偏远地区铺开;先抓窗口行业,然后全面辐射;先抓教师和师范毕业生及公务员的“推普”测试,然后再扩展到各行各业的做法。每年9月的“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如今已是第八届;以普通话为工作语言的人员需接受普通话水平测试。通过这些基本措施,我区“推普”工作规范化、标准化、 *** 化建设取得突破 *** 的实质进展。
9、正确认识和处理推广普通话和民族语言的关系,国家法律法规给予了明确的指引。《宪法》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 *** ”,《通用语言文字法》、《民族区域自治法》、《义务教育法》等均对语言文字、民族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有具体规定。
10、方言在“推普”潮流中保持着自己应有的语言和文化地位。语言没有优劣、尊卑的分别,推广普通话是使人们具备双语的能力,在会说方言的基础上,还要会说普通话。推广普通话不是简单地“统一”语言,更不是要消灭方言,而是实现语言的主体 *** 与多样 *** 的和谐统一。
11、广西作为一个民族自治区,大约80%的人是双语者。依据国家的法律和民族政策,广西实施双语制,既使用少数民族语言,也同时使用全国通用的汉语和汉语方言。双语现象和双语制体现着民族平等、团结和互助的国家民族政策,有利于民族的发展。
12、方言是方言区的人们继承母文化、感情沟通的工具,少数民族语言是少数民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凭借。曾几何时,雪村一首《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带着“俺们那嘎”的东北味传唱大江南北,它的流行,得益于方言的揉入。一些网民自发成立方言网站、录制方言歌曲,“壮族在线”网站就是典型 *** ,民间宣传和保护方言的合法合理行为,值得尊重。不少旅游景区,能够用少数民族语言哼上几首山歌、民歌是导游的必修课,这能拉近游客与少数民族风俗的距离……方言与文化传播的关系,不是为了推广方言,扩大方言的流通范围,而是发挥方言具有生动、鲜明、灵活的语言表现力,更好地挖掘地方文化、乡土文化的魅力,使之更容易被大众文化所理解、所接受。方言需要适度的发展空间,过分炒作方言、抬高方言的地位,或者贬损方言,使之低级趣味化的行为,都必须反对和制止。方言是指一个地方的语言,不一定是没有文字的语言,广西有十几个少数民族方言的种类实是甚多,在广西的每一个小区域都分布着好几种不同的方言,方言在广西已成了一种不可多得的文化,但这种方言文化正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没落。
13、一提到壮族,大多数人都会认为壮族人就一定会说壮话,非也!据老一代前辈们说,连他们都不会说壮语,甚至连壮族的服装都没有穿过,更不用说会唱刘三姐的山歌了。方言。可想而知,一个偌大的广西该会有多少种的方言的存在啊!
14、至于粤语,一般广西与广东大多数汉族人都会说粤语,不过广西人与广东人说的粤语是有所差异的,广西称粤语为白话,把粤语更简单化,更通俗了。
15、方言是一个民族是 *** ,它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缩影,但往往也会给后代带来一种无形的后遗症。学校的老师都是用当地的方言来教书的,苦得我说的普通话,依然带有很浓的广西方言,例来广西人说的普通话在外人看来一向是二流的,但愿未来的人不会重走这样的老路。
16、方言在某一个时期确实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种文化,但随着时代的进步,方言有一天会将被退出历史的舞台,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汉语方言,基本上是西南官话桂柳话和粤语白话两分天下的格局。凭借着在 *** 及文教方面的优势,西南官话桂柳话成为桂北、桂中和桂西的强势方言,因使用人数居广西汉族之一。它不仅是官话人之间的交际用语,而且是官话人与其他汉族支系之间的交际用语,还是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及少数民族之间的族际语。而粤语,凭借着在商业上的优势地位,成为桂东的强势方言。在西南官话与粤语交汇的地区,如右江流域、柳江流域,甚至出现西南官话、粤语和少数民族语言职能分工的现象。如西南官话用于 *** 机关,粤语用于集市,而壮语则用于壮族人之间的交流。
17、相对于西南官话和粤语,平话的使用已显出衰微的态势。根据张均如、梁敏两先生的研究,西南官话和粤语进入广西之前,平话方言曾是广西的权威方言,是广西南北各地汉族人以及汉族人与土著民族之间的主要交际用语,当然也是当时 *** 和文教商业上的用语。而这两种方言进入广西之后,平话方言的分布区域被它们侵蚀,桂南平话和桂北平话之间失去了联系而各自发展,造成今天的桂南片和桂北片之间内部一致 *** 差,使用范围逐步萎缩的局面。
18、客家人对语言传承十分重视,自古有“宁卖 *** 田,不卖 *** 言”之说。在客家人聚居区,客家方言成为支系内部的交际用语自不必说。散居在桂北和桂西的客家人,迁入二三百年仍使用客家方言是寻常的事,以至于在桂北和桂西一带形成星罗棋布的客家“方言岛”。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客家方言曾是太平天国的“国语”。太平军及随军男女以广西籍客家人为主体,客家方言居“国语”的地位,太平天国的文书多用客家方言。如“丁冬”(喧闹)、“乃埋”(提携帮助)、“大伯公”(土地神)、“手指甲”(喻小事)、“安名”(起名字)、“打生打死”(死去活来)、“自把自为”(自作主张)等词语都见于太平天国的文书。
19、湘方言和闽南方言,由于分布范围狭小,其交际功能多限于本支系汉族人之间。而且由于受到强势方言的影响,使用的范围也呈萎缩之势。广西的语言富矿得天独厚。开采这座语言富矿,至少有四个方面的意义:一,为广西推普工作服务。通过研究广西汉语方言,找出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指导方言区人民事半功倍地学好普通话。二,通过研究广西汉语方言,可以为汉语史研究提供鲜活的材料。三,广西是语言接触十分频繁的自治区,深入研究广西的语言关系,可以促进语言接触理论的研究。四,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广西汉语方言承载了广西各支系汉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加强对广西汉语方言所承载的非物质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可以为文化广西的建设做出贡献。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