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说成语 王立群智解成语故事 - 成语 -

王立群说成语 王立群智解成语故事

byrjxz 成语 47

大家好,关于王立群说成语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王立群智解成语故事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读到的不止是成语——读《为官之道:王立群智解成语》
  2. 王立群说成语幸福生活的密码都说了哪些成语
  3. 著名历史文化专家-王立群

一、读到的不止是成语——读《为官之道:王立群智解成语》

1、    书是熟识的图书管理员推荐给我的,本意是拿来顺着目录查阅、搜集一些资料用于备课,并没有打算细看,却不想只简单的翻了几页便被书中详实的资料与清晰的讲解所吸引,一个专题章节读完,已经要返回头去再看看封面,怀疑着这本书到底是不是成语解析。

2、      对,成语解析。

3、    白纸黑字书法飘逸,“为官之道”四个字摆在封面上,很容易让人忽略后面紧跟着的“王立群智解成语”几个字,从而误认为这本书在讲述 *** 的成功或生存之道。而实际上,这本书实实在在的是在讲成语,讲成语的来龙去脉、讲成语的深刻内涵、讲成语背后真实发生过的点点滴滴。

4、     尤其是作者王立群老师,一个儒雅而学识丰厚的学者。从当年的《百家讲坛》到近来的《诗词大会》,都让我在听到这个名字的一瞬间,就能想起他清瘦而笑又侃侃而谈的模样,此刻他将多年的学识积养于此书把成语细细道来,能获得的除了阅读的沉醉之外,更是知识的积累与开阔。

5、    纵览全书,这本成语智解有三处让我十分惊叹。

6、    一是成语分主题,知故明理。

7、    “用主题串联成语”,这是我读王立群老师这本“成语智解”时最为直观的感受。

8、    不同于曾经读过的一些成语典故集锦,王立群老师采用全书一个大主题、每章一个小主题的方式对相关的成语及典故进行了分类集中:比如书名既是《为官之道》,那么十五个章节便从当官应该具备的品行能力来阐发,有“廉生威公生明”的为官守则,也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为官意识等;而每章节也同样,用小标题层层递进、周全而详细的将章节主旨阐发清晰,比如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章节中,他就用“夕惕若厉,战战兢兢,临渊履冰”三个成语来串联忧患意识中的危机感,用“居安思危,临渴掘井,患至呼天”三个成语来阐发“明确的预见”是忧患意识必不可少的,最后用“忧国忧民,匹夫有责”两个成语来将忧患意识提升到官员、提升到每个人应该挑起的责任感中。

9、    由此,成语解析就并非只是单单的为了明确词语含义而讲定义、为了知道典故而讲典故,而是用一个共同的主题将不同的成语分层次、分角度串联起来,用成语典故背后所蕴含的 *** 文化传统与承载的真实历史相结合,以古论今,令人在识得成语、联想记忆的同时,更能明白些许人生在世不可忽略与罔顾的道理。

10、    二是历史与时间为线,体现传承之感。 

11、     在主题的凝聚之下,王立群老师的成语解析依照时间和朝代顺序展开,更像是一副缓缓展开的画卷,将五 *** 来我们中华民族、中国传统精神的所思所想娓娓道来,真正让人从成语中明白,什么是一个民族的“传承”。

12、    以第六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为例,在讲述以“清醒的危机感”为主题讲述“夕惕若厉,战战兢兢,临渊履冰”三个成语时,首先从我们祖先诞生之初讲起——

13、    “我们的祖先在风高月黑之夜,在面对洪水猛兽侵袭之时,心中畏惧情绪顿生,这种畏惧情绪便是忧患意识的起始,……忧患意识是由责任感的推动在畏惧情绪基础上自觉出现的。”

14、    没有直接讲定义,也没有直接讲成语,而是将读者带回到时刻置身于危险中的祖先时代,以人类趋利避害本能和预防伤害产生的责任,让读者产生“共情”,以更好的从本质上理解“忧患意识”产生的根源及必要 *** 。

15、    接着便追本溯源,从“忧患”一词最早 *** 出现于《易传》和《孟子》讲起,援引了《易传》中对《周易》成书的评价:

16、    “《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17、    既指出了最早的出处,又借它说出周文王作《周易》时(此处援引传统说法)的忧患之心。这颗忧患之心垂法后代,令周武王因忧患国事而夜不能寐,即《周易·乾》三爻辞中所说的“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清晰顺畅的将之一个成语“夕惕若厉”和概括的成语“朝乾夕惕”引出并讲解清楚,没有逻辑的断裂,也就没有阅读的停顿。

18、    继而是《诗经》中的“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忧国忧民之情;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继位后,面对仍然纷乱的天下,下昭中的“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

19、    历史的洪流滚滚而过,朝代更迭、人物交替,却串联起中华民族从始而终的“忧患意识”,让读者在深刻理解忧患意识与成语的同时,更体会到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传承”——

20、    不是“忧患”这个词语被时刻念在口头、贴在床前、挂在堂屋,而是一代又一代的人,从早到晚的勤奋谨慎,是如同走在薄冰之上、深渊之边的战战兢兢,无时无刻,不是忧患意识在心,无时无刻,不是精神传承。

21、    三是由点及面,扩展丰富。

22、    讲成语典故,又不全是在讲成语典故。

23、    王立群老师的这本书,总让我想起大学的课堂上那些讲着讲着忽然不好意思挠挠头,自言自语一句“哎呦我怎么讲到这里来了”的可爱老师。

24、    不知道是不是学识丰富之人特有的“习惯”,很容易从某一点阐发引申开去,他讲得兴味盎然,甚至浑然不觉自己的拓展,而听的 *** 津津有味,思绪逻辑没有丝毫的断裂与牵强。

25、    王立群老师的这本书读来同样如此。

王立群说成语 王立群智解成语故事-第1张图片-

26、    从成语的某个点阐发引申出去,浩浩汤汤,让你看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面,却又在最后不留任何痕迹的重新回到这个点,完整的环形链条,囊括了丰富阔大的知识。

27、    依旧是拿第六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例。

28、    在讲到“忧患”一词最早出现在《易传》和《孟子》中时,王立群老师并没有急着将两处原文从书本里拽出来摆着讲内涵,而是从《易传》宕开一笔,先讲清楚《周易》、《易传》、《易经》之间的关系,又将传统说法中周文王作《周易》的背景故事、来龙去脉讲得清清楚楚,并异常严谨真诚的将“假托周文王之名而作”的说法摆出,没有丝毫为了验证自己的说法而罔顾学术 *** 的低劣之举,坦坦荡荡,令人钦佩。

29、    而这种“宕开一笔”又“ *** 收回”的写法在书中随处可见,让人在读成语、学成语的同时,读到、学到的不仅仅只有成语。

30、    读到的不止是成语——由查阅资料始,认真研读终,从未想过读成语解析也能读出一片别样的天地。

二、王立群说成语幸福生活的密码都说了哪些成语

1、琴瑟和鸣(qín sè hé mínɡ)比喻夫妇感情融洽谐乐。成语介绍琴瑟和鸣,成语解释:比喻夫妇情笃和好。元徐琰《 *** 十咏言盟》:“结同心尽了今生,琴瑟和谐,鸾凤和鸣。”明沈受先《三元记团圆》:“夫妻和顺从今定,这段姻缘夙世成,琴瑟和谐乐万春。”亦作“...

2、【解释】鹣:就是我国传说中的”比翼鸟“,雄鸟只有左翼左目,雌鸟只有右翼右目,一雄一雌只有联合起来才能飞行。“鲽”字,是比目鱼的古称,我国《尔雅》这部最早的字典中解释“鲽”字,说它是“不比不行”的一种鱼,一定要两条鱼紧贴着对方才能行动。“鹣鲽情深”就是比喻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的深厚,特别是夫妻之间的感情、恩爱。

3、【近义词】伉俪情深鸾凤和鸣 *** 双飞百年琴瑟珠联璧合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三、著名历史文化专家-王立群

男,1945年3月14日出生于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祖籍山东省 *** 市新泰市。1965年,王立群参加 *** ,感觉考得很好,报的志愿是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但由于政审的原因,他没等发榜就到开封市一家小学当起了代课教师。在小学教书的7年时光中,他教过语文、数学、书法、美术,甚至还教过音乐。为了教音乐,他用一星期时间学会了脚踏风琴。此后,他又在中学教了7年书。1977年恢复 *** 时,王立群已经32岁。按当时的规定,超过30岁的考生必须是1966、1967、1968三届的高中生,因为这三届没有参加过 *** 。王立群是1965年毕业的高中生,参加过 *** ,不符合报考条件,错失了 *** 机会。 1978恢复招收研究生,王立群当即下了 *** 的决心,并决定就近报考河南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高中生直 *** 究生困难很多,一是没有教材,二是没学过大学课程,三是工作繁忙。“当时最头疼的是外语,我高中时代学的是俄语,丢了14年,重新捡起来非常不易。”王立群说,他向单位同事借了一套西安交通大学的工科《俄语》教材,啃了大半年,竟然考过关了。提起当年的 *** *** ,王立群有点兴奋:“当时没有 *** 经济学教材,刚好开封市委组织部发了3本 *** 经济学宣传小册子,很薄,我一天啃一本。第四天,我看了艾思奇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 课一共复习了四天,考了91.5分,是 *** 得分数更高的一门课。”顺利考上研究生和后来进入《百家讲坛》一样,都是王立群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

中国《史记》研究会顾问、中国山水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文选》学会副会长、中国古代文学史料学会理事、河南省省管专家、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文选汇校汇注》(14ZDB067)首席专家。原河南省 *** 第十届 *** 会 *** ,原河南省 *** 第十一届 *** 、 *** 。

1966年,在一所小学做代课教师的王立群之一次接触到《史记》。那时“ *** ”刚开始, *** 砸了小学的图书室,学校仅存的一部《史记》被 *** 当作“四旧”扔到了院子里。住在学校的王立群趁着夜色,把被丢弃的《史记》捡回了家,此后就开始读《史记》,虽然有些地方看不明白。1982年,王立群研究生毕业留校,在河南大学开的之一门课是中国古代文学,内容就包括《史记》。随后的24年,他由讲师成长为教授、博士生导师,但《史记》始终是他最喜爱讲的典籍。

2005年年底,央视《百家讲坛》到河南大学海选主讲人时,王立群凭着对项羽的独到解读而胜出。继《汉代风云人物》之项羽、吕后系列获得成功之后,从2006年6月开始,王立群开始为《百家讲坛》录制一部规模更为庞大的节目——《王立群读史记》。这部系列节目播出时间要远超项羽、吕后系列,从2007年1月6日开始,每周六、周日播出,将贯穿2007年全年。该节目从汉武帝开始,讲述西汉中叶的人物群像,用现代视角来解读历史人物,用现代视角为观众描绘出了具有旷世才能而又狂妄自大的项羽、凶残暴虐而又具有 *** 家风度的吕后、好大喜功的汉武帝、刁蛮任 *** 的陈阿娇、褒贬不一的秦始皇等一个个鲜明的形象。2006年,登 *** 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讲述“王立群读《史记》”系列人物并出版相关图书,被观众誉为“百家讲坛更佳学术主讲人”,是十年来连续在《百家讲坛》担任主讲人的学者。2013年,担任第十五届 *** 青歌赛综合素质评委,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之一、二、三季分享嘉宾。2015年参加安徽卫视《中华百家姓》节目,与钱文忠、蒋方舟共同担任分享嘉宾。央视《中国戏剧大会》(2017)、《中 *** 歌大会》(2017)、《青山绿水 *** 》(2017)分享嘉宾。

*** 10《百家讲坛》栏目:千古中医之华佗,2008年5月2日;《王立群读史记》系列:《秦始皇》、2011年,《大风歌》、2011年2月25日——4月12日,《文景之治》、2016年3月14日——4月2日,《汉武帝》、2007年,《项羽》、《吕后》、2006年;《王立群读宋史》系列:《宋太祖》、2012年8月24日——10月2日,《宋太宗》、2013年10月16日—11月4日(之一部)、2014年8月9日—8月29日(第二部);《王立群读成语》、2014年10月4日。2012年11月14至11月25日, *** *** 主办、河南省外 *** 承办的“文化中国·名家讲坛”活动,赴欧洲演讲。

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古代山水游记研究、《文选》研究、《史记》研究三个方面。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选〉版本、注释综合研究”(02BZW023)和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历代〈选〉学文献辑考与研究”(0329)的研究。

学术专著:《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现代〈文选〉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文选〉成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7年;《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重庆出版集团2008年;《王立群读〈史记〉之吕后》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修订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年;《游走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年;《王立群读史记之大风歌》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2011年;《读史有学问》北京联合出版社 2012年;《王立群读宋史之宋太祖》大象出版社 2012年;《追问大历史》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2年;《王立群读汉武大帝》大象出版社 2012年;《王立群读史记之无冕女皇吕后》大象出版社 2014年;《王立群读宋史之宋太宗》大象出版社 2014年;《王立群智解成语》1、2、3大象出版社2015年。

河南省省管专家,享受 *** *** 津贴专家,2002、2003年,连续二年获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4年,获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2、2003、2004、2005年,连续四年获河南省教育厅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006年1月,被评为“2006河南省十大教育年度人物”。2006年9月,获河南省“十佳师德标兵”。2008年1月,入选第二届河南十大教育新闻人物。2008年7月,当选为2008北京 *** 会火炬传递开封段之一棒火炬手。获河南省第二届高等学校名师。2009年,获河南省劳动模范。2009年, *** 第五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011年,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王立群说成语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王立群智解成语故事、王立群说成语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标签: 立群 成语故事 成语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