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孔融让梨是成语吗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孔融让梨背景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一、成语孔融让梨是什么意思 孔融让梨典故介绍
1、孔融让梨意思指孔融小时候就知道把大个的梨给哥哥吃的故事,教育小孩要懂得遵守公序良俗。
2、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遵守公序良俗。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是中国古代东汉末文学家孔融的真实故事,教育人们凡事应该遵守公序良俗。《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即出于此。
3、孔融让梨的故事最早应见《世说新语笺疏》:续汉书曰:“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高祖父尚,钜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
4、《后汉书·孔融传》李贤注“《融家传》曰:‘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5、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中平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后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兴平二年(195)领青州刺史。曹 *** 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因不满曹 *** 雄诈,被奏免官。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终为曹 *** 所忌,下狱弃市。
二、简笔画童话剧场 中国成语孔融让梨涂色,儿
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一日, *** 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更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 *** 听后十分惊喜。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三、孔融让梨是不是成语
1、孔融让梨不是成语,而是成语让枣推梨或推梨让枣的典故。
2、【解释】:小儿推让食物的典故。比喻兄弟友爱。
3、【出处】:《南史·王泰传》:“年数岁时,祖母集诸孙侄,散枣栗于床。群儿竞之,泰独不取。”《后汉书·孔融传》注引《融家传》:“年四岁时,每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
4、【示例】:~,长罢欢愉之日。★《南史·梁武陵王传》
5、【语法】:作定语、宾语;指兄弟友爱
6、【成语故事】:南北朝时期,王泰幼年时,祖母给他们分枣子和栗子,他不去参与争抢而是等他们拿完后自己再吃剩下的。汉朝时期的孔融4岁他与兄弟吃梨时,他从不挑大梨吃,而是把大梨让给大人们吃,家人都夸他很懂事
7、【出处】:汉末孔融兄弟七人,融居第六,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取小者,大人问其故,答道:“我小儿,法当取小者。”见《后汉书·孔融传》李贤注。又南朝梁王泰幼时,祖母集诸孙侄,散枣栗于床,群儿皆竞取,泰独不取。问之,答道:“不取,自当得赐。”
8、【语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交往等
9、【成语故事】:东汉末年,孔融四岁时,只取家里分给兄弟吃的梨的最小的,把大的让给哥哥们。南朝梁代人王泰年幼时,祖母分枣子与栗子给他们兄弟吃,只有他不上前哄抢,祖母问其故,他说:“不取,自当得赐。”
四、孔融让梨成语故事
1、孔融让梨成语是指有一个叫孔融的孩子从小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的中国传统美德,后形容一个人的谦让以及尊老爱幼的精神美德。
2、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3、一日, *** 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 *** 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更大的,而孔融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 *** 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4、“融四岁,能让梨。”就是出自这个典故。
5、孔融小时候,不仅学习勤奋,而且善于思考。 *** 外出拜客总是带着他去。10岁那年,他随 *** 来到洛阳。正逢洛阳太守李膺在任,孔融径直往大府内走。这时守门人忙把他拉住, *** :“你是哪家小孩,到一边玩去!”孔融严肃地回答说:“请你们进去通报,山东孔融来访。”守门人见他一本正经,也不知是什么来头?笑着问:“小公子,可有红贴?”孔融说:“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师生之谊,无需红贴,只管通报。”守门人怕慢待贵客,只好进去通报。这时李膺正和许多文人雅士交谈,听了通报,一时想不起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么关系,只好哈哈说到:“请他进来吧!”小孔融兴冲冲走进大厅,一边向主人问候,一边拱手招呼各位来宾,态度不亢不卑。李膺一边让座,一边打量着这位俊才少年,心里好生奇怪:这小孩从未见过面,而他为何说认识我呢?于是,李膺 *** :“小公子,你说我们两家世代交情,我怎么想不起来啊!”孔融微笑着说:“500年前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说明孔、李两家500年就有师生之谊。今你姓李,我姓孔,也是师生关系,我们两家不是累世通家吗!”
6、孔融语出惊人,在座客人无不暗暗称奇。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小公子真神童也。”唯有太中大夫陈韪不以为然,冷冷地说:“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后未必有作为。”面对挑战,孔融笑着说:“这样说来,先生小时候一定很聪明。”这一巧妙对答,弄得陈韪面红耳赤无言回对,暗暗坐在一旁生气。孔融则目不斜视,装着大人模样,一本正经地喝着茶,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五、与“孔融让梨”相近意思的成语有哪些
1、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7回:“这是一件正经大事,大家鼓舞起来,别你谦我让的。”
2、王泰让枣。王泰是南朝时人,他从小就非常懂事,很懂礼貌。有一次,王泰和伯伯叔叔的孩子们在 *** 。大家年龄都差不多,天天都在一块儿做游戏,玩得非常开心。他们的奶奶非常疼爱这些可爱的孙子们,每当她看到孙子们在 *** 得高兴,她就会快乐得咧开设牙的嘴巴呵呵地笑。奶奶那儿还总是留着许多好吃的东西,她自己从来都舍不得吃,总是拿来分给孙子们。这天,奶奶看着孙子们玩了一阵,就把孩子们叫到身边,端出一盘枣子来分给他们吃。小伙伴们一见又有好东西吃,都赶紧围着奶奶。伸着小手向奶奶要。只有王泰仍站在一边,一点也不着急。奶奶知道王泰最喜欢吃枣子了,见他站在一旁不动,就叫王泰过来, *** :“你不是很爱吃枣子吗?怎么不过来拿呢?”王泰用手指着小兄弟们,回答悦:“奶奶,您让他们先拿吧!剩下的给我吃就行了。”奶奶听了,高兴地说:“我的宝贝孙子真懂事!”
六、与孔融让梨相似的故事有哪些
1、这个故事出自《梁书·王泰传》,故事是说南北朝时期,有个叫王泰的人,他从小就非常懂事,很懂礼貌。
2、王泰和伯伯叔叔的孩子们在 *** ,大家年龄都差不多,天天都在一块儿做游戏。
3、他们的奶奶非常疼爱这些可爱的孙子们,每当她看到孙子们在 *** 得高兴,她总是把许多好吃的东西拿来分给孙子们。
4、这天,奶奶看着孙子们玩了一阵,就把孩子们叫到身边,端出一盘枣子来分给他们吃。
5、小伙伴们一见又有好东西吃,都赶紧围着奶奶,伸着小手向奶奶要。
6、只有王泰仍站在一边,一点也不着急。
7、奶奶知道王泰最喜欢吃枣子了,见他站在一旁不动,就 *** :“你不是很爱吃枣子吗,怎么不过来拿呢?”王泰用手指着小兄弟们,答道:“奶奶,您让他们先拿吧,剩下的给我吃就行了。”奶奶听了,高兴地说:“我的宝贝孙子真懂事。”
8、《梁书·王泰传》节选原文:泰幼敏悟,年数岁时,祖母集诸孙侄,散枣栗于床上,群儿皆竞之,泰独不取。
9、问其,,对曰:“不取,自当得赐。”
10、译文:王泰小时候就很聪明,几岁的时候,他的祖母把各位孙侄一类晚辈召集到一起,把枣和栗子撒到床上,一群小孩子都参加了争抢,只有王泰不去争。
11、问他原因,他回答说:“不去拿,自然就会得到赏赐。”
12、“推梨让枣”这个成语是由“孔融让梨”和“王泰让枣”这两个典故而来。
13、“孔融让梨”说的是孔融从小就懂得礼让;“王泰让枣”则说的是王泰的聪明,他懂得不争不抢也一样会有枣子吃,而且是更体面地得到枣子。
14、不管怎样,他们的行为都是有礼的表现,后来人们就用“推梨让枣”或称“让枣推梨”来表示兄弟友爱。
七、与孔融让梨一类的成语
1、让梨推枣:小儿推让食物的典故。比喻兄弟友爱。南北朝时期,王泰幼年时,祖母给他们分枣子和栗子,他不去参与争抢而是等他们拿完后自己再吃剩下的。汉朝时期的孔融4岁他与兄弟吃梨时,他从不挑大梨吃,而是把大梨让给大人们吃,家人都夸他很懂事。
2、管宁割席:表现了高洁和淡泊名利和不与志同道合者为友的品质。比喻朋友间的情谊一刀两断,中止交往,或中止与志不同、道不合的人为朋友。
3、赵广拒画:表现了不畏 *** ,勇于牺牲的人,有强烈的民族精神。形容不向敌人屈服的顽强气节。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