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斤斤计较相似的成语和斤斤计较AABC式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斤斤计较相似的成语以及斤斤计较AABC式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描写斤斤计较的成语有哪些
1、锱铢必较:形容非常小气,一分一毫的钱也一定要计较,也比喻气量狭小,很小的事也要计较;
2、争多论少:为得到的多少而争吵,形容斤斤计较;
3、拈斤播两:犹言斤斤计较,指对无关紧要的事过分计较;
4、寸利必得:微小的利益也必须得到,不能放弃,形容斤斤计较个人的得失;
5、秤斤注两:形容斤斤计较,顾小不顾大;
二、斤斤计较的成语是什么
1、成语为斤斤计较。举重的时候,每一点重量都要仔细计算,所以也就是每一斤的重量都要计算,所以 *** 是斤斤计较。
2、斤斤计较 [ jīn jīn jì jiào ]
3、释义:形容一点一滴、一丝一毫也要计较(含贬义)。
4、出处:春秋孔丘《诗经·周颂·执竞》:“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其明。”
5、白话译文:春秋孔丘《诗经·周颂·执竞》:“从那成康时代起,拥有天下占四方,英明善察好眼光。”
6、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7、近义词:分斤掰两、分金掰两、争斤论两、计较锱铢、锱铢必较、争长论短、寸量铢称、一毛不拔、掂斤播两、患得患失、琐屑较量、讨价还价。
8、反义词:大处着眼、器欲难量、宽宏大量、捐弃前嫌、毫不介怀、毫不介意、大度 *** 、鸡虫得失、不屑一顾、诟如不闻、一笑置之、不念旧恶、宽大为怀。
9、一、分斤掰两 [ fēn jīn bāi liǎng ]
10、出处:清代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不是我说句分斤掰两的话咧,舅爷有什么高亲贵友该请到他华府上去?”
11、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比喻过分计较
12、二、分金掰两 [ fēn jīn bāi liǎng ]
13、释义:比喻过分计较。同“分斤掰两”。
14、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五回:“真真泥腿光棍,专会打算盘、分金掰两的。”
15、三、讨价还价 [ tǎo jià huán jià ]
16、释义:买卖双方要价还价。也比喻接受某项任务前或举行谈判时提出种种条件,斤斤计较。
17、出处:明·冯梦龙《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三巧问了他讨价还价;便道:‘真个亏你些儿。’”
三、表达斤斤计较的成语
1、成语解释:形容斤斤计较,顾小不顾大。
2、成语出处:《朱子语类》:“只看如今秤斤注两,作两句破头,如此是多少衰气。”
3、成语解释:念:记在心上。不计较过去的怨仇。
4、成语出处:《论语·公冶长》:“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5、例句:谁叫咱们有不念旧恶的泱泱大国之风。”(俞平伯《我生的那一年》)
6、成语解释:无论受宠、 *** ,心里都要振动。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
7、成语出处:《老子》第十三章:“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8、成语解释:杵:舂米的木棒;臼:石臼。比喻交朋友不计较贫富和身分。
9、成语出处:《后汉书·吴祐传》:“时公沙穆东游太学,无粮,乃变服客佣,为祐凭舂。祐与语,大惊,遂共定交于杵臼之间。”
10、成语解释:寸利:微小的利益。微小的利益也必须得到,不能放弃。形容斤斤计较个人的得失。
11、成语出处:《孟子·尽心下》:“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苟非其人,箪食豆羹见于色。”
12、成语解释:掂、播:托在掌上试轻重。比喻在小事情上过分计较。
13、成语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之一本第二折:“任凭人说短论长,他不怕掂斤播两。”
14、例句:给他看也是枉然,非但不能照办,还要掂斤播两,说些不相干的话。(《晚清文学丛钞·糊涂世界》第十回)
15、成语解释:比喻过分计较琐碎之事。也形容生活困窘。
16、成语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五:“积财聚谷,日不暇给,真个是数米而炊,称柴而爨。”
17、例句:只因这一番,有分教;风尘恶俗之中,亦藏俊彦;数米量柴之外,别有经纶。(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五回)
18、水至清则无鱼shuǐ zhì qīng wú yú
19、成语解释:水太清,鱼就存不住身,对人要求太苛刻,就没有人能当他的伙伴。比喻过分计较人的小缺点,就不能团结人。
20、成语出处:《汉书·东方朔传》:“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21、描写斤斤计较的成语有哪些?描写斤斤计较的成语有哪些?
22、成语解释:着:放置。原指佛 *** 慈善,在他头上放粪也不计较。后多比喻不好的东西放在好东西上面,玷污的好的东西。
23、成语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七:“崔相公入寺,见鸟雀于佛头上放粪,乃问师曰:‘鸟雀还有佛 *** 也无?’师曰:‘有。’崔曰:‘为什么向佛头上放粪?’师曰:‘是伊为什么不向鹞子头上放?’”
24、例句:今人标点古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乱点一通,佛头着粪:这是古书的水火兵虫以外的三大厄。( *** 《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之余》)
25、成语解释:呼:称呼。称我牛也好,称我马也好。比喻别人骂也好,称赞也好,决不计较。
26、成语出处:《庄子·天道》:“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谓之牛,呼我马也,而谓之马。”
27、例句:呼牛呼马,无关轻重也。(清·俞樾《七侠五义序》)
28、成语解释:恢廓:宽大,开阔。心胸开阔,气量宏大,不计较个人的利害得失。
29、成语出处:《后汉书·马援传》:“今见陛下,恢廓大度,同符高祖,乃知帝王自有真也。”
30、例句:秦王恢廓大度,屈己下贤,于人无所不容。(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之一百零五回)
31、成语解释:斤斤:形容明察,引伸为琐碎细小。只对无关紧要的事过分计较。
32、成语出处:《诗·周颂·执竞》:“斤斤其明。”
33、例句:他从不为一些小事与别人斤斤计较。
34、成语解释:恕:原谅;遣:排遣。以情相恕,以理排遣。指待人接物宽厚和平,遇事不加计较。
35、成语出处:《晋书·卫玠传》:“玠尝以人有不及,可以情恕;非意相干,可以理遣,故终身不见喜愠之容。”
36、成语解释:短:短处,缺点;长:长处,优点。不计较别人缺点,取其长处,予以录用。
37、成语出处:《汉书·艺文志》:“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
38、例句:及其在位,廉方自守,所交皆舍短取长,好 *** 之美。(《后汉书·李杜列传》)
39、成语解释:反唇:回嘴、顶嘴;稽:计较。受到指责不服气,反过来责问对方。
40、成语出处:《汉书·贾谊传》:“妇姑不相说(悦),则反唇而相稽。”
41、例句:语侵妇,妇反唇相稽。(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吕无病》)
42、成语解释:炊:烧火做饭。数着 *** 做饭。比喻计较小利。也形容生活困难。
43、成语出处:《庄子·庚桑楚》:“简发而栉,数米而炊。”
44、例句:积财聚谷,日不暇给,真个是数米而炊,称柴而爨。(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五)
45、成语解释:犯:触犯;校:计较。受到别人的触犯或无礼也不计较。
46、成语出处:《论语·泰伯》:“以能问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47、例句:惠养民道:“犯而不校,何以罚为?”大家微笑,各自散去。(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五十五回)
48、成语解释:水太清,鱼就存不住身,对人要求太苛刻,就没有人能当他的伙伴。比喻过分计较人的小缺点,就不能团结人。
49、成语出处:《汉书·东方朔传》:“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50、例句:真真泥腿光棍,专会打算盘、“分斤掰两”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五回)
51、争长论短zhēng cháng lùn duǎn
52、成语解释:长、短:指是与非。争论谁是谁非。多指在不大重要的事情上过于计较。
53、成语出处:宋·陈亮《谢张侍御启》:“竞短争长,无复此梦。”
54、例句:那矿师本来还想同柳知府争长论短,听见金 *** 如此一说,也就罢手。(清·李宝嘉《文明小史》
四、形容一个人斤斤计较的成语
1、【称薪而爨,数粒乃炊】:称:衡量;薪:柴;爨:烧火煮饭。称了柴草数着 *** 煮饭。比喻只注意小事,斤斤计较,形容吝啬或贫穷。
2、【秤斤注两】:形容斤斤计较,顾小不顾大。
3、【寸寸计较】:寸寸:小、琐碎的样子。在零星琐碎的小事上斤斤计较。
4、【寸利必得】:寸利:微小的利益。微小的利益也必须得到,不能放弃。形容斤斤计较个人的得失。
5、【打小算盘】:在小处精打细算,斤斤计较。
6、【何足介意】:介意:放在心上,耿耿于怀,哪里值得放在心上呢?指事情很小,没有必要斤斤计较。
7、【量长较短】:量:衡量;较:比较。衡量、比较事物的长处和短处。原指比较人才的优劣。后用以比喻斤斤计较。
8、【拈斤播两】:犹言斤斤计较。指对无关紧要的事过分计较。
9、【眼皮子薄】:比喻气量小,喜欢斤斤计较。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