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之乡(河陇地区)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4

大家好,陇之乡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河陇地区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陇之乡和河陇地区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陇姓的郡望堂号
  2. 庆阳是什么之乡
  3. 甘谷武术武术之乡

一、陇姓的郡望堂号

1、越嶲郡:秦惠文王更元九年(乙巳,公元前316年)灭蜀以后,由于 *** 和军事需要,在蜀地修筑城池。临邛、成都、郫三地土地肥沃、地当要冲,临邛故地更有铁矿资源、天然气井,交通便利,市场繁荣,故秦惠文王于更元十四年(庚戌,公元前311年)派蜀守张若主持修筑三城(一说张仪亦参与修筑事宜)。因临邛故地素有邛民(邛族)聚居,故取名临邛。临邛城店肆林立,规模宏大,城址在今邛崃临邛镇。

陇之乡(河陇地区)-第1张图片-

2、据《华阳国志.蜀志》载:“临邛城周回六里,高五丈。造作下仓,上皆有屋,而置观楼射栏。”城的主体为木结构。当时郡县制尚未普及,临邛城实为县的雏形,辖地今崇州、新津、大邑及都江堰一部分等地。历经演变两千三百年来,临邛城饱经沧桑,西汉末至王莽“新”朝时,城郭损毁,导江卒正(即蜀郡太守)公孙述设署临邛,主持营建新城,称为公孙城。

3、自西晋怀帝永嘉六年(壬申,公元312年)至西魏废帝二年(癸酉,公元553年),因战乱不息,临邛又为僚人所扰,乃将县治迁移至今崇庆县境内,凡二百四十年。临邛县城,迭遭 *** ,又自唐文宗太和三年(己酉,公元829年)起至清康熙十三年(甲寅,公元1674年)先后数次被南诏、吐蕃以及吴三桂叛军等攻陷,州城残破,满目荒凉。其间,明宪宗成化十九年(癸卯,公元1483年),官府用泥士筑成简陋城垣,历三十余年而崩裂。

4、唐武宗正德十六年(辛巳,公元1521年)知州李廷诏主持改筑,高两丈,加厚六尺,周长一千四百二十三丈,约九里七分,垛口三千七百座,用石条包砌。城有四门,各门均建城楼。楼檐悬木匾,东曰“东望锦城”;南曰“南挹蔡蒙”;西曰“西宁番倮”;北曰“北跨鹤雾”。又于城之东南角上建“聚奎楼”企求本州文运亨通,科甲绵延。楼上塑“魁垦点斗”泥像,城墙 *** 开凿护城河。明末清初,战乱频仍,州城残破,户口锐减,常有虎豹出没,直至清康熙三十二年(癸酉,公元1693年)知州戚延裔捐资助修城垣,民得安居。

5、清乾隆二十九年(甲申,公元17 *** 年),在知州王采珍主持下,大力维修。城周一千六百三十八丈,合九里一分。城开四门,另辟一门于东南角“聚奎楼”下,名“小南门”。除修复城墙外,又补砌女墙垛口一千七百三十八座。东城楼名曰“涌泉楼”,匾曰“环江沃野”;南为“挹翠楼”,匾曰“崃山拥秀”;西为“鉴湖楼”,匾曰“瑞霭云吟”,北为“跨鹤楼”,匾曰“灵绵雾岭”。城貌壮观,超轶前代。清嘉庆年间,城垣先后发生三次崩裂,均经官署维修完固。此后经历百余年直至解放,均未维修。1958年拆除城墙改筑围城公路,但古城轮廓清晰可睹,护城河亦如旧貌。镇雄县:镇雄县古称威信。

6、据《明史·四川土司》记载:明嘉靖五年,“兵部奏:芒部陇氏,衅起萧墙, *** 动两省,王师大举,始克荡平。今其本属亲支已尽,无人承袭,请改为镇雄府。设流官知府统之。分属彝良,母享,落角利之地,为怀德、归化、威信、安静四长官司,使陇氏疏属阿济、白寿、祖保、阿万四人统之……而以通判程光为试知府。”《镇雄州志》载:“嘉靖四年,陇政、支禄诱杀土府陇寿,官军讨之。

7、嘉靖五年,朝议改芒部为镇雄府,设流官知府、经历、照磨、教授、训导各一员。以通判程光为试知府,分属彝良、母享、落角利之地为怀德、归化、威信、安静四长官司,以陇氏疏属阿济、白寿、祖保、阿万为长官。”据考证其他史籍也有同样记载。由此可见,威信源于明朝嘉靖年间改土归流(改土官为流官),朝议改芒部土府为镇雄军民府,置威信长官司于落角利之地而得名。威信属地原名落角利,在明朝前期为芒部土府所辖。

8、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乌撒、乌蒙、芒部三府改隶四川布政使司,明嘉靖五年(丙戌,公元1526年),朝议因芒部地方“夷 *** 犷悍,嗜利好杀,争相竞尚, *** 劫掠,习以为恒,去省辽远,莫能控制,附近边民,咸被其毒”。明 *** 为加强对这一地区的 *** ,废除芒部土司的世袭 *** ,改芒部土府为镇雄府,设流官知府统之,辖四长官司,因而在落角利之地设置威信(母享寨)、安静(角落寨)二长官司,以陇氏疏属何氏祖保为威信长官司世袭长官,盖取宣威立信于民之意。追溯其源,威信名称即来源于此。流官虽设,土官犹存。芒部初设流官,“蛮情未服”。旋即芒部沙保等谋复陇氏,拥陇寿之子陇胜纠众攻陷镇雄城,执程光,夺其印, *** 数百人,程光奔毕节,连讨未定。

9、明嘉靖九年农林4月,革流宫知府,仍以陇胜为通判署府事,寻复土府。辖属各长官司,或革除或保留,时限各有不一。威信长官何祖保,世袭至希尧失印弃官为民。直至清朝雍正六年(戊申,公元1728年),云南总督鄂尔泰 *** 镇雄,再次改土归流,降镇雄府为州,复隶属云南,改属昭通府。

10、因镇雄幅员辽阔,鞭长莫及,爰就威信、安静长官司地面添设分防州判(亦称镇雄州威信分州),故沿用威信之名而建立威信州判署(治所取名转官司,今旧城),辖属下东六甲。原威信长官司治所仍称威信司,后称卫靖司(今三桃新街)。威信、卫靖音义相近,后人便将威信司叫作卫靖司。与此同时,由于谐音之故,转官司亦称为长官司也。

11、 *** 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镇雄州改为镇雄县,同时废除威信州判,仍沿用威信名称,置威信行政公署,治所在今旧城,仍辖六个甲之地,旋道废。 *** 六年直隶省。

12、 *** 九年(庚申,公元1 *** 0年)长官司地方因气候炎热,加之匪患扰乱之故,威信行政 *** 公署治所便由长官司移至扎西。

13、 *** *** (己巳,公元1 *** 9年)修建衙门大堂。

14、 *** 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年)废行政公署置威信设治局, *** 二十三年(甲戌,公元1934年)废设治局,仍沿用威信名称立威信县。增拨镇雄上东(麟凤、长安)、中东(大河,水田)七个甲归属威信管辖,直隶云南省昭通专区。

15、1950年7月17日扎西解放,威信获得新生,从此,建立威信县人民 *** 。威信得名与镇雄同源,确有“布威信而安靖地方”,使所辖土著居民“怀德,归化”之意。

16、1956年2月,威信县召开之一届人民 *** 第五次会议,作出更改威信县名为扎西县的议案,报省人民 *** 会请 *** 批复,未果,故威信县名仍沿用至今。

17、六枝:清康熙五年(丙午,公元1666年)农历2月,清 *** 以土司安坤地设立比喇为平远府,辖九里,即:东境设向化、怀忠、兴文三里;北境设慕恩里;南境设太平里;西境设敦仁里、崇信里;西远境设财丰里、岁稔里。同年农历6月,吴三桂从威宁进兵 *** 陇安藩率领的彝族人民 *** ,以其辖地归安顺军民府。

18、清康熙 *** (己未,公元1679年),郎岱除设流官外,改陇氏土司为外委千总,分为二目统领,一目管辖郎岱本枝,一目辖六枝。

19、清雍正九年(辛亥,公元1731年)农历6月12日,以陇氏郎岱、六枝二目地及西堡司、副司地设置郎岱厅,厅治所为郎岱,添设安顺府同知一员分驻其地。

20、清乾隆十九年(乙亥,公元1755年)农历12月2日,于郎岱厅内设羊场巡检司,隶属于安顺府,治所羊场(今岩脚镇)。郎岱厅设置流官后,分为七枝管辖。即:郎岱为本枝,居西南隅,与 *** 、永安接界;正化为下枝,与普定、镇宁交界;正东为西堡枝,与普定县接界;西北为上枝,与水城交界;东化为化处枝,与安乎及平远交界;东南隅为木岗枝,与西堡枝相连。居上枝、下枝、本枝、西堡枝之间的地方为六枝。清道光年间,郎岱厅将七枝建置改为十里,即:乐善里,治所大拱地(今镇宁县属);岁稔里,治所落别,该两里领域为厅治之东物阜里,治所化处(今普定县属);财丰里,治所波玉河(今普定县属),该两里在厅东北。敦孝里,治所鼠场;笃行里,治所龙场;明让里,治所岩脚,此三里领域在厅治北。崇正里,治所黑塘;时合里,治所六枝;家仁里,治所郎岱城。全郎岱厅辖一百甲,三百九十五个自然寨。

21、1949年11月15日,中国人民 *** 解放了贵州省省会贵阳市。12月26日成立了贵州省人民 *** 。全省设一个省辖市(贵阳市)、八个专区(贵阳、遵义、铜仁、镇远、独山、兴仁、安顺、毕节)、一个专区辖市(遵义市),改雷山设治局为雷山县,共置七十九个县。

22、1960年撤销郎岱县,设置六枝市。

23、1962年撤销六枝市,改置六枝县。

24、1967年,设置六盘水地区,辖六枝、盘县、水城三个特区。

25、1970年撤销郎岱县,并入六枝特区。

26、1978年12月撤销六盘水地区,设六盘水市,为省辖市,辖六枝、盘县、水城三个特区。

27、2003年六枝特区辖五个镇、十四个乡,其中有九个民族乡。

28、盘县:历史悠久,有距今约三十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盘县大洞(原名十里大洞)。古为夜郎国属地,汉朝时期属宛温郡。晋朝时期属宁州,南朝刘宋时期置西安县,南齐时期称西宁县。

29、唐朝初期为训州地,唐贞观八年(甲午,公元634年)置盘州,唐天宝后期至宋朝为于矢部(齐弥部)属地。元朝初期置普安路,后升招讨司,继改宣抚司,复为普安路。

30、明洪武十五年(壬戌,公元1382年)卫府并设,改普安路为普安府,另置普山府(土府),土流二知府与卫同地分治。后普山府废,普安卫升军民指挥使司,后变废,复称卫。

31、明永乐元年(癸未,公元1043年)设普安安抚司,明永乐十三年(乙未,公元1415年)安抚司废,改置普安州。

32、明万历十四年(丙戌,公元1586年),迁普安州与普安卫同城而治。

33、清顺治 *** (辛丑,公元1661年)析州属三营三里地置普安县,清康熙二十六年(丁卯,公元1687年)裁普安卫并入普安州。

34、清嘉庆十四年(己巳,公元1809年)升普安州为直隶州,清嘉庆十六年改普安州为普安直隶厅。清宣统元年(己酉,公元1909年)改盘州厅。 *** 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盘县。

35、中华人民 *** 国成立后仍为盘县。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国家开展“三线建设”,为开发盘县煤田,于1965年由盘县划出九个公社,云南宣威划出三个公社设盘县矿区(后改称盘县特区)。

36、1970年盘县特区与盘县合并,仍名为盘县特区。

37、1985年末特区辖十七个区(镇),九十三个乡(镇);有汉、彝、布依、回、苗、白等二十八个民族。

38、1993年“建、并、撤”后,全县辖三十七个乡镇。

39、1999年更名盘县,县 *** 驻地 *** 红果。越嶲堂:以望立堂。

40、盘县堂:以望立堂,亦称盘水堂。

二、庆阳是什么之乡

庆阳已获得中 *** 俗学会命名的中国香包刺绣之乡、徒手秧歌之乡、民间剪纸之乡、窑洞民居之乡、五蝠皮鼓--庆阳一绝,环县--道情皮影之乡、温泉乡公刘庙--华夏公刘之一庙、周祖农耕文化之乡、荷花舞之乡、中 *** 俗文化及民间工艺美术调研基地、中 *** 俗艺术教研基地等11大命名。

三、甘谷武术武术之乡

1、甘谷,这个历史文化名城,在明清两朝以其众多的进士和武举人而闻名于陇地,被誉为文风繁茂之地。这里的武术文化尤其深厚,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喜爱。

2、早在1 *** 9年,著名的吉鸿昌将军曾在天水举办"陇南国术比赛大会",以擂台的形式选拔武林高手,彰显了甘谷武术的独特魅力。1996年12月,甘谷县更是被国家体委授予"全国武术之乡"的荣誉,进一步提升了其武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甘谷武术的特色体现在棍术和鞭杆上,以鞭杆尤为出名,有“甘谷的鞭杆,秦安的棍”的美誉。这种传统源于甘谷人外出经商时,鞭杆既是 *** 工具,又体现了他们的侠义精神。外地人甚至将甘谷的商旅称为“甘谷鞭杆儿客”,足见其在武术界的地位。

4、19世纪中叶,张金顺等人的换手鞭杆技艺更是独树一帜,被王子平先生誉为“武术瑰宝”。豹子坪的换手鞭杆、沙石坡的铁门扭丝栓鞭杆,以及双头棍、黑虎鞭等众多鞭杆套路,展示了甘谷武术的精湛技艺和丰富多样 *** 。在国家套路中,鞭杆被称为“短棍”,其演练要求技巧娴熟,攻守兼备,动作如闪电般迅捷,力法刚柔并济,堪称武械中的绝技。

5、除了鞭杆,甘谷武术还包括拳术、棍术、刀术、剑术、枪术和软器械等多种类别,种类繁多。这些武术形式借鉴了南北流派的精华,融合了地方特色,形成了独特的武术文化。当地群众习武蔚然成风,县乡武术协会活跃,定期举办习武、交流和研究活动,保护和传承了丰富的武术遗产,使甘谷的武术文化在姜维故里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地区 陇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